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價值=日商真心評中国世界工厂+郭董反駁有理
2010/07/24 21:42:00瀏覽383|回應0|推薦0

来源:大河网 作者:孔健祥林     2010年03月31日08:40

  我是一个典型的被称为“经济动物”的日本商人,到中国已经6年多了,先后在中国5个城市工作和生活;我在日本大学学过中文,能听懂中文但口语还不流利,能看懂中国字的大体意思但不会写。我对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有自己的认识,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觉得中国的生产能力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世界工厂不等于血汗工厂
  有人把日本人比做蚂蚁,但与吃苦耐劳的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差得远。在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有数不清的技术落后、产品雷同、管理松懈的家族式工厂,这些工厂技术低、效益差,唯一的优势就是有蚂蚁般吃苦耐劳、牛马般顺从的农民工在支撑,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住着简陋的房子,过着最低级的生活,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如果以小时计算报酬,中国人是全球工资低较的,比越南稍高一些。一些计件取酬的工厂,工人们的劳动时间平均在12小时以上。本人工作的企业有一些从事环境卫生的中国女工,她们默默地、不停地每天劳作10小时以上,没有人督促她们,也没人直接管理她们,只因为她们比其他工厂的女工收入高一点点,她们就十分珍惜。当听说她们能把收入的80%寄回家时没有人不惊讶,以日本人的观点看,她们余下的那点钱连维持生命最基本的消费都不足,何况她们还必须付房租水费,与其说她们在打工,不如说在卖命。

  我曾在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工作过,即使在落后的缅甸,要工人加班都是十分困难的,他们会提出很多要求。在菲律宾,这样的苦活儿他们是不会干的,而且菲律宾人干一个月后会休息一个月,等把上个月的薪水花得干干净净后再去干活儿。

  没有熟练的产业工人不行
  昨天,在中国的南方、北方各大城市,大批劳动大军等待着就业机会,但真正懂技术的熟练工人十分稀少,这是由于大部分中国工厂没有长期计划、缺乏技术支撑造成的,大量来自农村的工人今年在这家工厂、明年到那家工厂,今年做鞋、明年做服装,产业人员的流动性极大,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没有基本的岗位培训。

  同时,由于工厂缺乏长远规划,往往是什么好卖就一窝蜂似地造什么,工人的技术也必须随着产品的更换而变更,大部分情况下,工厂会开除现有工人,然后到市场上重新招,这就造成绝大部分工人难以在一个技术工种上从事较长的时间,产业技能就无从提高。今天的招工荒,不是因为技术,而是中国遍地都有廉价工作,何必到南方卖命?

  日本人在技术开发上可能没有中国人聪明、睿智、点子多,可以说这方面不占优势。但日本有一支世界上无可比拟的技术精湛的产业大军,他们从事相关工作几十年,灵巧的双手造出了世界上最精密的产品,这双灵巧的手在高等院校是教不出来的,也不是短期培训能达到的,而是多年磨炼出来的。中国人有比日本人更灵巧的手,他们曾造出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但现在中国工厂的就业模式没有给他们磨炼双手的舞台,中国工人像流沙一样流动,他们难以达到技术熟练所需的条件。

  没有规模化的工厂难达标
  中国工厂大都规模小,制造相同产品的工厂比比皆是,如果以日本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工厂只能叫做坊,达不到产业化的生产标准。在中国,工厂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部工厂加起来的年产值只相当于日本一个大型企业的年产值。一样的产品由无数工厂分开来做,其结果是工厂开工不足、产品成本高,企业无多余资金进行技术开发,也无多余资金供养一支技术开发队伍。

  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企业也无意引进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事电视机、微波炉、空调、冰箱、电话等低技术家用电器生产的正规企业和作坊式企业数不胜数,但没有一个享誉世界的品牌,从事服装、鞋帽、玩具的工厂更是满目皆是,同样没有一家达到规模化生产的标准。

  产品开发能力低     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享誉世界的企业基本都有产品自主开发能力,能形成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而大部分中国工厂基本上是仿制或为别人代理生产,技术上受制于人,利润最高的部分掌握在别人手中。中国的科研体系与生产体系基本处于脱节状态,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基本以仿制为主,自主开发的产品极少。

  效率低下的管理方式    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企业生产越是进步,对管理的要求越是严格,这是中国最缺乏的。中国工厂总数比日本多无数倍,但能生产成套设备的工厂很少,大部分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在中国各工厂可以看到,相对先进的设备、工艺要求高的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在这方面中国最缺的不是生产能力,而是对成套设备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力。成套设备不同于规模生产的产品,一套生产流水线设备几年也许只能卖一套,要想产生利润,就必须把各相关材料、厂家、规格、标准等各种复杂因素进行综合组织,像装配钟表一样进行精确装配,一个环节的管理错乱就会造成成本增加、性能降低。而中国还缺乏这样精确的组织管理能力,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基本上是官员式的管理方式,规模较小的工厂没有这样的锻炼机会。我想,如果把空中客车飞机的生产放在中国并由中国人来管理的话,那么造价会高很多

