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簡潔單純的真實抒寫
2011/02/11 07:42:57瀏覽1448|回應0|推薦10

                                                  簡潔單純的真實抒寫

                                                                           -----淺釋非馬的藝術創作

                                                            林明理


關鍵字:藝術、審美體驗、聯想力、莊嚴美、精神國度


一、非馬詩畫的審美體驗


非馬的詩,清澈明快,極輕盈、雋美,致力於追求一種高貴與詩意的情操,呈現出敏銳靈躍的感受力的特質。其實,非馬的靈躍,似大自然本身一樣單純。筆調或與現實貼近,或具寓意性,我們都可以聽得見詩人在他詩裏的呼喚。那種以赤子之心建構起的生命體驗,十分質樸、坦率,但潛藏的感情與關注乃至哲理的開掘,都流溢在近乎平靜的純敍述性詩歌中,仔細一體味,常有激勵震撼靈魂的感覺。

非馬曾說:「一個嚴肅的詩人必須有所不寫:不熟悉的題材不寫,沒有真正的感受不寫。」很發人深思。我想,詩人所強調的是,寫詩的基調、氛圍、色彩是隨著詩人創作的心情起伏而變化的;它貼近於一種淡遠而高尚的精神,非常形象地表達了詩對於非馬而言,是詩人的心靈的外化,期能昇華為一種悟解生命的智慧,從而體味出它的純真,它的美。

    如果,在學與思之間測量一個自由度,那麼,非馬的藝術世界就影射著在他心靈的展望中翱翔天際的航線;〈鳥籠〉、〈馬年〉、〈秋窗〉、〈畫展〉等,這一系列詩畫便是他泰然走過人生多彩的剪影。

〈鳥籠〉詩作原創於37歲,53歲時曾易題寫〈再看鳥籠〉,於59歲時又以〈鳥‧鳥籠‧天空〉為題;翌年,非馬創作了以油彩、鐵絲的〈鳥籠〉作品。這就是說,〈鳥籠〉正揭示了詩人畢生所獲取的無數經驗當中,發展出來的一個重要的審美體驗:


一、< 鳥籠 >        
打開/ 鳥籠的 / 門 / 讓鳥飛 // 走 //
把自由/ 還給 / 鳥/ 籠

二、< 再看鳥籠 >        
打開/ 鳥籠的 /門 / 讓鳥飛 // 走 //
把自由/ 還給 / 天/ 空

三、< 鳥•鳥籠•天空 >
打開鳥籠的/ 門 /讓鳥自由飛/ 出/ 又飛/  入//
鳥籠/ 從此成了/ 天空
 

鳥籠 31x23x18 cm 混合材料(油彩,丙烯,鐵絲), 1996

非馬的藝術創作是在深邃的、心理的、無意識上獲取靈思的,其中,有關〈鳥籠〉歷經三個階段的心理轉換過程,才把情景描摹好,才發現詩的潛在的藝術次序,創作出高格的佳篇來;而結合畫作的呈現,更有彰顯詩畫中那隻小鳥嚮往精神自由的重要內涵。非馬在直觀鳥籠的剎那間,同時地,獲得了一種神奇的透視力,即把感知與領悟、觀照與發現等在瞬間同時實現。

第一首中,詩的佈局看似簡單,青年時期的詩人直接了當地抒寫他的直感:
鳥是天空的遊子,有著嚮往自由的精神,不畏艱難而努力向不可預知的藍天伸展,也愛在草原、樹林上穿梭飛翔;然而,從鳥籠中飛走的,這隻重獲自由的鳥兒,這時,已離大地越來越遠了嗎?反而,放走的主人仍關在屋內,到底,這個主人的心是自由的嗎?詩人似乎留下一道謎題,讓讀者嘗試各式各樣的詮釋。
又或許,詩人也還有更深層的暗喻:
與其終日躲在象牙塔內,如鳥籠般過日子,不若讓封閉的心靈打開一扇窗,迎著陽光,朝向自由的人生道上挺進而馳騁。

