![]() ![]() ![]() |
|
|
|
2011/01/15 19:24:42瀏覽3786|回應1|推薦8 | |
下圖:轟8,2009年試飛,西安飛機製造廠. 詳細數據都是網路謠言.轟八說是裝備4發動機,但我看轟八怎樣都像是雙發隱形戰轟機.所以就不講了.看圖就好. 殲20出現,其令人震驚之處在於引擎的純國產,而且有可能是渦噴/沖壓組合發動機. 而中國是3代機與4代機的引擎同時預研的,但渦扇技術因為已達葉片壓力承受極限,研發進度很慢,所以才有極端耗油的1966年以後美國就有的渦噴/沖壓組合發動機技術去頂替.台灣要是不謹慎,就會被共軍給"風乾夾去配". 這文章純屬推測.其次,文章只談分析.不涉及對中共的吹捧. 下面是大陸大神(大神是大陸對業內消息人士的敬語)的研判,以及大陸軍網知名軍壇記者"木刀"的轉載,這下面評論是我打的,如與事實雷同,請勿喧嘩,純屬瞎扯. 1.超音速性能>F-22---評論:超音速性能說的是不開後燃的長時間持續超音速巡航性能,我們可以知道殲20號稱引擎性能是18.7噸級,超過F22A的F119引擎15%. 目前個人懷疑,殲20的引擎可能把沖壓結構設計進去,這很像吃威而鋼或打肌肉強化劑,RS71黑鳥高速偵察機就是使用這類極端耗油的組合式渦噴-沖壓引擎. 這種技術在1966年在RS-71黑鳥身上就出現了,祇是燃料不同而已.進入音速前後,機構簡易的沖壓引擎就可啟動. 加上殲20主翼:切尖三角翼,有高後掠角,主翼厚度比F22A低--殲20主輪收入機身,F22A收入主翼根部,以致F22A主翼較厚,超巡性能有可能明顯強於F22A. 再者殲20因為燃油超多,很可能就是為了容納噴沖引擎極高的耗油量,否則如果只有渦扇的型號,那超巡持續性能否也比F22A好,就啟人疑竇了. 下圖:傳言中的中國神器之一,渦扇15發動機.實際上可能含有渦噴與沖壓組合結構的引擎--美國60年代中期技術. 2.隱身性能<=F-22---本文主題.後詳.
殲20阻力恐怕小於F22A,僅有的疑點是殲20進氣口設計,但個人看到殲20其進氣口大於F22進氣口,只比米格25/31的進氣口稍小,極速應比F22A還要高,殲20實用極速可能達到2.6-2.7馬赫,而F22A估計極速是2.25馬赫. 至於升限,我懷疑三角翼飛機的升限高於常規佈局展弦比較高的戰機.且殲20偏重,升限不可能比F22A要好.持除非這真是渦噴+沖壓組合引擎,這樣升限就高了.是米格25或是SR71的2萬5千公尺的等級. 這時候就可以理解為殲20是前翼三角翼的米格25攔截機+F4G野鼬反雷達機+隱形F117攻擊機+F15反衛星戰機. 這樣最近的試飛就是還遠不成熟的國產渦扇引擎的作秀實驗.實際上真正最早的量產版會是極度耗油的噴沖組合高速引擎戰機. 下圖:米格31M攔截機,進氣口大到人幾乎可以站進去.早期的米格25和後來的米格31實用極速都是2.8馬赫,美軍飛機遇上通常都很頭痛就是這型.如果飛到3馬赫以上,通常引擎會報廢,其實也沒必要,美軍戰機不需要這種極端性能. 美國要搞的是侵略,俄國要的是防衛,侵略還要命,沒命了怎樣侵略?美國要的是可持續性的性能,機體壽命和可維修性.而防衛則是保命,得有極限性能.
再說要真的如此,那殲20在音速以內會被整.只能幹大老遠射飛彈,偷襲預警機神盾再或是對海陸進攻之類的活. 5.高亞音速過失速機動性< F-22---這一點不是很認同,殲20是前翼機,其過失速性能比常規翼型要差,那會比較怪異.除非是向量推力問題.
