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導讀/子部(中華學術文明系統整合工程)
|
一
|
、「子」的意義:對於道德賢能之人的著述,則沿用對此人的尊稱或美稱,直接稱其書為「子」。例:《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公孫龍子》等。
|
二
|
「子學」源流
|
|
1.
|
「子學」即「諸子學」,原本是指先秦以前以提出專門學術及個人思想為主的著述或學術流派。
|
|
2.
|
先秦西漢各家關於諸子學術的說法:主的著述或學術流派。
|
|
《莊子.天下篇》
|
提及當世流行的學術思想流派有六派,但未說出各派名稱。
|
|
《孟子.盡心篇》
|
「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言及儒、墨、道(以楊朱為代表)三家。
|
|
《荀子.非十二子篇》
|
分十二子為六個學派,提出其代表人物及學說,但也未指出學派名。
|
|
《韓非子.顯學篇》
|
「今之顯學,儒、墨也。」指出儒、墨為當世最主要的學派。
|
|
《史記.太史公自敘》
|
司馬談(司馬遷之父)談論六家要旨,六家為:陰陽、儒、墨、道德、法、名家。
|
|
3.
|
西漢成帝時劉向奉詔整理圖書,將各書分類,紀錄各書要旨,著成《別錄》一書。
後來其子劉歆繼承父業,將天下圖書分為六略(即六大類)包括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另有輯略,是所有圖書的總目錄及內容提要),著成《七略》一書。
|
|
|
東漢班固著《漢書.藝文志》沿襲這種分類,而在〈諸子略〉中提出「十家九流」的名稱,認為諸子的思想皆是源出於古代各種官職掌管的專門知識:
|
|
流派
|
淵源
|
代表人物
|
主要思想
|
|
1.
|
儒家
|
司徒之官(掌教育)
|
孔丘、孟軻、荀況
|
1.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仁行教化,強調恕道。
2.孔子強調「仁」,孟子強調「義」,荀子強調「禮」。
3.漢武帝時用董仲舒之言,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後世王朝,皆因循之。
|
|
2.
|
道家
|
史官
|
老聃、莊周、列禦寇
|
1.其學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
2.託始於黃帝,故黃老並稱。
|
|
3.
|
墨家
|
清廟之守(管理帝王的宗廟)
|
墨翟
|
1.主張兼愛、非攻、尚賢、貴儉、尊天、明鬼、薄葬、尚同、非樂、非命。
2.善製造工藝器械,以濟弱為己任。
3.戰國時與儒家並稱顯學(兩大思想流派)。
|
|
4.
|
名家
|
禮官
|
惠施、公孫龍
|
1.主張辨別名實,重正名。
2.善於概念的分析綜合。
|
|
5.
|
法家(一說源出於道家)
|
理官(掌刑獄)
|
慎到(趙人)
|
慎到為重勢派,主張國君須有威勢。
|
|
申不害(韓人)
|
為重術派,主張國君須有操控臣下的技巧。
|
|
商鞅
|
為重法派,主張信賞必罰。
|
|
韓非
|
韓非為法家集大成者,主張法、術、勢三者並重。韓非、李斯皆為荀子的學生。
|
|
6.
|
陰陽家
|
羲和之官(掌觀天象、製曆法)
|
鄒衍
|
1.強調「五德終始」說。
2.主張順時敬天。
|
|
7.
|
縱橫家
|
行人之官(掌外交)
|
蘇秦、張儀
|
1.以遊說諸侯,運用權術為主,明辨各國的利害關係,注重遊說的技巧。
2.蘇秦提倡合縱,張儀提倡連橫。
3.其鋪陳誇張的辭令,影響到漢賦發展。
|
|
8.
|
雜家
|
議官
|
呂不韋
|
1.兼取儒、墨、名、法、道、陰陽各家之說。
2.西漢的《淮南子》,亦屬之。
|
|
9.
|
農家
|
農稷之官(掌農業種植)
|
許行
|
勸民農桑,並主君民並耕。
|
|
10.