當非馬寫〈再看鳥籠〉時,又有不同的思維,「把自由還給鳥籠」,改成「還給天空」。詩人剖白說:「多年前曾寫過一首題為〈鳥籠〉的詩: 「打開/鳥籠的/門/讓鳥飛//走/ /把自由/還給/鳥/籠」。當時頗覺新穎。今天看起來,仍不免有它的局限。因為把鳥關進鳥籠,涉及的絕不僅僅是鳥與鳥籠本身而已。」

此番話,正顯示出非馬放棄了傳統透視的獨創性,〈鳥籠〉的主題已慢慢呈現出崇高的單純性。似乎從第三首〈鳥•鳥籠•天空〉中,暗喻一隻小鳥已躍然而起,飛出自我的天空,此時,小鳥與屋內主人其實是一體兩面,如同身在屋內,心如小鳥般可自由穿梭來回,已突破牢固的牆,正遨遊於宇宙八方。

我以為,詩人此階段在思想上是一種活躍,詩的語言也超越空間的局限。這應該是非馬對未來想成為現代藝術家的自我期望,寄意於言外,並使讀者在這言外獲得無限豐富的聯想力、無限悠遠的內涵。

最後,非馬在退休後60歲那年,終於為〈鳥籠〉作幅創意十足的畫;牢捉我們目光的鳥籠是以鐵線抽象式的象徵在前面,而那隻振翅躍飛的鳥兒,是那麼地快樂出遊中。到底鳥兒回到籠中了嗎?牠真的可以來去自如嗎?亦或,主人的心也重獲自由了嗎?無疑地,「鳥籠」謎題的化解,可以變為每個人心中傑出的創造;詩人的「言不盡意」卻帶給讀者更大的機會,提出了超越語言的想像空間。同樣地,也道出了詩人創作中詩與畫之間關係的奧秘。

細細品讀,彷彿,在微風中,也只有在微風中,我看見心中的那隻飛向天空的鳥兒,已傾斜著飛來飛去,引領著我的心飛翔。

接著,我們來欣賞<馬年>一詩:
任塵沙滾滾/ 強勁的/馬蹄/  永遠邁在/前頭//
一個馬年/ 總要扎扎實實/ 踹它/ 三百六十五個/ 篤篤
                                 ----(1978)

 
夜奔 22.8x 22.8 cm  混合材料   1993

〈馬年〉詩作是非馬42歲那年,剛好是馬年之作,而畫作完成於57歲。詩句是意新而傳神,豪放中不忘奇崛、純真,每一字都滲透了非馬的個性傾向和主觀願望。
畫面空間的深度感,具有月光下神奇的魅力與未知的吸引力,流露出一種豪邁的詩意;無以復加的,它把讀者靈魂提昇到形上學的思考層面。背景清楚地固定在黃沙滾滾的大地,一匹駿馬的聲聲長鳴,彷彿馳騁過一聯串的風景,報來一年的喜慶。這幅畫風純粹而自然,這恐怕也是非馬長久以來根植於心中最深的企盼。

〈秋窗〉

進入中年的妻
這些日子
總愛站在窗前梳妝
有如它是一面鏡子

洗盡鉛華的臉
淡雲薄施
卻雍容大方
如鏡中
成熟的風景

 

秋窗 80 cm x 97 cm,  油彩,1994

58歲的非馬細心繪製的這幅〈秋窗〉與詩組合的作品,有令人陶醉的別緻美,畫面背景營造了一個唯美浪漫的意象;畫中的妻素靜安詳,不帶一絲激情,似乎可以感受到物體的靈魂,也完美地傳達出古典主義派的美學。

詩句是反映夫妻的生活、所抒發的情感,含蓄而不矯飾,絕去形容,以淡雲薄施,略加點綴,可讓讀者感受到的很多很多,從而喚起甜美的聯想。

<畫展>

在默默相對的眼睛裡
一條越走越深的
畫廊

瀏覽
一幅幅
超慾念的
靈魂畫像
                                    -------(1979)