這試飛自然是渦扇,也所以,渦扇版與噴沖版兩種引擎都有.渦扇版是配屬正常對海陸作戰與常規制空,是現在試飛的戰機,只是這種渦扇引擎還在研發.時程還久得很. 噴沖版則是遠程制空,尤其是攻擊敵方預警機/敵方電戰機/隱身戰機等先期制空的踹門任務,及反雷達/偵查/電戰/反衛星/反指揮部斬首,等工作. 7.爬升性能<=F-22---這是推重比造成,殲20推力雖比F22A大15%,但重量恐不只大15%.小於等於是正常的. 下圖:疑似轟八設計.據稱使用WS-10渦扇引擎太行或是也使用這種沖噴引擎,這種沖壓引擎使用時,會有波紋火焰,曾引起大陸各城市的關注. 8.價格=F-22---這指的是外銷價格,兩者大約是每架2億美金.在製造300架條件下,我認為殲20製造成本大約在4千萬元左右,如果加上研發成本,也大約是4千萬元. 9.重量>F-22---那當然. 10.航程/作戰半徑<=F-22---注意這是航程除以作戰半徑,可能是飛機彈艙很大,遠程導彈作戰半徑超大,所以作為分母,使得他相除後的值與F22A的值相當或較小.換言之越小越好? 另一個因素是衝壓引擎超級耗油.那麼這指的就是航程與作戰半徑都比F22小了. 綠綠要是心有不甘,可以在回文要我講殲20的弱點---我其實已經寫了. 寫這一篇之前,有人會說公佈殲20不好.其實這甚麼機密也沒.美國公佈了F22,全世界不會造隱殲的還是不會,會的還是會.事關利害,沒人這麼傻的. 當然,以後絕對絕對不去張揚. 下圖:東風21D,沒公佈,美國也知道.但沒張揚,這是好事.給美國留面子,就像英國的君主立憲,得給英王留面子. 這殲20的試飛,即使不讓網民知道,美國也會知道,因為試飛不可能在一開始就在夜間試飛.美國其實從頭到尾都清楚得很. 2010年7月19日出版的一期美國《防衛新聞》週刊,曾發表該刊駐台北辦公室主任溫德爾-明尼克的殲20發動機關鍵一年的觀點.實際上現在用在殲20的白色噴嘴版本的引擎就是渦扇15測試版. 現在就是在公測.用的就是18.7噸級的大推力引擎.所以只用了230-250米就拔地而起了.現在殲20的雙引擎後燃總推力超過現在也是雙引擎的F22A的後燃總推力. 絕不是那些別人說的甚麼推力不行.超巡性能也超過了F22A.從一開始,殲20的設計指標及成都與瀋陽飛機製造廠的競標指標,就是戰勝F22A. 雖然殲20機身體積大得多,滿裝重量也大得多,但主翼大後掠角與較薄的機翼,更大的推力,已經用低阻力去抵銷較大較重的機身缺點. 成飛是用24小時輪班制來加快測試進度的,也就是全天候幾乎不停在測試.包含引擎也是這樣.這就縮短了開發時間. 只要在白天試飛---早期試飛肯定要在白天,那美國就找得到---製造廠的機場就那幾個,即使在夜間也一樣. 就像東風21D反航母彈道飛彈那樣,沒公佈,美國也知道. 而首飛這種東西是一種照表操課體制,哪時候試飛甚麼東西,都是特定的,發動機也一樣,哪時候是低空測試,哪時候是高空台(模仿稀薄氣流),哪時候上天飛,飛甚麼課目,都是有固定時程的,不會為了你哪個大人物來不來而影響. 美國派航母到東亞,共軍就重新派兵進駐北韓.實際也已經派兵進駐北韓了---大陸投資的北韓港口羅津:羅先經濟特區---初期只是一個碼頭---方便吉黑兩省物資輸出.保護投資項目很正常的. 大陸外交部否認,那是因為不承認那是駐軍.裝甲部隊開進去不是駐軍,只是去訓練演習. 以後也會派兵進駐越南,也有投資項目啊. 