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巨匠情懷,小品風骨
2013/07/04 19:58:10瀏覽138|回應0|推薦11

巨匠情懷,小品風骨

 

                                             ——非馬先生詩歌的審美意蘊

 

劉春燕/

 

 

 

中國確是詩歌的國度,古有唐詩宋詞元曲等浩如煙海的傳世傑作,民國則有戴望舒、徐志摩、聞一多、馮至,九十年代有顧城、北島、舒婷,台灣詩人非馬、三毛。但時及現在,詩,卻彷彿遠離了詩歌的本質,在不自覺中缺少了審美獨立性。詩意內涵的表達也愈加依賴於評論家對詩歌的解讀。這固然與文化傳承的斷檔有關,但更多的,則是審美標的缺失與審美意識的匱乏。我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好的詩歌,無論誰,你可以不懂得她,但你一定會覺得她的美,這樣的詩,才可以稱其為真正的詩歌。無論其表達形式如何改變,這一點,是再無改變的了。有人說晦澀、用典的詩,並不為大多數人所理解,就像廢名的小說一樣,但你只要覺得她的美,便是你的審美修養在欣賞她的美這件事情上有所作為,你本身不必會寫詩,也是懂得詩的美好的。但對寫詩的人來說,這樣的要求未免過低,至少必懂得詩歌之所以美的原因,究竟是文字的洗練,是意蘊的獨特,還是形式的新穎創造,抑或是情致的逸美。這便是詩人的審美自覺。這便是作為一位真正的詩人區別於一般詩歌作者的標。非馬先生便是這樣一位具有獨特審美精神的詩人。

 

詩言志,歌永言。朱自清先生曾在《詩言志辨》中論述了這樣一個深刻且富含哲理的話題。且不論詩到底言何等志,且當下是否依然盛行,但,有擔當、有使命感的詩人,一定是超越了種種蕪雜紛紜的社會、歷史與生活表現,將內心對萬物萬的直覺與內心情致融合而外化為形式獨特的詩歌。詩聖杜甫便是這樣一個誰也無法否認的代表。詩言志的過程,亦是藝術被創造的過程。非馬先生的《醉漢》便是一個極好的典例。兩岸隔閡相思的苦痛融化在簡短清澈的詩句裡,醉漢搖晃的身軀,以及“深一腳淺一腳”向母親行來的艱難意,精確表達了兩岸交流的艱難過程,堪稱精品力作了。其形式之獨特,句法之跌宕,形成了獨有的詼諧與辛酸融合的深情風格。而形式所形成的語感對詩人心理情致的表達至關重要。《醉漢》以短促的句詞,做斷章式排列,形成了無限惆悵又低徊的審美情緒,也形成了跌宕多姿的藝術風格: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條

 

曲折

 

迴盪

 

愁腸

 

 

 

左一腳

 

十年

 

右一腳

 

十年

 

母親呵

 

我正努力

 

向您

 

 

 

 

這短促而精煉的字、詞、句、章,不是簡單的羅列,不單使得詩歌的形式像宋代所極簡潔的硯一樣樸素到華麗,也將內心難以抑制又不得不抑制的強烈情感和情緒賦予了無限收斂的審美意蘊。非馬詩歌的風格形成,是順應內心的情緒表達的獨特形式,而非某個模式的簡單套用(雖然這風格是由他本人所創造),更不是機械重某個套路(很多詩人已成格局的狀態),他任由內心的精神之核——審美意的形成與表達——導引情緒澎湃的潮,隱逸的順應審美的形式之渠,在曲折迂中緩緩流淌,滯澀著激情,潮汐暗湧,軟軟的撞擊和撫摸內心深處最隱秘的痛楚,形成令人回味無限的詩歌韻。非馬先生的詩正是在這樣的形式探索中,完成了風格的完滿與審美意蘊的完美。在《一千零一夜》這首詩中,他像給孫兒講故事一樣訴說,宗教所造成的殺戮與天方夜譚的神話並置所形成的詩歌形式,表達了對宗教戰爭中人類命運深徹的悲憫情懷,言而不言之中,完成了審美意蘊的創造。

 