 

鰜鰈情深 12X8X10 cm 陶土 2005

〈畫展〉一詩,創作於43歲,而〈鰜鰈情深〉這件陶土作品卻是非馬69歲完成的。近年來,非馬在芝加哥、美國、中國等巡迴詩畫展無數;我偶爾會瀏覽他的網站,也總是有磁鐵般的吸引力,讓思維不得不轉向它。

這首小詩是暗喻,在畫展中經常會不自覺地用聯想來解釋審美體驗,而非馬的才能是退休之餘,能轉向美和藝術,從中獲得審美體驗、審美觀照。這件雕塑夫妻二人互凝的表情很有情趣,據非馬自己說,原本有根長鐵釘緊緊地聯結彼此的嘴,但後來非馬以為太〝刺〞眼了,又把它取下了。我半開玩笑地回E-MAIL說,鐵釘留著,或許更能激發深刻的美感。還記得他45歲時,就赤誠地寫了首〈吻〉:

猛力
想從對方口中
吸出一句
誰都不敢先說的

                   -------(1981)

這種再度體驗過的感情,就是審美觀照,就是一種藝術,也往往給讀者愉快的動機,一種不可言喻的美。在欣賞非馬詩畫中,我們常能暫時忘卻了實際生活的羈絆,也使我再次愉悅地享受生命的自由與美好。

二、清新明快 胸次高遠

非馬20歲時在中央副刊發表生平第一首詩<山邊>,正是詩人以一種驚詫的審美知覺去觀照,賦平常之景以醇厚之味,傳神地描繪出自己發現純真的奧義,導引讀者去領悟他心中的真實感受,也形成了新穎而生動的深遠詩境:

           我在山邊遇見一個小孩,
           ——一個會哭會笑的小孩!
           淚珠才從他聖潔的雙頰滾過,:
           甜美的花朵就在他臉上綻開。

           最純潔的是這小孩晶瑩的眼淚,
           說最美也只這未裝飾的臉才配!
           造物者的意旨我似乎已懂,
           為這無邪的天真我深深感動。

           我深情地注視著他許久許久,
            溫暖的慰藉流遍在我心頭。
           感激的淚水迷蒙了我的雙眼,
           再看時,小孩的蹤影已不見!
                                                           ---1956

這首詩深具紀念性,是年輕詩人的初試啼聲。構思靈巧活潑,又凸顯著詩人童心的真性,對最純潔的本體性與追求有著執著的信念。映在山裏小孩的淚臉的感性與哀歌式的溫柔,令人難忘;詩人將此自然巧妙地描繪在輕淡自然的筆觸中,讓我們聯想到,在一個山邊,環繞著樹影、流水旁,看到一幅微妙氣氛的影像,寫出那種澄清平和的感覺,與詩人要表達的真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此詩產生了許多的魅力。

    在〈長城〉一詩中,非馬的筆端直抵長城的表像的聯繫,不帶傷感地喚起中華民族隕落的榮耀,而揭示出在歷史殘跡中,理性地體驗溫和及平靜的可貴:

文 明 與
野 蠻 的 爭 鬥
何 其 艱 烈
你 看 這 長 城
蜿 蜒 起 伏
無 止 無 休

全詩意蘊精微深遠。誠然,對周遭景物的審美觀照,是情感上一種自發的外射作用;即把自己的心靈的感情投射到眼裏所看到的事物中去。在這種情況下,詩句一開頭,詩人審美欣賞的對象不是自然的長城,而是深入長城形象中的自我情感。諷喻人類不管哪一世紀,都有野蠻與文明之戰,多麼艱苦激烈的鬥爭啊!永遠無止無休,紛紛紜紜於紅塵。揶揄的語言中,帶著知性的哲思。

