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非馬雙語短詩鑒賞 --- 中秋夜
2014/09/08 22:11:48瀏覽296|回應0|推薦6

 

中秋夜

 

非馬

 

 

 

冰箱裡

 

冰了

 

整整十三個

 

鐘頭的

 

故鄉月

 

餅(唐人街

 

買來的)

 

嘗起來

 

就是

 

不對

 

 

 

 

*芝加哥同台灣及大陸的時差均為13個小時。

 

 

 

MID-AUTUMN NIGHT

 

William Marr

 

 

 

having been sitting in the

 

fridge for a whole

 

thirteen hours

 

the Chinese moon

 

cakes (bought

 

from Chinatown)

 

somehow taste

 

a bit

 

strange

 

 

 

*The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Chicago and Taiwan or China Mainland is 13 hours.

 

 

 

[鑒賞]

 

“冰箱裡冰了整整十三個鐘頭的故鄉月餅(唐人街買來的),嘗起來就是不對勁。”

 

中秋不可無月,也不可沒有月餅。

 

“冰箱裡冰了整整十三個鐘頭的故鄉月餅”,為何“十三個鐘頭”?小詩之下的注釋,給出了答案:“芝加哥同台灣及大陸的時差均為13個小時”。

 

由此方知,“冰箱裡冰了整整十三個鐘頭的故鄉月餅”,乃是虛指,非實指也。

 

詩人定居的芝加哥,比詩人的故鄉,在時間上慢了13個小時。即:在故鄉的親人吃過月餅13個小時之後,詩人才開始吃月餅。

 

“冰箱”一詞,又令人想起那冰冷的中秋之月,以及詩人在月下的凝思之久。

 

括弧裡“唐人街買來的”,更強調了詩人久居海外。似有弦外之音,暗含潸然之意。

 

“嘗起來就是不對勁”,其中況味,誰人會得?

 

“嘗起來”,正是樸字見真,樸字出彩。若用“吃起來”,則差矣。

 

詩人品嘗的,口裡雖是月餅;心裡,卻是鄉愁。

 

小詩不僅短小,而且非常口語化,例如“冰箱裡冰了”(而不是“冰箱裡放了”),“十三個鐘頭”(而不是“十三個小時”),“嘗起來就是不對勁”等。

 

而就是如此平易而沒有架子的小詩,卻勾起讀者濃濃的中秋之夜的鄉愁。

 

在詩行的排列技巧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將“故鄉月餅”分割開來。讀到“故鄉月”,以為就是故鄉的月亮了啊,但下行的“餅”字一出,才知上了一當:原來不是故鄉的月——只是故鄉的月餅。

 

接下來,詩人把“唐人街買來的”放在括弧之內,正好暗示月餅之陷。

 

同時,似可追問:真的是故鄉的月餅嗎?

 

唐人街買來的月餅,算是故鄉的月餅嗎?

 

難道僅僅因為在冰箱裡冰了十三個鐘頭,那月餅嘗起來才不對勁的嗎?

 

唐人街買來的月餅(與故鄉的月餅相比),能對勁嗎?

 

是的,月是故鄉明;

 

餅,

 

亦是故鄉甜。

 

來看詩人如何用英文抒情?

 

Having been sitting in the fridge for a whole thirteen hours, the Chinese moon cakes (bought from Chinatown) somehow taste a bit strange.

 

漢語動詞“冰”字,因與“冰箱”之“冰”重復,給小詩帶來了別樣的味道。英譯難以傳達,故而改用有靈動詞sitting, 與無靈名詞moon cakes(月餅)搭配,正發揮了英語語言的優勢,可謂此失彼補。

 

接下來,a whole thirteen hours似有語法問題,但將“十三個鐘頭”視為一個整體,則不僅語法正確,而且表意更佳。

 

“故鄉月餅”,英語用Chinese moon cakes, 即“故鄉”,變成了“中國”,以便與“美國”相對吧。另外,漢語中“故鄉月餅”的切分效果,在英語中予以保留:引讀者誤讀之外,還可暗示月餅的切開與分割。

 

英文somehow, 大體上對應漢語“就是”:語氣婉轉而入微。

 

最後,“不對勁”,漢語極易意會,英文卻難以言傳。詩人以strange出之,又是樸字而見其功夫也:strange(陌生) — stranger(陌生人)。

 

稍加聯想,便知其中況味。

 

於是,好詩;

 

於是,好譯。

 

(張智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f5bacc70102v44s.html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rrfei&aid=170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