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與阿岡國家實驗室
2012/05/27 10:45:06瀏覽770|回應1|推薦10

1969年我從威斯康辛大學取得核工博士學位後,到位於芝加哥西南郊的阿岡國家實驗室工作的時候,正是核能發電先進系統研究熱火朝天的年代,而阿岡國家實驗室也成為世界在這方面的研究中心,風光一時。我記得當時法、德、日等國的研究機構都曾派員前來學習。但好景不長,不久美國民間的反核運動風起雲湧,再加上美國的能源政策隨著政黨輪替執政而搖擺不定,浪費了許多金錢不說,許多研究人才也因覺得前途渺茫而紛紛另謀出路或干脆轉行,核能的研究中心也逐漸轉移到其它國家。雖然後來因為能源危...機的出現,美國對核能發電再度發生興趣,但人才與研究設施不是一兩天便能培植出來的,早先的領先地位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幸好阿岡是個多領域的研究機構,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其它有經費卻人手不足的部門趁機吸收了不少有經驗的科技人才。我後來便轉到另一個部門,從事能源與環境系統的研究工作,退休前的幾年,我還參與了電動車的設計研究工作。讀化學專業的內人之群則在阿岡的化學部門,研究發展電動車所使用的電池。

1946年成立的阿岡國家實驗室是美國第一個從事科學與工程研究的國家實驗室,也是美國中西部規模最大的國家實驗室。早期這個實驗室名叫芝加哥大學的冶金實驗室,是制造頭一顆原子彈的曼哈坦計劃中的一部分。後來轉變為多用途的實驗室,從事基本科學研究、能源與環境保護等多種項目,在許多科技領域裡都有舉足輕重的領先地位與貢獻,還有不少世界第一的發明或裝置。如證實核能發電的可行性的第一座原子堆,第一次用超音波掃描人體,第一個使用alpha射線分析月球表面的技術,第一座裝置產生世界上最亮的X光以利各種材料分析研究等,便是其中幾個比較卓著的例子。

阿岡國家實驗室是美國能源部屬下的幾個國家實驗室之一,是大芝加哥郊區主要經濟中心之一的“伊利諾州科技研究走廊”中的主要成員。科技研究走廊的其它組成分子有朗訊,麥當勞總公司,泰樂公司,伊利諾數學與科學學院在內的十三個大學或學院,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幾個醫院及醫學院,以及政府機構及購物中心等。

實驗室位於芝加哥的西南郊,離城中心約40公里,占地6.9平方公里,四周都是樹林,環境優美,外表看起來像一個大學的校區。全盛時期員工達五千多人,其中有將近一千人擁有博士學位,也有不少博士後的臨時工作人員。每年暑假都有許多大學生來各個部門實習。每年還有一個開放日,讓民眾自由到各個部門參觀各種展出及說明。


阿岡國家實驗室因為周圍都是樹林,經常可看到小動物出沒,特別是冬天,常有白鹿成群結隊跑到馬路邊上流連,等待好心人喂它們一點面包。這是一種很罕見的鹿種,有些訪客還以為它們是某種實驗或受到輻射的結果,其實這種品種在北非、歐洲或亞洲部分地區都可看到。我退休前每天中午如不被之群拉去參加午間有氧運動,便一個人在園區內跑步。有一次跑步時看到一群白鹿在路邊吃草,便放緩腳步停下來欣賞,還為這個經歷寫了一首有附記的題為<看鹿〉的詩:
 
躡手躡腳
這傢伙
准不會安著什麼好心

想必是有這樣的警覺
它們當中的一隻
才會突然停止
悠閑的吃草
把耳朵豎得高高
用近視的眼睛監視著我

這異常的靜寂
很快驚動了它的同伴
紛紛抬頭觀望

接著便有沉不住氣的腳
開始緩緩移動
終於引發
一場驚天動地的
大逃亡

只剩下
廣漠的天地間
一個孤零零的我
在咀嚼
人類的原罪

附記:我工作的阿岡國家實驗室,在芝加哥西南郊,占地甚廣,除建築物外,便是大片的草坪及樹林。林中聚居有眾多的白鹿。天氣好的日子,常可見到它們成群結隊到林外來曬太陽,在草地上散步吃草。一向人鹿相安,互不侵犯。偶然它們要越過馬路,人車還得讓它們先行。而冬天大地冰凍,覓食不易,常有專人把面包撒在路邊,喂養它們。可以說,這些鹿是天之驕子,長久生活在一個無憂無慮的樂園裡,不受狩獵的威脅。我中午跑步碰到它們在林外時,總忍不住要緩下腳步來看看它們。但它們一看到我停下來,便相偕遁入林間,每次都使我悵然若失。我想,也許它們的祖先曾吃過人類的虧,代代相誡,才使它們對人類懷有敬而遠之的戒心吧。
.
之群和我從阿岡退休已有十多年了,但我們仍每星期風雪無阻三次去參加同事們自己組織的午間團體有氧運動。對於這個我們工作了20多年的地方,我們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首先,這個機構的研究氣氛很濃厚卻很自由,有點大學的味道,卻無需教學,只要把自己份內的研究工作做好,也不需要像一般公司機關那樣上下班按時簽到打卡,工作幾乎沒什麼壓力。我的兩個兒子便常笑話說你們那算什麼上班啊?除此之外,同事間相處頗為融洽,彼此在工作上互相幫助合作不說,在工作之餘也常相來往。實驗室裡知道我業餘寫詩的人不多,但我早年翻譯現代詩,特別是從中文翻譯成英文,便得到一位喜歡文學的美國同事的大力幫助,每個周末到我家來一起討論。另一位搞化學工程的同事讀了我的<鳥籠>詩,大受感動,說它讓他想起了滯留在立陶宛故鄉的父母的處境。他後來一直鼓動我出版一本英文詩集,說他願意資助出版。我當然不會讓他破費,但我後來出版的第一本英文詩集《秋窗》,應該同他的鼓勵有關。其實對這實驗室抱有同樣感情的人還相當不少。我認識的幾位同事,包括著名的華裔物理學家鄧昌黎博士,退休後仍每天到辦公室去轉悠,或義務提供咨詢服務,或利用辦公室的設備從事撰述工作。
 
· ·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rrfei&aid=6491966

 回應文章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讚﹗文學與科學﹐游刃有餘﹗
2012/05/30 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