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Peter Brook神體附靈版-《魔笛》
2012/03/22 22:47:38瀏覽728|回應0|推薦0

二十世紀下半最重要國際劇場導演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是實際將理論運用在作品中最成功的導演。布魯克藉著豐富的劇場實踐經驗提出《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 ),他將劇場分類成四種,僵化劇場(Deadly Theatre)、神聖劇場(Holy Theatre)、粗俗劇場(Rough Theatre)、當下劇場(Immediate Theatre)。布魯克運用當下劇場概念,打破內在僵化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呈現極簡版《魔笛》。

經典不朽的歌劇《魔笛》,是莫札特一七九一年取材自詩人魏蘭德的童話故事〈璐璐的魔笛〉寫成的作品。當中的音樂輕快歡騰,充滿豐沛的生命力與強烈的神韻。該劇於二一一年在巴黎首演。法文節目原名是《一個魔笛》(Une flute enchantee)而非《魔笛》(La flute enchantee),宣示他不受傳統歌劇限制。傳統的歌劇《魔笛》至少四小時,舞台場面與演員陣容華麗炫目。

但在布魯克的劇場版,長度僅僅九十分鐘,沒有大型編制的樂團,也沒有豪華布景、服裝。布魯克以輕巧不佔空間的幾十隻直立竹條,神話般的架構起演出舞台,演員如魔術師靈活的位移這些竹條,從森林快速轉變成山麓。八位衣著簡便的聲樂家,兩位專業黑人演員,一架簡單的鋼琴,重新詮釋這個歷久彌新精采度不減莫札特的歌劇,深度與優雅度同樣保存。

布魯克喜歡旅行,他的許多創作靈感來自每趟不同的旅程。他的劇場總會出現不同國籍的演員,戲中總會有多種語言交叉出現。該版《魔笛》同樣有這樣的特色,德語與法語發音演出。《魔笛》描述王子塔米諾受夜后請託,帶著魔笛與捕鳥人進入危險的森林,要從祭司手上救出夜后的女兒帕蜜娜。過程中塔米諾發現夜后的邪惡,他與帕蜜娜堅真的愛情,通過無數黑暗的考驗,最後終於擁有愛情。

劇中的夜后由首席花腔女高音(Malia BENDI-MERAD)擔綱演出,當中經典的〈仇恨的火焰〉詠嘆調,同樣出現在國家戲劇院。該劇布魯克設定在中型劇場演出,但因為台灣場地受限因此在大型劇場演出,在如此空曠的劇場演出,對聲樂家來說絕對是一大考驗與挑戰,但這段困難度十足的〈仇恨的火焰〉現場演唱,夜后沒有走音穩健完美的將它完成,令現場觀眾留下深刻與驚嘆的印象。

在舞台不必要留下的物件,極簡大師布魯克絕對只保留必要的橋段,他秉持的劇場核心概念是「觀眾的想像力參與」。少了嘩眾取寵華麗多變的舞台與樂團,觀眾更能專注投入進入戲中,體會內在的人生意涵,這才是布魯克最深切想傳達給觀眾的戲劇本質。

( 創作另類創作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ggie31yen&aid=6248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