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37.國學導讀/集部(中華學術文明邏輯建構工程)(2之1)
2014/07/03 03:20:05瀏覽1915|回應0|推薦5

國學導讀/集部(中華學術文明邏輯建構工程)(21 

 國學講壇(中華學術課堂)這棟仿古書院,是明道中學汪廣平老校長實踐教育理念的體現之一

 

、「集」的定義和由來

 

.

定義:

集是文學作品的彙編,是歷代文學家的總集、別集、文集等。

 

.

由來:

《隋書‧經籍志》正式立「集部」,分楚辭(一種文體)以及別集(個人文學作品的彙編、總集(多人文學作品的彙編)三大類。唐玄宗曾在兩都,分四庫以收藏經、史、子、集四類書。
清代「四庫全書」編修,收書規模:三千四百六十餘種,七萬九千餘卷,六千一百四十四函,三萬六千餘冊。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下再分為四十四類,類下有七十屬。集部之下分五類,十一屬,條理井然。

 

.



漢書
藝文志

詩賦略

 

雜賦

 

歌詩

 

四庫
全書

1.

總集:匯集多人的文學作品成一書者。如楚辭、昭明文選等。

 

2.

別集:乃個人的文學作品集。如陶淵明集、東坡全集等。

 

3.

叢書:收錄群書成為一書,不將原書資料打散歸類者。如四庫全書等。

 

4.

詩文評:如文心雕龍、詩品等。

 

5.

詞曲:如花間集等。

 

 

本國文學分類

 

△依創作的動機和目的,文類可區分為:創作文、應用文(語)。而應用文(語)可歸納為:

 

應用文

公牘文
(古代)

詔令

詔、冊、令、教文、檄文、文告。

奏議

章、奏、表、議、策。

書翰文
(
現代)

各類公文、論文、研究報告、序、慶弔文、訃文、演講文、書函、存證信函、便條、名片、柬帖、契約、切結書、規章、啟事、海報、簡報。

 

應用語

日常語

童語、諺語、歇後語、詼諧語、俗語、謎語、駢語、韻語、俏皮話、順口溜、口訣、繞口令。

應酬語

對聯、題辭、應酬禮帖用語。

 

 

 

 

 

 

 

 

 

 

 

 

 

 

 

 

 

 

 

 

 

 

 

 

 

 

 

 

 

 

△根所用詞句,文章的表現上有文言、語體之分:文言文是用古文辭句所作成的文章,語體文是用平常說話的語句所作成的文章。

 

談話語體

1.

口頭

隨意、定題、討論、講授

 

2.

書卷

大會報告、媒體講話、講演、書信

 

書卷語體

1.

科技語體

科技論著、報告、情報

 

2.

人文科學

學術論文、考察報告

 

3.

政論語體

論政、評論、宣言

 

4.

對白語體

話劇對白、電影對白、相聲對白、節目主持

 

5.

事務語體

公文事務、應用事務、經濟事務、法律事務、外交事務、新聞語體

 

 

 

 

 

 

 

 

 

 

 

 

 

 

 

 

 

 

 

 

 

 

 

 

 

 

 

 

 

本國文學分類:

 

受西洋文學觀念影響,中華之創作文學根據押韻與否,文體分類知識可邏輯建構為:

 












詩歌
(
韻文:有押韻的文體;押韻分:句首押、句中押、句尾押)

 

(1)

古典詩歌

古體詩
(古詩、樂府)

詠史詩:如班固的〈詠史〉
敘事詩:如〈孔雀東南飛〉
抒情詩:如曹操〈短歌行〉
田園詩: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山水詩:把自然界美景引進詩歌
宮體詩:反映宮廷貴族生活

 

近體詩(絕句、律詩、排律)

浪漫詩派(盛唐):以李白為代表
自然詩派(盛、中唐):包含田園、山水詩
邊塞詩派(盛唐):岑參、高適、王昌齡…
寫實詩派(盛、中唐):杜甫、元稹、白居易
怪誕詩派(中唐):韓愈、孟郊、賈島
西崑體:以李商隱唯美詩風為宗,對偶工巧

 

詞:小令()、中調(引、近)、長調()