全長8851. 8公里的「長城」的意義,對許多中國人而言,是沉重的,複雜的。或許是淒婉的歷史象徵,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造型悲劇」的建築物;又或許對古人來說,它是一個為防禦不同時期,蠻橫外族入侵的一道精神防線。近代中國人更有視「長城」為中國的代表性之最;然而,依靠長城的防禦並不能有效阻止外敵的大軍入境,確是不爭的事實。最主要的負面評價是,歷代的勞民傷財之論;也有一說,古代長城是文化愚鈍的顯示。於今,現存的長城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也是觀光勝地。非馬卻以一種悲愴的方式,賦予它一種罕見的莊嚴美,來佔據讀者的心。

這是何等的豪邁啊!在非馬看來,綿延不盡的長城,是我們中國人最深沉的情感中的一部份,但我們必須躍過歷史的洪流;儘管朝代的更迭,戰爭本質的殘酷,總令人不勝唏噓。然而,中華子孫在光陰的閃逝下,從過去的歷史中,仍有很大的借鏡意義;在思想上,如何重新建造一艘堅固的船艦,航向不可預知的未來,航出中華子孫可以安居樂業、不再腹背受敵的一個新天地,才是最重要的。此詩隱約呈示的高貴情操,正是詩人的感性力量的愛國表現。

2005年美國紐奧良遭遇颶風,海水決堤,政府官員因反應遲緩,造成大量傷亡,非馬沉痛地寫了下面這首〈卡翠娜〉 (Katrina)記之。英文版被收入卡翠娜紀念專集,在次年出版:

                有這樣美麗名字的女人
                必然潑辣善舞

                雙臂一舉
                長裙輕輕一掀
                便讓所有的人
                如受催眠不知走避
                無法辨別
                是決堤的海水
                或湧出我們眼睛的淚
                洶洶滾滾
                頃刻間淹沒了
                一整座城

                臭烘烘的水面上
                有浮屍
                或俯或仰
                攤開雙手 問天

近年來非馬的作品雖不多,但出版的詩集,仍是新時代的藝術珍品;就像峻拔峭絕的山溪,映著蔚藍的天光,格外顯得清幽脫俗,即使擷取的多是日常生活的感思。這首詩以生動的直抒胸臆,表現了非馬的悲憫之心與英雄氣慨。這正是廣大讀者心目中理想的詩人。

卡翠娜颶風在美國造成財產損失達812億美元,超過一千八百多名罹難者,是大西洋颶風有史以來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新奧爾良城市百萬人撤離災區,無數屋宇被海水淹沒;詩人用藝術的手法抒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不但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也彈奏出痛苦的災民的心聲。

而今年臺灣的「八八水災」,莫拉克同樣地重創了全台。大自然反撲的力量,從這首詩中,同樣能令人感到神傷、畏懼,而詩人把卡翠娜災難的景象寫得那麼深沉感人,也必然會啟開人們良善的真性與同情心,搭起一座座心橋,投入臺灣的災後重建工作。而我漸漸體悟到,來自非馬的那份真摯的同情,始終散發出閃耀動人的生命光芒,使讀者直接感到,非馬的詩,無不與這大千世界有密切關係;他的悲憫胸懷在詩裏表達無遺,這也讓我對非馬詩歌的理解加深了一層。

〈黃河〉是詩人39歲所作,是發自內心的真摯傾訴,意象新,耐人咀嚼:


一個苦難
兩個苦難
百十個苦難
億萬個苦難
一股腦兒傾入
這古老的河

讓它渾濁
讓它氾濫
讓它在午夜與黎明間
遼闊的枕面版圖上
改道又改道
改道又改道

                     ----- (1975。1。12)


