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7/09 01:59:42瀏覽10051|回應1|推薦73 | ||||||||||||||||||||||||||||||||||||||||||||||||||||||||||||||||||||||||||||||||||||||||||||||||
馬致遠《漢宮秋》雜劇 演義 2015/7/9 馬致遠雜劇《漢宮秋》演出場景 《漢宮秋》雜劇插圖 昭君畫像--落雁之姿 內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內的「和親銅像」,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閼氏並轡而行 昭君出塞.wmv 主旨:通過對漢元帝和昭君悲劇愛情的描寫,體現女性的某些悲劇,闡發世事變遷,歷史興亡之感,透露命運的無常與無奈。更藉漢元帝與群臣的對話、昭君的生離死別,譴責金、宋代亡國的君臣,以警示世人了悟縱容昏君庸臣失道的果報。 劇情簡介:漢元帝因後宮寂寞,聽從毛延壽建議,讓他到民間選美。王昭君美貌異常,但因不肯賄賂毛延壽,被他在美人圖上點上破綻,因此入宮後獨處冷宮。漢元帝深夜偶然聽到昭君彈琵琶,愛其美色,將她封為明妃,又要將毛延壽斬首。毛延壽逃至匈奴,將昭君畫像獻給呼韓邪單于,讓他向漢王索要昭君為妻。元帝捨不得昭君和番,但滿朝文武怯懦自私,無力抵擋匈奴大軍入侵,昭君為免刀兵之災自願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單于得到昭君後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捨故國,在漢番交界的黑江邊投水而死。單于為避免漢朝尋事,將毛延壽送還漢朝處治。漢元帝夜間夢見昭君而驚醒,又聽到孤雁哀鳴,傷痛不已,後將毛延壽斬首以祭奠昭君。 時空背景: 王昭君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可以說是四大美女中唯一的一個正面形象,由其稱號「落雁」即可看出。古代中國號稱有四大美女,然而西施是大腳,貂蟬是大小眼,王昭君是溜肩,楊貴妃有狐臭。古人的審美觀到底如何已不可考據,但似乎可以看出,所謂絕世美人:不需要風華絕代,只需「傾國傾城」。就像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幾千年前的人類還未進化完全,長相實在值得商榷,但是她們確實傾國了。王昭君是四大美人乃至中國古代所有名美女中最為悲情的一個。她本只是一個無辜少女,有著父母、哥嫂的疼愛,有著美貌和才氣,她的一生合該找一個會疼愛她,門當戶對的良人。然而,命運開了一個玩笑,「重色思傾國」的漢元帝在全國徵選少女入宮,理所當然的,王昭君入選了。當日那個抱著琵琶入宮的少女天真地認為憑著自己的才色一定會得到君王的寵愛,然後滿門榮光,她或許從未想過以後她的人生會如此波瀾壯闊。因為沒有向畫師毛延壽行賄,所以她成了「貌若無鹽」的醜女,避居永巷。 漢元帝劉奭,是漢朝第八個皇帝。當漢武帝劉徹英武的身姿倒下,已然暗藏了漢朝的沒落。將皇位傳與年僅八歲的幼子劉弗陵,是為漢昭帝,為了避免以後的外戚專權,下令殺了昭帝之母鉤弋夫人,令霍光輔政,埋下了權臣的禍端。昭帝21歲即薨,霍光找到當年因「巫蠱之禍」流落在外的皇孫劉詢即位,是為漢宣帝。有著立帝之功且是三朝元老的霍光並不把宣帝放在眼裡,仍然掌權。甚至野史有傳為使女兒被冊立為皇后,霍光之妻毒殺了宣帝的患難妻子,也就是漢元帝的母親許平君。在此種環境下長大的劉奭,怯懦軟弱,喜好儒學,這也是導致後來與昭君愛情悲劇的原因之一。 廣袤世間不只大漢一個王朝,匈奴騷擾漢室已久。為保邊境安寧,和親從開國伊始就有。及至武帝,由於國力強盛,使得匈奴不敢再犯,和親便告一段落。到元帝時,漢室式微,與匈奴的和親又擺上了。毛延壽為避昭君的追究,於是將昭君的畫像獻於呼韓邪單于,攛掇其向漢朝求取昭君。此時,昭君已被冊封為「明妃」,明妃並不是元帝給昭君的封號,而是後來為避晉太祖司馬昭之諱而改稱的。事實上,兩人在昭君出塞之前從未相見,他們第一次相見是在昭君自請和親後的皇家謁見典禮。史書上難得用了「顧影徘徊,悚動左右」八個字來細膩地形容昭君的美。 馬致遠仍未忘記民族的淪亡。然而面對如此困境,總算他反抗,也只是困獸之爭,遙想著先人的威儀,他不得不為了江山放棄美人。江山美人並重之時,他只能屈服,中國的道德觀不允許一個男人傾一國之力去保衛一個女人,哪怕是保衛一種稀世之美。否則,這個男人愧為一國之君。昭君之美歷來被人稱頌,沒有爭議,就在於她的美不具備侵略性。任何人包括帝王看到她只會覺得內心平息,不會掀起滔天慾火。當她的眼睛向漢元帝望去時,元帝魂銷魄散;當她的眼睛向呼韓邪望去時,如春天的微風,柔和了他霸道的掠奪之心。一國之君將妻子拱手讓人,這時他畢生難忘的恥辱。尖銳的離別痛楚全都隱於優雅的描述之下。由於不甘,馬致遠讓昭君在取酒祭故土,祝告後就投江自盡了。她的一生戛然而止,保全了所謂的名節。而呼韓邪單于居然不覺得自己丟臉,被戲弄了,反而敬佩這個女人,將毛延壽交給了元帝處置。多麼牽強的轉變。如果呼韓邪單于在昭君死後遷怒於漢室,舉兵進攻怎麼辦,之前昭君和元帝所做的犧牲豈不白費。悲劇色彩從來都不是強加的。而關於昭君的結局,並不需要擔心。既是自己所選擇的路,她一定能走好。絕世美人如同絕世珍寶,無論在哪都會發光。 漢元帝之後就是寵愛趙飛燕,死於趙合德床上的昏庸天子漢成帝,不久,王莽篡位,漢朝滅亡。 元王朝以武力得天下,本身文化底蘊不高,又不能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精神。元初的政治,破壞了中國的傳統觀念與常態,並且帶來種種與中國傳統相反的方式,彷彿把整個中國徹底的翻轉了。在現實的社會裡對漢族殘酷的壓迫和剝削,統治者的荒淫和殘暴,加上長期的對外戰爭,統治集團中的內訌和連年水旱災害,使社會生產不斷遭到破壞,人民生活極為悲慘。知識份子無用武之地,一時聖賢之道無人傳替的悲愁,人生無所聊賴啊!地位、權勢到頭來也是一般空。 元代統治者對老百姓,特別是漢族人民,採用極其殘酷和嚴格的限制。尤其是文字網,稍有違犯,便立即處以重刑,甚至死刑。然而仍有不少人依舊挖空心思在反映宋、金大夫、遺民的亡國之痛與故國之思。例如白樸以金為故國,金亡不仕,放浪形骸,在詩作中極力訴說他的故國之悲;馬致遠也藉漠元帝與群臣的對話、透過與昭君的生離死別,譴責宋、金亡國的君臣。 引起動機:漢元帝競寧元年(公元前33年)春,王昭君應詔出塞和親,至今已過去了2048年。圍繞著昭君及其和親事件,歷代文人士大夫和廣大民眾從未停止過歌詠、談論和爭訟,人們憑借豐富的想像力,用音樂、詩詞、曲賦、繪畫、雕塑、變文、小說、戲劇等各種藝術形式塑造了眾多風貌各異、意義非同的昭君形象,形成了內涵豐厚、影響深遠的昭君文化。據統計,自西漢至今,描寫昭君出塞的詩詞曲賦和散文作品多達近千篇,小說戲劇和影視作品約有四五十部,各地民間傳說故事、音樂小調等亦不計其數。人類創建文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表露思想靈魂、展現價值觀念的過程。所以,探討複雜的昭君文化現象,應以尋找這一文化現象形成的歷史因素及其社會價值為中心問題。 歷史上的昭君不過是個普通宮女,是西漢朝廷賜給匈奴單于的和親禮物。和親既不始於昭君,亦非終結於昭君,因而昭君出塞本不足奇。《漢書‧元帝紀》和《漢書‧匈奴傳》關於昭君身世及出塞和親情況的記述僅有一百餘字,遠比記述武帝時期和親烏孫的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的文字要簡略含糊,而且班固記述細君公主、解憂公主和親時充滿同情之心,而記述昭君和親時卻顯得十分平淡,這充分說明昭君在正統的史學家眼中只是一個小人物,無法同出身高貴的公主相提並論。然而,後人並沒有沿著班固《漢書》的思路走,而是將無數的悲憫、同情、讚美、頌揚送給了昭君,以其生花妙筆或眾口相傳創造了一個個多姿多彩而美麗動人的昭君故事。中國歷史上有無數和親的女子為什麼後人獨獨特別推崇昭君?昭君文化的形成體現了我們民族何種思想理念?如何正確理解文學藝術中昭君形象的多義性?弘揚昭君文化對於當今全球化背景下外交政策的制定有何積極意義?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研究。 世人為什麼更加傷悲同情昭君呢?這恐怕有兩個基本因素:其一,人類同情弱者:昭君是一個來自民間的普通宮女,一個普通宮女為了大漢王朝的安定而遠嫁大漠,其犧牲精神令人感動。民間女子的無私奉獻與悲壯犧牲遠比貴族女子的奉獻犧牲更令人同情與關注,這是人類同情弱者的天性的自然表現。其二,昭君遠嫁之胡地多風霜,絕非人類宜居之所:昭君生於山青水秀的三峽之鄉,遠嫁萬里之外的大漠草原,又是氣候惡劣、黃沙飛揚、習俗迥異的異族之邦:「匈奴處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賤而棄之。」而匈奴又是一個「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漢書‧匈奴傳》)的「豺狼」之族,桀驁不馴,野蠻嗜殺,長期與大漢為敵,不知禮義。前此漢初七十年間,在匈奴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西漢王朝已被迫九次遣送公主、宗室女或宮女遠嫁匈奴和親。面對凶悍的「人面獸心」之族,漢家和親女子們豈能不望而生畏,豈能不悲悲切切、淚濕衣襟呢?所以,儘管昭君出塞和親之時,漢匈強弱態勢早已轉變,漢匈關係也早已改善,但歷代詩人還是將漢初和親女子們的不幸遭遇嫁接到昭君身上,極力渲染昭君孤獨無依、以淚洗面、遠嫁不歸的淒悲之情。拋開民族之間的偏見和歧視心理不論,從西漢前期無數和親女子的悲劇性結局看,人們如此解讀歷史上的昭君出塞,是不難理解的。 ※※※※※※※※※※※※ 唐‧胡曾《漢宮》「明妃遠嫁泣西風,玉箸雙垂出漢宮;何事將軍封萬戶,卻令紅粉為和戎。」王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流傳民間,家喻戶曉,也是歷代詩人吟唱的好題材。李白的〈王昭君〉也是悲嘆她一去不返:「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還日,燕支常寒雪作花,峨嵋憔悴沒胡沙」。」痛惜她在苦寒的北地,帶著怨恨而亡;「但是這種怨,恐怕是詩人的代言,多少反映出在漢文化圈裡的我族中心觀點,以為去父母之邦是一悲劇,到外國去生活必然受苦,因而為明妃曲立下了一種悲情的基調。 中國自秦始皇一統之後,胡漢之間不斷和戰交涉,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經融合成包含胡漢在內的中華民族。當今作為近代民族國家的中國,其民族自然是中華民族而非僅漢族,若以漢族為中國,則滿蒙新疆西藏皆非中國,顯然有違實情。故今日之夷夏之辨,乃各個民族國家間的和戰交涉,絕非單靠和親可以為功;不過,國際婚姻已相當普遍,足資親善,而新娘外嫁,歡喜上道,既無昭君之怨,自不必再淚濕春容矣。至於乘桴於海,由於移民的普遍,各就所願,可謂「人生失意無東西」,更無恩怨之可言,亦不再因去父母之邦而遭譴責,而故國之思人各異趣,針對民族感情而發,絕非對君王之眷戀,所謂地球村者,乃國際間來往自由,尚非國界可以泯除的時代。 過去同類題材的作品均以昭君為中心人物。或哀其不遇,憐其遠別;或頌其美貌,嘉其膽識。《漢宮秋》則一反傳統,以漢元帝為中心人物,別出心裁地虛構了他和昭君從相遇、熱戀到生離死別的愛情波折,作為貫穿全劇的線索。又塑造了一味阿諛逢迎的中大夫毛延壽、只會「山呼萬歲」的尚書五鹿充宗的形象。把匈奴的強盛驕橫、漢王室的荏弱衰竭同時搬上舞台。這就把悲劇的主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抒寫個人命運的不幸擴大而為描繪整個民族的屈辱苦難,使作品成為一幅具有時代特徵的悲劇畫卷。 兩千多年來,歷代藝術家以各種藝術形式塑造了眾多形態各異、意義非同的昭君形象:悲怨的昭君,委屈的昭君,思鄉戀國的昭君,幸福快樂的昭君,為國立功的昭君,民族友好使者的昭君,等等。昭君出塞和親,象徵著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碰撞與交融,昭君形象的多義性體現了昭君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特徵,其核心價值是愛國主義及和合思想。 ※※※※※※※※※※※※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一切政治領導人、國家元首處理政務,當本於道德,合理、利民,則得民眾擁護,譬如北辰之得眾星圍繞。人君安居其所,而得臣民圍繞擁護,實由人君為政以德而然。中華文化尊崇德性,無論國家領袖,機關首長,甚至為家長者,皆應以德為本。若領導者無德無能、昏庸無道、高傲自大,用人不當,漠視民心民意、治國無方,是國家社會亂象的總根源。無知、能力低下、是非不分、晦氣衝天,是失去政權之象、是末代之兆。 《漢宮秋》第三折【得勝令】曲中的「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養著那邊庭上、鐵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持,俺可甚糟糠妻不下堂!您但提起刀槍,卻早小鹿兒心頭撞。」進一步刻畫了這些無用臣僚的嘴臉。這和第二折【牧羊關】曲中的「太平時、賣你宰相功勞;有事處、把俺佳人遞流」、【鬥蝦蟆】曲中的「恁也丹犀裡頭,枉被金章紫綬;您也朱門裡頭,都寵著歌衫舞袖。恐怕邊關透漏,央及家人奔驟。似箭穿著雁口,沒個人敢咳嗽。」以及【哭皇天】曲中的「您只會文武班頭,山呼萬歲,舞蹈揚塵。