下圖:越南模特,大陸軍網最近經常公佈越南美女圖片,以為進駐造勢.只要網路阿宅支持---隱形民調,進駐就會更有自信---因為越南還佔著中國海南島嶼,要是為了幾個島和越南刻意計較,進駐就會引起網路宅男們的討伐,這樣在黨內鬥爭中就會處於下風. 駐軍那怕一個班也可以.否則像中東伊朗和伊拉克,諾大的油田或是礦場,幾個海盜或毒梟劫匪就可以行搶勒贖了. 哪裡有投資,就會派兵.利益之所在,艦隊之所在.或是能礦之所在,駐兵之所在.這是遲早的,不然派駐類似美國黑水公司這另類中國版傭兵公司部隊也可以,用槍時機更自由更不受政治限制. 有投資就派兵進駐.此後駐兵了,就不會走--要保護投資.保密---不要刻意張揚是當然的,因為投資項目更重要.就像洛特希德家族那樣低調,是很重要的. 其實中國已經悶了很久,這架殲20戰機其實是成都和瀋陽兩個設計單位競爭後的產物. 換言之,他已經造過兩個種類的重型雙引擎的隱形戰機---也通過實體全過程的競爭了.就像YF22和YF23的全過程競標.現在大陸軍品都是搞競標制了.只不過是公有制下的競標.只是成都得標了,瀋陽落選了. 左邊算來第2架就是YF23. 瀋陽在實際製造出的戰機隱型指標上,落伍於成都產品,失去了中國大陸共軍的主力重型隱身戰機的生產資格.美國都是很清楚的.否則美國駐台北情報機構不會那樣清楚渦扇15的進度節點是在2010年.馬英九也不會這樣的對大陸恭善. 只有台獨還活在228處委會的狀態下,好像喀了搖頭丸,整天張牙舞爪,搞個18趴都能打到自己,他們這窩子,這樣有本事該去救阿扁的,劫法場甚麼的. 真正要政治和解,得揭露228時期日本情報機構介入的因素,從頭到尾美國與日本特務都清楚缺糧會導致暴亂,而國民政府在戰後百業蕭條,難以解決這個缺糧問題.當時報紙都是前日本特務,即使是左派也一樣,都是已經轉向的人物. 至於美國因素,只要隱約點出即可,不過那個美國特務喬治-柯爾和美國國務院沒有達成一致的見解,而把228政變的失敗,寫成"被出賣的台灣"這本書的說法,類似古巴豬灣事變的後果.實際當然是騙台灣人的. 說到底,當時的國民政府不同於蘇聯,當時的中美關係不是那種敵我關係,在剛剛結束的世界大戰後,馬上為一群在世界大戰中完全沒有生死同盟關係的島民,而去割裂另一個同盟國政府,且那是在戰時公報中承諾歸還的領土,這完全是強逼國務院為其所難為之事. 且當時是在1947年,內戰還沒有真正大規模爆發,美國也剛剛力挺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樣美國就有至少2票,起碼可以和共產主義的蘇聯與殖民主義的英法兩個殖民帝國相競爭領導權,他英法在戰後都完全恢復了亞洲非洲的殖民地統治權. 所謂以在亞洲的海軍基地為理由,去割裂台灣,完全是高估自己地位的說法,且當時台灣已選過中華民國制憲國大,以美國實力,阻止國民政府在台灣選國大代表,不應該是難事. 下圖:香港--蘇絲黃的世界---美國海軍的最愛,殖民主義文化. 且美國有麻六甲海峽,有日本南韓與菲律賓泰國去當基地,當時的青島上海香港天津,都有美國海軍駐紮,多台灣或少台灣,差很大嗎? 即使是現在,美國海軍也寧可停泊香港,航母官兵上的民調最喜歡的亞洲港口也是香港.因為從日本出航到新加坡,用艦隊航速,到香港剛好可以放一個假. 回到正題,殲20的情況怎樣.我們可以講一講.但我用美國的資料作為形容. 下面是F35在各類雷達照射下的雷達波反射截獲面積的情況.