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38.國學導讀/集部(中華學術文明邏輯建構工程)(2之2)
2014/07/03 03:49:55瀏覽1489|回應0|推薦17

國學導讀/集部(中華學術文明邏輯建構工程)(222014/7/2

國學講壇(中華學術課堂)

明道校園  文學步道景圖

雜劇陶俑 河南焦作出土

1958年6月為紀念關漢卿逝世660週年,馬金鳳第二次進京演出了關漢卿名著《竇娥冤》

關漢卿雜劇 《竇娥冤》:寫竇娥被誣指毒害人命,死後托夢其父為她伸冤的故事。取材於代流傳下來的〈東海孝婦〉民間故事,結合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體認,精心構制了這個大悲劇。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西班牙藝術家演繹關漢卿雜劇 《竇娥冤》 在馬德里上演

雜劇王實甫《西廂記》情景圖。寫生在紅娘協助下,與崔鶯鶯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喜劇是: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末崑曲湯顯祖《牡丹亭》,創作於1598年、原名《還魂記》,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二人終成眷屬

馬致遠雜劇《宮秋》演出場景 

 王昭君其實是個完美的女政治家

宮秋月〉是十大古琴名曲之一,旨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愁的情緒。細緻地刻畫了宮女面對秋夜明月,內心無限惆悵,流露出對愛情的強烈渴望。很可能與末雜劇馬致遠的〈宮秋月〉有一定的關係

馬致遠雜劇《氏孤兒大報仇》情景圖

高明崑劇《琵琶記》,內容描述漢代書生蔡伯喈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故事。《琵琶記‧描容別墳》之場景

高明崑劇《琵琶記》:趙五娘賣掉頭髮,麻裙兜土,親手造墳埋葬了公婆。而後她隻身背著琵琶,一路上賣唱乞討,歷盡千辛萬苦千里尋夫

五娘隻身背著琵琶,帶著公婆畫像,一路上賣唱乞討,歷盡千辛萬苦千里尋夫,打聽丈夫下落

 1699-參加瑞士蘇黎世藝術節是崑劇孔尚任《桃花扇》

劇《桃花扇》劇照。孔尚任《桃花扇》,於康熙38年三易其稿而寫出的一部傳奇劇本,共有44齣,通過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字朝宗)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南明滅亡的歷史劇。所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