道那聲、誠惶頓首」等句,真是異曲同工,把當時封建朝廷中大臣們那種文恬武嬉,貪生怕死的醜陋形像描摹得淋漓盡致。可以說:這也是貫串於《漢宮秋》中的中心內容。 馬致遠所以要反復強調這一點,和當時的歷史現實是分不開的。南宋王朝正是由於主政者昏庸無道,用人不當,非但難保其子民,更不保其身家妻子,終將導致敗國殃民亡家。而南宋的覆亡,給漢族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回首往事,怎不令當時的漢族人民痛心疾首?因此,馬致遠借歷史題材,深刻揭露批判庸人誤國,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漢族被壓迫人民的共同心聲。在劇中,馬致遠把王昭君寫成懂得犧牲小我、顧全大局,又不甘受辱,在番漢交界處投江自盡的忠貞女子,其形像,正好和這般無恥臣僚相對照,表現了作者愛憎分明和寧死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 《漢宮秋》也許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緒,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戰爭中個人的不幸。像金在蒙古壓迫下曾以公主和親,宋亡後后妃宮女都被擄去北方,這些當代史實都會給作者以較深的感受。而《漢宮秋》是一齣末本戲,主要人物是漢元帝,劇中寫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愛的女人,那麼,個人被命運所主宰、為歷史的巨大變化所顛簸的這一內在情緒,也就表現得更強烈了。 《漢宮秋》對於元帝與昭君的愛情描寫,是比較深刻準確的。因為帝王之家,鍾情總是意味著玩弄女性。就《漢宮秋》來說,元帝對昭君的傾心相愛,首先是為昭君的琵琶聲所吸引,接著便是為昭君的姿色所傾倒。技藝和姿色,是元帝愛昭君的基本原因和主要內容;對於王昭君捨身赴國難的精神,元帝卻毫無感動之情,更無特別器重之意。霸橋餞別之後,他之所以「委實怕宮車再過青苔巷」,也僅僅是因為「猛到椒房,那一幅菱花鏡裡妝,風流相,兜的又橫心上」。可見,作者並沒有過分美化元帝對昭君的愛情,而是如實地寫出了元帝愛昭君的具體內容及其局限性。這樣,元帝對昭君的溫柔多情與他對於治理國家社稷的昏庸無能,便構成了複雜而又和諧的整體,自然而又逼真地刻畫出元帝愛昭君的鮮明的個性特徵。顯然,漢元帝這樣的藝術形象,對於我們理解歷史上的風流皇帝,如陳後主、宋徽宗之流,無疑是具有深刻而普遍的認識意義的。元帝一類的昏君庸帝,耳根子軟、懦弱無能,遇事而縮不能自主,即便心有不甘,亦僅能聽憑權臣擺佈,又耽於美色無心國事,作為國家社稷的代表,必然會導致「朝綱盡廢,壞了國家」,落得國土難保全,民族失尊嚴,而他們對后妃的傾心相愛,也只能落得個蒙羞受辱,毀於一旦。因為,作為風流皇帝欲保全真摯愛情的願望與作為昏君庸帝所造成的「朝綱盡廢,壞了國家」的嚴酷現實,這二者已構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就是《漢宮秋》所寫的愛情悲劇的實質,也是產生漢元帝這樣的藝術形象的社會基礎。 版本:王國維錄曲餘談云:「世多病臧晉叔刻元曲選多所竄改,以余所見錢塘丁氏嘉惠堂所藏明初鈔本:鄭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雜劇,謬誤拙劣,不及《元曲選》遠甚。蓋元曲遭伶人改竄,久失其真,晉叔所刊,出於黃州劉延伯所得御戲監本,其序已云,與今坊本不同,後人執坊本及雍熙樂府所選者而議之,宜其多所牴牾矣。」 作者:馬致遠(1250?~1321?),字千里,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元朝大都(今北京)人。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他經歷了蒙古時代的後期及元政權統治的前期。生平事跡不詳。從他的散曲作品中,約略可以知道,他年輕時熱衷追求功名,有「佐國心,拿雲手」的政治抱負,對「龍樓鳳閣」抱有幻想,但一直沒能實現;中年中進士,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務官,後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在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後,晚年則不滿時政,他看透了人生的寵辱,淡薄名利,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以清風明月為伴,以銜杯擊缶自娛,自稱「東籬本是風月主,晚節園林趣」,嚮往閒適的生活,死後葬於祖塋。 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在元代梨園聲名很大,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同稱元曲四大家。因《天淨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他既是當時名士,又從事雜劇、散曲創作,亦雅亦俗,備受四方人士欽羨。所作雜劇15種,現存6種,即《漢宮秋》、《陳摶高臥》、《任風子》、《薦福碑》、《青衫淚》、《岳陽樓》,以及與幾位藝人合作的《黃梁夢》,以《漢宮秋》最著名。其《誤入桃源》雜劇尚存殘曲一支。散曲作品被輯為《東籬樂府》傳世;小令《天淨沙‧秋思》膾炙人口,被譽為「秋思之祖」。明朱權《太和正音譜》「群英所編雜劇」將他列入元人之首,明臧懋循(字晉叔)則將他的《漢宮秋》置於《元曲選》之首。可見,在元代以後,馬致遠仍備受曲家重視。 題解:《漢宮秋》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歷來被推為元雜劇中的佳構,臧晉叔《元曲選》,以之為壓卷,列在首篇。全劇共四折,加一楔子。內容主要寫昭君和番的故事,但和正史出入很大。 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宮女王嬙(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于為閼氏。這是一種政治聯姻,它客觀上對促進當時的民族關係起了作用。但是就王昭君個人來說,她在漢室和匈奴的遭遇都帶有悲劇色彩。 關於昭君出塞的史實──漢元帝將一名宮女嫁給內附的南匈奴單于作為籠絡手段,在《漢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後漢書‧南匈奴傳》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使之帶上一種故事色彩。東漢以後,詠唱、敘說昭君出塞故事的作品很多,流傳過程中,曾不斷被增飾,並逐漸成為民間說唱文藝的題材。如:《樂府詩集》中托名王嬙寫的〈昭君怨〉,是譜成樂曲歌辭的代表;石崇的〈王昭君辭〉、筆記小說《西京雜記》(晉葛洪撰,一作漢劉歆撰)中所載〈王嬙〉也很有影響;唐代的敦煌《昭君變文》,前部殘缺,後文表現了王昭君思鄉的鬱鬱心情,雖然單于對她百般體貼,也未能取得她的歡心,終因愁病身亡。宋代歌舞曲傳踏中也有譜寫昭君事跡的篇章。這些後世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及民間講唱文學屢屢提及此事,對歷史事實多有增益改造。 馬致遠的《漢宮秋》顯然不是取材於正史,而是在《王昭君變文》的基礎上(一反正史的記載,把元帝時代的民族矛盾的形勢描繪為匈奴強大、漢朝虛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是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現。其中,敘述了畫工圖形,單于按圖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後,因思念鄉國,愁腸百結,終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節),汲取歷代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和民間講唱文學的成就,然後確定自己的創作意圖,構思劇本的情節和人物的。《漢宮秋》不拘泥於史實,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第一、劇本把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改寫為匈奴強盛,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昭君出塞是在脅迫下進行的,從而突出了王昭君對祖國深沉的感情(昭君出塞的原因極可能是因為受不了漢朝宮廷的束縛和壓抑。中國古代的宮廷生活是十分殘酷變態的,成千的宮女在青春年華中苦苦煎熬,等待有朝一日得到皇帝的垂青,但這種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一,絕大多數宮女只能在深宮大院中守著妝鏡慢慢老去,青春年華就在深深的寂寞中慢慢枯萎。而且宮中秀女為了得到皇上的賞識,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栽贓陷害,實在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王昭君或許是受不了這樣的折磨而寧願出塞。宋代王安石對此事是這樣評價的:「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正是道出了這層原委)。第二,將畫工毛延壽的身份改為中大夫,索賄未成,將昭君的畫圖獻給單于,唆使匈奴攻漢,導致昭君出塞(畫工毛延壽的事情只是在《西京雜記》、《樂府古題要解》等典籍中開始被提及,然後在詩詞、傳奇、戲曲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描繪敘述,但在正史中卻一直沒有記載,因而所謂昭君被毛延壽所害之事並不可信。《西京雜記》記載昭君故事時,增加了畫工圖形及毛延壽、陳敞、劉白等畫工多人,因受賄作弊而同日棄市等情節);而毛延壽也成為被譴責的主要對象。第三,把元帝寫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未入匈奴,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江投江自盡。 官吏貪墨,宵小之徒興風作浪,這是亂世突出的徵象。在《漢宮秋》中,作者寫毛延壽「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壓小」,他百般巧詐,一味讒諛,教唆皇帝少見儒臣,多暱女色;他敲詐勒索,中飽私囊;王昭君就是因為不肯行賄,遭到他的暗算,結果發配永巷,長居冷宮。後來,毛延壽還勾結番邦,背叛朝廷,致使朝中君臣一片恐慌,整個國家陷入困境。在馬致遠筆下,漢朝的文武百官都是一批「干請了皇家俸」,卻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廢物。他們平時「山呼萬歲,舞蹈揚塵」,一旦有事,便互相推搪,「似箭穿著雁口,沒個人敢咳嗽」。總之,文恬武嬉,招致了政權的衰敗。顯然,馬致遠對歷史的認識,和他對現實生活的態度有著密切的關係。 劇中的王昭君,也與漢元帝一樣,受到命運的播弄。她空有才情與美貌,卻事事總不如意,她是亂臣賊子橫行天下時代的犧牲品。這樣,昭君故事便被賦予了新的主題。這是元代初期,金、宋相繼滅亡後民族情緒的曲折反映,在當時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在金、元之際,馬致遠選擇了漢室受到凌辱的歷史題材,寄寓著對現實生活的感受。環繞著漢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他向人們揭示的,主要是對歷史、對人生的體悟。他通過戲劇衝突,抒發自己無法主宰命運、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加上《漢宮秋》以「秋天」的意境作為結撰全劇的背景,突出秋的蕭瑟悲涼,更使整個戲籠罩著灰暗荒漠的氣氛,這又表達出作者對時代的體驗和認識。作者雖然寫到君臣、民族之間的矛盾,但著重抒寫的,卻是家國衰敗之痛,是在亂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發的那種困惑、悲涼的人生感受。就這點而言,《漢宮秋》與白樸的《梧桐雨》,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漢宮秋》成了一種假借一定的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 在形式上:元雜劇用北曲四大套數安排故事情節,不連貫處,則用楔子結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共寫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容,叫「題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詞、說白(賓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詞是按導師情需要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歌詞。其作用是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全部曲詞都押同一韻腳。說白是用說話形式表達劇情或交代人物關係的一種藝術手段,分對白(角色之間的對話)、獨白(角色獨自抒發個人感情和願望的話)和旁白(角色背著台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科是動作、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劇中人物:漢元帝(劉奭)與王昭君(王嬙)本事 年表