晚風在銀光裏徘徊,詩人臨風而立,不期然想起了黃河;以悲憫注入那相隨萬裏的黃河,勾勒了它的外部形象,直抒胸懷。誠然,黃河自古以來與災難相伴,所謂「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而中道淤積,河道高懸,河堤管理不善等都是形成改道之主因;上千次的決口、氾濫,數十次的改道,有多少中華兒女必須與它搏鬥、抗爭?又有多少災民流離失所?詩人對這令人揪心的黃河,一股腦兒都溢滿字裏行間;希望能把所有百姓的苦難,也都傾倒入滾滾黃河流走。

如今,遠離的黃河,靜極,在這風雪交加的隆冬,從星塵隕落,到月的流轉;詩人的心頭拋下了婉轉的淒懷,像寂寞的河水嗚咽在雙槳的流波……驀然,那被遺忘了的辛酸歲月,那古老的歷史,遺落愛憎、遺落愁恨,遺落一串鹹澀的眼神,讓詩人的足跡在心底拓印,在這思鄉的失眠之夜,淚水禁不住地染濕了枕面,有如黃河在版圖上氾濫改道;而觀看黃河的歸客,總是帶不走離愁,和年年相思的夢。

〈懷舊〉這首詩具有很深刻的思想,節奏感明快、和諧,極具強勁張力:

西出陽關無故人
更河況繞了大半個地球

今夜的天空
擠滿了大大小小的人造衛星
卻沒有一個
載得起
我要給您的訊息
                                   -----(1979。1。19)

詩句有一種思辯性審美,情感發展顯示出詩人開闊的胸懷。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唐代詩人王維寫下「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但這裏暗喻思念中國之心,直入天聽,是可以感覺得到的。詩人想像的天空是夢海,時而滿布那胭脂色的幻景,野鳥的高鳴,劃過平靜湖面的銀波;時而似斷了根的蓬草,仍嘶啞地高唱著歌謠。那鄉音的親切貼在詩人的心靈,每當細雪飄飄,沙沙聲像密訴衷腸;詩人思維早已飛越到地球的另一端了。那上臨且無聲的星子將古城隱入雲影的背後,詩人漫步著;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原鄉的一切,點點滴滴。縱然天際間有無數個人造衛星,但卻沒有一個能載得起思鄉情重,這讓凝結的天空也撼動起來了。

〈中秋夜〉寫得生動細膩、趣味中帶著淚水,道盡異鄉遊子的落寞感,是首有韻味的小詩:

冰箱裏
冰了
整整十三個
鐘頭的
故鄉月
餅(唐人街
買來的)
嘗起來
就是
不對

-------(1979。10。5)

開始是直接敍述的,詩人把中秋夜不能在故鄉過節的心情,寫得很自然、貼切。讓所描寫的過程在意象的捕捉中,在讀者對詩語言的感悟裏慢慢去體會,想像它的純真,它的詩意,的確別具一格。

其實在美國的中秋夜是恬靜而幽美的;當夜霧漸濃,故鄉在呼喚中逐漸貼近,遂而把心事賦予詩句。詩人伴著時明時滅的星子,穿越濃霧的雲縫,來到家鄉的巷影,隔著遙夜的呼吸,歸心渺漫。離鄉多年,鄰裏的孩童都大了吧;思念起小時候故鄉的中秋夜,家人團聚吃柚子、月餅的溫馨的畫面。思念的心,柔波似水流;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故鄉?這是多麼懷戀而流淌著年輕熱情的小詩,讀來,意境也悠遠。

〈夕陽〉是詩人在藝術上更臻於成熟的傑作,僅用短短的六行,就寫出了夕陽多采多姿的意象運用,由讀者去體會詩中的真諦:

終於平易可親
連凡夫俗子
都敢張目以對
滿布血絲的眼睛
要等最後一隻歸鳥平安入林
才恬然閉上
                               ----(1988。9。21)