 

散曲

小令、套曲(散套、套數):僅可清唱

 

(2)

現代詩歌

新詩:又名:白話詩、自由詩、散文詩

 

現代詩:重意象使用、技巧表現

 

辭賦

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

古賦、騷賦、辭賦、俳賦、律賦、散賦。

 

















1.散文
(形式自由)

 

 

(1)

論說

經史子(哲理散文)、論辨、奏議、史論。

 

序跋、贈序

 

(2)

抒情

 

箴銘、記、哀祭、弔文、祝禱文、隨筆、書信、遊記、墓誌、碑誌

 

(3)

記敘(含歷史散文)

 

史傳(歷史散文)、傳記、史料、傳狀、雜記、詔令

 

2.寓言

介於散文和小說之間

神話、傳說、兒童文學

 

3.小說

 

 

(1)

筆記體(短篇)

筆記體(文言):志人、志怪小說

 

(2)

傳奇體(中篇)

傳奇體:志怪、記遊俠、記才子佳人、記史事、記佛道思想

 

(3)

章回體(長篇)

英雄傳奇、歷史演義、神話志怪、言情、諷刺、譴責

 

4.話本

(1)

平話(評話):介於戲劇、小說之間的表演說唱文學。

 

5.戲劇文學
(融合詩歌、散文、小說、聲光、舞蹈、表演於一堂)

(2)

變文代佛家宣講佛典故事,連說帶唱

 

 

(1)

依歷史發展分

雜劇、傳奇劇、(平劇)

 

(2)

依戲劇衝突的性質,效果分

悲劇、喜劇、悲喜劇(正劇)、黑色喜劇…等
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悲喜劇:將悲劇和喜劇調解成為一個新的整體的較深刻的方式。

 

(3)

依表現形式分

話劇、歌劇、舞劇、歌舞劇、戲曲、默劇等

 

(4)

依體材分

神話劇、歷史劇、傳奇劇、市民劇、社會劇、家庭劇、課本劇、情境劇、偶像劇等

 

(5)

依結構規模分

多幕劇、獨幕劇和小品

 

 

報導文學(屬散文之一;介於文、史之間)

(1)

史傳、史詩、文獻

傳記、文學傳記、素描文學、奇譚、回憶錄、詩話、詞話、曲話

 

(2)

鄉土文學、旅行文學、海洋文學、新聞報導、宗教文學

 

 

 

 

 

 

 

 

 

 

 

 

 

 

 

 

 

 

 

 

 

 

 

 

 

 

 

 

 

中華文學發展簡表:

 

  文體


年代

詩歌

散文

小說

戲劇

 

古典詩



辭賦

 

寓言
神話
傳說

(「小說」一詞,始於莊子外物篇)

變文
話本
(平話)

 

 

古體

近體

 

 

先秦

詩經:四言詩為主

1.短賦:第一個以賦名篇《荀子‧賦篇》,篇幅短小,採問答形式鋪陳。
2.騷賦:屈原(辭賦家之祖)、宋玉。

‧銘文
‧經:六經
‧子:哲理散文
‧史:歷史散文
(左傳、國語)

‧詩體寓言:〈豳風‧鴟鴞〉
‧賦體寓言:漁父、卜居、高唐賦、神女賦
‧散體寓言:《韓非子》、《呂氏春秋》、《莊子》、《戰國策》

海經(神話志怪之祖)

 

 

 

 

穆天子傳(志怪)

 

西

樂府詩:始於漢武帝設樂府官署,採集整理民歌

古詩:文人仿樂府詩創作五言新體詩

3.()賦:篇幅長;辭藻華麗,筆勢誇張;駢散夾雜;少押韻用典
‧漢朝是賦的黃金時代

史傳:《史記》
政論:晁錯、賈誼

 

神異經
漢武故事
(志怪)
燕丹子(荊軻刺秦)

 

 

 


班固《漢書》

 

 

 

 

 

魏晉
南北朝

樂府詩
‧南朝:婉轉柔美
‧北朝:樸質雄渾
五古的全盛時期、七古確立的時期
‧謝靈運‧陶潛

4.(俳、小)賦:篇幅小;抒情多於鋪陳;風格明顯;全用駢偶;多押韻用典)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
‧晉陳壽《三國志》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筆記體(文言)
‧世說新語(志人)
‧搜神記(志怪
)
干寶