語言特色: 《漢宮秋》雖然一半的文字都是曲文,很少借助動作和情節直接表現悲劇衝突,但其曲詞清麗瀟灑,音律和諧華美,劇情婉轉複雜,具有強烈的抒情性,文學藝術成就很高,取得了動人心弦的藝術效果。 全劇結構緊湊,縝密細緻,層次井然,逐步深入,把悲劇推向高潮,而作者用來構成整個劇情、穿針引線的事物有「琵琶」和「雁聲」。 琵琶:未寫它之前,先寫:「車輾殘花,玉人月下,吹簫罷,未遇宮娃,是幾度添白髮!」然後寫聽到琵琶聲而得見昭君,從此展開劇情。從「簫」的虛寫,過渡到聽琵琶的實寫上;從「未遇宮娃」的反寫,轉到昭君得遇的正寫上。短短的一支曲子,文情的虛、實、反、正、面面俱到,為劇情的發展作了充分準備。 到了寵幸之後,又囑咐昭君:「你是必悄聲兒接罵,我則怕六宮人攀例撥琵琶。」以半真半假帶幽默開玩笑的口吻,點出「撥琵琶」的事情,與前文呼應。 到後來,決定送昭君和番,提到:「怎下的(捨得)教他環珮影搖青塚月,琵琶聲斷黑江秋!」與昭君餞別,又提及:「偏您(指投降派的官員)不斷腸;想娘娘(昭君)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作為初見時紀念物的琵琶,當事者由物及人,這樣不憚煩複地提及,是有其生活的、心理的依據的,也是我們讀此劇不可忽略的一點語言特色。 雁聲:本劇「正名」就叫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作者結合了季節(秋天)、地點(北地風光)、孤雁叫聲特點(聽起來非常淒厲、哀怨)和劇中人物的離別愁傷的心情及聯想作用(孤雁失群,象徵人的離別孤單;雁由北而南,聯想人的由南而北等)來進行描寫的。 外在聲音通過人物內心活動而愈益顯現其特殊的作用。本劇著重寫雁聲,和《梧桐雨》第四折著重寫雨聲,之所以能具有特別動人的藝術魔力,原因大概即在於此。而第四折的雁聲,並不是突然而來的,作者很細心地為它的來臨預先安排下許多線索。如第二折裡以穿著箭的「雁口」,比擬大臣們的啞口無言,不敢說一句話;以「投至(等到)兩處凝眸,盼得一雁橫秋…」,懸想昭君走後兩地凝望的情狀:但都是虛寫。 到第三折送別時,才實寫雁聲:「唱道佇立多時,徘徊半晌,猛聽的塞雁南翔,呀呀的聲嘹亮…」,但這裡只是把雁和牛羊、氈車並列,一筆帶過。到第四折,才為它安排下一個特別環境,著重描寫。從比擬、懸想的虛寫,送別的泛寫,歸結到最後的特寫,可以看出劇作者的精心佈置。 第四折為雁聲安排的特寫環境是:深宮夜靜,漢元帝對著美人圖自思自念,思極成夢,夢見昭君回來了;正在這個緊要時刻,「雁叫長門兩三聲」,驚醒好夢,使他愈感到愁思難禁、淒涼孤零。可是淒楚的雁聲並沒有完,叫呀,叫呀,直叫得「暗添人白髮成衰病」!它叫出了漢元帝個人的無限愁思,也叫出了當時整個時代的無限悲哀。 布景及結構分析: 楔 子:漢元帝認為天下太平,聽從中大夫毛延壽之言,欲自民間秀女海選宮女。 時間選取在秋季,於是秋天成了全劇人物活動的場景。開場詩:展開了一幅塞外秋景圖,給人蒼涼,遼遠的時空感。 第一折:正式展開了王昭君受到漢元帝寵遇的劇情。 王昭君應選入宮,因不肯賄賂毛延壽,被毛在美人圖上動手腳,打落冷宮。後來王昭君在冷宮中彈琵琶寄怨,被元帝發現,愛其姿色,封爲明妃。 第二折:毛延壽事發叛國逃往匈奴,將昭君圖像獻給單于,單于即遣使求索王昭君。滿朝文武庸碌無能,只勸漢元帝送王昭君與匈奴。昭君為息刀兵,自願和番,元帝被迫允准。 第三折:昭君被送往匈奴,但在行至黑江番漢交界處便投江自盡。匈奴單於將造釁者毛延壽送回漢朝處置。本折曲詞頗爲悲壯。 第四折:寫漢元帝對昭君的思念,進一步渲染他孤苦淒愴的心境:夢中見到昭君逃回,卻又被長空孤雁叫聲驚醒,更覺淒傷悲涼。 「孤雁驚夢」,淒婉哀怨的唱詞,表現出漢元帝對情人的無限思戀,把劇本的悲劇氣氛渲染得愈加濃郁。這裡在塑造戲劇人物的同時,也直接抒發了作者對歷史變遷、人生無常的感受。 元雜劇腳色簡介: 沖末(劇中次要男角色):扮番王 引部落上 淨(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扮毛延壽 正末(劇中男主角):扮漢元帝(駕) 引內官上 正旦(劇中女主角):扮王嬙 引二宮女上。(元雜劇尚有小旦、搽旦)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淨等,是末、旦、淨等行當的次要角色):扮尚書令五鹿充宗(西漢時人,權臣石顯的黨羽)。在元刊本雜劇有外旦、外末、外淨,總稱曰「外」,意為旦末淨正腳之外的次要腳色,明傳奇亦有「外」,則為「外末」之專稱,至崑曲而趨向「老生」之義。此「外」當係明人所加,是為「外末」。 ◆尚書:官名。秦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發書,謂之尚書。漢承秦制,成帝時置尚書五人,一人為僕射,四人分為四曹,通掌圖書、秘記、章奏及封奏、宣示,其任猶輕;東漢則總領綱紀,無所不統。隋唐皆置尚書省,置左右僕射、左右丞,分管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並於六部各置尚蓄一人。按漢武帝時知樞要之大臣領尚書事,東漢改稱錄尚書事,權位極重。劇中所謂「尚書」,蓋為「錄尚書事」者,故云「宰相」。 丑(副淨。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扮內常侍石顯。丑:元雜劇無丑腳,此係明人所添加,南戲傳奇之丑腳,在元雜劇即為副淨。丑之名義蓋本於「紐元子」,夢梁錄卷二十伎樂條:「雜扮,或曰雜班,又名紐元子,又謂之拔和,即雜劇之後散段也。頃在汴京時,村落野夫,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裝為山東、河北村叟,以資笑端。」拔和即「拔禾」,亦即「村落野夫」,此種「以資笑端」的小戲又名「紐元子」,則可以省稱為「紐」,又雀鳥「丑」,乃以「丑」為其主演之腳色名。又按巾箱本蔡伯喈琵琶記第十六齣「丑扮里正上「的一段賓白,最後丑自己說:「小人也不是都官,小人也是里正,休得錯打了平民。猜我是誰,我是搬戲的副淨。「可證明丑就是副淨。也因此,現代的皮黃戲,也有人把「丑」歸入「淨行」而稱為「三花臉」。丑之名目:南戲有丑,元曲選本元雜劇有丑、劉丑、張丑,傳奇有丑、小丑,皮黃有文丑.武丑。 ◆常侍:秦置中常侍官,或用宦官或用士人,給事殿省。漢因之,還侍中.中常侍,掌贊導內事,顧問應對;自和熹太后以女主稱制,不接公卿,乃奪以宦者為常侍。唐設內侍省,有內侍及內常侍,掌在內侍奉,出入宮液,宣傳詔令,乃專用宦官。後世因以內侍為宦官之專稱。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漢宮秋》無此腳色)
原文: 楔子 (沖末扮番王引部落上,詩云:)氈帳(氈製的帳篷。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以為居室)秋風迷宿草(隔年的草,泛指大漠野草),穹廬(即旃帳,亦即帳幕之大者,為遊牧民族官長所居。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狀似天,故稱)夜月聽悲笳。控弦(引弦拉弓,此指射手)百萬為君長,款塞(敲叩邊塞關塞,意指入關)稱藩屬漢家(開場詩:展開了一幅塞外秋景圖,給人蒼涼,遼遠的時空感,呼耶韓單于就在這種浩瀚氣派的場景下出場)。某乃呼韓耶單于是也。若論俺家世(以下用骿句,頗富傳奇氣息),久居朔漠,獨霸北方,以射獵為生,攻伐為事。大王曾避俺東徙(應作「太王」,為周文王祖父,住在邠,為戎狄所侵,乃率領其部落東遷岐山之下),魏絳曾怕俺講和(春秋時晉國大夫,住在晉國邊境的戎人,曾透過他想與晉國講和,他就勸晉悼公答應這個請求)。獯鬻玁狁,逐代易名(古代北方之民族,商稱獯鬻,周稱玁狁,秦漢稱匈奴;皆一音之轉);單于可汗,隨時稱號(匈奴對其君長稱呼稱單于,回紇.突厥等對其君長稱可汗,猶如中國稱皇帝)。當秦漢交兵之時,中原有事,俺國強盛,有控弦甲士百萬。俺祖公冒頓單于(匈奴單于頭曼子,英武有權略,弒父自立。嘗東破東胡,西擊月氏,南并樓煩,復秦時蒙恬所奪地;並南下圍漢高祖於白登;漢不得已,與之和親,並納歲幣),圍漢高帝於白登七日,用婁敬之謀(漢齊人。初戍隴西,過雒陽,見高祖,說都咸陽,賜姓劉,拜郎中,號奉春君。使匈奴,言不可擊,高祖怒而囚之。及為匈奴所圍,乃封敬為建信侯;又獻策,與匈奴和親,徙列國豪傑名家居關中以備胡,均從之),兩國講和,以公主嫁俺國中。至惠帝、呂后以來(單于在惠帝時復遺書辱呂后),每代必循故事,以宗女歸俺番家。宣帝之世,我眾兄弟爭立不定(漢宣帝時匈奴五單于爭立,即呼韓邪.屠耆.呼揭、車犁.烏籍),國勢稍弱。今眾部落立我為呼韓耶單于,實是漢朝外甥。我有甲士十萬,南移近塞,稱藩漢室。昨曾遣使進貢,欲請公主,未知漢帝肯尋盟約否?今日天高氣爽,眾頭目每,向沙堤射獵一番(又欲借射獵之名欲侵漢),多少是好!正是:番家無產業,弓矢是生涯。(下) ※漢初至漢元帝(B.C.195~B.C.33),前後計十次被迫與匈奴單于和親,受盡屈辱:
(淨扮毛延壽上,詩云:)為人雕心雁爪(心狠手辣。「雁爪」當作「鷹爪」),做事欺大壓小。全憑諂佞奸貪,一生受用不了(官吏貪墨,宵小之徒興風作浪,這是亂世突出的徵象)。某非別人,毛延壽的便是。現在漢朝駕下,為中大夫(漢代官名,掌管禮儀,後改為光祿大夫)之職。因我百般巧詐,一味諂諛,哄得皇帝老頭兒十分歡喜,言聽計從。朝裡朝外,那一個不怕我,那一個不敬我?我又學的一個法兒,只是教皇帝少見儒臣,多暱女色(典型的蠅營狗苟、尸位素餐之輩,終日阿諛奉承於主上耳際。此為唐代宦官仇士良對其同黨之語,見《新唐書‧宦官傳》),我這寵幸才得牢固。道猶未了,聖駕早上。 (正末扮漢元帝引內官、宮女上,詩云:)嗣傳十葉繼炎劉(意為第十代國君,按西漢世系為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孺子嬰,元帝其實為第八代),獨掌乾坤四百州。邊塞久盟和議策,從今高枕已無憂(只知標榜自己;奸佞當權,阻塞賢路,外族憑陵,危機四伏,可是元帝完全被蒙在鼓裡)。某漢元帝是也。俺祖高皇帝,奮布衣,起豐沛,滅秦屠項(三句概括劉邦開國之事事蹟。劉邦出身平民,在沛縣豐邑(今江蘇省銅山縣西北)起兵,消滅秦國,打敗項羽),掙下這等基業。傳到朕躬,已是十代。自朕嗣位以來,四海晏然(自誇天下大平。晏然,安然),八方寧靜。非朕躬有德,皆賴眾文武扶持。自先帝晏駕(不忍逕謂皇帝死亡。晏,晚之意)之後,宮女盡放出宮去了。今後宮寂寞,如何是好(元帝心中只為「後宮寂寞」而發愁)! (毛延壽云:)陛下,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況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借用唐代許敬宗語。唐高宗想立武昭儀(武則天)為后,但有所顧慮。許敬宗乃云:「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況天子富有四海,欲立后,何豫諸人事,而妄生異議乎?」)。合無(何不)遣官遍行天下,選擇室女(「百般巧詐,一味阿諛」的中大夫毛延壽投其所好,正中他下懷)。不分王侯宰相、軍民人家,但要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者,容貌端正,盡選將來,以充後宮,有何不可? (駕云:)(元雜劇稱帝王后妃為駕,故演帝王后妃之雜劇稱「駕頭雜劇」)卿說的是。就加卿為選擇使,繼領詔書一通,遍行天下刷選(搜尋,挑選)。將選中者各圖形一軸送來,朕按圖臨幸。待卿成功回時,別有區處(安排處理,即獎勵)。(唱:) 【仙呂】【賞花時】四海平安絕士馬,五穀豐登沒戰伐。寡人待刷室女選宮娃(既然天下太平,便只以「後宮寂寞」為念。宮女;娃,美女),你避不的馳驅困乏(跑腿、辛苦)。看那一個合屬俺帝王家。(下) 解析:元雜劇一本四段,有時還添加小段,叫「楔子」。楔子的本義是作木工時填補縫隙的小木頭,普通只用一個放在首折之前,對全劇來說有發起端緒的作用,可以名之為「引場」,現代語叫「序幕」;楔子放在折與折之間,或用兩個鍥子的,都居少數;放在折問的,對全劇來說有補充過渡的作用,可以名之為「過場」。楔子也有曲和科白,曲子只用一兩支,照例是仙呂賞花時或端正好及其么篇。 元雜劇有楔子的凡一百零五本,不用賞花時或端正好的只有崔府君用仙呂億王孫、雙獻功用越調金蕉葉、村樂堂用雙調新水令等三本。主唱楔子的,可以正末或正旦,也可以其他次要腳色。本劇楔子屬引場序幕性質,對全劇關目已提出單于求親和刷選室女、按圃臨幸兩個關目。) 第一折 (毛延壽上,詩云:)大塊黃金任意撾(音義同「抓」),血海王條(犯下極嚴重的刑罰、事關生死重大事件之王法)全不怕。生前只要有錢財,死後那管人唾罵。某毛延壽,領著大漢皇帝聖旨,遍行天下,刷選室女,已選夠九十九名。各家盡肯饋送,所得金銀卻也不少(他敲詐勒索,中飽私囊)。昨日來到成都秭歸縣(相傳王昭君為蜀中秭歸人──今湖北省西部。成都在這裡代指蜀中),選得一人,乃是王長者之女,名喚王嬙,字昭君。生得光彩射人,十分艷麗,真乃天下絕色。爭奈他本是莊農人家,無大錢財。我問他要百兩黃金,選為第一。他一則說家道貧窮,二則倚著他容貌出眾,全然不肯(雖屬一介女流,然氣節卻不讓鬚眉,多少有仗己之技艷冠群芳)。