平劇《漢明妃》演出場景

 .中國戲劇的孕育與形成、演變發展

中文戲劇一詞的字源來自於「南戲北劇」的合稱,戲指的是戲文,劇指的是雜劇,是在元代以前在中國南方與北方不同的政局與文化環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藝術,將兩者合稱則是明代以後才出現的用法。
孕育 起源於原始歌舞。
1. 漢代 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
2. 南北朝 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
3. 唐代 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
4. 宋代 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捨」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
5. 金代 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
形成 6. 元代 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演變發展 1. 宋元南戲(南曲) 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大約產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它形成於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溫州(古稱永嘉)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帶的民間,時稱撚蘭臥泳鐢。它是在宋雜劇的基礎上,融和南方民間小曲、說唱等藝術因素形成的。以體制龐大、曲詞通俗質樸為其特點,已粗具戲曲的基本藝術特徵。劇目多表現民間故事。
2. 元雜劇
(北曲)
元代,是中國戲曲史的第一個繁盛期。
最早產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陽一帶。盛行於元代,它以其元曲聞名於世,而元曲中影響最著者,唯北雜劇(亦稱元雜劇)。元雜劇是中國戲曲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它達到了很高的文學水準,北雜劇之文學,以質樸自然勝,後世戲曲文學無有出其右者;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雜劇作家,使北雜劇成為一代之文學。北雜劇之表演則顯示出戲曲在形成之初的樸實和濃郁的民間氣息。
元雜劇作者生計貧困,內心世界二極:生活在「九儒十丐」的元代,科舉廢止、士子地位的下降,知識份子大多處於一種進則無門、退則不甘的難堪境地。元雜劇作者多為下層文人,他們沒有前代和後輩讀書人自視清高的酸腐,比較注重實際和接近平民生活。元太宗九年(1237)舉辦科考,之後停了78年。儒人進身之階的喪失:權力掌握在蒙古人色目人中的貴族和軍人,並採世襲制。知識份子對自身的存在價值較旁人有更高的期待,卻失去了實現理想和謀生的唯一一條路。貧窮蠶食了讀書人的志氣和尊嚴,元雜劇作家強調的不是經濟的窘迫,而是強烈的精神感受。元雜劇作家有強烈參政意識,雜劇中的文人形象表露了他們的集體心態。連度脫劇的道人,也都是神仙其外,儒士其內。雜劇作家在山林和紅塵中尋找對現實的解脫,又無法忘記自己的抱負。
前期作家 關漢卿〈竇娥冤〉:寫竇娥被誣指毒害人命,死後托夢其父為她伸冤的故事。取材於漢代流傳下來的〈東海孝婦〉民間故事,結合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體認,精心構制了這個大悲劇。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元代奸佞橫行。關漢卿目睹青年寡婦朱小蘭冤死,得到歌伎朱簾秀的支持和鼓勵,將此案寫成雜劇《竇娥冤》,由朱簾秀主演朱小蘭的化身竇娥,抨擊了貪官污吏的罪惡。皇帝寵臣阿合馬勒令修改劇本,關漢卿嚴詞拒絕,與朱簾秀一起被押入死牢。
關漢卿是位偉大的戲曲家,後世稱關漢卿為「曲聖」。其雜劇內容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瀰漫著昂揚的戰鬥精神,其劇多揭露封建社會黑暗,表現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聰明才智。劇情緊湊集中,人物形象鮮明,語言質樸自然,富有表現力。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腐敗,社會動盪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的劇作深刻地再現了社會現實,充滿著濃郁的時代氣息。