‧博物志

 

 

 

唐代

近體詩:盛唐是唐詩的黃金時代
‧絕句、律詩、排律
‧浪漫、田園、社會派、邊塞、奇險

5.律賦
‧李白
‧杜牧《阿房宮賦》

韓愈:古文運動,標舉秦漢樸直文風
柳宗元:深幽精潔,最工遊記

韓愈、柳宗元

傳奇體
1.志怪
2.記遊俠
3.記才子佳人
4.記史事
5.記佛道思想

變文:佛家宣講佛典故事,連說帶唱
變文→話本→章回小說

 

 

五代

花間集

 

 

 

 

 

 

 


蘇軾:散文詩
江西詩派:黃庭堅

6.()賦:以散代駢;不重格律
歐陽修
蘇軾

歐陽修:推崇韓愈,繼承平正通達的古文路線

 

1.白話短篇
‧馮夢龍:三言
‧凌濛初:二拍
2.章回體(長篇)
水滸傳:英雄傳奇
三國演義
:歷史演義

‧大宋宣和遺事
‧碾玉觀音
(愛情)
‧錯斬崔寧(公案)

 

 


陸游作詩近萬首,是位集大成的詩人

 

 

宋元:南戲
金元:雜劇

 

散曲

 

 

 

 

 

 

 

 

 

 

明代

 

7.股賦:(律賦、散賦雜揉而成,夾雜八股文句法)

古文:歸有光
晚明小品文:秦漢派、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劉基:郁離子
宋濂:指喻

西遊記、金瓶梅、封神演義

 

北曲:雜劇
南曲:傳奇
琵琶記
牡丹亭,崑曲

 

清代

 

桐城派、陽湖派、湘鄉派
小品文

 

譴責、諷刺、人情、狹義、狎邪、公案小說

 

長生殿
桃花扇
笠翁十種曲

 

民國

白話詩

 

白話散文

 

 

 

平劇
話劇

 

 

 

 

 

 

 

 

 

 

 

 

 

 

 

 

 

 

 

 

 

 

 

 

 

 

 

 

 

、各類文體的演變發展

 

.

詩歌的演變發展:我國四大韻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

 

 

 

 

 

 

 

 

 

 

 

 

 

 

 

 

 

 

 

 

 

 

 

 

 

 

 

 

 

 

 

()古典詩歌/古體詩、近體詩

 

 

1.

詩經

《毛詩序》曰:「《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體裁:風(15國風)是民間歌謠;雅(大、小雅)是宴會樂曲;頌(周、魯、商)是宗廟祭祀的讚美詩、樂舞。作法:賦(鋪敘法)、比(譬喻法)、興(聯想法)

 

 

 

時代

地區

句法

風格

內容

性質

作者

地位

編訂

篇數

 

 

詩經

西周初~春秋中葉

北方(黃河流域、漢江上游)

四言為主

樸實,重寫實

取材社會生活

平民文學

多不可考

韻文之祖
十三經之一

孔子

305

 

 

2.

楚辭

戰國~兩漢

南方
(長江流域)

六、七言為多

哀怨唯美,重想像

寫個人情感,神話

貴族文學

多有姓名

辭賦之祖
六才子書之一

劉向

25

 

 

楚辭

‧代表作家就是楚國詩人屈原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楚辭》遂成為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
‧形式上最大的特點在於:運用感嘆詞「兮」字和「其」、「以」、「與」、「於」、「而」等虛詞相互配合,以調整句子節奏,寓整齊於變化之中。

 

 

3.

