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FB上看到謝明杰轉載這個段落。
言語總是有一些無法全然表達之處,感覺造成部分不夠"真理",
但仍瑕不掩瑜啊!
我也有回應在下方,跟大家分享。
* 另當然"苦難"本身是什麼,也得好好地思考唷!
[轉載]
接受自己不夠完美的部份、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探索自己的內在、
不為取悅別人而生活、活出真正的自我...這些都是愛自己真正的作法,
當我們還不斷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有愛心、脾氣好、溫柔、靈性...)
等等這些標籤時,那就是離自己又遙遠了,因為那些都是名詞都是思想,
並非真正當下的你,當自己生氣時,能否承認接受自己當下就是在生氣?
還是腦袋裡又想著,這樣是否不夠有修養?當我們不斷反抗自己時,
就不是愛自己。這些只是啟發你去體會及經歷,經歷就是不加任何批判、
評斷、分析、就只是去經歷,如果又試圖想要如何達到時,就是落入反抗,
而非經歷...
這世上苦難本來就存在,讓我們痛苦的不是這件讓我們痛苦的事,
而是我們對這件事的詮釋,每個人都會為自己所遭遇的事編著一個故事,
而我們都活在那故事裡,停止這些故事與詮釋,你就是愛自己了!
~~Susan Ho
[from Iora]
也分享一下最近更深入的體會。雖不必為自己貼標籤,因那可能變成在二分性思維下
的"強制欲求"。察覺與接納自己並負責地面對自己的
每個面向與轉化情緒體,是一個「憶起自己本是」的
覺察歷程。這好比在主動放棄舊的神經突觸與建立新的,
在一般靈的生命藍圖中,或自我生命歷程的某些非極端
困頓之下,若非以激烈的事件(如:要結束生命發生的
頓悟或奇蹟),則一般人的歷程就都需要點"醞釀時間"
以便"點化自己"。而療癒者永遠只有自己,自己必須
啟動與進行自我療癒,無法假手他人(他人最多僅能引導)。
而有趣的是:
我們藉由每個覺察與選擇的歷程而創造自己。
當一個開始能著手深入自我內在的人,
最終走向看清真正的自己,並能尊重與愛自己的歷程。
此時,一個已療癒到一個相當程度的人,會時時覺察與
不再選擇自毀與取悅模式,最後反而自然地反應「本性」,
如:平靜的、愛的、有靈性的......等。自此那新的突觸
除了建立且越加地穩固,成為自我新的卻常態的實相反照。
那內在的狀態,終究就真的自然展現接受一切、
超越二分性的詮釋的「絕對愛的本性」,
即「第三種力量--靈性的煉金術」。
引用Leonard Jacobson《回到當下的旅程》做結:
『這旅程是從這裏到「這裏」,
而唯一能到達的時間是「現在」。
我們正走向變回原來我們的旅程,
而這正是我們生命中不得不信的矛盾。』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