王實甫〈西廂記〉:寫張生在紅娘協助下,與崔鶯鶯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喜劇:是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西廂記的故事題材最早來自唐代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會真記》(又名《鶯鶯傳》),描寫他自己「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講述他在「有僧舍曰普救寺」中,和一美麗女子「天之所命尤物」名「鶯鶯」邂逅,但「始亂之,終棄之」,認為自己「善補過」,「智者不為,為之者不惑」。唐代以後,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令許多人感到遺憾和不滿,斥責張生為「薄情年少如飛絮」。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將結局改變,宋代有趙令畤所作商調蝶戀花鼓子詞,其情節基本同於《鶯鶯傳》,但對張生的態度變爲譴責。宋代以後,由於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入侵和漢族同化,封建禮法觀念在普通人民中間逐漸淡化,金代出現了董解元(良)(一說為董琅)所寫的《西廂記諸宮調》,諸宮調是當時的一種說唱藝術,類似現代的評彈,用琵琶和箏伴奏,邊說邊唱。這本《西廂記》將內容大為增加,加入許多人物和場景,最後結局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求助於白馬將軍,由其做主完婚。元代時王實甫基本根據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
白樸〈梧桐雨〉: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長恨歌→長恨歌傳→梧桐雨→長生殿)。
內容講述幽州節度使安祿山與楊貴妃私通,出任范陽節度使,與楊國忠不和,於是安祿山造反,明皇倉皇幸蜀。至馬嵬驛時,大軍不前,陳玄禮請誅楊國忠兄妹。明皇只得命貴妃自縊於佛堂中。李隆基返長安後,一日夢中相見貴妃,後為梧桐雨聲驚醒,追憶往事,不勝惆悵之至。此劇在歷代評價甚高,清人李調元《雨村曲話》說:「元人詠馬嵬事無慮數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劇為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沈雄悲壯,為元曲冠冕。」
元雜劇的四大悲劇是指: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以及紀君祥的《趙氏孤兒》。
馬致遠〈漢宮秋〉:寫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和番,投江而死的悲劇。
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內容描述西漢元帝受匈奴威脅,被迫送愛妃王昭君出塞和親。劇情是:漢元帝因後宮寂寞,聽從毛延壽建議,讓他到民間選美。王昭君美貌異常,但因不肯賄賂毛延壽,被他在美人圖上點上破綻,因此入宮後獨處冷宮。漢元帝深夜偶然聽到昭君彈琵琶,愛其美色,將她封為明妃,又要將毛延壽斬首。毛延壽逃至匈奴,將昭君畫像獻給呼韓邪單于,讓他向漢王索要昭君為妻。元帝捨不得昭君和番,但滿朝文武怯懦自私,無力抵擋匈奴大軍入侵。昭君為免刀兵之災自願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單于得到昭君後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國,在漢番交界的黑龍江裏投水而死。單于為避免漢朝尋事,將毛延壽送還漢朝處治。漢元帝夜間夢見昭君而驚醒,又聽到孤雁哀鳴,傷痛不已,後將毛延壽斬首以祭奠昭君。
    葛洪的《京西雜記》中介紹了一則在後世廣為流傳的故事。宮廷畫師毛延壽因向王昭君索賄不成,就在王昭君的畫像上點了一顆痣,使王昭君的相貌顯得比較普通。由於宮女太多,漢元帝只憑借畫師呈上的畫像來選擇宮女。這樣一來,原本擁有驚人美貌的王昭君就淹沒在眾多的宮女裡了。此為野史,不足為信。
  據《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以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後期作家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詳。周德清《中原音韻》把他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並列,後人稱為元曲四大家。其劇作存目18種,流傳至今的有8種。
《倩女離魂》:是鄭光祖的代表作,寫張倩女與王文舉的悲歡離合故事,是根據唐陳玄祐的傳奇小說《離魂記》改編。
3. 明清傳奇(南曲) 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
傳奇源自宋元南戲。是由宋元南戲發展而成的戲曲形式,是它成熟化與規範化的結果。傳奇是南戲系統各劇種劇本的總稱。因初期作品多演自唐傳奇,故藉以別於元代流行之雜劇。它產生于元末,在明初流傳,元明以後傳奇變為一種繼承自元曲的戲曲,又稱南曲。明中葉嘉靖年間興盛,至萬曆而極盛,傳奇代替雜劇成為戲曲舞台上的主角,並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號稱『詞山曲海』。摯、鏀二字,取自其撐奩娌淮藪黃鏀之特色。其劇本文學曲詞典雅,體制龐大,名篇佳作不勝枚舉,為戲曲文學絕盛之時。表演上則日趨成熟,多用崑曲演唱。
