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17 14:27:23瀏覽253|回應0|推薦2 | |
在圖書館翻到這本書時,想起曾在新聞上看到這則消息,於是,把這本書納入此次閱讀名單中。 因著下午有事,九本書中,我挑了這本較為輕鬆可在短時間內讀完的書。74歲的老兒子騎著三輪車載著99歲的老媽媽,母子二人一路從塔河到海南島,顧忌著老母親越來越老邁的身體,停止西藏旅行,回頭返回老家合計約二年半的旅行日子,光是這種勇氣與毅力,就讓人敬佩不已。更何況,他的出發點起於孝,什麼是孝?不需任何文字雕琢,王一民老先生真真實實用自己的血汗告訴了大家。甚至,感動了一位醫生,此後免費為70歲以上的老人義診,形於外的力量,非我們所能想像的。 書裏的文字淺顯易讀,但蘊含的道理與高深文字書寫的經典名著是相同的。譬如: 當你躊躇不前的時候,時間會一去不復返。 對我來講,母親正是世界上最溫暖最寬敞的家。 放輕鬆,不用著急。自然的速度就是真理。 我們的人生,因為有淚水才會有幸福的歡笑,因為有愛心才會有離別。 母親幸福的笑容是我是上所能看到的最大幸福。即使睡在馬路上,也不會有比母親的幸福更溫暖的被褥。 一想到,即將離開這美好的世界,就會對人類的壽命感到無比的遺憾。 我不知道什麼是孝,可是我知道甚麼是不孝,我只是不想做一個不孝之子,僅此而已。 錢跟著人才行,人要是跟著錢跑是不可以的。光著身子來的就該光著身子走,人好像都不懂這個道理。 2003年12月30日下午,還有2天就103歲的老奶奶離世了。 老兒子帶著老媽媽的骨灰再次騎著三輪車上路,遵照老母親遺言,要把骨灰灑在西藏。 老兒子說:我之所以能忍受所有的痛谷,是因為我必須遵守與母親的約定,這是我能獻給母親的最後的愛心。 擷取一下舊新聞做為這篇閱讀心得的結尾吧!即便是一簞食,一瓢飲,能想到父母、依戀父母,承歡膝下,就是孝順了。孝順、傳承是中華文化的精隨,但願,能悠遠留長。 王一民,1925年出生在黑龍江省塔河縣。他曾在瀋陽市工作過多年,1987年,大興安嶺大火之後,52歲的王一民到大興安嶺地區,開了一家小工廠,也掙了一些錢;可是,10多年之後,他的這些錢,也就貼補著家用,花得差不多了。90年代末,王一民的妻子已經去世多年了,王一民本人也閑在家裏多時了,他90多歲的老母親在哈爾濱的弟弟家裏住著,王一民去哈爾濱看望母親。 弟弟家裏雖然經濟條件並不寬裕,但是,弟弟對老母親還是很照顧的;只是母親年事已高,行動很不方便,常常只能在家裏守著。老太太一輩子下來,還沒離開過黑龍江,生性樂觀開朗的她,雖然現在年歲大了,可還是很想到外地去看一看,她尤其想去南方看看。王一民想:現在給母親多少錢,母親也吃不了用不了了;如果能帶母親到外面去走走看看,一定會讓母親很高興的,那也是對母親最大的孝敬。於是,他有了一個大膽而浪漫的想法:蹬上三輪車,帶上老母去旅遊!老母聽老兒子說要帶她出去轉轉,高興得像個小姑娘。就這樣,老兒有心、老母有意,老兒帶著老母,在2000年的時候,開始了他們的三輪車全國遊。老兒找來輛三輪車,在後車鬥上,搭了一個小布棚子,為母親遮風擋雨;在車鬥裏,還放了些被褥和路上要用的東西。老親在這隨車的小帳篷裏坐定了,老兒蹬著車子上路了。此時,老兒已經75歲了,可身板挺硬朗;而老母已經98歲了,身體也不太好。 母子二人從東北出發,一路南行到了浙江。王一民說,他們剛出來的時候,身上只帶了二、三千塊錢,為了省錢,他們是能省就省,有時甚至是饑一頓飽一頓的;有時候實在沒錢了,王一民就給老娘買碗麵條,母親吃完了面,他只喝點湯。幸虧有很多媒體對他們母子的故事做了報導,被感動的百姓們紛紛慷慨解囊,才使他們的旅行能夠得以繼續下去。在杭州,他們母子的三輪車過錢塘江大橋的時候,又被過路群眾認出來了。一位騎車經過的中年婦女停下車來,掏出一百元錢,硬塞在王一民的手裏;王一民說不要,中年婦女說:“我在黑龍江插過隊。”一句樸素的話,卻飽含著一位老知青對第二故鄉的深深眷戀。 路上也會碰到一些小麻煩。在紹興街頭,王一民專心地蹬著車,沒留意路邊一個帶著紹興氊帽的中年漢子支著的甘蔗攤;三輪車過去,把人家支著的甘蔗架子撞倒了,其中的二根甘蔗也壓壞了。氊帽漢子不依不饒了,一定要讓王一民賠,他讓王一民把那壓壞的甘蔗拿走,給6元錢,算是王一民買下了那兩根甘蔗;好性子的王一民給氊帽漢賠著好話,說甘蔗就不拿了,賠2塊錢吧。正爭執不下的時候,一位過路客認出了王一民,他扒著車棚上的小窗戶往裏一看,看到了在車上坐著的老太太;他趕忙說,這就是電視上說過的那個帶著母走天涯的大孝子,他這一說,人們都圍過來看王一民母子。