我本待退了他。(做忖科,云:)不要倒好了他!眉頭一縱,計上心來,只把美人圖點上些破綻,到京師必定發入冷宮,教他受苦一世(陷害忠良更是彼之一貫伎倆,僅因著昭君家境貧困無以賄賂,氣量狹小)。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作為君子或大丈夫,該狠的就要狠,該毒時就要毒)。(下) 〈正旦扮王嬙引二宮女上,詩云:)一日承宣入上陽(唐高宗所建之宮殿,為唐代之冷宮。白居易、劉禹錫俱有〈上陽白髮人〉詩),十年未得見君王(依史料,是居冷宮三年。中國戲劇時空之流轉極為自由。本折由毛延壽引場說明選刷宮女,昭君不肯賄賂事,下場之後,王昭君隨即上場,這一上一下之間,已事隔十年)。良宵寂寂誰來伴,唯有琵琶引興長。妾身王嬙,小字昭君,成都秭歸人也。父親王長者,平生務農為業。母親生妾時,夢月入懷,復墜於地,後來生下妾身。年長一十八歲,蒙恩選充後宮。不想使臣毛延壽問妾身索要金銀,不曾與他,將妾影圖點破,不曾得見君王,現今退居永巷(漢代宮中之長巷,以幽閉有罪宮女之地方,通常也泛指後宮)。妾身在家頗通絲竹,彈得幾曲琵琶。當此夜深孤悶之時,我試理一曲消遣咱(用在陳述句末,表示要做什麼的語氣助詞)。(做彈科) (駕引內官提燈上,云:)某漢元帝。自從刷選室女入宮,多有不曾寵幸,煞是怨望咱。今日萬機(萬種事務,極言管理事務非常煩雜。古代稱皇帝「日理萬機」,因以專指皇帝辦之公務)稍暇,不免尋宮走一遭,看那個有緣的,得遇朕躬也呵。(唱:) 【仙呂】(古代戲曲音樂名詞,樂曲宮調名之一,或稱為仙呂調。)(古代樂律名。古樂分十二律,陰陽各六,中呂為其一也。十二律制:古代律制,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各律制度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又,奇數各律又稱為「律」,偶數各律稱為「呂」總稱為「六律」,「六呂」,或簡稱為「正律」,乃對其半調(高八度各律)與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古人認為每個宮調都有各自的風格,如「大凡聲音各應於律呂……仙呂宮清新綿邈、南呂宮感歎傷悲、中呂宮高下閃賺、黃鐘宮富貴纏綿、正宮惆悵雄壯、道宮飄逸清幽……雙調健捷激裊」(周德清《中原音韻》) 【點絳唇】車輾殘花,玉人月下,吹簫罷(引用了「弄玉吹簫」的典故,暗喻著那些寂寞宮娥們對愛情和婚姻的希冀和渴望)。未遇宮娃,是幾度添白髮。(從「蕭」的虛寫,過渡到聽琵琶的實寫上;從「未遇宮娃」的反寫,轉到昭君得遇的正寫上。短短的一支曲子,文情的虛、實、反、正、面面俱到,為劇情的發展作了充分準備。作者藉漢元帝之口,以「仙呂點絳唇」和「混江龍」兩支曲子,描寫了宮女們孤獨寂寞的後宮生活) 【混江龍】料必他竹簾不掛,望昭陽(指後宮中皇帝時常臨幸之所在。三輔黃圖:「漢武帝後宮八區,有昭陽」。漢成帝時,趙飛燕女弟為昭儀──最高級的妃嬪,地位僅次於皇后,居昭陽舍,即此。趙昭陽極受寵愛,帝時臨幸)一步一天涯(咫尺天涯,可望不可即)。疑了些無風竹影(因竹影而疑君王來臨,極言望幸之殷切),恨了些有月窗紗。他每見絃管聲中尋玉輦(帝王在宮中所乘之車,以人力挽行),恰便似斗牛星畔盼浮槎(極言其機會難逢。斗牛,北斗星與牽牛星,引申為銀河。浮搓,木筏子)。(旦做彈科)(駕云:)是那裡彈的琵琶響?(內官云:)是。(正末唱:)「是誰人偷彈一曲,寫出嗟呀?(內官云:)快報去接駕。(駕云:)不要。(唱:)莫便要忙傳聖旨,報與他家。」我則怕乍蒙恩,把不定心兒怕,驚起宮槐宿鳥、庭樹棲鴉(二句極寫漢元帝擔心昭君受寵若驚的樣子)。 (云:)小黃門(宦官之稱,因東漢黃門令,中黃門諸官皆宦者為之。《通典‧職官典》:「凡禁門黃闥,故號黃門;其官給事於黃闥之內,故日黃門侍郎),你看是那一宮的宮女彈琵琶,傳旨去教他來接駕,不要驚嚇著他。 (內官報科,云:)兀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聖駕到來,急忙迎接者。(旦趨接科)(駕唱:) 【油葫蘆】恕無罪,吾當(元劇用語:帝王對臣下自稱「吾當」)親問咱(陳述句末助詞,表示要做什麼的語氣)。這裡屬那位下(元劇用語:臣僚稱皇后、皇妃為「位下」。漢元帝以「位下」呼昭君,含有開玩笑的意味)?(當元帝觸及她幽怨的目光,不由得放下矜持自重的身份,向她表白兼道歉)休怪我不曾來往乍行踏(突然到訪)。我特來填還(償還、報答)你這淚搵濕鮫鮹帕(鮫鮹帕:以鮫人所織之鮹,製成的手帕,形容手帕之華貴。文選左思〈吳都賦〉:「泉室潛織而卷綃」。注:「俗傳鮫人從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積日賣綃。」按《述異記》:「南海中有鮫人室,水居如魚,不廢機織,其眼能泣則出珠」),溫和你露冷透凌波襪(形容階前望幸之久,冰冷的露水沾透了羅襪。李白宮詞:「玉階生白露,夜久長羅襪」凌波,形容婦女行走時之輕盈美妙。從昭君的琵琶聲中聽出哀怨之情,心生愛憐之意)。天生下這艷姿,合是我寵幸他。今宵畫燭銀台下,剝地(形容燈花爆開之聲)管喜信爆燈花(燈心餘燼結為花形曰燈花,古人認為是喜信之預兆)。 (云:)小黃門,你看那紗籠內燭光越亮了,你與我挑起來看咱。(唱:) 【天下樂】和他也弄著精神射絳紗(昭君之光彩照人,與絳紗中之燈火相為輝映)。卿家,你覷咱,則他那瘦巖巖影兒可喜殺。(旦云:)妾身早知陛下駕臨,只合迎接。接駕不早,妾該萬死(避居永巷三年的昭君彈起了琵琶,夜遊的漢元帝聽到樂聲發現了昭君。月光色,女子香。他踏著月光一步步來到他的面前。在馬致遠的筆下,元帝和昭君提前相遇了,填還了他們的遺憾)。(駕唱:)迎頭兒稱妾身,滿口兒呼陛下,必不是尋常百姓家(寫元帝對昭君的體貼溫存,後來他們暫時的美滿與離別時的痛苦心情才是可信的)。 (云:)看了他容貌端正,是好女子也呵!(唱:) 【醉中天】將兩葉賽宮樣眉兒畫,把一個宜梳裹、臉兒搽;額角香鈿貼翠花(昭君的額頭上貼著珠玉組成花形的裝飾),一笑有傾城價(形容其巧笑美麗,迷人至極)。若是越勾踐姑蘇台上見他(據本事,應作:「若是吳夫差姑蘇臺上見他」乃合,蓋姑蘇臺在今江蘇省吳縣之姑蘇山上,地屬春秋時之吳國,且納西施者為夫差而非勾踐;但此句於「踐」字非作仄聲不可,若作「差」則為平聲不合律,且「吳夫差姑蘇」五字中有四字疊韻,聲倩極不諧美,故乃易為「越勾踐」,足見韻文學之講求語言旋律與音樂旋律之融合,有時乃不惜錯用掌故以遷就之),那西施半籌也不納(一籌莫展,無計可施),更敢早十年敗國亡家。 (云:)你這等模樣出眾,誰家女子?(旦云:)妾姓王名嬙,字昭君,成都秭歸縣人。父親王長者。祖父以來務農為業,閭閻(猶言民間。閭為里門,閻為里中門)百姓,不知帝王家禮度。(駕唱:)(以下極寫雙方結合時的心滿意足,為後來分離時的悲苦作反襯。) 【金盞兒】我看你眉掃黛(青青的眉毛;古代婦女以黛青畫眉)、鬢堆鴉(烏溜溜的頭髮,形容其鬢髮如烏鴉羽毛一般的黑),腰弄柳(柳腰細擺)、臉舒霞(臉泛著红暈)。那(那會是)昭陽到處難安插(那會不選入宮中承受寵幸之理),誰問你一梨兩壩做生涯(誰又會管妳是出身農家呢?一犁兩壩:指農人之生活)?也是你君恩留枕簟(也是因為你承受皇帝枕席之恩愛、受到皇帝的寵幸),天教雨露潤桑麻(似上天降下雨露使桑麻沾濡潤澤,其實是說皇恩及於昭君之家。「天」暗指皇帝,雙關語)。既不沙(如果非如此、若非因為昭君如此美麗。沙:語助詞,無義)俺江山千萬里,直尋到茅舍兩三家(怎會就只尋到這僻遠的小農村呢!)。 (云:)看卿這等體態,如何不得近幸?(旦云:)妾父王長者,止生妾身,當初選時,使臣毛延壽索要金銀,妾家貧寒無湊,故將妾眼下點成破綻,因此發入冷宮(18歲入宮,居冷宮3年)。(駕云:)小黃門,你取那影圖來看,(黃門取圖看科)(駕唱:) 【醉扶歸】我則問那待詔(指毛延壽,為畫工,故云。則,卻要、反而要)別無話,卻怎麼這顏色不加搽(為何如此美麗的容顏沒好好地晝出來)?點得這一寸秋波(謂美人之眼睛,如秋水之澄清)玉有瑕。端的是卿眇目、他雙瞎(互文修辭)?便宣的八百姻嬌(指後宮已被皇帝御幸的美人)比並他,也未必強如俺娘娘帶破賺(猶言破綻,帶有缺點)、丹青畫(畫像,丹是丹砂,青是青雘,二者是畫畫的主要顏料,借代為圖畫)。(【醉中天】、【金盞兒】、【醉扶歸】幾支曲子,則是透過漢元帝的眼睛,寫出一代佳人王昭君的豔美容顏。作者用工筆畫般的寫意和煙雲霧罩的渲染手法,把王昭君的美麗容貌、美麗身段、美麗風姿刻劃展現在人們前,為後面的愛國感情氣質做了一層舖墊。) (云:)小黃門,傳旨說與金吾衛(皇帝之侍衛。漢代有執金吾,顏師古曰:「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以禦非常,故執此鳥之象,因以名官。」按唐置左右金吾衛,為禁衛之一),便拿毛延壽斬首報來。(旦云:)陛下,妾父母在成都見隸民籍,望陛下恩典寬免,量與些恩榮咱(語助詞,表祈使)。(駕云:)這個容易。(在作者的筆下,借用了諸多詩詞的語言顯示漢元帝是一位多情天子。從未涉男女之事的昭君面對如此一位溫柔,體貼,多情且富有天下的男人是傾心相許的。縱使他曾冷落她,那也是毛延壽的錯。陷入情愛的女人總是如此,即使情人有任何不是,也願為他開脫。在她心理,既是情郎又是天子的他是多麼值得傾慕,她對他是全身心的順服。久居高位的元帝已許久沒有享受到如此純粹的崇拜與戀慕,所以對她更是憐愛。沉溺與情愛中的男女似乎忘了處置導致二人錯過三年的毛延壽)(唱:) 【金盞兒】你便晨挑菜、夜看瓜,春種穀、夏澆麻(二句寫農家生活,上句寫一日之早晚,下句寫一年之四季。元帝以無賴之口吻調侃昭君之出身)。情取(情取:管教,一定使)棘針門(官署的門,古代官署牆頭上多以棘束圍繞)粉壁(指衙門旅貼告示的牆壁)上除了差法(一定讓衙門免除你家的差役賦稅),你向正陽門(宋代汴京宮城門名,此借為宮門)裡改嫁得倒榮華(你嫁到宮裏來,既值得又體面)。俺官職頗高如村社長(元代農村,十家立一社,擇年老曉農事者一人為社長),這宅院剛大似縣官衙(亦調侃其見識淺薄)。謝天地可憐窮女婿,再誰敢欺負俺丈人家! (云:)近前來,聽寡人旨,封你做明妃者(王昭君以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作王明君,此因以為明妃)。(旦云:)量妾身怎生消受的陛下恩寵!(做謝恩科)(駕唱:) 【賺煞】且盡此宵情,休問明朝話。(旦云:)陛下明朝早早駕臨,妾這裡侯駕。(駕唱:)到明日,多管是醉臥在昭陽御榻。(旦云:)妾身賤微,雖蒙恩寵,怎敢耍望與陛下同榻?(駕唱:)休煩惱,吾當且是耍,鬥(通逗)卿來、便當真假(逗你玩,便認起真來。真假,偏義複詞,作「真」解)。恰才家(家:語助辭)、輦路兒熟滑(剛才,已把輦車來往的路途認得熱悉了),怎下的真個長門再不踏(怎忍心得下真的不再到你宮裡來。長門,漢代宮名,漢武帝時陳皇后失寵,居住之處,王昭君居冷宮,故借長門以指其所居)!明夜裡西宮閣下,你是必悄聲兒接駕,我則怕六宮人攀例撥琵琶(到了寵幸之後,又囑咐昭君;以半真半假帶幽默開玩笑的口吻,點出「撥琵琶」的事情,與前文呼應)。(下) (旦云:)駕回了也。左右,且掩上宮門,我睡些去。(下) 解析:本折正式展開了王昭君受到漢元帝寵遇的劇情。漢元帝循著琵琶聲發現王昭君:將漢元帝喜出望外、神魂顛倒的情景寫得很生動 1.此折開頭毛延壽上場賓白說明奉旨刷選室女,王昭君倚其容貌,獨不賄賂,因此點破桃腮,使之發入冷宮;此對楔子而言則為承接,對本折而言,則又有引場作用。毛延壽與王昭君上下場之際,時間轉移十年,這也可以看出中國戲劇分場的妙處之一是時空的處理極其自由。 2.「仙呂點絳唇」和「混江龍」兩支曲子,是藉漢元帝之口,描寫了宮女們孤獨寂寞的後宮生活。 3.「醉中天」、「金盞兒」、「醉扶歸」幾支曲子,則是透過漢元帝的眼睛,寫出一代佳人王昭君的豔美容顏。作者用工筆畫般的寫意和煙雲霧罩的渲染手法,把王昭君的美麗容貌、美麗身段、美麗風姿刻劃展現在人們前,為後面的愛國感情氣質做了一層舖墊。 4.在這一折戲中,漢元帝和王昭君都是沉浸在喜悅和幸福之中,在「金盞兒」曲中,漢元帝用風趣活潑詼諧的語言,把自己那種按捺不住的洋洋得意的情緒表現出來,使這一折戲充滿著歡暢明快的氣氛。這種作法,顯然是為了和第四折的悲愁低沉氣氛形成一種鮮明的對照,利用大喜來襯托大悲來營造最後的結尾的哀愁。 5.漢元帝在劇本中並不像個九重天子,威嚴莊重,他的口吻和舉止簡直活像風流漢、輕薄子,他一再調侃王昭君出身農家,更富庶民的情味,也因此,劇中充滿著詼諧活潑的喜劇氣氛。 6.正末扮飾的漢元帝上場之後,排場就沒有再轉移,他獨唱仙呂點絳唇套協家麻韻,家麻韻頗有放達瀟洒的情味,配合他喜悅輕浮的口吻是極其合稱的。一般以昭君故事為題材的詩文自然以昭君為主,極力描寫她的容顏和心境,而本劇以漢元帝主唱,一方面可能是與《梧桐雨》之以唐明皇為主相師法,一方面則或許旨在別開生面從漢元帝眼中身上發揮;也因此本劇對於漢元帝的塑造是成功的;然而也因為太偏重於元帝,使其他人物毫無生氣可言,即使在人物分量上和漢元帝等量齊觀的王昭君也不例外。她在劇中不止動作表情少,連一般作者習慣用以刻畫人物、表達性情的賓白也沒上幾句。 第二折 (番王引部落上,云:)某呼韓單于。昨遣使臣款漢(與漢朝互通友好),請嫁公主與俺。漢皇帝以公主尚幼為辭,我心中好不自在。想漢家宮中,無邊宮女,就與俺一個,打甚不緊(有啥干係)?直將使臣趕回。我欲待起兵南侵,又恐怕失了數年和好。且看事勢如何,別做道理。 (毛延壽上,云:)某毛延壽。只因刷選宮女,索要金銀,將王昭君美人圖點破,送入冷宮。不想(不料)皇帝親幸,問出端的(始末;底細),要將我加刑。我得空逃走了(毛延壽為避昭君的追究),無處投奔。左右是左右(猶言已到此地步,別無選擇),將著這一軸美人圖,獻與單于王,著他按圖索要,不怕漢朝不與他。走了數日,來到這裡,遠遠的望見人馬浩大,敢是穹廬也。(做問科,云:)頭目,你啟報單于王知道,說漢朝大臣來投見哩。(卒報科) (番王云:)著他過來。(見科,云:)你是甚麼人? (毛延壽云:)某是漢朝中大夫毛延壽。有我漢朝西宮閣下美人王昭君,生得絕色。