明代前期 明代初年,元末湧現的《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和《殺狗記》等南戲,已經通過改編在民間廣泛流傳。
高明《琵琶記》:是從早期南戲《趙貞女蔡二郎》改編而來,寫的是趙五娘和蔡伯喈悲歡離合的故事。蔡伯喈即蔡邕,東漢末著名文人,但在民間傳說中,蔡伯喈只是借用歷史人物之名。陸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詩說:「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可見在南宋時蔡伯喈故事已經成為民間講唱文學的流行題材。而《南詞敘錄》則在《琵琶記》劇目下注言:「即舊伯喈棄親背婦,被暴雷震死。」蔡伯喈在《琵琶記》以前的作品中是個不忠不孝的反面人物。而《琵琶記》在保存《趙貞女蔡二郎》意在維護家庭穩定這一核心內涵 的同時,又對劇情作了重大改動。最為關鍵的地方,只把原來作為反面人物的蔡伯喈改造成一個忠孝雙全的正面人物。所謂「有貞有烈趙真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琵琶記》所敘寫的,確是「子孝與妻賢」的內容,高明強調封建倫理的重要性,希望通過戲曲「動人」的力量,讓觀眾受到教化。把當時士大夫所不屑的南戲看作可以「載道」的工具,意在抬高南戲的地位和價值。同時,高明能正視社會生活的真實,在肯定孝子賢妻的同時,揭示封建倫理本身存在的矛盾,展示封建倫理而產生的社會悲劇,而給予觀眾強烈的震撼。
    辭考不從,辭婚不從,辭官不從」使蔡伯喈無法照顧家庭、奉養父母,結果雙親在饑荒中死去。而趙五娘卻遭遇了被丈夫遺棄卻必須奉養公婆,家境貧寒又遭遇災年,竭力盡孝又仍被婆婆猜疑的種種磨難,雖然故事的結尾仍以一夫二妻、夫妻團圓,看似喜劇的收尾結束,但蔡伯喈卻仍是痛苦矛盾的。而高則誠也同樣莫名地痛苦和矛盾著。《琵琶記》中蔡伯喈形象的彷徨、猶豫和瞻前顧後正是高則誠作為一位思想探索者矛盾心理的反映或折射。元延祐年間重開科舉後,文人欣喜若狂,高則誠就是一位熱衷仕途者。而至正五年,在他正當不惑之年時,終於中第,授處州錄事。其後在至正後期因為不得已的原因而使他結束了自己的仕履生涯,百般無奈而退隱鄉間。高則誠以儒吏身份參與戲曲作品的創作使《琵琶記》完成了從民間傳唱向文人創作的過渡。《琵琶記》一改早期南戲粗糙蕪雜的弊病,結構完整流暢,曲詞典雅精美。
明朝中葉以後 傳奇分吳江派(沈璟為代表,講究音律)和臨川派(湯顯祖為代表,講究才華)。
湯顯祖作《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合稱為「臨川四夢」,因四者都有夢的情節。取材於唐代傳奇,揭露黑暗,以情反理,故事深切動人,具浪漫主義特色,不拘於聲律,曲調優美。人物栩栩如生,描寫細膩;語言則在深淺、濃淡、雅俗之間。
明代末期 明末清初的大動盪,使傳奇創作又有新的發展。
湯顯祖的《牡丹亭》
(創作於1598年):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此劇描寫了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獨生女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睡著,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不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之後,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其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但由於戰亂發榜延時,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此人胡言亂語,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之後,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清初 入清以後,中國社會矛盾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清朝統治者的高壓政策,尖銳的民族矛盾與明帝國淪亡的重大歷史事件,不僅在人們思想上引起巨大的震動,也在傳奇創作中得到深刻的反映。一些作家寫出了謳歌民族英雄、表彰民族氣節的作品。
洪昇《長生殿》(康熙27年,西元1688創作):所作的劇本,取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陳鴻的傳奇《長恨歌傳》和元代劇作家白樸的劇作《梧桐雨》,講述的是唐玄宗和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故事,但他在原來題材上發揮,演繹出兩個重要的主題,一是極大地增加了當時的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內容;二是改造和充實了愛情故事。