紅色屬於隱身不足狀態.其中左上角的VHF波段,就是30–300 兆赫(30MHz–300MHz)的無線電,是調頻FM廣播、電視廣播的頻道. 當然,VHF波段,調頻FM類型的雷達,天線太巨大,這就是米波雷達,且這是在2次大戰時代就有的老雷達,很難裝到戰機上面,只能大致知道對方從哪個方向來,但不知道詳細位置,無法鎖定目標發射飛彈,只能當做預警雷達. 不只是F35會被調頻波段的米波雷達找到,殲20也一樣,米波雷達一樣找得到殲20與F22A以及B2A的行蹤. 在米波上,殲20與F35/F22A/B2A是一樣的,因為米波雷達都使用對機體共振的方式偵知.而米波的缺點是無法對超低空偵查,且難以精確定位,也很難搬到飛機上而成為米波預警機. 上圖右上角的L波段雷達,大致約略等於分米波,屬於1-2GHz兆赫範圍,波長是15-30公分屬於UHF頻道的雷達波. 對於殲20怎樣?和F35不同,也和F22A不同. 因為這頻段會對前翼/尾翼或垂尾,產生繞射或爬行等現象. 這時候前翼的缺點就明顯了---這是前翼最大的缺點.沒拍馬屁吧.就事論事嘛. 這樣L波段的電磁波就很適合以爬行波偵測對付這種前翼機種.l波段電磁波遇到前翼與機體的縫隙後會轉向,然後走原路成為回波而被敵方雷達接收. 至於縫內繞射,因為殲20的前翼與主翼之間的縫距離很遠,L波段是15-30公分的電磁波,只會在與波長相當的縫產生繞射,這不會影響隱身. 下圖:藍色大型箭頭為脫體渦的氣流示意圖. L波段雷達波不會在殲20上出現研嚴重繞射,因為前翼與主翼的距離太寬也不夠長,繞射效果等於0.至於前翼與機體之間的電磁波繞射,因為殲20的縫隙做得很小,所以隱身效果很好. 反而F22A與F35的尾翼與主翼間的小縫,因為既窄又夠長,其縫隙寬度適合很適合X波以下的雷達波進行繞射,繞射效果會向四方散射,而使自己隱身破功. 問題是X波段以下的預警雷達幾乎沒有,目前謠傳中國在研發毫米波搜索雷達,也就是Ka波段的雷達,那目前是用來鎖定目標的雷達,使用距離較近.不適合搜索.除非大陸研發突破. 從機身光滑度去看,殲20是很明顯比F22A細緻,F22帽釘是肉眼可見,反之殲20使用無縫連接技術,殲20叫做黑絲不是沒原因的.是官方刻意導引網友這樣叫的.是在機身光滑度上對F22A叫板. 下圖:這畫兒以後肯定漲,當然我對這類畫是有感情的.雖然我知道極左不對.(文革畫作--像是造船廠的噴塗工或是焊工) 爬行波是屬于繞射的一種.是電磁波在繞大尺寸物體爬行,由照射面爬到陰影面,並在爬行中不斷沿切線方向向外散射電磁波的現象.最後繞回頭散射成回波. 但是在目標尺寸大于爬行波的波長10-15 倍時,爬行波可忽略不計.因為它再爬行時會衰減. 殲20前翼的問題在於爬行波沒有繞到機身上,在前翼上轉了又回來到原點,再從切線方向出去,那就成了雷達可以捕捉的回波了.在這一點是不如F22A與F35的地方. 即使在這波段,殲20因為有個前翼,隱身效果變差了---但實際上F35與F22也一樣,既然是繞射效應,F22A與F35的1個繞射源(主翼/平尾)和殲20的爬行波源,即使前翼會產生效果,殲20的解決方案是只用全複合材料前翼和塗料及控制偏轉,所以相差也極為有限,實際已沒差距. RCS必須差20倍以上才能夠漸漸有用.差一百倍才有明顯作戰效果.因為他得是開4次根的倒數. 其實美國隱形戰機的機載雷達沒一個是用L波段的,因為那種雷達得有巨大的行波管,這在機首雷達罩內就會造成不隱形的結果.