前者大王遣使求公主時,那昭君情願請行(《後漢書‧南匈奴傳》:「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則馬致遠寫《漢宮秋並非不明史實》),漢主捨不的,不肯放來。某再三苦諫,說:「豈可重女色,失兩國之好?」漢主倒要殺我。某因此帶了這美人圖,獻與大王(毛延壽不再是一般的索賄作弊的畫工,而是平時「一味諂諛」取寵、當陰謀敗露時又不惜叛國投敵的中大夫。因為他,單于才能夠於「遣使進貢,欲請公主」之際,按圖指名,強行「求索王昭君」。因此,昭君是否出塞,不僅是元帝與朝廷文臣武將之間矛盾衝突的焦點,而且還是漢、匈之間矛盾衝突的焦點。所以,元帝與昭君的愛情悲劇已由個人的悲劇而深深染上了國家的民族的歷史悲劇的色彩)。可遣使按圖索要,必然得了也(不願見著昭君得寵又懼元帝降罪,遂入得匈奴部落近讒言)。這就是圖樣。(進上看科) (番王云:)世間那有如此女人!若得他做閼氏(音ㄧㄢ ㄓ,漢時匈奴君長之嫡妻,相當於漢之皇后),我願足矣。如今就差一番官,率領部從寫書與漢天子,求索王昭君與俺和親。若不肯與,不日南侵,江山難保。就一壁廂引控(率領)甲士,隨地打獵,延入塞內,偵候動靜,多少是好!(下) (旦引宮女上,云:)隨身王嬙。自前日蒙恩臨幸,不覺又旬月。主上暱愛過甚,久不設朝。聞的升殿去了,我且向妝台邊梳妝一會,收拾整齊,只怕駕來好服侍。(做對鏡科) (駕上,云:)自從西宮閣下得見了王昭君,使朕如癡似醉,久不臨朝。今日方才升殿,等不的散了,只索(只得、只好)再到西宮看一看去。(唱:) 【南呂】(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屬於南呂宮的曲牌主要有「一枝花」、「金字經」、「四塊玉」、「落梅風」等。南呂宮感歎傷悲。元雜劇第二折大都用仙呂宮套曲。) 【一枝花】四時雨露勻(風調雨順),萬里江山秀。忠臣皆有用,高枕已無憂。守著那皓齒星眸,爭忍(怎忍)的虛白晝。近新來染得些症候,一半兒、為國憂民,一半兒、愁花病酒。(寫元帝的昏庸、好色,聲口畢肖,這才收到了諷刺封建王朝的效果) 【梁州第七】我雖是見宰相、似文王施禮,一頭地(一到、及到)離明妃,早宋玉悲秋(多愁善感;根本無心理政。我雖然像周文王那樣尊敬宰相,注意政事,但只要一離開明妃,心中就像宋玉悲秋那樣悽涼。宋玉是戰國時辭賦名家,楚國人,其〈九辨〉有「悲哉秋之為氣也」句)。怎奈他帶天香著莫定(著莫定:沾惹,亦作著摸、著末、著抹)龍衣袖(怎不教我著迷,他身上那自然的清香,沾染在我龍袍的衣袖上)。他諸餘(諸般,種種)可愛,所事兒相投(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投合我的心意);消磨人幽悶,陪伴我閒遊;偏宜向梨花、月底登樓,芙蓉燭下藏鬮(或作藏鉤,古代的一種遊戲,把參加遊戲者分為兩方,一方把鉤藏在手中讓對方猜,猜中的就算贏)。體態是二十年、挑剔就的溫柔(她的外形是無可挑剔的溫柔美麗),姻緣是五百載、該撥下的配偶(我和她的姻緣是五百年前就注定好的。他寵愛昭君,更多的是著意於情感的契合),臉兒有一千般、說不盡的風流(她的臉上有說不完的風情韻味),寡人乞求他左右(我希望能夠陪伴在她身邊),他比那落伽山觀自在無楊柳(因為她就像那落伽山的觀世音菩薩一樣美麗,只差了手中的楊柳枝),見一面得長壽(看她一眼就能夠永生)。情繫人心早晚(何時)休,則除是雨歇雲收(對王昭君的依戀之情深繫於心坎之中,何時才能解除呢?則除非是歡愛消亡的一天。雨歇雲收:比喻男女離散)(寫元帝對昭君愛得如癡如醉,儼然是個憐香惜玉的多情才子)。 (做望見科,云:)且不要驚著他,待朕悄悄地看咱(與《梧桐雨》第一折寫唐明皇聽見楊貴妃喧笑,不讓宮娥通報,暗自看去的細節相似)。(唱:) 【隔尾】恁的般(這樣。或作「恁般」)長門前抱怨的宮娥舊,怎知我西宮下偏心兒夢境熟。愛他晚妝罷描不成畫不就,尚對菱花(銅鏡之背面雕飾菱花,因用指銅鏡)自羞。(做到旦背後看科)(唱:)我來到這妝台背後,原來廣寒殿嫦娥在這月明(指明亮的銅鏡,銅鏡形圓如滿月)裡有(比喻在鏡中看到昭君的影子)。(毛延壽已叛國投敵,單于使者帶著美人圖,強索王昭君之時,元帝還在做他的太平天子、風流皇帝的美夢。用隔尾以前三曲,寫元帝在情海中如醉似癡的情懷) (旦做見接駕科) (外扮尚書、丑扮常侍上,詩云:)調和鼎鼐(宰相治理天下,揆度百事,如鼎之調味,故以為喻)理陰陽(《書‧周官》:「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燮理,和調;陰陽,指風雨晴晦,陰陽和調則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秉軸持鈞政事堂(鈞軸:比喻秉持國政。政事堂:宰相大臣議事的廳堂。調和鼎鼐、燮理陰陽、秉鈞持軸,都比喻宰相治理國家大事)。只會中書陪伴食(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祿而不能任其事。中書指中書省,為全國最高之行政機關。按伴食中書指唐盧懷慎,據《唐書》本傳,盧懷慎官紫微黃門平章事,改黃門監,與姚崇共掌樞密;懷自以才不及崇,故事皆推而不專,時謂伴食宰相。按紫微即中書省。)何曾一日為君王。某尚書令五鹿充宗(氏五鹿,名充宗,衛之五鹿人,以地為氏。他是西漢著名儒家學者,漢元帝時中書令石顯掌權,石顯友人五鹿充宗為尚書令。其後五鹿充宗即因石顯之力高昇為九卿之一的少府,《漢書•佞幸傳》:顯與中書僕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結為黨友,諸附倚者皆得寵位)是也。這個是內常侍石顯(漢元帝寵信的宦官,任中書謁者令,權勢極大)。今日朝罷,有番國遣使來索王嬙和番,不免奏駕。來到西宮閣下,只索進去。(做見科,云:)奏的我主得知:如今北番呼韓單于,差一使臣前來,說毛延壽將美人圖獻與他,索要昭君娘娘和番,以息刀兵。不然,他大勢南侵,江山不可保矣(情景突變,樂極生悲。元帝本以為,處置欺君的毛延壽易如反掌,誰知道,竟招致毛延壽獻圖、呼韓邪單于「索要昭君娘娘和番」 的被動局面)。(駕云:)我養軍千日,用軍一時。空有滿朝文武,那一個與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您不去出力,怎生教娘娘和番!(唱:) 【牧羊關】興廢從來有,干戈不肯休。可不食君祿、命懸君口。太平時、賣你宰相功勞;有事處、把俺佳人遞流(遞解流放到荒遠地方去,古時對罪臣的刑罰之一)。你們乾請了皇家俸,著甚的分破帝王憂?那壁廂鎖樹(五胡亂華時,漢劉聰想建一座閣樓,陳元連諫阻,劉聰大怒,要斬陳元達,陳元達把自己鎖在堂下樹上,旁人拖也拖不走。事見《晉書》)的怕彎著手,這壁廂攀欄(漢成帝時朱雲上書請斬佞臣張禹,成帝怒,欲殺朱雲,朱雲攀殿檻,檻折,因有人營救,成帝才沒有殺他。見《漢書》。按戲劇宜用俗典,此不免用事晦澀之弊)的怕攧破了頭(滿朝文武無一肯為國效忠出力)。 (尚書云:)他外國說,陛下寵暱王嬙,朝綱盡廢,壞了國家(朝中文臣武將都不買他的賬,尚書居然假借「外國」人之口,說出了客觀事實)。若不與他,興兵弔伐(弔民伐罪,謂憐憫不聊生之民而討伐有罪之君。蓋本孟子「誅其君弔其民」之語而略變易之)。臣想紂王只為寵妲己(商有蘇氏女,妲字,己姓,為紂王之妃。紂王甚為寵愛,助紂為虐。周武王滅紂,斬之),國破身亡,是其鑒也(權臣遇著與己利益相衝突之事,總有著冠冕堂皇、正氣凜然的藉口)。 (駕唱:) 【賀新郎】俺又不曾徹青霄高蓋起摘星樓(傳說商肘王為妲己建築的一座高樓)。不說他伊尹扶湯(伊尹助商湯滅夏桀。鄭光祖有《伊尹扶湯》雜劇),則說那武王伐紂。有一朝身到黃泉後,若和他、留侯留侯廝遘(和張良相遇),你可也、羞那不羞?您臥重裀、食列鼎(成列之鼎,古代依地位高低,飲食時鼎數不同,如士三鼎,大夫五鼎。列鼎而食,形容飲食之豐富),乘肥馬、衣輕裘。您須見舞春風嫩柳宮腰瘦,怎下的(怎捨得)教他環珮影搖(杜甫詠懷古跡詠王昭君:「畫圖省識春風面,還佩空歸夜月魂。」環佩之佩亦作珮,為婦女之服飾)青塚(昭君墓在歸綏城東南約三十里,黑河南岸,其墓生長青草,故云「青塚」)月,琵琶聲斷(石崇(王明君詩)小序謂昔者公主遠嫁烏孫,馬上演奏琵琶,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於是王昭君便與「琵琶」不可分離)黑江(張相文《塞北紀遊》:「塞北地多白沙,空氣映之,凡山林村里,無不黛色橫空,若潑濃墨,故山曰大青山,河曰大黑河。」)秋!(按:金王元朗〈明妃〉詩,已有:「環珮魂歸青塚月,琵琶聲斷黑江秋」之句。作為後人詠史,可以這樣;作為昭君自說,就不妥) (尚書云:)陛下,咱這裡兵甲不利,又無猛將與他相持,倘或疏失,如之奈何?望陛下割恩與他,以救一國生靈之命(滿朝文武碰到危難,了無良策,卻眾口一詞,勸他割恩斷愛,以美人換取和平)。 (駕唱:) 【鬥蝦蟆】當日個誰展英雄手,能梟項羽頭,把江山屬俺炎劉?「全虧韓元帥九里山前戰鬥,十大功勞成就(韓元帥即漢初開國功臣韓信。傳說他在九里山設下十面埋伏.擺下六十四卦陣,逼著項羽自刎。又傳說他一生曾為漢高祖立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定三秦、破代,魏,下齊趙、服燕等十大功勞。元明間無名氏有《十面埋伏》雜劇)。恁(恁,即「您」)也丹犀(宮殿之台階。漢宮儀:「以丹漆階上地曰丹堤。」)裡頭,枉被金章紫綬(章為官印,綬為印帶。秦漢時丞相金印紫綬,後簡稱金紫。《史記‧蔡澤傳》:「懷黃金之印,結紫授於要。」按此為澤語,澤欲為相以展其抱負,故云然。《漢書‧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又太尉、太傅、大司空、徹侯皆金印紫綬。魏晉以來,光祿大夫得假金章紫綬,亦稱金紫光祿大夫);您也朱門(指富貴之家)裡頭,都寵著歌衫舞袖。恐怕邊關透漏(邊塞被敵人攻進來),央及(拖累。央,通殃)家人奔驟。似箭穿著雁口(比擬大臣們的啞口無言,不敢說一句話),沒個人敢咳嗽。吾當僝僽(憂怨煩惱),他也他也紅妝年幼無人搭救。昭君共你每有甚麼殺父母冤仇?」休、休,少不的滿朝中都做了毛延壽(兵臨城下之時,他又火燒眉毛乾著急:罵宰相、斥武將)!我呵!空掌著文武三千隊,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鴻溝(謂割地講和停辱下場。戰。九五之尊的漢元帝,落得個無人搭救的屈辱下場。鴻溝:渠名。古汴水之支津,即今河南省之魯河,為楚漢分界處。《史記‧高祖紀》:「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與楚。」注:「始皇鑿引河水以灌大梁,謂之鴻溝。」)陡恁的(簡直就是如此)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絕望的呼喊,道出了漢元帝無可奈何萬念俱灰的情懷)! (常侍云:)現今番使朝外等宣。 (駕云:)罷、罷、罷,教番使臨朝來。 (番使入見科,云:)呼韓耶單于差臣南來,奏大漢皇帝:北國與南朝,自來結交和好,曾兩次差人求公主不與。今有毛延壽,將一美人圖獻與俺單于。特差臣來,單索昭君為閼氏,以息兩國刀兵。陛下若不從,俺有百萬雄兵,刻日南侵,以決勝負。伏望聖鑒不錯(渲染了強凌弱的氣氛。匈奴的使臣,竟然敢於當面勒逼漢元帝)。 (駕云:)且教使臣館驛中安歇去。(番使下) (駕云:)您眾文武商量,有策獻來,可退番兵,免教昭君和番。大抵是欺娘娘軟善,若當時呂后在日,一言之出,誰敢違拗!若如此,久已後也不用文武,只憑佳人平定天下便了(呼韓邪單于大軍壓境,指名要納昭君,元帝手足無措。做夢也想不到剛和昭君相愛,轉眼就要分離。帝王暗中思索,掂量了無數遍,是否需要暗中調包或假傳死訊,終究是不行。他求助於臣子,大臣或面露難色緘默不言,或義正言辭勸他捨棄妃子。讀到這裡,有人不免困惑,深受儒家熏陶的大臣怎會勸君王將妃子贈予他人)。(唱:) 【哭皇天】你有甚事疾忙奏,俺無那鼎鑊(本為古代烹飪之具,但酷刑亦用鼎鑊烹煮)邊滾熱油。我道您文臣安社稷(指國家。社為土神,稷為穀神,為天子諸侯所祭。古之有國者必立社稷。以社稷之存亡,示國家之存亡。《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武將定戈矛(指戰事)。「您只會文武班頭,山呼萬歲(山呼萬歲:為頌祝天子之詞。《元史禮‧樂志》:「三叩頭,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注:「凡傳山呼,控鶴呼譟應和曰萬歲;傳再山呼,應曰萬萬歲。」按山呼亦作呼嵩,《漢書‧武帝紀》:「朕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舞蹈揚塵(古代朝見天子之儀節)。」道那聲、誠惶頓首(古代臣子向皇帝上書,末尾皆言,「誠惶頓首」,以為請罪之辭)。「如今陽關路上(當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自古與玉門關同為出塞必經之地),昭君出塞;當日未央宮(漢代宮名)裡,女主垂旒。(指呂后執政。呂后為漢高祖皇后,名雉,生惠帝;惠帝卒,立少帝,后臨朝稱制;又殺少帝立桓山王義為帝,分王諸呂。垂旒,旒為冠上垂玉,此為垂簾聽政之意。《舊唐書‧高宗紀》:「上每視朝,天后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後因謂天子年幼,太后臨朝執政曰垂簾。在「牧羊關」、「賀新郎」、「鬥蝦蟆」、「哭皇天」幾支曲中,作者藉漢元帝之口,對毛延壽這幫尸位素餐的昏庸奸佞之臣,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和痛斥)」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呂太后。枉以後龍爭虎鬥,都是俺鸞交鳳友(從今以後都不必對敵作戰,只要我的妃子去和親就可以了)。 (旦云:)妾既蒙陛下厚恩,當效一死,以報陛下。