兩漢詩

漢樂府

‧始於漢武帝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並設樂府官署,其職責是制樂演唱以及採集、整理民歌,於朝廷典體和宴會時演唱。後來經過採集、整理和演唱的民歌統稱為「樂府詩」或「樂府歌辭」,簡稱「樂府」。
‧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輯錄上古謠辭,下至唐五代的新樂府辭,是集樂府詩最完備的書。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就是漢樂府內容的特點。

 

 

古詩和古詩十九首

‧文人仿樂府詩創作不少五言的古詩(新體詩),其正式成立當屬東漢班固的〈詠史〉。
東漢後期一些無名氏所寫的五言詩共十九首,後來被收入《昭明文選》,題作《古詩十九首》。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內容主要抒寫游子的失志無成和思婦離別相思之情,表現當時中下層士子對現實的不滿和不平。
‧五言長篇敘述詩:〈孔雀東南飛〉

 

 

曹操

〈短歌行〉,慷慨悲涼。用樂府舊題作詩,表達其遠大的政治抱負。

 

 

4.

魏晉南北朝詩

曹植

謝靈運稱其「才高八斗」,留下九十多首詩。

 

 

(1)

魏晉南北朝是五言詩最興盛的時期。在漢魏之際代表著建安詩歌的有「三曹」和「建安七子」。後來經過阮籍、左思、陶淵明、鮑照、謝靈運、庾信等人的努力,五言詩的創作更加興盛。

 

 

最有成就者是東晉的陶淵明。他的詩的內容可以分成田園詩和詠懷詩兩類。田園詩是陶淵明的獨創,其詩歌內容包括︰農村的恬美靜穆和悠然自得的心境。詠懷詩則是說自己出仕與歸隱的矛盾,表現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以及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

 

 

謝靈運:開創「山水詩派」,他一生政治失意,寄情山水,善於雕琢字句。

 

 

(2)

魏晉南北朝又是七言詩確立的時期。其形成主要來自《楚辭》和民間歌謠的影響。現存最早的一首成功的七言詩,是曹丕的《燕歌行》。

 

 

古體詩

類別

句式

入樂

內容

風格

押韻

平仄

 

 

樂府詩

多長短句

多敘事

貴遒勁

可換韻

不重平仄

 

 

古詩

五言為主,七言居次,雜言

多抒情

尚溫雅

 

 

 

類別

平仄

押韻

句數

對仗

時代

 

 

古體詩

不拘平仄

可換韻

不限句數

不求對仗

產生於兩漢,發展於魏晉

 

 

5.

近體詩

限平仄聲

不可換韻

句數固定

律詩要求對仗

興盛於唐代

 

 

唐詩

清康熙年間編《全唐詩》,收作者二千二百多人,四萬八千九百多首。

 

 

唐朝詩人之譽

詩仙、詩俠:李白

詩聖、詩史:杜甫

詩佛:王維

 

 

詩豪:劉禹錫

鬼才:李賀

詩謎:李商隱

 

 

詩家夫子:王昌齡

五言長城:劉長卿

 

 

唐詩的派別、代表

社會派

杜甫、白居易、元稹、劉禹鍚、張籍

 

 

自然派

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

 

 

邊塞派

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奇險派

韓愈、孟郊、賈島

 

 

浪漫派

李白、賀知章

 

 

唯美派

杜牧、李商隱、李賀

 

 

初唐

是唐詩的醞釀形成時期,風格上沿襲魏晉時期梁、陳宮體詩的形式。而在初唐四傑(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出現時,只改變了詩風。

 

 

盛唐

詩的黃金時代,優秀詩人如群星麗天,還出現兩位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李白和杜甫。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也是當時傑出詩人。

 

 

中唐

中唐歌數量最多,流派也最多。主要詩人有韋應物、柳宗元、韓愈、孟郊、元稹、白居易。貞元、元和年間,白居易、元稹、李紳、張藉、王建等一批作家出現,詩壇重又出現繁榮的局面。
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以淺近平易的語言寫下不少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政治弊端的詩歌。其著名的長詩有《長恨歌》、《琵琶行》。

 

 

晚唐

‧唐詩從盛轉入衰微。主要詩人有杜牧、李商隱、溫庭筠。
‧那時期的詩人對歷史的回顧與無奈的婉惜;對人生的體味與內心的反省;對功利目的的淡化與藝術的追求,使他們的詩充滿了遲暮黃昏的情調,極幽艷晚香之韻。

 

 

6.