( 敝人瞎註 + 語意翻譯:長期幾世紀地愚民政策之後, 窩寇說大陸人民沒能力造飛機 ! 唉, 前一陣子大陸遊樂場好像摔了 "自製的" 凌霄飛車, 而且一口咬定台灣以前應該也摔過未來的主人翁兒童. 不過阿共土匪是第三個登月大國贏過窩寇 !! 俺猜這位空邦哇寇可能是管成套设备的 !!  )

  以我个人看,中国不缺管理者,而是缺乏对管理者进行科学选拔的标准,量人格低下、好钻空子、工于心计能之辈占据着高薪管理者的位置,堵塞了优秀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 呵呵, 謠言説連考上北大都會被高幹子弟搓掉? )

  中国有世界上无可比拟的最吃苦耐劳的人民,但缺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有世界上最多的工厂,但缺乏世界级规模的企业;能制造种类齐全的产品,但技术先进且自主开发的产品很少;有庞大的生产能力,但难以造出技术先进的成套生产设备。

  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还是一个初级产品加工基地,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 ( 郭董力駁:胡说八道 ) ***************
************** ( 一如英國曾經把香港管得多好  ) **********

南方都市报5月27日报道 深圳郊外,穿过一个有门卫看守的大门,便进入了一家工厂,其规模之大可跻身世界前列。在几十座厂房中,苹果公司的iPodiPhone惠普公司的个人电脑、摩托罗拉的移动电话以及任天堂的视频游戏机Wii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科技产品正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把深圳富士康喻为“紫禁城”,作为全球代工巨头,它的神秘,它的戒严,让许多“城”外人只能驻足观望。占地约1平方英里的龙华科技园区里,除客户外,很少有外界人士能涉足这里。参观该园区的记者会被挡在一些保密区域之外,并且仅限于在一些指定的地点拍照。

这家工厂约有员工30万人,它生动体现着鸿海精密创建人郭台铭的雄心壮志。在当今这个制造就等同于外包的时代,将全球的电子产品生产业务转移到中国大陆方面,郭台铭的手笔之大无人能及。几乎是在世人没有察觉的情况下,郭台铭已将他的公司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出口企业以及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生产商。

鸿海精密的收入过去10年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着,去年达到了406亿美元。今年的收入预计还将增加140亿美元。这大约相当于摩托罗拉公司一年增加的收入,相当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年营业额。

除了拥有众多装配线和职工宿舍外,龙华科技园区自己还拥有一支消防队、一家医院并有一个专供员工使用的游泳池,只要郭台铭在深圳,他每天早晨都会到这个泳池游上几圈。在龙华科技园区这个企业城的主干道两旁,餐馆、银行、杂货店和网吧一应俱全。遍布园区的500多个露天大屏幕电视则不停播放着健身操、安全教育节目以及富士康电视台(Foxconn TV)自己制作的公司新闻。甚至园区的下水道井盖上也印有“富士康”字样。

1988年10月,在龙华曾是荒芜之地时打下第一个地桩,20年过去,它成为全球代工企业的传奇;在深圳,它是和特区改革成长起来的标杆。在龙华,大到原材料、包装、物流企业,小到卖煎饼、烤红薯和削菠萝的地摊,整个经济几乎全靠富士康大规模生产以及几十万员工的消费而带动。

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

从深圳市区经梅林关转向龙华,20分钟左右就可到达富士康科技园龙华厂区。如果你找不到地方,途中向任何一个小摊贩、行人或是搬运工模样的人问路,都能准确指出富士康方向“去南门还是北门?”他们可能不知道龙华街道办所在地,但他们对富士康的位置却了如指掌。

早上7时起,龙华街道的东环二路和油松路犹如伸懒腰的富士康城手臂,动了起来,人流越来越密集,蓝色、白色、红色,印有“富士康科技”字样的工衣,即停即走的接送大巴,男男女女,如潮水般,在南大门出入口处汇集和散去,熙熙攘攘,数小时不断。

这座城的建筑以白色建筑为主,明显的厂房风格,恰是这种厂房,正是这座城市运转的动力源。称之为城市,是名副其实的,这里有一个城市应有的一切,银行、学校、医院、电视台、广播站、杂志社、公园、邮局、商场、超市、美食街、游泳馆等。各种基础设施应有尽有,几十万人不分日夜在这座城市中忙碌着。

令记者好奇的是,在富士康城内,你随处可以见到一种两排座或是三排座的电瓶车,这种车被额定了速度,行进起来不比自行车快多少,因外观和高尔夫球场的车辆差不多,富士康人都把它叫做“球车”。这相当于城市里的小型穿梭巴士,方便各厂区的人员流动。

作为代工巨头,最为神秘的产线,在此次采访中记者也得以进入。开放的是一条生产主板和数码相框的产线,白色的防静电服,手套、鞋套、帽子是必备装备。产线上的产品由传输皮带有规律地移动,每位工人只做自己负责的产品细节,绿色的主板随着工人的翻转一步步地组装完毕,测试并成功下线。吸尘设施必不可少,每个工人面前都有一条碗口粗的吸尘管道,将生产中产生的粉尘吸拭干净,你丝毫感觉不到普通工厂车间的浑浊气味。
( 在地生活大陸港澳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am&aid=425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