即使對艦用與地面雷達,殲20與F22A/F35是一樣的,相差幾倍對於開4方根號的倒數,差距已經不大. 下圖:裝備VHF波段也就是調頻FM頻道,屬於米波八木天線的納粹德國迷塞西美特Me262夜戰型風暴鳥號.所以,L頻段雷達天線即使小了10分之1,裝在雷達罩裡面,基本也是像牆上的掛勾一樣,會讓雷達截面爆增. L波段波長仍然太長,一般傳統雷達導引飛彈裝不下這種尺寸的尋標頭--這種波段也無法鎖定目標. 只是蘇愷27這類大型戰機已裝備這個波段的天線以作為預警用途,然後再搭配紅外系統使用,蘇聯大陸印度的這類蘇愷戰機都能和F22A在防禦的條件下適度抗衡. 但也是很難像F22A那樣可以先發現先開火,所以蘇愷27一但閃躲F22A的先射火力,就會失去交戰先機的機頭指向,並必須失去預警與高度---得趕快俯衝,進行閃躲. 至於S波段/C波段與X波段,則進入一般常用機載雷達頻率.美國研發117/B2A/F22A與F35說的雷達隱身,主要指的是針對這些頻道的. 下圖:機翼後掠角與雷達分貝的效果. 由上圖可知,後掠角愈高,雷達隱身效果越好.殲20後掠角(主翼與前翼)幾乎到了60度,比F22和F35角度高了20度,下降了大約接近4個分貝.在主翼部分,殲20是比美至隱形戰機還要隱身. 下圖:偏轉角對雷截面RCS的影響. 看看上圖,前翼轉10度和轉了8度差這樣多.差了4分貝.換言之,只要接敵的時候,鎖死前翼,只用主翼的副翼調整,還是可以接敵的,等到要格鬥的時候再放開前翼就好,這樣就把雷截面RCS壓到10分貝差距. 那在數學對數(log)上,就是意味RCS差10倍了. 這拉近了與常規佈局戰機F22A/F35的差距.畢竟水平尾翼不像前翼可輕易鎖死,因為向量推力是有使用壽命的. 前翼上了塗料降了5-10分貝,也就是最多降了10倍RCS.由此可見大陸隱形塗料技術還不行,還是F117的那種第一代氧鐵塗料. 還有一個肉眼可見的參考,殲20的駕駛艙遠比F22A要低,這就造成殲20座艙在雷達上的回波遠比F22A座艙要小的問題. 而座艙回波是佔很高比例的.用後掠角的圖去看,F22A座艙高聳,起碼是35度,殲20是30度,雖然只差5度,但用先前的實驗去看,5度可能差2分貝.那累積下來就差很大了. 當然,還有一個尾翼問題,F22A垂尾不像殲20是全動垂尾,偏轉量就大,加上F22A垂尾又高,不可避免的,就會放出更大的RCS值. 結論:前翼並不會使F22A與間20產生RCS在數值上面有不可挽回的差距,屬於可控制範圍內的差距,甚至會比F35要好---F35主翼後掠角的問題使F35的RCS在機首方向難以真正縮小. 另外,殲20機翼機身尖銳部分太多,這會有尖頂散射問題,量產型估計會處理.如下圖內的記號處.但如果那些尖銳處基本都是非金屬材料,像前翼尖端,進氣口上緣,都沒有處理,那這些地方應該都是非金屬材料了. 這樣L波段就未必有那樣明顯的用處了---還是有用的,因為隱身飛機通常都是針對X波段前後的頻道作處理,這是物理特質造成的. 最後看上圖的艙蓋,鋸齒都小於F22A.這可以估計殲20連毫米波雷達都防範.這對台灣是很很辣手的戰機啊.還是對中共這個恭讓點比較好. 中國人就好面子,就是個天朝思想,不要去干犯就好. 要是台獨要鼓搗著要和共軍較勁,那該送他們去精神療養院比較好些.可以省下很多軍費.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