宋詩

北宋

‧宋代詩人面對著詩壇盛極難繼的挑戰。然而宋人便借鑒其他體裁,用散文的方法寫詩,追求詩的散文化,以文為詩。
‧北宋前期流行的西崑體
‧最有成就的詩人是蘇軾。他的詩才情豪邁,揮灑自如,善用比喻。
‧北宋後期,黃庭堅提出一些詩歌創作的主張,得到陳師道等人的響應,開創了江西詩派。
‧北宋四大詩人:歐陽脩、王安石、蘇軾、黃庭堅。

 

 

南宋

‧愛國詩人陸游作詩近萬首。陸游繼承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師的傳統,並從生活中找詩的靈感,自鑄偉詞,是位集大成的詩人。
‧南宋「中興四大詩人」:楊萬里、陸游、范成大、尤袤四人並稱。

 

 

7.

 元代

元代有「元四大家」和、劉因、王冕等人,但他們沒有突出的成就。

 

 

8.

明、清

‧明清兩代詩壇的爭論集中在宗唐和宗宋這個主要問題上。
‧清代詩派:性靈派/袁枚;神韻派/王士禎;格調派/沈德潛;
肌理派/翁方綱;聲調派/趙執信

 

 

 

 

 

 

 

 

 

 

 

 

 

 

 

 

 

 

 

 

 

 

 

 

 

 

 

 

 

 

 

詩壇記要

 

 

1.

四言詩之祖:《詩經》

 

 

2.

漢代五言長篇敘事詩:無名氏作〈孔雀東南飛〉

 

 

3.

漢代五言詩成熟代表作:班固〈詠史詩〉

 

 

4.

劉勰《文心雕龍》譽為「建安七子的冠冕」的人:王粲

 

 

5.

被謝靈運贊為「才高八斗」的人:曹植(建安之傑)

 

 

6.

七言詩正式形成:曹丕〈燕歌行〉

 

 

7.

開創山水詩派的人:謝靈運

 

 

8.

南朝大小謝:謝靈運、謝朓(ㄊㄧˋ)

 

 

9.

第一本詩歌評論專著:鍾嶸〈詩品〉

 

 

10.

鍾嶸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人:陶淵明

 

 

11.

完成五言律詩之格律者:沈佺期、宋之問

 

 

12.

完成七言律詩之格律者:杜審言

 

 

13.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14.

老杜、小杜:杜甫、杜牧;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15.

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元稹

 

 

16.

郊寒島瘦:孟郊、賈島(孟郊詩多感傷、苦寒之音。用字造句力避淺率、追求瘦硬。與賈島齊名)

 

 

17.

北宋時“江西詩派”的開創者:黃庭堅

 

 

 

 

 

 

 

 

 

 

 

 

 

 

 

 

 

 

 

 

 

 

 

 

 

 

 

 

 

 

 

()古典詩歌/詞

 

 

類別

時代

特色

重要作家及作品

 

 

花間詞人

晚唐、
五代

‧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
‧用豔辭寫女性的美態裝飾、相思情緒
‧女性化文學的典型

‧花間鼻祖:溫庭筠。代表作:〈菩薩蠻〉〈更漏子〉
‧皇甫松、韋莊、牛喬

 

 

帝王之詞

五代

‧國破前:寫宮廷歡樂生活,華麗溫馨
‧國亡後:多寫亡國之痛,哀怨淒絕
‧王國維《人間詞話》:「詞至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南唐二主:李璟、李煜
‧李煜絕命詞:〈虞美人〉

 

 

花間餘風

北宋初

‧短調小令,婉約清麗
‧內容不外言情
‧纏綿而不輕薄;措辭華麗而不淫麗

‧代表:晏殊、范仲淹、張先、歐陽脩
‧晏殊〈浣溪沙〉
‧張先自稱「張三影」
‧歐陽脩〈蝶戀花〉

 

 

慢詞全盛

北宋

‧字數多,婉約清麗
‧鋪陳刻劃,情景交融
‧語言通俗,音律和諧
‧詞的體製得以開展

‧代表:柳永、蘇軾、秦觀
‧柳永是長調的倡導者,精於音律,創製新詞供歌伎歌唱,並流行於舞榭歌臺,其詞作因而流傳廣遠,「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豪放詞