古今中外,夕陽永遠都能鎖住詩人滿心的欣賞。詩人靜靜地觀賞,那棉花般的雲朵遊戲山巔,像新人牽手似的,紅了新娘的笑靨。遠處,只有吱吱喳喳的鳥鳴,落在山的盡頭;晚風漸生,天蓋的四周織起了輕羅,或者步移在長堤旁,河岸邊,彷佛在微風中才有著寧靜;疏疏的船燈,也逐漸點亮,兩三點鷗影迴旋,如尋夢似的飛去,而夕陽心急,只等待最後的一隻歸鳥,投入松林後,才安然又疲憊地下山了。

〈夜上海〉是詩人對上海大都會的生活寫照,值得贊許的是,非馬60歲寫下這首詩,正驗證了他是一棵永保長青的松樹,詩句幽默風趣且具有深刻的意涵:

張開大口
把一卡車一卡車
鋼筋水泥砂石
猛吞進肚裏

輾轉反側
每個心
都在那裏
倥倥倥倥營造
比這城市
更高大綺麗的

----(1996。1。27)

上海目前為中國最大城市之一,是全中國最主要的經濟與金融中心;過去的英雄早已淘盡,今日的顯赫也可能轉眼成空;人間物換星移,總令人不勝唏噓。詩中「倥倥倥倥」充滿了空、空、空、空──的聲音,暗諷著有些人為生活起見,不得不苦苦的掙紮著工作;然而,仍有許多人陷溺于名利的泥沼,終日建構自己高大綺麗的夢。有誰想過知足常樂,適可而止呢?上海的浮華,處處是鋼筋建築的大廈,有多少利慾薰心的人們,因此輾轉難眠或迷失了自我;也許滿足我們目前擁有的一切,才能從惜福之中,得到最大的富足吧。詩人回憶起那樣的夜晚,那矗立的高樓、燈紅酒綠,互相踏掩,簇擁著它的五光十色;極目望去,市中四周,已不見那追逐的歸雁芳蹤;徐風迎來,悵別在樓柱輪廓與靜靄的暝色中。

由上可知,非馬是一個具有高度藝術性的詩人,也是個精神國度的追求者;近些年來,仍活躍於兩岸三地間,深受廣大的讀者歡迎。

三、愛的追尋與頓悟

    詩界評論家們普遍認為,詩的內涵所展示的是詩人對宇宙、人生的某種形而上的深刻體驗;或者說,追尋使詩獲得深遠綿長的美的極致,它與人的深層的愛、神秘的思維緊密相連。非馬博士也不例外,從早期到近年來的作品,都是在探索人生,跨越人生旅途上的層層障礙,除研究工作外,把自己的理想、願望都寄託在詩的創作中;也經常遊走在天空下,獨自思索,從而找到完整的自我。退休後,曾受邀主辦多次成功的藝術特展,熠熠生輝,具有詩畫藝術教育之重要價值意義。
非馬想要瞭解這個世界,認識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他的詩統一於一個永不止息的奇想中,各個元素間彼此融合,詩句輕盈流暢且傳遞出一種別致之美。我們可在非馬49歲所作的〈一千零一夜〉中找到這種精神,詩中把戰場放在一個想像中遭戰爭摧殘的自然中,簡要地揭示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戰爭本質:


聽 一 個 故 事 , 殺 一 個 妻
殺 一 個 妻 , 聽 一 個 故 事
這 樣 的 天 方 夜 譚
幼 小 的 我
竟 深 信 不 疑

人, 總 有 長 大 的 時 候

誦 一 段 經 , 殺 一 批 異 教 徒
殺 一 批 異 教 徒 , 誦 一 段 經
這 樣 的 天 方 夜 譚
現 在 的 我
才 深 信 不 疑

人 , 總 有 長 大 的 時 候
                                               ─ (1985。3。11 )