《長生殿》全本共有五十折,體制宏大,演出壯觀,涉及人物眾多,有以李、楊為代表的皇室貴族人物,有雷海青、樂師李龜年等不畏強權的忠君愛國之人,更有安祿山、楊國忠等反面人物,以及作品後半部廣泛涉及的仙界人物。成書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孔尚任《桃花扇》(康熙38年,西元1699創作):乃清初作家孔尚任經十餘年苦心創作,三易其稿而寫出的一部傳奇劇本,共有44齣,通過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字朝宗)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滅亡的歷史劇。所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當時清初,因文字獄大興,正是考據學極盛時期,影響了作者忠於歷史的態度,劇本中絕大部分是真人真事。劇本所寫的一年中重大歷史事件,甚至考證精確到某月某日。惟由於並非歷史書籍,劇中加入了一些虛構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感情刻畫,從深度和廣度反映現實,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是一部對後世影響甚深的歷史劇。
李漁《笠翁十種曲》:是李漁創作的喜劇集,包括《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憐香伴》、《風箏誤》、《慎鸞交》、《凰求鳳》、《巧團圓》、《玉搔頭》、《意中緣》。劇作情節曲折,語言淺近易懂,在士大夫以及民間均頗受歡迎。也因雜有大量庸俗的惡諢而遭人詬病。其中的《憐香伴》是一部女同性戀題材的作品,在文學史上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笠翁十種曲》因附有版畫,在書史上別有盛名,《中國美術全集》版畫卷收錄並加稱譽。此本每種劇作前均冠序言、目錄、繡像,全部圖像七十二幅,完好無缺。
4. 明代四大聲腔 是對中國明代南曲系統的浙江海鹽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陽腔和江蘇昆山腔的合稱。明代戲曲,在音樂上出現明顯的地方化趨勢,主要表現為地方聲腔的崛起。對後世戲曲影響最大的是後兩種,即弋陽腔和昆山腔,前者發展為全國影響廣泛的高腔系統;後者發展成典雅細膩的崑曲。
5. 清代地方戲的興起 清代地方戲是古典戲曲的第三個階段,是中國戲曲的轉型期。
自清代前期起,戲曲舞台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戲曲的民間化和通俗化它和近、現代戲曲有著共同的藝術形式。清康熙末葉,各地的地方戲蓬勃興起,被稱為花部,進入乾隆年代開始與稱為雅部的昆劇爭勝。至乾隆末葉,花部壓倒雅部,占據了舞台統治地位。先是崑曲、高腔折子戲的盛行,後是地方戲的興起。從此,戲曲舞台不再是傳奇戲的天下,崑曲與高腔有了來自民間的競爭者。戲曲的表演場所也由廳堂氍毹變為了茶肆歌台。,直至道光末葉。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戲的時代。1840年1919年的戲曲稱近代戲曲,內容包括同治、光緒年間形成的京劇以及20世紀初出現的一段戲曲改良運動。
崑曲:又稱「崑腔」、「崑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京劇
(平劇)
形成 繼徽班進京之後,湖北漢調藝人也於道光年間(1828年前後)進京與徽班藝人同台獻藝,他們同徽調藝人一樣唱皮黃腔,只是更具湖北風格。徽、漢皮黃在京城和流,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終於在1840年前後,形成一種獨具北方特色的皮黃腔棗京劇。京劇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戲發達的結果,而京劇成為全國性的代表劇種後一點也沒有壓抑地方戲的發展。從清代地方戲到京劇,是中國戲曲極度繁盛的時代。
第一個鼎盛期 清代同治、光緒年間 京劇形成後不久,即迎來了它的第一個繁盛期,時間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當時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京劇演員並在此時引起了宮廷官方的喜愛。宮內優厚的物質條件促進了它藝術上的成熟。
6. 20世紀 第二個鼎盛期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20世紀初新思潮極大地促進了京劇藝術的發展,京劇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繁盛期。這一時期京劇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優秀京劇演員的層出不窮上,而且,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流派產生最多的時期,每個流派的創始者擁有一批數量可觀的劇目,所以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文學的繁榮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
第三個鼎盛期 20世紀50年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處處呈現出萬象更新之貌。京劇也因此迎來它藝術上的春天。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到1959年前後,它的藝術生命又到了第三個頂峰。這個時期的繁榮是以演員陣容的強大,梯隊的完整為標誌的。《白蛇傳》、《將相和》、《穆桂英掛帥》、《野豬林》等優秀劇目的出台,也將京劇文學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峰。
世紀初 新興地方戲的產生 20世紀初,一批新興地方戲開始在各地戲曲舞台上出現,包括越劇、評劇、黃梅戲等。它們均由民間小戲發展而來,具有極為濃郁的民間鄉土氣息,進入城市後,它們吸收京劇、梆子等老劇種的藝術營養,表演上得以成熟。
現代戲曲─話劇 7. 五四前 文明新戲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傳統戲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後戲曲便進入現代戲曲時代。
中國話劇只有百年的歷史。從西方引入中國,20世紀初到『五四』前稱『文明新戲』,這種早期話劇仍具有一些戲曲的特點。
五四後 新劇 『五四』以後重行照原樣引進西方戲劇,形式是現實主義戲劇,稱『新劇』。1928年起稱『話劇』,沿用至今。
 