北宋

‧為文學而作詞,非為歌唱而作詞,詞開始具有獨立的文學生命
‧以詩為詞表現自我襟懷,擴大詞的範圍

‧拓展詞的格調
‧詩人的詞

‧代表:北宋蘇軾;膾炙人口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
南宋陸游、辛棄疾

 

 

婉約格律

北宋
後期

‧矯正豪放詞偏離音樂性的缺失
‧注重音律,精鍊字句
‧抒情婉約
‧詞人的詞

‧代表:賀鑄、周邦彥、李清照
‧集大成者:周邦彥
‧「詞家之正宗」:周邦彥,妙解音律,能自度曲

 

 

豪邁期

南宋

‧慷慨激昂,志切恢復
‧借詠物寄託

‧代表:陸游、辛棄疾
‧辛棄疾〈破陣子〉
‧姜夔:另立格律派

 

 

 

 

 

 

 

 

 

 

 

 

 

 

 

 

 

 

 

 

 

 

 

 

 

 

 

 

 

 

 

詞壇記要

 

 

百代詞家之祖:李白〈憶秦娥〉、〈菩薩蠻〉

 

 

詞人稱譽:詞中之聖、詞中之帝:南唐‧李煜;詞中之龍/南宋‧辛棄疾

 

 

第一本詞集: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以溫庭筠為首

 

 

長調的倡導者:柳永;開創豪放派詞風,讓詞脫離音樂獨立者:蘇軾

 

 

古今第一女詞家(閨秀第一女詞人):李清照

 

 

詞壇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

 

 

宋詞集大成之作:周邦彥《清真詞》(又名《片玉詞》)

 

 

最著名的詞曲評論:王國維《人間詞話》

 

 

 

 

 

 

 

 

 

 

 

 

 

 

 

 

 

 

 

 

 

 

 

 

 

 

 

 

 

 

 

()古典詩歌/曲(散曲)

 

 

    長短句歌詞在兩宋盛極一時,但到了南宋時期,由於作家越來越片面地追求文詞的工麗和音律的妍美,詞已經成為文人細膩精緻的案頭之作,原本具有的通俗性和歌唱性特徵漸漸消失。同時,在宋、金對立時期,北方民間的俗謠俚曲卻仍然不斷流行,吸收、溶化了民間新興的歌曲和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的樂曲,逐漸形成一種新的詩歌樣式,即散曲。散曲大盛於元,這和語言以及音樂的發展有直接的關係。元代民族交融,人口流動頻繁,語音、詞彙與唐宋時代相比,已有許多變化;北方少數民族音樂傳入中原,也使與音樂結合的詩歌創作在格律上有所改變。正如明人王世貞《曲藻序》所說的:「曲者,詞之變。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淒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曲藻》卷首)
    元末明初陶宗儀說:「金季國初,樂府猶宋詞之流」(《南村輟耕錄》卷27)。散曲的初步流行大約始於金末。如元好問《聞歌懷京中舊遊》詩中寫他曾在金的都城,同麻革、李獻甫一起聽人唱散曲《綠腰》(《遺山集》卷12);《贈絕藝杜生》和《杜生絕藝》二詩,則寫藝人杜生彈奏散曲(同上卷12、卷13)。金末哀宗(1224-1233)時,劉祁與王青雄論詩,認為:「今人之詩」「雖得人口稱,而動人心者絕少,不若俗謠俚曲之見其真情而反能蕩人血氣也」(《歸潛志》卷13)。文人在稱讚民間散曲的同時,也開始創作散曲,於是散曲躍身為文壇上新興的詩歌樣式。由於金末元初宮廷朝會大合樂時多採用散曲,並且由翰苑人物撰寫詞章,皇帝加以嘉賞,所以散曲地位逐漸提高。但散曲更多地還是由妓女、藝人在酒席宴上歌唱,文人學士為遣懷釋悶而作。

 

 