詩歌形式的審美與創造,如同中國古代山水畫各種“皴法”的創造,飽含了獨特的審美意蘊。大斧劈皴雄奇,米點皴秀潤,披麻皴疏朗俊逸,馬牙皴跌宕錯落,荷葉皴風神瀟灑,卷雲皴靈動飛蕩。每一種皴法的創造,都是畫家反觀察生活而心有所得,再從真山真水的自然韻律中提煉出來的具有獨特審美意蘊的表現方式。所以形式不只是形式本身而已,還代表了此形式所傳達的審美取向、審美情趣、審美意蘊與審美品位。畫家以自己之學識修養為底蘊,取各種皴法或相糅合為創作的靈泉與手段,筆下則能揮灑出心與自然交彙的詩篇。這正是中國繪畫傳統之所以被世代尊崇之因。與之相應的,中國古典詩歌形式也極豐富,四言、五言、絕句、七律,風格且呈七彩;宋詞曲牌博雜,念奴嬌,算子,清平樂,蝶戀花,婉約豪放各領風騷;元曲尚分宮與調,小令則為其妙。詩的形式之海乃成洋洋大觀。所以作為審美表現的詩歌形式,不是詩人的腳鐐,而是一種本身就富含審美取向的結構框架,能夠駕馭它的人,自然會順應自己的內心情緒為之賦予美感,技藝更高超的詩人,便自由的打破它,從而創造更新更美更多富有審美意蘊的形式。中國現代詩歌來自於西方,這在我們看似自由,毫無形式可遵守,也毫無韻腳可遵照,實則在西方語言中也是有韻腳和格律的。所以現代詩歌的創作,需要詩人以中國的語言完成內在情緒的表達與韻律節奏的形成並使韻腳形成旋律感,更需對審美意蘊的把握。非馬先生的詩歌,便很好的完成了這種富含形式審美意蘊的創造。

 

對於詩歌來說,恰當的形式,就是表現內心情感和表達內心情緒的那“神之手”。而這手並非來自虛無,而由審美積澱來完成。一個人的審美觀念一方面源自於先天的遺傳,這神秘的泉源,潛藏在我們的血液裡,只要你抵達那個恰好的情境,審美情感自然被觸發;而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審美觀的形成來自於自身修養的不斷豐富。詩人並非非馬的官方身份,他的主業或稱正業,是芝加哥阿岡國家研究所核能發電安全及電動車研究,但詩歌的創作,早於他的主業,是他精神生活的內容,他的繪畫與雕塑,與其詩歌一脈相承,皆是具有洞穿靈魂的審美藝術表達,他還從事詩歌翻譯與研究工作,對他國詩人的譯介使他對詩的理解更加深徹……,非馬的世界是個無法完整表達的宇宙,藏在這宇宙中的種種神秘、悲憫、詼諧的懸停的審美情態,我們只有仰望和嘆息,而不能撫摸,無法接近。

 

審美的第三面,還來自於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

 

非馬說:“不管我們是相信上帝創造宇宙的神話,或是宇宙膨脹論的科學說法,我們都不能不對這個宇宙感到不可思議。只要想一想,我們這個宇宙究竟有沒有邊?如果有,它的外面又是什麼?外面的外面呢?”在非馬眼中,地球,也只是人類的棲息地。於是,他在自己的繪畫中,直觀的表達了對神秘宇宙的想嚮往,在詩歌中也充滿這樣的神秘靈光。對未知充滿好奇的心,充滿探索望的非馬,亦被當代繪畫大家黃永玉稱為“奇人”。他對《鳥籠》表達方式的戲式探索,有助於我們理解他的想像力。

 

 

打開

鳥籠的

讓鳥飛

 

 

把自由

還給

 

 

這看似懷有韻味的幽默之詩,將鳥與籠作為兩個有生命的個體來尊重,所表達的審美意蘊,也是一般的詩歌難以超越的。所以,審美之詩人,猶如繆斯的眷顧,使得安享藝術生命陽光普照。

 

那麼,審美究竟是什麼?是旭日耀眼的光芒,還是將旭日的光芒以顫的筆觸跳躍在梵高畫布上的線條,播種在田野的藍紫色陰影?是月光竹林的幽靜,還是王維《竹館》“ 獨坐幽篁裡, 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高士情懷?是詭異神秘的海底世界,還是維克多•雨果《海上勞工》裡善良的吉利亞特與海怪充滿恐怖與血腥的勇敢搏鬥?審美必定是對生活表之美的一種人為提純,是一種意化的再創造。美學大師朱光潛在《談美書簡》中談論美感與快感時,自然的拿“希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作比較,從而否定了十九世紀英國學者羅斯金的論調。為了進一步闡述什麼是美,他還列舉見了漂亮姑娘你可以為想到娶其為妻,而見了“美人”,則只把她當線條勻稱的形看,根本與“性”與“”無關。(一些以性和望為題材的詩歌,則以性和望來表達深徹的愛情與人性問題,與本文無關。)所以朱光潛說,“美感的態度不帶意志,所以不帶有占有。”美的本身如此,審美比之於美的顯現更為深入。美的本身是一種自在狀態,分為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審美則是對這種自在的美的內心感知、與精神融合之後的再創造。審美的過程是心靈接受洗滌而清澈的過程,是情感得到升華而純淨的過程,是將藝術之美進行再次呈現的過程。幾乎在所有文化巨匠的藝術品中,都有感人至深的美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夠喚起你血液中的那部分天然記憶,讓你在平庸的生活中領略那奧秘的藝術世界的無限魅力。但要深入進行審美的探索,你必須診準備好書籍、音樂、與交流等足夠的糧和探險的工具。否則,便會遭遇面臨絕境而不自知尷尬境地。