比較 折數 宮調 用韻 唱法 劇首 劇末 又名
雜劇 四折 一宮調 一韻到底 獨唱 楔子 題目正名 北曲
傳奇 不限 不拘 可換韻 合唱 家門 下場詩 南曲
、重要總集和別集、文章
總集名稱 性質、地位 年代 編者 說明
詩經 最早
詩歌總集
春秋 孔子 收集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的詩歌;西漢毛亨作詩經傳,東漢鄭玄作詩經箋
楚辭 最早
辭賦總集
劉向 西漢末劉向輯屈原、宋玉、景差諸人的作品,並附入: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與自己作的〈九歎〉編為《楚辭》十六篇;東漢王逸作《楚辭章句》十七卷
皇覽 最早的類書 三國魏 劉邵等 整理五經群書,分類編纂,供皇帝閱讀
昭明文選 最早
詩文總集
南朝梁 蕭統門下客 選錄秦漢~齊、梁之詩文;唐李善作注,開元時有五臣注。過秦論、出師表、陳情表、典論論文等均取自本書。
玉臺新詠 古詩總集 南朝梁 徐陵 選錄漢~梁之詩,集宮體詩之大成。以選錄豔歌為主旨。
花間集 最早詞集 五代後蜀 趙崇祚 錄晚唐、五代溫庭筠、韋莊等十八人之詞五百闋,以溫庭筠為首。
樂府詩集 樂府詩總集 郭茂倩 錄唐、虞~五代之樂府歌詞,分十二類
太平廣記 唐代小說集 李昉 唐代小說多保存於此,小說家之淵海
宋文鑑 散文集 南宋 呂祖謙 編選宋代文章
唐宋八大家文鈔 散文集 茅坤 輯唐宋八大家之文,唐宋八大家之名始著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詩文集 張溥 編選漢魏六朝之文
全唐詩 斷代詩總集 康熙敕編 輯錄唐詩四萬八千餘首(曹寅主持刻印)
全宋詞 斷代詞總集 民國 唐圭璋 收錄宋詞人1330多家,作品有19900多首
四庫全書 叢書 紀昀總纂 分經史子集四部
古文辭類纂 散文集 姚鼐 選錄戰國~清之古文
經史百家雜鈔 詩文集 曾國藩 選錄經史詩文之佳作
重要作家別集
  別集名 著作類別 朝代 作家與其選文
1. 山海經(作者不詳) 文言短篇神話小說 先秦 〈精衛填海〉〈夸父逐日〉
2. 魏文帝集 散文集 三國 曹丕〈典論論文〉
3. 諸葛氏集、諸葛忠武侯集 散文集 諸葛亮(臥龍先生)
4. 蘭亭集序 詩集序 東晉 王羲之(王右軍)〈蘭亭集序〉
5. 靖節先生集 散文、詩集 東晉宋 陶淵明(靖節、五柳先生,羲皇上人)
6. 世說新語 筆記小說 南朝宋 劉義慶門下客〈詠絮才〉
7. 文心雕龍(以駢文寫成,分文體為20類) 最早文學批評專書 南朝
劉勰
8. 詩品(論魏至齊梁間100多位詩人作品之優劣,開後世詩話先河) 我國最古詩評之作 鍾嶸
9. 水經注 地理學 北朝魏 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10. 顏氏家訓 家訓 南北朝 顏之推
11. 魏鄭公詩集、文集;群書治要 詩文集;雜記 唐初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12. 李太白集 詩文集 盛唐 李白(青蓮居士)
13. 杜工部集 詩文集 杜甫〈蜀相〉
14. 王摩詰全集 詩文集 王維(詩佛)〈山居秋暝〉
15. 孟浩然集 詩文集 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16. 岑嘉州集 詩集 盛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7. 全唐詩〈王昌齡詩集〉四卷 詩集 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
18. 昌黎先生文集 詩文集 中唐 韓愈(昌黎先生)
19. 柳河東集;(永州八記) 詩文集;(山水文學) 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20. 白氏長慶集〈琵琶行并序〉 詩文集 白居易(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21. 元氏長慶集 詩文集 元稹
22. 玉谿生詩,李義山詩文集,樊南文集 詩集;詩文集;文集 晚唐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
23. 南唐二主詞 詞集 五代 李煜(詞聖)〈相見歡〉