|
小說家
|
稗官(小官)
|
《青史子》
|
其言多屬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所造。
|
|
註:
|
一、孔子曾經為《易》作註解(〈十翼〉)、定《春秋》、刪《詩經》,但這些著作與《論語》皆歸入〈六藝略〉,後世屬「經部」,不屬於「子部」。
|
|
|
二、《孟子》在此列入〈諸子略〉,但至五代以後列入「經部」,不屬於「子部」。
|
|
|
三、列子雖為先秦時期之人,但今本《列子》一書,實為魏晉時人所託名寫成,與列子無關。
|
|
|
四、所謂「諸子百家」,《漢書.藝文志》所列實為「十家」。其中「小說家」並無真正的思想見解,若略去不計,其餘九家合稱為「九流」。
|
|
4.
|
東漢班固著《漢書.藝文志》沿襲這種分類,而在〈諸子略〉中提出「十家九流」的名稱,認為諸子的思想皆是源出於古代各種官職掌管的專門知識:
|
|
5.
|
至唐代,《隋書.經籍志》將圖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中將《漢書.藝文志》中的〈諸子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全歸入第三的「子部」,分為「儒、道、法、名、墨、從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曆數、五行、醫方」等十四類。
|
|
6.
|
清代的《四庫全書》,因小說家屬「子部」,故將其所收的小說也均歸於「子部」之中。
|
|
|
收入類別
|
漢代以後收入子部的著名書籍
|
|
|
儒家
|
漢:陸賈《新語》、賈誼《新書》、桓寬《鹽鐵論》、王充《論衡》、
王符《潛夫論》、揚雄《法言》、《太玄》
魏:曹丕《典論》、徐幹《中論》
宋、明:理學家的著作,如朱熹的《朱子全書》、王守仁的《陽明全書》
|
|
|
雜家
|
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
|
|
農家
|
魏:賈思彥《齊民要術》;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
|
|
|
醫學
|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
|
|
藝術
|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歷代名畫集》
|
三
|
、先秦諸子及其著作簡述
|
|
諸子著作
|
學派
|
作者與年代
|
內容與影響
|
|
1.
|
荀子
|
儒家
|
荀子名況,戰國時趙人。《史記》稱荀卿,《漢書》稱孫卿。李斯、韓非為其弟子。
|
1.以禮為宗。主張禮是治人治世的工具。
2.主性惡。認為從力學積善的步驟,可以達到化性成德。
3.與孟子同為戰國時儒家兩大宗派。不同的是孟子主性善。
4.西漢劉向編校《孫卿新書》(避漢宣帝劉詢諱,改荀為孫)。至唐楊倞始為之作注,更名《荀子》。
5.清王先謙著《荀子集解》,最為精審。
|
|
2.
|
老子
|
春秋時道家代表人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為周王室之守藏吏。孔子至周,曾向他問禮。
|
1.《老子》(一名《道德經》)。分上下兩卷八十一章,共五千餘言。世稱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全書以韻文寫成。
2.老子之道,為自然之道。主張一切生於「無」,是一切之本,一切之用。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3.以河上公注為最早;魏王弼注最通行。
|
|
3.
|
莊子
|
戰國時道家代表人,學本於老子,而略有不同。
|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縣人。曾為蒙縣之漆園吏,約與梁惠王、孟子同時。
|
1.《莊子》今本存三十三篇,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又名《南華經》。書中大量使用寓言;極富文學價值。
2.主張達觀,順天而適自然,得以養生。並主忘我」,隨物而化,生死壽夭,都不關心。
3.其思想觀念以〈齊物論〉為中心。
4.政治思想主張歸真返璞,復於自然,不贊成用禮用法來治理天下。
5.魏向秀、晉郭象注莊最為有名。清郭慶藩有《莊子集釋》最通行。
|
|
4.
|
墨子
|
墨家學說的創始者
|
墨子名翟,魯人,初受孔子之學,以為儒家之禮煩擾,乃倡兼愛之說。門弟子眾多,均摩頂放踵為利天下之事而努力。
|
1.今傳《墨子》十五卷,五十三篇,以「兼相愛,交相利」為本。
2.主張節葬、節用、非樂、非攻、尊天、明鬼、尚同、尚賢。 3.為實行學說主張,學派組織嚴密,已近於一社會組織,首領稱為「鉅子」。
4.政治思想主張君權至上。
5.書中有守禦兵法、理則學、自然科學中的幾何學、物理學的基本觀念和理論。
6.戰國時與儒學並稱顯學,自漢以後,完全滅絕。
7.後世所謂「俠」,其行俠仗義、排難解紛的形象,即以墨家人物為原型。
|
|
5.