這首被西南大學呂進教授選入他所主編的《新詩三百首》的一流傑作,揉合幻想與寫實的時空背景,以一種可推理的方式,傳達了詩人的感情和想法,無須旁白的輔助。〈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是一部經典之作,它創造了可以窺見古代阿拉伯社會生活的種種場景,有濃厚的伊斯蘭色彩,特別是百姓在其中寄託的美好思想感情、願望和追求;這些都是非馬小時候特別著迷的富有探奇冒險精神的故事。讓非馬最難忘懷的,是那種過去時空的感覺。幼年時,他也深信,相傳有個國王無意中發現王后背著他,極盡淫樂,一怒之下,每日娶一位美女為妻,翌晨即將之殺害。宰相的女兒利用機智,自願入宮,每天講一個未結束的故事給國王聽,直到第一千零一夜,國王才釋懷,改變其殺人的荒誕行為,故事也有了最圓滿的結局。

50歲的非馬,見識了所謂的是非與善惡。看到宗教間有時因宗教理念不同,而迫害異教徒;其狡猾與狠毒的行徑,恰與小時候純真與執著的想法成為強烈的對比。國際間與種族間有時也因爭奪國土、能源、水源等因素,引發各類恐怖行動。戰火使人性泯滅,善良的心靈也會變得麻木。非馬對異教徒之間的爭端極為關注。諷刺的是,殘酷的撕殺之餘,又怕驚動平靜的神明或擔心靈魂無法得到超度,所以念經禱告,祈求心安。更有可能的是,他們只是假借神明之名滿足自己的野心。詩人不忘點出:每個人必須慢慢學會坦然面對人生,成長並非一蹴可得。在此,詩人所展現的是大無畏的道德勇氣,寫詩風格也不落俗套,幽默又能觸動讀者的心,處處洋溢著希望與愛。結語時,詩人留下一大片空間讓讀者自己去填補,去反省。

誠然,國王在說故事的女孩的細心與耐心的薰陶下,對人生偏激的態度逐漸轉向正面的看法,這是值得欣慰的。暗喻著孩童的夢想較天真,甚至近於幻想。成長,是需要經驗的磨煉與真誠的體會;在成長掙扎與抉擇的過程中,人要懂得學會體諒、寬容和尊重。如果無法忘卻過去,也得學會接受過去,惟如此,才會尋回歡樂。至此,讀者終能瞭解非馬深藏不露的愛意。
〈腳與沙〉是首極富哲理的小詩,昭示了只要我們走過,必然會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惟有用心努力走完人生的旅程,才能留下可供後人履踐的鮮明痕跡,不致被時間的風沙湮沒:

知道腳
歷史感深重
想留下痕跡


在茫茫大漠上
等它們

                          --------   (1982。2。18)

如果進一步思索,詩中意旨似乎不是如此簡單。開始一段,詩人以寥寥數筆,便形象地描繪了歷史與人類的相互依存的情態,使讀者真切地思考起生命的短暫,還有稍縱即逝的幸福;但詩人並不是泛泛寫去,而是把題旨集中在「沙在茫茫大漠上等它們」上。詩人嘗試以自然景觀裏活動的人與時間闡釋萬物的消長;時間之河如流沙,在空曠無邊的大漠上,人類的生命渺小如一粒飄浮的塵沙,一吹即逝。詩人企圖靠著這些心靈的體悟,紓解深藏於心的詩思,提供讀者一幅栩栩如生的想像空間。或許在擺脫老舊的、滿是灰塵的逝去歲月裏,再重新欣賞世界的色彩與喜悅時,就能發現真正生活與真愛的意義。

俗說,千里之遠,起於足下;只有一步步走穩才能成效,好高鶩遠一定會把事情搞砸。在這功利社會裏,腳踏實地的成功者已不再是人人所津津樂道、所崇拜的物件,有多少妄想一步登天的投機者?而這首詩也隱喻告示我們,人生短暫,但無數個短暫的生命卻綿亙而成漫長的歷史;人類永恆的生命,就在眼前分分秒秒的消逝。一步一腳印,我們踩下的足跡雖然微淺,也許不敢奢望有何建樹,但只要在人生道上用力踩下每一個腳印,或許能引導後人免于重蹈覆轍。

〈春雪〉這首詩反映的是詩人純真浪漫的心境,格調是那麼地輕靈,可看出詩人充滿著愛與蘊聚著濃郁的情感:

愛 做 夢 的 你
此 刻 想 必 嘴 邊 漾 著 甜 笑
我 臨 窗 佇 立
看 白 雪
在 你 夢 中 飛 舞 回 旋

真 想 撥 通 越 洋 電 話
把 話 筒 舉 向 窗 外 的 天 空
讓 夢 中 的 你 也 聽 聽
氤 氤 氳 氳
雪 花 飄 蕩 的 聲 音

-----1997。4。11 

若無真切的體驗,是寫不出這樣溫馨而清新的詩句的。詩人是以俏皮、幽默的語言做了生動的描述,藝術效果大為增強外,雪花優美獨特的意象也層層迭現;其內心澎湃的情懷,使讀者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在會心地一笑之後,也深深進入思索。

顯然,詩人運用視覺、聽覺等描景記事,構成了一個清遠、而又異常恬靜的唯美境界;其動人的美學力量,不正是所有相隔千里的戀人,相互傳情時,既陶醉又期盼的狂喜心情?非馬也為我們捕捉了戀愛中的各種細微的心情變化,這點是很容易被讀者所感知的,也是值得稱賞的。在情韻之外,彷佛中,冬風打開了天空心理的圖像,雪花輕輕地敲醒了伊人的甜夢……而氣和光色混合動盪的雪花飄落聲,令人置身於一種審美的氛圍,從而得到美的感悟。原來,只要把心中的愛,一點一點地凝聚,不管彼此距離多遙遠,那盼過無數光年的一瞬間喲,一次愛,一個夢,遂成了藝術饗宴的讚歎!

〈輪迴〉作于詩人67歲,是以愛情為情感的軸心,以自然為美的象徵,寫得清麗婉約,意象令人神醉;其美意識是形而上的,即以人的靈性所體會到的一種終極的、直覺的、悠遠無限的第六感、本能感為美,這是詩文藝術界中被視為最高境界的美的追尋。這又是詩人在美學追求上體現出的另類風格,意味著愛情有一種宿命輪回的精神,可謂情詩的上乘之作:


野地裏
一朵小藍花
在晚風中搖曳

目光迷離的詩人走過
突然回頭深深看了她一眼

幾個世紀後的黃昏
一個陰暗的書架上
擺著一本褪了色的
藍皮詩集

野地裏一朵小藍花
在晚風中搖曳
                             ------(2003.4.1)

詩句是如此的淒美,情感表達又是那麼的真樸自然!透射出非馬對愛情的更深刻體驗,也許是心靈瞬間的感受吧,其構思不染一絲塵煙,且對愛情自由的執著與專注的個性,傳遞出詩的深層性質。生命中最令人欣喜的,就在於人與人間微妙的關係;而愛情自古以來,最為人所稱頌的,是一種亙古不變、微妙的感覺。越是超越時空的愛,那怕只有短暫的回頭一瞥,也能瞬間觸發,興起一種莫名的感動,而永遠存藏在人們的心裏。我以為,愛情是不會消逝的,只等待生生世世再一次意外的邂逅。

寫真情的詩沒有自己的獨特感受是不行的,從詩的意象角度分析,有位詩人同一朵小藍花互相感應,引起心靈無言的顫動。幾百年後,一個書架上擺著一本藍皮書,正是詩人從小藍花那裏得來的靈感結晶,而當年野地上的小藍花,過盡了多少日出日落幾度輪回,仍在原地苦苦守候,等詩人再回首看她一眼。最後的一個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意,使感情深化了,讀來有一種無形的韻律與幾許惆悵,也就更別有風味了。

─〈2009.10.13完稿〉

刊載於: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04

作家詩人 林明理,1961年生,臺灣省雲林人,法學碩士,曾任國立大學講師。著有2008年《秋收的黃昏》圖文書、2009年《夜櫻》林明理詩畫集。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rrfei&aid=487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