 

說起“匠”,往往令人想到“匠氣”,頗有民間藝人的感覺。其實不然。聰明的古人早就說過,“技近乎道”,當你在某項工作上由熟練而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便與“道”很接近了。沒有這樣的“技藝”,則永遠無法看到或接近“道”,接近藝術的真相。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巨匠,吳道子也是由壁畫而入宮廷的民間“巨匠”,他們的藝術造詣早已經成為超越時代的審美標,永不過時。他們的作品對其時代審美的內容與形式的探索都已達到極致。非馬是作為台灣現代詩歌“巨匠”存在的,他對詩歌的形式與內容的審美探索也達到了極致。他在《一定有人哭泣——悼張純如》一詩中,將《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年南京浩劫》作者——才女張純如的自殺,以內斂而充滿節奏感的形式,將內心壓抑的悲情,腸的抒發出來:

 

 

一定有人哭泣

 

在這樣的黃昏

 

風從西邊來

 

雨從西邊來

 

 

 

而她就是忍不住

 

頭一個哭泣的那個人

 

對著一堆堆

 

歷史的白骨

 

人間的不義與緘默

 

 

 

而她就是一開頭

 

便止不住哭泣的那個人

 

人類的罪惡

 

冰峰般矗立在她四周

 

把她籠罩在重重陰影裡

 

使她窒息

 

 

 

一定有人哭泣

 

在這樣的黃昏

 

風從西邊來

 

雨從西邊來

 

 

這首悼亡詩,自覺選擇了《詩經》首尾顧盼的形式,形成了風雨交加的悲慟的審美意境,與詩人內心無限哀傷與憤慨情緒融合,讓每個句子每個詞語都抓住你的心,放進這悲哀又傷痛的歷史情境中,讓你體驗這無法言說的時代哀痛,讓你在這樣的形式下,完成審美的自覺。這與蘇東坡悼念亡妻“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的審美表現極何其相似。

 

 如果說,非馬是華語現代詩歌的巨匠,那麼,他的一些小詩,更加值得我們以審美的目光,尋索其中美的奧秘。

 

自有文人畫以來,小品畫便誕生了。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館宋代梁楷“潑墨仙人圖”,氣勢宏大,但僅是一幅寬27.7釐米、高38.7釐米的小品畫。它開創了中國大寫意小品畫的先河,其價值亦無法估量。小品畫以其獨特的小尺幅,以最簡的筆墨形式表達了畫家最富於韻律美感的內心體驗的凡塵萬物,筆墨色彩的表現不可增減,形成了天然去雕飾的清新之美。是藝術家偶爾為之的精品之作。非馬先生的小詩,有著小品畫的那種審美韻味,多一字嫌鬧,少一字又有不足,正是恰到好處。《吻》便是這樣的一種情致的審美表達:

 

 

猛力

 

想從對方口中

 

吸出一句

 

誰都不敢先說的

 

 

 

這短促而充滿節奏感的詩的語言,將愛情之初的羞澀與纏綿,把空明澄澈字的洗濯出來。這既是愛的表現,更是審美的表達。其形式下所涵蓋的審美意蘊,亦已成為一種人間絕唱。

 

非馬先生的詩歌具有極強的形式感與獨特性的審美意蘊。他的詩歌涵蓋生活、社會、愛情、宗教、戰爭等相關人類命運的一切題材。其所傳達的審美意蘊,恰恰證明創作生命力的旺盛。他善於汲取生命中極小的一物一時一事一感一情為詩的內容為詩的情緒,而哲思與幽默的語調使得詩歌的語言表達具有澄澈空明的性質,審美韻味的豐富卻是這一切表現之下的根源。我之所以並未選取非馬先生更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作品,只不過想說明,在他幾乎所有的詩歌中,都具有完美的審美意蘊,都是具有獨立精神的形式創造。

 

 

原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cf5d30102e5l4.html

 

 

 

非馬注:  在這個腳步匆忙的時代, 願意花費(但願不是浪費) 寶貴的時間評介我作品的朋友們,常使我感到溫暖激勵。前幾天有友人為最近出版的《中國新詩百年大典》裡沒有我的名字而大抱不平, 我告訴他我一向對這類虛張聲勢馬虎從事的選集不感興趣。我也相信對許多沒被選入的真正詩人(我知道的就有好幾位,特別是台灣及海外的)來說,選不選入都不會太在乎,但看到編選者對歷史(連帶地對他們自己)這般輕率不負責任,以及這選集對年輕一代可能造成的誤導等等, 都多多少少影響了我近日的心情。這篇文章來得正是時候。謝謝春燕!它讓我對中國現代詩的前途以及對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心血) 恢復了一點信心。  2013.7.4 于芝加哥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rrfei&aid=7878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