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球評,請停止鑽牛角尖的評論。
2009/06/05 10:29:24瀏覽558|回應0|推薦2

台灣的名嘴、評論家向來就為人詬病,球評也是如此,沒什麼好意外的。說到底就是因為台灣人口少。美國人口這麼多,資訊又發達,人人都看棒球,要能登上主流媒體當球評,不知要擊敗多少對手。台灣這些球評說穿了也不過就跟你我一樣只是一般球迷,或者是「找不到其他工作只好去當球評」。

這篇文章「 職棒不增隊 人才不足怎能當藉口」,光看標題還可以,因為「職棒不宜增隊 原因有很多」,但是這個作者硬是把結論凹成「因為人才不足不是主要原因  所以要增隊」。實在很不像話,不得不出來說說我的意見。各位讀者不妨先看看原文,再來看我的文章。

原文說

如果不是因為米迪亞暴龍隊爆發放水案,這兩支職棒球隊"或許"都不會解散。

這句話企圖說,要不是因為放水案,職棒六隊會有六隊,比現在四隊多。但是作者故意忽略即使沒有放水案,職棒六隊也經營的很辛苦,這也是大家不樂見的。更何況作者自己也不確定,這兩支球隊即使沒有放水案,說不定到了今年還是會解散。

去年維持六隊狀態時各隊的教練與球員都沒有明顯不足的現象,中信鯨隊甚至還有二軍,....

這句話十分偏頗。什麼叫做「沒有明顯不足」的現象?廢話,如果只要找得到人就算是人才,小女子我上去投幾球,也算是棒球人才嗎?「中信鯨甚至還有二軍」,這句話更是諷刺。別人搞職棒,搞個二軍聯盟是很平常的事情,中職卻搞不成二軍。中信鯨有個二軍在中職竟然成了可以炫燿的事情。這不是說明中職人才不足?作者卻反向操作,硬凹成台灣棒球人才過剩。

過去職棒景氣低迷時,中華職棒聯盟一直努力的尋覓企業投入職棒產業,......

這句話完全與事實相反。中職向來反對增加球隊,從早期四隊增加時報鷹和俊國熊前,當時的現有四隊就抱持反對增加球隊的立場,增加成六隊就已經十分勉強。後來就是因為中職反對增加球隊,才迫使台灣大聯盟成立互別苗頭,最後不就草草結束?只有在前一陣子,中職六隊撐不下去了,中職才頻頻找人接手,但這不是增加球隊,而是死要面子苦撐。現在反正面子已經被扯破了,何苦還死皮賴臉把它撐起來。

目前中華職棒觀眾人數最多的球隊,也不是戰績最好的那支球隊。

說這句話的人,實在很難想像竟然是個球評。觀眾人數最多的兄弟隊,為什麼觀眾多?因為兄弟象在業餘時代職棒成立之前就是強隊,因此中職一成立就擁有眾多球迷。這個例子恰好說明新球隊要經過業餘歷練,證明實力和人氣才好加入職棒。大家應該要這樣學習才對,怎麼這個球評又反向操作,硬是說人氣好不需要好戰績。兄弟象在中職歷史上也有輝煌歷史,去年還打到總冠軍,這些球迷就是當時累積下來的,這位球評故意落井下石,挑今年兄弟象戰績不好的時候批評,格局實在太小。

再者,新球隊就算沒有戰績,也應該要有球星吧!當初兄弟象剛加入時有呂居明、吳復連、林易增剛開始時也在兄弟象,後來還有陳義信,你現在去哪裡找球星?黃平洋喔?

從業餘球隊打起的話,新球隊不但無法分享到替代役球員的選秀資源.....

職棒現在才四隊,如果才四隊就把年輕球員的資源瓜分,你說人才在哪裡?更何況這個新球隊如果連在業餘挖角職棒球員都不願意,談什麼永續經營?人家其他球隊已經虧了好幾年,獅和象更是扎扎實實的虧了二十年咧。

過去職棒人氣會低迷主要還是因為簽賭放水案。中華職棒第一次簽賭案大爆發前的票房人數與比賽精彩度,證明國內職棒並非沒有容納第五或第六支球隊的空間。.....

這句話說的太單純,顯得一廂情願。職棒六年也許有容納六支球隊的空間,職棒二十年還有嗎?第一次職棒簽賭案的確讓職棒重傷,去年發生放水案,今年中職球隊卻開始提升票房,難道我因為這樣反而說:「放水可以提升票房」?明眼人都知道票房提升是因為球隊減少。

總而言之,要增加球隊,拿出計畫來。如果新球隊拿得出理想的球員名單,拿得出提升票房的計畫,我們再來考慮。否則中職各隊虧了二十年,現在稍微賺點錢就要被第五隊瓜分票房,這不僅不公不義,更沒有永續經營精神,只是揠苗助長,看到球隊變多了,就以為中職變強壯了。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rjorie&aid=301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