妾情願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能深明大義出塞和番;留名青史者當是慰藉元帝之語,隱含著對元帝寵幸之恩的情義。古以竹簡記事曰殺青,後因稱史冊為青史)。但妾與陛下闈房之情,怎生拋捨也! (駕云:)我可知捨不的卿哩! (尚書云:)陛下割恩斷愛,以社稷為念,早早發送娘娘去罷(強敵壓境,尚書竟只能規勸,元帝更是束手無策。一國之君將妻子拱手讓人,這時他畢生難忘的恥辱。但中國的道德觀不允許一個男人傾一國之力去保衛一個女人,哪怕是保衛一種稀世之美。否則,這個男人愧為一國之君)。 (駕唱:) 【烏夜啼】今日嫁單于,宰相休生受(難受),早則俺漢明妃有國難投,它那裡黃雲不出青山岫。投至(等到)兩處凝眸,盼得一雁橫秋(懸想昭君走後兩地凝望的情狀,但都是虛寫)。單注著寡人今歲攬閒愁,王嬙這運添憔瘦。翠羽冠,香羅綬,都做了錦蒙頭暖帽,珠絡縫貂裘(由漢家的宮裝改換成匈奴的服飾)。 (云:)卿等今日先選送明妃到驛中,交付番使,待明日朕親出灞陵橋(在陝西省長安縣東,橋橫灞水上。古人多於此送別,故又名銷魂橋),送餞一杯去(元帝所能給予昭君的最後仁慈僅是放下九五之尊的顏面,不顧權臣反對的灞陵相送)。 (尚書云:)只怕使不的,惹外夷恥笑。 (駕云:)卿等所言,我都依著。我的意思,如何不依?好歹去送一送。我一會家只恨毛延壽那廝。(唱:) 【三煞】我則恨那忘恩咬主賊禽獸,怎生不畫在凌煙閣上頭(這是諷刺叛臣的反話。凌煙閣在今陝西省長安縣,唐太宗貞觀十七年二月,圖畫太原起義及秦府功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太宗親為之贊,褚遂良題閣,閻立本畫圖。見《大唐新語》)?紫台行(在宮裏這邊。皇宮稱紫宮,蓋以紫微星象帝星)都是俺手裡的眾公侯,有那椿兒不共卿謀,那件兒不依卿奏,爭忍教第一夜夢迤逗(魂牽夢縈)?從今後不見長安望北斗(謂離別之後昭君望不見長安,元帝只能望看北斗星思念昭君),生(強)扭作織女牽牛(勉強、活活地弄成像織女和牛郎那樣心不甘情不願的分別。按織女星位銀河北,與銀河南之牽牛星相對,民間因有牛郎織女纏綿徘側的傳說)! (尚書云:)不是臣等強逼娘娘和番,奈番使定名索取。況自古以來,多有因女色敗國者(權臣遇著與己利益相衝突之事,總有著冠冕堂皇、正氣凜然的藉口)。(駕唱:) 【二煞】雖然似昭君般成敗都皆有,誰似這(我)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可見一禁錮在帝王身軀裡的文人靈魂的深沉悲哀。元帝被迫捨棄昭君。蓋因國不強。為人要當龍頭不當差)!情知(明知、深知)他怎收那膘滿(牛馬肥壯貌)的紫驊騮(明知昭君怎能騎那肥壯的馬奔波呢?紫驊驊,黑色的駿馬,驊騮,周穆王八駿之一)。往常時翠轎香兜兀自倦(出則以車,入則以輦,還會覺疲倦。兜,竹轎子),朱簾揭繡,上下處要成就(因為她平時是嬌生慣養的,即使坐轎子她也懶得去捲起繡簾,而上下轎更要人扶持上下車時須人協助)。誰承望月自空明水自流(誰料得到從今以後好景虛設.良辰虛擲),恨思悠悠。 (旦云:)妾身這一去,雖為國家大計,爭奈捨不的陛下。 (駕唱:) 【黃鐘尾】怕娘娘覺饑時吃一塊淡淡鹽燒肉,害渴時喝一杓兒酪和粥(擔心她會不習慣胡地的飲食生活)。我索折一枝、斷腸柳(依依難捨),餞一杯、送路酒。眼見得趕程途趁宿頭(趕到可以寄宿的地方),痛傷心,重回首。則怕他望不見鳳閣龍樓(宮裡),今夜且則向灞陵橋畔宿。(下) 解析:本折用南呂協尤侯韻。寫毛延壽在奸謀敗露之後,投靠匈奴,並把美人圖獻給番王。於是番王以武力要脅,要漢朝交出王昭君來和親。 1.開首呼韓邪單于上場是呼應楔子所拋出的端緒,毛延壽獻美人圖,一方面是承續上折關目,一方面再挑起下文。昭君、元帝上場後,用隔尾以前三曲,寫元帝在情海中如醉似癡的情懷;隔尾有轉換排場,結上啟下之作用:故上以結歡樂,下以啟悲情。 2.在「牧羊關」、「賀新郎」、「鬥蝦蟆」、「哭皇天」幾支曲中,作者藉漢元帝之口,對毛延壽這幫尸位素餐的昏庸奸佞之臣,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和痛斥。他們「臥重裀,食列鼎,乘肥馬,衣輕裘」,「恁也丹樨裡頭,枉被金章紫綬,恁也朱們裡頭,都寵著歌衫舞袖」,但這些本應該承擔起「安社稷,定戈矛」重任的文臣武將,卻「只會文武班頭,山呼萬歲,舞蹈揚塵,道那聲誠惶頓首」,在番邦的威脅面前,一個個「似箭穿著雁口,沒個人敢咳嗽!」,這些生動形象的描寫,把這些平時魚肉人民、驕橫恣肆、作威作福,到國難當頭時卻貪生怕死、膽小如鼠的封建官僚之醜惡嘴臉表露無遺。
王昭君 第01集 劉德凱 叢珊 楊冪主演 第三折 (番使擁旦上,奏胡樂科,旦云:)妾身王昭君。自從選入宮中,被毛延壽將美人圖點破,送入冷宮。甫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獻與番王形像。今擁兵來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沒奈何將妾身出塞和番(把王昭君放在匈奴強大、「專事攻伐」,漢朝虛弱、「只憑佳人平定天下」的特定歷史條件下,這樣寫,有利於揭示出產生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暴露封建王朝的腐敗無能;另一方面又有利於激發當時生活在金、元之際的漢人,使之回顧南宋滅亡前後的痛苦經歷,便於借他人杯中酒,澆自己胸中愁。《漢宮秋》中所描寫的上述形勢,與金、元之際國內民族鬥爭的形勢相比,是有許多相似之處的。例如:金宣宗時,成吉思汗兵圍中都,金王朝曾被迫以歧國公主和親;元世祖時,伯顏丞相兵圍臨安,曾向南宋王朝強索大批宮女;滅南宋時,更是擄掠了大批后妃宮女北上。《漢宮秋》還別出心裁地把漢元帝作為全劇的主人公,並把發生這場愛情悲劇的根源,也歸結到他的身上來。這一點,對於深化作品的主題,對於啟發人們深入思考金、元之際國內民族鬥爭的歷史性變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一去,胡地風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紅顏勝人多薄命(命短、命苦),莫怨春風當自嗟。」(語見歐陽修〈明妃曲〉。意謂容貌勝人大抵命運不好,無須埋怨良辰美景虛擲,應當感嘆自己的薄命才是)。 (駕引文武內官上,云:)今日灞橋餞送明妃,卻早來到也。(唱:) 【雙調】【新水令】錦貂裘生改盡漢宮妝(妳是漢人,為何硬生生地改胡服?而且一改就全改),我則(只好)索看昭君圖畫模樣(昭君穿看匈奴的服飾,便將漢宮的妝扮改換淨盡;而今我要看昭君的真模樣只能在畫圖中了)。舊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長(即景比興,意謂:從前的恩愛有如馬口勒鐵那樣的短,而新近的離恨卻有策馬的玉鞭那樣的長。即舊歡少離恨多)。本是對金殿鴛鴦(相依為命),分飛翼、怎承望(料想)! (云:)您文武百官計議,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元帝忽然失態,求助於文武百官。元帝從上場一句淡定的陳述,斷發現昭君改了裝容,繼而忽然失態,情緒陡轉,好生痛也)(唱:) 【駐馬聽】宰相每商量,大國使還朝多賜賞。早是俺夫妻悒怏(為此事憂悶不樂),小家兒(「小家兒」與「大國使」對看,更見其趣)出外也搖裝(構擬了帝王 「不自由」的戲劇情境,流露出對恩愛夫妻的平民生活的羨慕之情。隨著劇情的推進,作者逐步轉換了漢元帝的感情色彩,讓一個擁有三宮六院的皇帝,更多地表現出有如普通人的情感願望,從而引發人們對他更多的同情,在他身上看到無力主宰自身命運的悲劇。即使是普通人民外出遠行前也要「搖裝」一番。有段試行過程,以調適心情,而作為帝王的他,今天卻將與昭君一訣而永別,心中的淒涼自不待說。搖裝亦作「遙裝」,是我國從南北朝至明代一直流傳的風俗。遠行者在離家前,選吉日出門,親友送至江邊,被送者上船一會又折回來,另日再正式出發)。尚兀自(尚且)渭城衰柳助淒涼(用唐代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詩意。渭城在今陝西省咸陽縣東),共(和,與)那灞橋流水添惆悵。偏您(指投降派的官員)不斷腸。想娘娘(昭君)那一天愁(滿天那麼多愁)都撮在琵琶上(琵琶是初見時的紀念物,當事者由物及人,不憚煩複地提及,是有其生活的、心理的依據的,也是我們讀此劇不可忽略的一點語言特色)(先用「新水令」和「駐馬聽」兩支曲子寫元帝在餞別開始以前的心情)。(做下馬科)(與旦打悲科) (駕云:)左右慢慢唱者,我與明妃餞一杯酒。(唱:) 【步步嬌】您將那一曲陽關休輕放(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後兩句為「勸君要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因譜作送別的「陽關三疊」曲),俺咫尺如天樣(一想到離別,咫尺就像天涯,可望不可即)。慢慢的捧霞觴(即所謂「葡萄美酒夜光杯」,酒色紅如霞),朕本意待(期望)尊前捱(拖延)些時光。且休問劣了宮商(暫且不要問,離別歌何以唱得慢了,音調不和諧。宮商:五音階宮商角徵羽之簡稱,指音樂而言),您則與我半句兒俄延著唱(渴望在橋上,能和昭君多拖延些時光)。 (番使云:)請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 (駕唱:) 【落梅風】可憐俺別離重(內心沈痛),你好是歸去的忙。寡人心先到他、李陵台(在今內蒙古波羅城,山西大同西北,李陵登台望鄉。李陵,漢代成紀人,李廣之孫,字少卿,善騎射,武帝時拜騎都尉,自請將步騎五千伐匈奴,以少擊眾,遇敵力戰,矢盡而降。遭漢武帝夷三族,致使其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單于立為右校王。其一生充滿國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對他的評價一直存在爭議)上,回頭兒卻才魂夢裡想,便休題、貴人多忘。 (旦云:)妾這一去,再何時得見陛下?把我漢家衣服都留下者(幾句惜別之後,昭君留下漢裝給元帝作紀念)。(詩云:)正是: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我以前是漢人,現在被迫侍奉胡人了。出於李白〈王昭君〉詩)。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色(我人去了沒辦法,難道還忍心,把我漢家的華服也帶去討人歡顏嗎。出於陳師道〈妾薄命〉詩)。(留衣服科)(昭君臨別,留下漢服;後又投江自盡,不赴胡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的民族意識) (駕唱:) 【殿前歡】則甚麼留下舞衣裳,被西風吹散舊時香(元詩人元淮〈昭君出塞〉詩亦有此句。原詩云:「西風吹散舊時香,收起宮妝換北妝。狨帽貂裘同錦綺,翠眉蟬鬢怯風霜。草白雲黃金勒短,舊愁新恨玉鞭長。一天怨在琵琶上,試倩征鴻問漢皇。」足見此詩蓋亦檃括本劇【新水令】【駐馬聽】等曲而成)。我委實(確實)怕宮車再過青苔巷,猛到椒房(后妃所居,以香椒塗牆,故云),那一會想菱花鏡裡妝,風流相(舉止瀟灑,品格清高的美麗容貌),兜的(即陡的、突然之意)又橫心上(作者並沒有過分美化元帝對昭君的愛情,而是如實地寫出了元帝愛昭君的具體內容及其局限性。這樣,元帝對昭君的溫柔多情與他對於治理國家社稷的昏庸無能,便構成了複雜而又和諧的整體,自然而又逼真地刻畫出元帝愛昭君的鮮明的個性特徵)。看今日昭君出塞,幾時似蘇武還鄉?(蘇武,漢杜陵人,字子卿。武帝時以中郎將使匈奴,單于脅降,不屈;被幽置大窖中,齧雪吞旃;徙北海,使牧羊,仍仗漢節。留十九年,昭帝與匈奴和親,乃還,拜典屬國。宣帝立,賜關內侯,圖形麒麟閣) (番使云:)請娘娘行罷,臣等來多時了也。 (駕云:)罷罷罷,明妃,你這一去,休怨朕躬也。(做別科,駕云:)我那裡是大漢皇帝!(唱:) 【雁兒落】我做了別虞姬楚霸王(儘管元帝斥文臣、罵武將,尖銳刻薄,畢竟還是無濟於事!他仍然是被迫「割恩斷愛」。以虞姬和項羽的生離死別比喻昭君;元帝的難分難捨,卻救不了自己的夫人。按《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軍垓下,漢兵圍之數重,夜聞四面楚歌,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據說虞美人所和的詩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乃自到而死),全不見守玉關征西將(若有,哪有人敢入關索昭君。玉關:即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陽關在其東南,兩關並為古時通西域之要道。《漢書‧西域傳》:「西域東接漢,扼以玉門、陽關。」《後漢書‧班超傳》:「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征西將:漢魏以來,有東南西北四征將軍及四鎮將軍)。那裡取保親的李左車(保親的,指做媒促成婚姻的人;李左車:漢初著名的謀士,對漢朝貢獻很大,諸侯很佩服他),送女客(過去婚禮,女子出嫁時,由親戚一人陪送到夫家,叫送女客。蕭丞相,即漢高祖丞相蕭何)的蕭丞相?(二句是漢元帝諷刺激勵文武大臣的反語,意謂除了保親和送女客外,別無用處。把心申的鬱結全部傾瀉出來。他恨朝中文武大臣無能,致使他只能被迫同意昭君和番。如果他手下有蕭何、李左車這樣的賢臣謀士輔佐,那會產生是這種要他送愛妃去和番的鳥事呢?尖銳的離別痛楚全都隱於優雅的描述之下) (尚書云:)陛下不必掛念。 (駕唱:) 【得勝令】他去也不沙(不是)架海紫金梁(她去番邦,只是一介弱女子,不是啥重臣名將。