氊帽漢不好意思了,甘蔗的事也就算了。 王一民拉著母親這一路走著,有時候找家店住下,也有時候走到天黑了,還沒見個人家,他們只能露宿在荒郊野外。讓記者感歎的是,他們母子從來也沒有碰到過壞人的侵害!我想:這樣一對母子,一個風燭殘年的百歲老太太,和她那孝心滿懷的、也已經到了耄耋之年的老兒子,對任何侵害都不會有太多的反抗力了;也因此,再殘酷卑劣的人,在這人性的巨大光芒面前,還能產生多少壞心眼呢? 路上的吃住困難,在王一民看來還不是主要的;最讓他煩惱的,是疾病的困擾。由於長期的日曬雨淋和汗水浸泡,也由於不能及時地擦洗身體,王一民的腿上長出了一條條的帶狀皰疹,又癢又疼,異常難忍;可他又捨不得花錢去大醫院治療,只能在路過的小衛生所裏,買點藥,吃著對付著。即使這樣,他還是要在老母面前,極力做出無所謂的樣子來。他悄悄地給記者說:這事不能讓老媽知道了,否則老太太上了火,就更麻煩了。 說來也真怪,老太太在家的時候,時常會有病;可是,自從老兒子拉著她出來之後,老太太居然一路上什麼病也沒有。不僅如此,老太太的心情也特別好,不管是在紹興街頭的露天戲臺看大戲,還是在紹興著名的鹹享酒店吃小吃,老太太都興致盎然的,看戲的時候,高興地像個小孩子,吃什麼胃口都挺好。這讓王一民心裏感到莫大的安慰,他心說:自己苦點、累點算不了什麼,老太太有這樣的心情、這樣的興致和這樣的快樂,王一民覺得太值了! 從浙江到了福建,從福建又到了廣西,這已經是2002了。王一民一直惦著一件事,那就是2000年,在母親過98歲生日的時候,他沒能為母親準備一碗生日面;2001年,母親過99歲生日的時候,王一民想:這回無論如何,要在母親滿百歲的最後一個生日裏,讓母親吃上一碗生日面。母親過生日那天,他們來到了廣西一個有著童話般名子的小鎮-葡萄鎮。在小店裏住下來之後,王一民就忙活開了:小店裏有張桌子,王一民找來一張乾淨的報紙,鋪在桌上,這就成了案板了;他又找了個礦泉水瓶子,差不多是粗粗圓圓的瓶身,就成了他的擀麵杖了。當地人不常吃麵食,所以,要買到麵粉很困難,王一民跑了許多店家,才買到了一點點麵粉;他心說,夠母親吃就行了。 王一民用隨身攜帶的小盆和好了面,然後,就在他自製的案板臺上,用他的瓶子擀麵杖擀起了面。瓶子很短,擀出來的面餅也不可能很大;擀好之後,他用小水果刀,把面餅切成麵條。面餅很小一張,麵條也就很短;麵條的寬窄和長短都不太均勻。王一民找來小鍋,在小店的房間裏,用電爐給母親下了碗生日面。他還買來了兩個雞蛋打在面裏,讓母親的生日面看起來更有品質一些。忙活了半天,在這個陌生的小店裏,王一民好容易給母親做好了生日面。他拿碗盛著,雙手捧著,把面端到了老母親面前,讓老太太吃面。 老太太看著兒子忙活了半天,心裏滿是感激。這個時候,她會覺得,她這一輩子養兒太值了!她覺得她活到這百歲的年齡,太值了!老太太像太多的父母那樣,對於兒女的孝心,更多地是感動在心裏,而不會在表面上多表示什麼的。老太太知道,這個時候,兒子最希望的,就是她能把這碗飽含深情的面,全部吃下去。老太太捧起碗,大口大口地、香香甜甜地,吃著、喝著。兒子自己沒有面吃,但是,他卻比自己吃了面還要高興。看著老母親吃得很香,老兒子在旁邊高興極了:他一面拍著手,一面為母親唱著生日歌。儘管老兒蒼老的聲音有一調沒一調的,可是他唱得很認真也唱得很投入。在這路過的小店裏,母親臉上滿是笑容,投入地吃著她兒子親手為她做的生日面;兒子在旁邊一臉的真誠,一臉的欣喜,他無限深情地為母親高唱著生日快樂歌!此情此景,怕是木頭人、石頭人也會感動地熱淚盈眶吧! 王一民帶著母親繼續走著,有時候他會感到很累,可歇一歇,他還是繼續蹬著車子,執著地前行著。老太太時不時地叫著兒子的小名:寶清;她會在晚上室外露宿的時候,隔著布簾子,對她那在車前面靠著睡的兒子輕聲說一句:“夜裏涼,別忘了把被子蓋蓋好”。就這樣,母子兩人相互關照著、相互惦記著、相互依靠著、相互溫暖著,繼續著他們在中國大地上的孝心之旅。 歷時四年多之後的2004年年初,幾乎走遍了全中國的這對母子,回到了哈爾濱。不久,在旅途中跨過了她百歲生日之門的吳會珍老太太,帶著對母子親情深深地滿足,帶著對人間真情深深地留戀,心滿意足地走了。兒子王一民沒有悲傷,也沒有遺憾,他感到很欣慰:在母親這世紀人生的最後幾年,他用他的孝心、他的愛心、他的真心和他的誠心,為母親送上了一份最珍貴的生日禮物,他圓了母親最大的心願!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