|
韓非子
|
韓非本學於荀子,與李斯同學。後集法家之大成。
|
韓非,戰國韓國諸公子,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於黃老。後客死於秦。
|
1.綜合先期法家的「法」、「術」、「勢」三派。主張「守成理」、「因自然」;「因天命、持大體」;「上下交順,以道為舍」,「虛靜無為,道之情也」。
2.最高理想是:「君無為,法無不為」。所以法行而君不必憂,臣不必勞;民只須守法,上下無為而天下治。
3.指斥學者(儒家)、言談者(縱橫家)、帶劍者(游俠)、患御者(逃避公役的人)、商工之民為危害國家的五種蠹民。 4.反對效法古代,主張事以世變,因時制宜。
5.文辭閎富,善於析理;寓言運用尤多。
6.今傳《韓非子》五十五篇。
|
|
6.
|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
|
《漢書.藝文志》列為雜家
|
為秦相國呂不韋集門下客的集體作品。呂不韋,戰國趙人。相秦時,集食客著述所聞,而成此書。書成後懸於咸陽城門,諭能增損書中一字者,予千金。
|
1.共二十六篇,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2.內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幹,參合法、墨、名、兵、農各家之學,兼容並蓄,其中論經世治國之道最多。取法自然而求周世用,切近理想而不違事勢。
3.此書以採摭博雜,故於先秦古藉已亡佚者,可由此書中略見一斑。
4.注本以漢高誘注最有名。
|
|
|
|
|
|
|
|
|
|
※先期法家簡述
|
|
|
|
|
|
|
作者
|
生平與年代
|
內容與影響
|
|
|
管子
|
名仲,字夷吾,春秋齊人。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尊王攘夷。孔子稱許為:「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
1.《管子》應非管子自作,而為後人託名雜集而成,文字似為戰國晚期。
2.《漢書.藝文志》列在道家,《四庫全書》列在法家。
3.以管仲一生,實為一近於法家的政治家,以「富國強兵」為先。
|
|
|
慎子
|
名到,戰國趙人。學黃、老道德之術。
|
1.《漢書.藝文志》列在法家。
2.《韓非子.難勢篇》引述慎到論法主張「重勢」,為法家重勢派的代表。
|
|
|
申子
|
名不害,戰國鄭人。曾輔佐韓昭侯,為相十五年,國富而兵強。
|
1.學本黃、老之術,主「刑名之學」,即「循名責實」,以鞏固王權。
2.《漢書.藝文志》著錄《申子》於法家。
3.為法家重術派代表。與韓非並稱為「申、韓」。
|
|
|
商君
|
名鞅,戰國魏國公子。少好刑名之學,入秦佐孝公,變法成功,秦國大治,封於商地,故稱商君。
|
1.商鞅為法家重法派的代表。主張嚴刑峻法以治民,以「富國強兵」為目標。
2.今本《商君書》非商鞅自著;但書中皆為法家之言,可為研究古代法家之用。
|
|
※名家代表:公孫龍子與惠子
|
|
|
作者
|
生平與年代
|
內容與影響
|
|
|
公孫龍
|
戰國趙人。
|
1.公孫龍善為「堅白」之辨、「白馬」之論,這即為早期的「理則學」(邏輯),即所謂的「名學」。
2.今傳《公孫龍子》共六篇,雖不如今日的理則學有系統,但已具有理則學的分析辨理的本質。
|
|
|
惠子
|
名施,戰國宋人。曾為梁惠王之相。
|
1.惠子的名學理論見於《莊子.天下篇》,惠施應與莊子同時,故《莊子》書中多有惠施的記載。著名的「濠梁魚樂之辨」,即是惠子與莊子之間的論辯。
2.其著名的論辯如:「火不熱」、「卵有毛」、「天與地卑,山與澤平」等。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