元人雜劇常以「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比喻重臣名將)?枉養著那邊庭上、鐵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持,俺可甚糟糠妻不下堂(我為什麼要將共過苦日子的妻子離棄呢?痛罵群臣自己都要左右有人扶持,可是卻要他這個萬乘皇帝把心愛的妃嬪逼離出去)!您但提起刀槍,卻早小鹿兒心頭撞(小鹿極膽怯,故以之為喻。小鹿兒撞、小鹿兒跳,元曲習用語。因緊張而心頭跳動,就像小鹿觸撞心頭一樣。進一步刻畫了這些無用臣僚的嘴臉。把當時封建朝廷中大臣們那種文恬武嬉,貪生怕死的醜陋形像描摹得淋漓盡致。可以說:這也是貫串於《漢宮秋》中的中心內容。馬致遠所以要反復強調這一點,和當時的歷史現實是分不開的。南宋王朝正是由於昏庸無道,用人不當導致亡國。而南宋的覆亡,給漢族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回首往事,怎不令當時的漢族人民痛心疾首?因此,馬致遠借歷史題材,深刻揭露批判庸人誤國,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漢族被壓迫人民的共同心聲)。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兒當自強!(接著作者用「步步嬌」、「落梅風」等五首曲子描寫元帝再為昭君餞行時的心理活動。感慨自己竟然扮演別虞姬楚霸王的角色。借元帝之口,反覆怨恨、申斥文武無能) (尚書云:)陛下,咱回朝去罷。 (駕唱:) 【川撥棹】怕不待放絲韁,咱可甚鞭敲金鐙響(你難道還怕我不放下馬韁繩策馬回朝,咱們可算不得「鞭敲金鐙響,人唱凱歌回」意思是說不算很榮耀、很體面的事)。你管燮理陰陽,掌握朝綱。「治國安邦,展土開疆。假若俺高皇,差你個梅香(宋元戲曲話本中對婢女的通稱,在戲劇中也成了腳色的俗稱,以指扮飾婢女身分者),背井離鄉,臥雪眠霜。」若是他不戀您春風畫堂(指富貴人家及其富貴之生活),我便官封你一字王(指最高的爵位,遼代封王用一個字的,地位最高,如趙王.魏王,是為國王;兩個字的次一等,如蘭陵王,是為郡王。漢代雖無一字王之稱,但實質已有國王.郡王之別。漢代無此名稱,這只是借用)。 (尚書云:)陛下,不必苦死留他,著他去了罷(元帝雖然貴為天子,但實際上,許多事情身不由己,一直受人擺佈,甚至在送別昭君時,本想多留她片刻,尚書即橫加干預)。 (駕唱:) 【七兄弟】說甚麼大王,不當,戀王嬙,兀良(無義,用於句首以加強語氣,或作為驚嘆,類如天哪,啊呀之義),怎禁他臨去也回頭望(連多看昭君一眼、略訴衷情的自由也沒有,只能酸酸楚楚地「割恩斷愛」)!那堪這散風雪旌節影悠揚,動關山鼓角(戰鼓響,號角鳴。形容軍隊出擊時的雄壯陣勢)聲悲壯(先寫別離場景的悲涼,字字著色,語語生情)。 【梅花酒】呀!俺向著這迴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餱糧(乾糧),打獵起圍場(設圍為狩獵之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河上之橋梁,指分別之處)。「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皇帝所乘之車,車上有鑾鈴故云。鑾原作鸞,謂鈴聲如鸞鳳之鳴),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迴廊;繞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螿(即寒蟬,為蟬之一種,又謂之寒蜩,至深秋天寒則不鳴,故又謂之瘖蜩);泣寒螿,綠紗窗;綠紗窗,不量思。」(別愁越來越淒切,元帝悵然若失地回漢宮,這段唱詞是經典中的經典。以首尾相接,迴環相生的疊句,抒發別後淒涼的想像,節促音哀,沉痛欲絕。。由於「不自由」的漢元帝畢竟頭戴冕旒,這華貴的枷鎖使他更感受到超乎尋常的壓力。幽深的宮苑,與漢元帝落寞的心情互相襯托,酣暢淋漓地抒寫出一個空有尊貴名分卻又無法支配自己命運的人內心的悲涼與哀傷)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鐵心腸(忽又下此一轉語,見得這種因國家衰弱而帶來的民族災難,決不只是元帝個人的悲哀,意境就更深廣了)。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美人圖今夜掛昭陽,我那裡供養(元帝把王昭君之美人圖奉若神明,故云供養。佛家以資養三寶奉香華、燈明.飲食等曰供養。又有財供養、法供養之別:如香華、飲食曰財供養;如說修行、利益眾生曰法供養。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便是我高燒銀燭照紅妝(點起蠟燭高高地照亮王昭君之圖像。出典於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尚書云:)陛下回鑾罷,娘娘去遠了也。 (駕唱:) 【鴛鴦煞】我則索大臣行說一個推辭謊(我要向大臣們找個藉口,說個謊話),又則怕筆尖兒那火編修講(又只怕握著筆管,掌修國史的那些編修們記載下來。火同伙)。不見他花朵兒精神,怎趁那草地裡風光?唱道佇立多時,徘徊半響;猛聽的塞雁南翔,呀呀的聲嘹亮。卻原來滿目牛羊(到送別時,才實寫雁聲,但這裡只是把雁和牛羊、氈車並列,一筆帶過),是兀那載離恨的氈車(唐代回鶻的后妃所乘坐的車子,用毛氈作車篷,故云)半坡裡響(寫元帝佇立凝望,到了物我兩忘境界)(最後作者用「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和「鴛鴦煞」四支曲子,寫昭君離去之後,元帝寂寞空虛的心情)。(下) (番王引部落擁昭君上,云:)今日漢朝不棄舊盟,將王昭君與俺番家和親。我將昭君封為寧胡閼氏(此當為漢元帝賜昭君之封號,「寧胡」意為安撫匈奴),坐我正宮。兩國息兵,多少是好。眾將士,傳下號令,大眾起行,望北而去。(做行科)
★據說,王昭君出塞和親時望著漫天黃沙,孤雁南飛,不覺幽思自歎,無限感傷,便彈起琵琶,一首《出塞曲》寄托了濃厚的鄉愁和一絲憧憬,聲聲催人淚下。
〈昭君出塞〉
胡美儀 - 昭君出塞
琵琶独奏 《昭君出塞》 (旦問云:)這裡甚地面了? (番使云:)這是黑龍江(當作「黑江」),番漢交界去處。南邊屬漢家,北邊屬我番國。 (旦云:)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澆奠(昭君取酒祭故土,也是自祭);辭了漢家,長行去罷。(做奠酒科,云:)漢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來生也。(做跳江科)【她的一生戛然而止,保全了所謂的名節。《漢宮秋》創造了王昭君在番漢交界處捨身殉難的情節。由於昭君的慷慨殉難,既保全了民族氣節和對元帝的忠貞,又達到了匈奴與漢朝和好,並使毛延壽被送回漢朝處死的目的。此壯舉,與那「只憑佳人平定天下」的屈辱求和之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用明妃一女人的正氣,充分地反襯出那些以「女色敗國論」來文過飾非者的怯懦與無恥。】 (番王驚救不及,歎科,云:)嗨,可惜可惜!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罷罷罷,就葬在此江邊,號為青塚者。我想來,人也死了,枉與漢朝結下這般仇隙,都是毛延壽那廝搬弄出來的。把都兒(或作把阿禿兒、拔突、霸都、巴圖魯,蒙古語Baradur的譯音,意為勇士.兵士),將毛延壽拿下,解送漢朝處治。我依舊與漢朝結和,永為甥舅,卻不是好!(詩云:)則為他丹青畫誤了昭君,背漢主暗地私奔;將美人圖又來哄我,要索取出塞和親。豈知道投江而死,空落的一見消魂。似這等奸邪逆賊,留著他終是禍根。不如送他去漢朝哈剌(或作河蘭,蒙古語ala的譯音,殺的意思),依還的甥舅禮,兩國長存。(下)(呼韓邪單于居然不覺得自己丟臉,被戲弄了,反而敬佩這個女人,將毛延壽交給了元帝處置。多麼牽強的轉變。如果呼韓邪單于在昭君死後遷怒於漢室,舉兵進攻,之前昭君和元帝所做的犧牲豈不白費。但關於昭君的結局,並不需要擔心。既是她所選擇的路,她一定能走好。絕世美人如同絕世珍寶,無論在哪都會發光) 解析:本折緊承上折,寫君臣無計可施,只好答應呼韓邪的要求;他愁腸百結,與昭君難分難捨,在灞橋為王昭君餞行,但昭君終於還是落到番邦手中。漢元帝從歡樂的頂峰一步步地墬入痛苦的深淵。 1.通折變調新水令套協江陽韻,完全寫送別時的情懷與景觀,只在折末餘文用賓自演述昭君投江自殺。變調聲情健捷激裊,江陽韻味悲涼悠揚,甚合生離死別時的激越悲憤與惆悵哀婉的情懷。 2.先用「新水令」和「駐馬聽」兩支曲子寫元帝在餞別開始以前的心情。這兩首曲子雖然化用元代詩人元淮《昭君出塞》的詩句,但由於作者用的十分自然,因而十分貼切地表達達元帝此時此刻的心境。「駐馬聽」中對渭城衰柳和灞橋流水的抒寫,由情及景,作者通過景色的點染,生動而委婉地表達了元帝的感傷情懷和文武百官的埋怨情緒 ※「駐馬聽」中,漢元帝以帝王之尊而極盡兒女情長,稱匈奴為「大國」,而以「小家」對文,凡此都必須要在元代那樣的社曾和元曲那樣的文學才能表達出來;因為元代已剝盡傳統的迂腐氣,代 之而起的是庶民活潑的情調,有此情調,才使元曲顯得生鮮活色。 3.接著作者用「步步嬌」、「落梅風」等五首曲子描寫元帝再為昭君餞行時的心理活動。感慨自己竟然扮演別虞姬楚霸王的角色,怒斥群臣,痛罵那些文臣武將登是有勇無謀的怕死鬼,只會充當送女客。 4.最後作者用「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和「鴛鴦煞」四支曲子,寫昭君離去之後,元帝寂寞空虛的心情。這幾段曲詞,作者運用生動的語詞,急促的節奏和重疊回環的句式,通過對暮秋原野蕭瑟景象的描繪和對深夜皇宮冷落氣氛的點染,襯托出漢元帝寂寞的情懷。這場戲,寫了餞別的全部過程,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隨著餞別程序的進行,悲劇的氣氛越來越濃重,人物的悲傷感情也越來越強烈,最後終於到了高潮。 【梅花酒】一曲,於昭君起程,元帝凝望的眼中,寫目前淒涼的秋光,他設想自己回轉宮中一路上寂寞蕭索的情況,用的是短柱連環的句子,承接【收江南】一曲,用的是頂針績麻的筆法,更加強了回腸蕩氣的效果。而尾聲「猛聽的塞雁南翔呀呀的聲瞭喨,卻原來滿目牛羊,是兀那載離恨的氈車半坡裏響。」不禁使人有餘情不盡之感,而且即此也逗起了下折「孤惟漢宮秋」的關目。 5. 本折末後王昭君投江自殺:雖然沒有必然的跡象可循,但在庶民眼裏,王昭君的形象由此大大的提高。 第四折 (駕引內官上,云:)自家漢元帝。自從明妃和番,寡人一百日不曾設朝。今當此夜景蕭索(在漢宮,人去樓空),好生煩惱。且將這美人圖掛起,少解悶懷也呵(掛起美人圖解悶,苦苦追億)。(唱:) 【中呂】【粉蝶兒】寶殿涼生,夜迢迢、六宮人靜。對銀台(宮門名。李肇〈翰林志〉:「翰林院在銀臺門北」)、一點寒燈,枕席間、臨寢處,越顯的吾身薄倖(薄命,福分少。不是實寫帝王家的生活,而是概括了更多的普通人的生活的)。萬里龍廷(亦作龍庭,匈奴單于祭天之所。班固〈封燕然山銘〉:「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按匈奴俗事龍神,放謂其單于庭曰龍庭。漢時匈奴大會祭天之所則在龍城,地在今漠北塔米爾河岸),知他宿誰家一靈真性(指魂魄。不只是歷史上漢元帝所可能產生的想法,更是成千上萬因邊疆少數民族入侵而妻子被擄者的深哀巨痛)。 (云:)小黃門,你看爐香盡了,再添上些香。(唱:) 【醉春風】燒盡御爐香,再添黃串餅(即黃篆餅,放在香爐裏燃燒,形如篆文的香餅)。想娘娘似竹林寺(元人〈詠竹林寺〉詩,原注云:「金熙宗駙馬宮也。寺僧云:一塔無影。《見金臺集》。一說:寺在天池,有名無寺。按元無名氏有《竹林寺》雜劇),不見半分形,則留下這個影影。未死之時,再生之日,我可也一般恭敬。 (云:)一時睏倦,我且睡些兒。(唱:) 【叫聲】高唐夢(見宋玉〈高唐賦〉序。後世稱男女歡合之所曰巫山、曰高唐.曰陽台;又稱歡合之事曰雲雨,皆出於此)、苦難成,那裡也愛卿愛卿,卻怎生無些靈聖?偏不許楚襄王枕上雨雲情。(做睡科) (旦上,云:)妾身王嬙,一番到北地,私自逃回。兀的不是我主人!陛下,妾身來了也。 (番兵上,云:)恰才我打了個盹,王昭君就偷走回去了。我急急趕來,進的漢宮,兀的不是昭君!(做拿旦下) (駕醒科,云:)恰才見昭君回來,這些兒如何就不見了?(唱:) 【剔銀燈】恰才這搭兒單于王使命,呼喚俺、那昭君名姓。偏寡人喚娘娘不肯燈前應,卻原來是畫上的丹青(朦朧間昭君入夢來,夢醒則茫然若失)。猛聽得仙音院(指皇宮裏掌管音樂的機構,在漢代為「樂府」,在元代為儀鳳司和教坊司)鳳管鳴(即鳳簫,亦即排簫,用小竹管編成,一管一音,根據音的高低排列在一起,形狀像鳳的翅膀,故云),更說甚蕭韶九成(韶為虞舜之樂,以簫奏之,故云簫韶。九成謂九變,亦即九個樂章,每章則旋律變化。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後以簫韶為美妙高雅之音樂)。 【蔓青菜】白日裡、無承應(指歌舞.音樂的演奏和侍候),教寡人不曾一覺到天明,做的個團圓夢境。(雁見科)(唱:)卻原來雁叫長門兩三聲,怎知道更有個人孤另(猶言孤零。為雁聲安排的特寫環境是:深宮夜靜,漢元帝對著美人圖自思自念,思極成夢,夢見昭君回來了;正在這個緊要時刻,被飛鳴孤雁驚醒,使他愈感到愁思難禁、淒涼孤零。這裡在塑造戲劇人物的同時,也直接抒發了作者對歷史變遷、人生無常的感受)。(雁叫科)(唱:) 【白鶴子】多管是春秋(年齡)高,筋力短,莫不是食水少、骨毛輕?待去後愁江南、網羅寬;待向前怕塞北、雕弓硬。