24. 范文正公集 詩文集 北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25. 小畜集 詩文集 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26. 傳家集、獨樂園集 家書、散文集 司馬光(涑水先生)
27. 樂章集(寫都市繁榮生活,擅寫長調) 詞集 柳永〈雨霖鈴〉
28. 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 科技筆記散文集;醫藥秘方 沈括(夢溪丈人)
29. 歐陽文忠公全集;(新五代使) 詩文集;(正史) 歐陽修(六一居士;醉翁亭記)
30. 元豐類稿 詩文集 曾鞏(南豐先生)〈墨池記〉
31. 臨川先生全集 詩文集 王安石(臨川先生)〈遊褒禪山記〉
32. 嘉祐集、諡法 詩文集 蘇洵(老泉居士)〈六國論〉
33. 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詩文集;詞集 蘇軾(東坡居士)〈赤壁賦〉
34. 欒城集 詩文集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5. 清真集(又名「片玉詞」) 詞集 周邦彥(清真居士)
36. 山谷全集 詩文集 黃庭堅
37. 漱玉詞(前期多反映閨情,真摯細膩,後期多寫漂泊流離之痛) 詞集 南宋 李清照(易安居士)
〈武陵春〉
38. 朱文公集(詩經集註、楚辭集註、四書集註) 詩文集 朱熹(紫陽、考亭先生)
39. 稼軒長短句 詞集 辛棄疾(稼軒居士)
40. 劍南詩稿、放翁詞、渭南文集 詩詞文集 陸游〈釵頭鳳〉
41. 白石道人歌曲(講究韻律節奏) 詞集 姜夔〈白石道人〉
42. 文文山先生全集 詩文集 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43. 關漢卿全集;竇娥冤 曲集;雜劇 關漢卿〈大德歌秋〉
44. 東籬樂府《漢宮秋》雜劇 曲集 馬致遠〈天淨沙〉
45. 天籟集、天籟集摭遺;梧桐雨 曲集;雜劇 白樸〈沉醉東風漁父詞〉
46. 小山樂府 散曲集 張可久〈迎仙客湖上送別〉
47. 誠意伯文集;郁離子 詩文集;寓言 劉基〈賣柑者言〉
48. 宋文憲公全集 詩文集 宋濂(潛溪先生)〈送東陽馬生序〉
49. 遜志齋集 散文集 方孝孺(正學先生)
50. 震川先生文集、別集 詩文集 歸有光(震川先生)〈項脊軒志〉
51. 袁中郎集、明文雋 小品散文集 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52. 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詩文集 張岱〈湖心亭看雪〉
53. 日知錄、亭林詩文集 筆記、詩文集 清初 顧炎武(亭林先生)〈廉恥〉
54. 明夷待訪錄 學術思想集 黃宗羲(梨洲先生)〈原君〉
55. 鄭板橋全集 詩文集 鄭燮〈板橋題竹畫二則〉
56. 聊齊志異;醒世姻緣傳 短篇文言志怪;長篇章回 蒲松齡(聊齋先生、柳泉居士)
57. 望溪文集 詩文集 方苞(望溪先生)
58. 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 詩文集;詩話 袁枚(隨園先生)
59. 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詩文集 章回諷刺小說;詩文集 吳敬梓〈范進中舉〉
60. 曾文正公全集 詩文集、家書 曾國藩
61. 紅樓夢 長篇章回言情小說 曹雪芹〈劉老老進大觀園〉
62. 老殘遊記、鐵雲藏龜(甲骨文) 中篇章回諷刺小說 劉鶚(明湖居聽書)
63. 人間詞話 詞曲評論 王國維
64. 劍花室詩集、文集 詩文集 民國 連橫〈臺灣通史序〉
65. 揚鞭集、瓦釜集、半農雜文 散文集 劉復(半農)〈教我如何不想他〉
66. 飲冰室全集 詩文集 梁啟超〈為學與做人〉
67. 徐志摩全集 白話詩文集 徐志摩〈再別康橋〉
68. 賴和先生全集(李南衡編) 詩文小說合集 賴和〈一桿「稱仔」〉
69. 談美;文藝心理學 論理散文集;藝術哲學 朱光潛〈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態度〉
70. 緣緣堂隨筆 散文集 豐子愷(TK)〈楊柳〉
71. 雅舍小品、秋室雜文 白話散文集 梁實秋
72. 師友‧文章、美國去來 散文集 吳魯芹〈數字人生〉
73. 蓮的聯想、白玉苦瓜
、隔水觀音
現代詩集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