(即景生情,借題發揮,繼承了傳統詩歌的比興手法,表現了亡國人民前怕狼後怕虎的痛苦心情) 【么篇】傷感似替昭君、思漢主,哀怨似作薤露(漢代之送喪的輓歌曲名,其詞云:「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哭田橫(謂生離死別之歌,故云「哀怨」),淒愴似和半夜、楚歌聲(《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圈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按楚歌以引起去國懷鄉之思,故云「悽愴」),悲切似唱三疊、陽關令。 (雁叫科)(云:)則被那潑毛團(對飛禽走獸的泛稱,此指雁)叫的淒楚人也。(唱:) 【上小樓】早是我神思不安,又添個冤家(指雁)纏定。他叫得慢一會兒,緊一聲兒,和盡寒更。不爭(不在乎)你、打盤旋,這搭裡同聲相應,可不差訛了四時節令? 【么篇】你卻待尋子卿(即蘇武)、覓李陵,對著銀台,叫醒咱家,對影生情。則俺那遠鄉的,漢明妃,雖然得命(命窮,薄命),不見你個潑毛團、也耳根清淨。(雁叫科)(云:)這雁兒呵。(唱:) 【滿庭芳】又不是心中愛聽,大古似(大概像)林風瑟瑟,巖溜冷冷(岩石上的泉水泠泠然的流動聲)。我只見山長水遠天如鏡,又生怕誤了你途程。見被你冷落了瀟湘暮景(意謂雁兒飛過瀟湘沒有停留,就將瀟湘的景色給冷落了。瀟湘即湖南省之瀟水湘水,「雁落平沙」是瀟湘八景之一),更打動我邊塞離情,還說甚雁過留聲(古時有「雁過留聲,人死留名」的諺語)。那堪更瑤階夜永,嫌殺月兒明(在【白鶴子】到【滿庭芳】等幾首曲子,以雁聲為發端,抒寫漢元帝滿腹的幽怨及纏綿之情)。 (黃門云:)陛下省煩惱,龍體為重。 (駕云:)不由我不煩惱也。(唱:) 【十二月】休道是咱家動情,你宰相每也生憎。不比那雕樑燕語,不比那錦樹鶯鳴。漢昭君離鄉背井,知他在何處愁聽(在「滿庭芳」、「十二月」兩支曲中,表現了漢元帝對這支孤雁的矛盾心情,在這種強烈的哀怨聲中,一個大漢天子變成衰病多情而無能的古代帝王形象,活生生地站在人們的面前)!(雁叫科)(唱:) 【堯民歌】呀呀的飛過蓼花汀(長滿蓼花的水邊。生水中之蓼名水蓼,味辛,秋日開花),孤雁兒不離了鳳凰城(指皇城)。畫簷間鐵馬響(掛在屋簷的響鈴。孟昉詩:「風弄虛簷鐵馬鳴。」《芸窗私志》:「元帝時臨池,觀竹既枯,後每思其響,夜不能寢;帝為作薄玉龍數十枚,以縷線懸於簷外,夜中因風相擊,聽之與竹無異。民間效之,不敢用龍,以什駿代,今之鐵馬是其遺制。」)丁丁,寶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蕭蕭落葉聲,燭暗長門靜。 【隨煞】一聲兒繞漢宮,一聲兒寄渭城;暗添人白髮成衰病(淒楚的雁聲並沒有完,叫呀,叫呀,直叫得「暗添人白髮成衰病」!它叫出了漢元帝個人的無限愁思,也叫出了當時整個時代的無限悲哀),直恁的(縱然如此的,指「暗添人白髮成衰病」之意)吾家可也勸不省(只是孤雁哀鳴,淒厲地陪伴他度過寂寞的黃昏。整個戲,就在濃郁的悲劇氛圍中結束,含蓄而深沉地傳達出人生落寞、迷惘莫名的意境)。 (尚書上,云:)今日早朝散後,有番國差使命綁送毛延壽來,說因毛延壽叛國敗盟,致此禍釁。今昭君已死,情願兩國講和。伏候聖旨。 (駕云:)既如此,便將毛延壽斬首祭獻明妃(《漢宮秋》對於元帝與昭君的愛情描寫,是比較深刻準確的。元帝對昭君的傾心相愛,首先是為其琵琶聲所吸引,接著便是為其姿色所傾倒。技藝和姿色,是元帝愛昭君的基本原因和主要內容;對於昭君捨身赴國難的精神,元帝卻毫無感動之情,更無特別器重之意)。著光祿寺(北齊之官署名,置卿及少卿,掌宮殿掖門戶,兼掌膳食帳幕)大排筵席,犒賞(以酒食慰勞)來使回去。 (詩云:)葉落深宮雁叫時,夢迴孤枕夜相思。雖然青塚人何在,還為蛾眉斬畫師。 題目:沉黑江明妃青塚恨 正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元雜劇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容,叫「題目正名」。題:本義是頭的前額,目:眼睛。前額和眼睛是人體最為突出部位。文章之名稱猶如人體之前額和眼睛,是文章之中心。所以借用題目為文章名稱。) 解析:是整個悲劇故事的高潮,寫漢元帝獨居漢宮,夜深人靜,面對著美人圖、冷衾孤燈,湧起對昭君的無限思念之情。 1.以孤雁之哀鳴驚醒漢元帝之夢,飽含隱喻之意。「蔓青菜」:「卻原來雁叫長門三兩聲,怎知道更有個人孤零」,正道破此中機關。作者把漢元帝思念昭君安排在典型的環境之中,用悽涼的孤雁哀鳴與死寂氣氛相襯,動感和靜感強烈對比,收到出色的藝術效果。 2.接著在「白鶴子」到「隨煞」等幾首曲子,作者以雁聲為發端,抒寫了漢元帝滿腹的幽怨及纏綿之情。 3.在「滿庭芳」、「十二月」兩支曲中,表現了漢元帝對這支孤雁的矛盾心情,在這種強烈的哀怨聲中,一個大漢天子變成衰病多情而無能的古代帝王形象,活生生地站在人們的面前。 4.馬致遠寫劇本很善於抒情,尤其是擅長悲劇性的抒情,他劇本中的一段段唱詞,猶如一首情深意永的抒情詩。如這一折中的「白鶴子」、「么篇」、「上小樓」等幾支描寫漢元帝聞燕的曲子,情調愴涼淒切,抒情的色彩十分濃厚,他真切地表達出漢元帝夢斷之後聽到孤雁鳴叫時的悲哀感受,盡情地抒發了他的離情別恨與孤單寂寞的心情。 5.此折關目,從元帝掛圖解悶,夢會昭君,到聽孤雁飛鳴而哀傷欲絕,此與《梧桐雨》第四折寫唐明皇還京,供養真容,夢見貴妃,聽梧桐雨聲而抒發悲情幾乎相似。《梧桐葉》第二折亦然,都是由正末或正旦獨唱獨白以抒發思念殷切的情懷,只是激發離情的,有漢宮孤雁、秋雨梧桐和風吹梧葉之不同而已。這種獨唱獨白約場面非常冷清,必須以文詞和音樂見長,因為此時的觀眾不是在看戲而是在「聽戲」;而這樣的表現手法,其實就是說唱文學的技倆。這樣的情節置於第四折,對於全劇來說,只能算是「餘波」,屬不得「正文」;但《梧桐雨》.《漢宮秋》卻都以此名其劇,則其重視文學藝術超過戲劇藝術之意,甚為顯然;也因此,此二劇可以算是元代文士劇的代表,而其甚用筆力於第四折,也使得全劇在文學上收「豹尾響亮」之效,不致如一般劇本至第四折每有「強弩之末」之譏。 意識形態探討: 元曲與漢賦、唐詩、宋詞並稱,各領一代之風騷,而雜劇是元曲的主體,在民間文學領域中大放異彩,不只是中華戲劇之始,在內容與藝術上都為中華人民生活作了非常真切的反映。因此,不唯時人以之為生活調劑上重要的憑藉;後人更從中汲取許多精神與文化上的體認。此外,由於雜劇在語言使用上不避雅俗,因此,不唯文化史,甚至語言學、文字考據都將之視為重要工具,可見,雜劇的價值與貢獻,想是當時生活在異族統治下的落拓丈人所意想不到的。 歷史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可是作家們卻一再地鼓吹,藉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用歷史人物來反映現實,也在古人古事的掩護之下,抒寫感慨,達到以古諷今的目的。這其中不唯包含了整個時代的悲苦,也更訴說了人民抗元的意志和願望。在《漢宮秋》中不僅讀到作者與作者的薪傅,更讀到廣大群眾的心聲,而這種聲音正訴說著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雖然,這種時代精神,在許多劇作之中,不免拉上「女子」當作無辜「背書人」。例如:《梧桐雨》中的楊貴妃,或其他如褒似、妲妃、西施等。然而,《漢宮秋》劇之中,昭君卻以愛國與對情感的執著,表現著「悲壯」的情懷,這也給數千年來的中國女姓一吐「鬱卒之氣」,也印證了「當死亡注定悲劇英雄的失敗時,悲劇英雄反而表現前所未有的高貴與偉大人格」。因此,在這齣《漢宮秋》中,可為「紅顏禍水」的千年不平之氣而鳴。 元雜劇《漢宮秋》同樣也反映出了作者思想認識上的局限性和消極性.例如,王昭君出關後,《漢書》、《後漢書》記載她,嫁於呼韓邪單于,號寧胡閼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師,呼韓邪死後,其子復株累單于復妻王昭君,生二女,其長女須卜居次在王莽當政時曾入侍太后,後來王莽失敗,受株連死,昭君本人,則不見記載.可是《漢宮秋》說王昭君來到番漢交界處的黑江投河自盡,這可能與古人「烈女不事二夫」的觀點有關,由於民間傳說她與漢元帝有一段深摯的愛情,所以出塞和親,再嫁單于,自然不夠貞烈,所以傳說中她或是強忍悲歡,在胡地默默苟且偷生,或哀怨愁悶,抑鬱而終。到了宋代,由於理學家持重貞節,王昭君的自殺全節幾乎成了必然的結局。馬致遠在寫作《漢宮秋》時顯然也受到這種觀點的影響,另外由於馬致遠在寫作《漢宮秋》時摻入了自己對民族矛盾的許多感慨,他不可能理解歷史上王昭君出塞和親的積極意義,對漢元帝也過於同情和美化,全劇感傷情調較濃,這都決定於作者的歷史、階級和思想上的局限。 附錄: 昭君故里: 王昭君是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南郡秭歸今被分為秭歸縣和興山縣,她的故鄉寶坪村,位於香溪上游興山縣城西5.5公里處。寶坪村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好地方,長江的一條清澈的支流──香溪流經村前,溪水三面半繞著一峰青山,山腰天生一方平地,平地上的那座村落,因此得名「寶坪」。她生長的寶坪村,原名煙墩坪,又名王家灣。昭君村,面臨香溪水,背靠紗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去湧,香溪迴環,唐杜甫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即指此地。村內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妝台,望月樓等遺跡;1979年以來國家撥款進 行了維修,重建了昭君宅,新建昭君紀念館,長廊碑林,漢白玉的昭君塑像等。環境幽雅,極富詩情畫意。 昭君故里古漢文化遊覽區位於香溪河畔,展示昭君遣跡和保存完好的古漢民俗景觀 興山縣昭君故昭君宅 昭君墓: 昭君墓共有兩座:一座位於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處的大黑河岸,另外一座則位於包頭市西南約四十公里的黃河南岸,兩座之中,以呼和浩特大黑河岸的最爲出名。位於大黑河岸的昭君墓,傳說,每到深秋時節,北方草木皆枯,唯獨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稱「青塚」。 呼和浩特_昭君博物院、青冢墓 昭君墓在內蒙古呼和浩特以南約9公里,已成規模宏大的博物院 從青塚上俯瞰昭君博物院全區 昭君和親銅雕 單于大帳匈奴王庭所在地,是處理國家事物、召集軍事會議、接見外使、頒發詔書的場所 來到青塚 當地傳說每年「涼秋九月,塞外草衰」時,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昭君墓又稱青塚 昭君墓的頂部。羊毛畫之昭君像
帝女花 by 李煒《古箏 Zither/Guzheng》【Off Vocal】古風純音樂
妝台秋思
妝台秋思
笛子獨奏《妝台秋思》 演奏:唐俊喬 〈妝台秋思〉傳說為王昭君所作 歌詞:雁聲破曉,驚醒離人夢滿樓,錦帳方淒清,新涼初透。 思悠悠,恨悠悠,好夢難常久。對菱花朱顏憔悴,默含愁。 拈香許願,虔向神靈祈禱,夗歸鞭早著,莫再稽留。 花易謝,人易老,芳華難再有,莫空教花殘月缺,舊歡承續永無由。 回想初戀的時候,一半喜,一半羞,相親相愛,盟山誓海,結鸞鵲,如膠似漆恩情厚,畫眉繾綣最甜蜜,最溫柔,園中七夕笑牽牛; 豈知:驥歌遙,秦鳳泊鸞飄幾度秋,日思夜想,舊歡如夢添僝僝,況衡陽雁斷更覺淚盡心憂,可憐人比黃花瘦,望穿秋水,渡頭落日不見歸舟。怕郎君游絲誤,攀折牆花路柳,竟把前思舊愛,一旦付東流。 簡介:本曲原名是〈傍妝台〉,傳說為王昭君所作,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與〈宮苑春思〉、〈昭君怨〉、〈湘妃怨〉、〈思漢〉併為一大型琵琶曲。《武林逸韻》中的小曲以它流傳最廣。〈妝台秋思〉是古箏演奏的,其中由二胡作為配器。聽來音樂豐滿、圓潤、流暢。現在的音樂配器是從西方音樂中發展過來的,這是非常優秀的一部分。由此增加了樂曲的表現力,也提高了音樂的可聽性。 《妝台秋思》講的是王昭君的故事。樂曲借昭君出塞懷念故國,抒發一種哀怨淒楚的情懷。妝台前,歲月磨蝕掉曾經的花容月貌,一個多麼香艷的場景,多少純潔的女兒遐想,朦朧的心事,刻骨的相思,至純至美的婉約,至靈至性的嫵媚,就在這妝台前冷清孤寂。妝台外,秋月霜華,廣闊無垠。使多少女兒蕩漾起無邊的漣漪,清愁秋思。 〈昭君出塞〉 葉蒨文-〈王昭君〉 〈王昭君〉黎錦秀作詞、黎錦秀作曲 歌詞:王…昭…君:悶坐雕鞍,思憶漢皇;朝朝暮暮,暮暮朝朝,黯然神傷。 前途茫茫,極目空翹望:見平沙雁落,聲斷衡陽。月昏黃,返照雁門關上,塞外風霜。悠悠馬蹄忙,整日思想,長夜思量,魂夢憶君王。啊………。 陽關初唱,往事難忘,琵琶一疊,回首望故國河山總斷腸,憶家庭景況,樁萱恩重,隸萼情長,遠別家鄉,舊夢前塵,前塵舊夢,空惆悵。 陽關再唱,觸景神傷,琵琶二疊,凝眸望野草閑花驛路長,問天涯茫茫。平沙雁落,大道霜寒,胡地風光,賸水殘山,殘山賸水,無心賞。 陽關終唱,後事淒涼,琵琶三疊,前途望身世飄零付杳茫,囑君望古陽。魂歸漢地,目賭朝陽,久後思量,地老天長,天長地老,長懷想。一曲琵琶恨正長。 消失的國界:現代跨國婚姻 台湾媳妇嫁到草原,热情爸爸杀牛宰羊,大办3天流水席招待贵客 这个北京女孩 选择远嫁非洲 而到了农民丈夫家后 她却大感惊讶 【摩洛哥】蔡適任愛游牧 台灣媳婦遠嫁摩洛哥《消失的國界》20160312 【消失的國界PART4】北緯66.5度探險 遠嫁 立陶宛唯一台灣人|李天怡主持|三立新聞台 【消失的國界】遠嫁德里 台灣媳婦印度生活有學問|李天怡主持|三立新聞台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