74. 紅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水是故鄉甜、留予他年說夢痕 白話散文集 琦君(潘希珍)〈髻〉
75. 旅美小簡,在春風裡,劍河倒影 散文集 陳之藩〈釣勝於魚〉
76. 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 現代詩集 鄭愁予〈錯誤〉
77. 橫笛與豎笛的晌午、青鳥集 現代詩集 蓉子(王蓉芷)〈蘭陽平原〉
78. 敻虹詩集、觀音菩薩摩訶薩 詩集 敻虹(胡梅子)〈白色的歌〉
79. 甜鹹酸梅;雨天書、狼煙 散文集;詩集 向明(董平)〈臉〉
80. 白萩詩選、娥之死、天空象徵 現代詩集 白萩(何錦榮)〈雁〉
81. 港都夜雨、海岸線、夢與旅行 散文集 洪素麗〈萬鴉飛過廢田〉
82. 楓香、琥珀光;攀月桂的孩子 散文集;詩集 黃國彬〈謊繭〉
83. 愛廬談心事、愛廬小品 散文集 黃永武〈一夕「情」話〉
84. 我們現代人、文學種籽、開放的人生 散文集 王鼎鈞〈消費哲學〉
85. 自我的堅持、成功人生 散文集 傅佩熔〈欲望與迷信〉
86. 愛亞極短篇 小小說集 民國 愛亞〈打電話〉
87. 千手觀音;鮭魚的故鄉 散文集;詩集 林文義〈手藝人〉
88. 鯨生鯨世、討海人、漂流監獄 散文集(報導文學) 廖鴻基〈黑與白──虎鯨〉
89. 庸人的下午、山外青山樓外樓 短篇小說集 楊茯(楊哲榮)〈牛〉
90. 月娘照眠床、夢遊書、女兒紅 抒情散文集 簡媜(簡敏媜)〈有情石〉
91. 陽春集 詞集 五代 馮延巳
遊記文章 描寫音樂較成功的文章
文章篇名 作者 線眼 主旨   文章篇名 作者
赤壁賦 蘇軾 順時處變   琵琶行 白居易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心凝形釋   秋聲賦 歐陽脩
醉翁亭記 歐陽脩 與民同樂   赤壁賦、石鐘山記 蘇軾
晚遊六橋待月記 袁宏道     明湖居聽書 劉鶚
人物並稱
儒家五聖:至聖(孔子)、復聖(顏淵)、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
建安七子: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王粲、阮瑀、孔融 大、小戴:戴德、戴聖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向秀、阮咸、王戎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柳、歐、曾、王、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二程:程顥、程頤(兄弟)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
乾隆江左三大家:袁枚、蔣士銓、趙翼 南袁北紀:袁枚、紀昀
清初三大師: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國學小百科/「四庫全書」
        清高宗弘曆(雍正第四子)於乾隆37年下嚴旨,要求各省督撫會同學政訪求圖書,時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數項建議,意見經乾隆照准之後,於乾隆38年(1773年)創修。開四庫館時,任命劉統勛、于敏中為總裁,六部尚書、侍郎為副總裁,但實際負責編纂的是知名學者──紀昀、戴震等和總校官陸費墀。首先嚴格審查各類圖籍,凡不利於大清統治者,其內容均予以刪改,甚至焚毀。入選及經刪改之書籍,則由繕寫官員於乾隆47年第一部抄寫完成全書,定名為「四庫全書」。其消極目的固然是為了消除對清朝統治有礙的圖書、籠絡當時文人學士。但也保存我國古代圖書、表現文化傳承的精神、保存珍貴文化資產、提供校勘學上的價值、擴充傳統知識的領域(在搜羅群書時,盡量求取周全完備,除收錄傳統漢文圖書外,更旁及中國境內若干少數民族作品,以及當時已在國內流傳的一部分外國人著作,開啟知識世界的幅度)。對文化的繼往開來,有很深遠的意義。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14725889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5 06:10 【udn】 這有其他商品!第二 京劇 藝術 中國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