    散曲是元代中國所流行,配上歌詞的樂曲,與雜劇合稱為元曲。它與雜劇不同的是:只有曲子,沒有賓白(對話和旁白)沒有科介(動作)不用來舞台上表演故事,只用來清唱,所以又稱為清曲。散曲因為與宋詞的發展關係,所以又稱作「詞餘」。散曲在元代一般稱為「樂府」或「今樂府」或「詞」,是配合當時北方流行的音樂曲調撰寫的合樂歌詞,是一種起源於民間新聲的音樂文學,是當時一種雅俗共賞的新體詩,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基本形式。
    散曲的流行要早於雜劇,在金、元之交就被文人士大夫所採用,稱為「新樂府」,其格式和體製成為雜劇的主要散曲意境圖源頭。由於金末、元初宮廷朝會大合樂時採用散曲,並且由翰苑人物撰寫詞章,皇帝加以嘉賞,所以散曲地位逐漸提高,這一點與詞的發生、發展情況頗相類似。散曲主要是由妓女、藝人酒席宴上所唱和文人學士遣懷釋悶所作的。這些散曲作品絕大多數是山林隱逸的吟唱和男女風情的歌詠,此外還有詠史、寫景、詠物之作,主要表現了元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審美趣味。散曲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潑辣的作風、活潑的形式、質樸的語言和靈動的氣勢,在金、元文壇上異軍突起,尤其在元代成為最富於生命力的詩歌樣式,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的韻文。

 

 

    散曲之所以稱「散」,是與元雜劇的整套劇曲相對而言的。劇本中使用的曲,粘連著科白、情節。如果作家純以曲體抒情,則與科白情節毫無聯繫,這就是「散」,它是一種可以獨立存在的文體。此外,散曲的特性,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它在語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語體自由靈活的特點,因此往往呈現口語化以及曲體某一部分章節散漫化的狀態。二是在藝術表現方面,它比近體詩更多地採用「賦」的方式,加以鋪陳、敘述。散曲押韻比較靈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還可以增加襯字。在北曲中,襯字可多可少,但只能用在句頭或句中;南曲則有「襯不過三」的說法。不管怎樣,增加襯字,明顯地具有口語化、俚俗化,並使曲意明朗活潑、窮形盡相的作用。
    散曲的特點可見,比之傳統的抒情文學樣式詩、詞,散曲身上刻有較多的俗文學的印記。它是金元之際民族大融合所帶來的樂曲的變化;傳統思想、觀念的相對鬆弛;知識分子由於地位的下降更加接近民間,以及市民階層的壯大,他們的欣賞趣味反饋於文學創作等一系列因素合力的產物。散曲以其散發著土氣息、泥滋味的清新形象,迅速風靡了元代文壇,也使得中國文學的百花園裡又增添了一朵艷麗的奇葩。

 

 

興起原因

1.

源於詞的衰落與文體本身的發展。宋室南渡,漢族傳統文化中心南移,在北方宋詞減弱了勢力,民間俗謠俚曲於是大量湧現,而為文人創作所吸收。

 

 

2.

源於外樂的影響。當時外樂番曲傳入,而南北語音不同,俗語方言互異,因此北方需要一種新的詩體。

 

 

3.

源於元代漢族知識分子遭受歧視,士人藉散曲抒發其抑鬱感慨之懷。

 

 

文體概念的確定

散曲之名最早見之於文獻,是明初朱有敦的《誠齋樂府》,不過該書所說的散曲專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數。明代中葉以後,散曲的範圍逐漸擴大,把套數也包括了進來。至20世紀初,吳梅、任訥等曲學家的一系列論著問世以後,散曲作為包容小令和套數的完整的文體概念,最終被確定了下來。

 

 

特徵

1.

靈活多變伸縮自如的句式:散曲與詞一樣,採用長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靈活多變。例如,詞牌句數的規定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隨意增損。而散曲則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突破規定曲牌的句數,進行增句。
所增加的七個字,就是襯字。至於哪七字屬襯字,從以辭合樂的角度看,並無須確指。增加襯字,突破了詞的字數限制,使得曲調的字數可以隨著旋律的往復而自由伸縮增減,較好地解決了詩的字數整齊單調與樂的節奏、旋律繁複變化之間的矛盾。同時,在藝術上,襯字還明顯具有讓語言口語化、通俗化,並使曲意詼諧活潑、窮形盡相的作用。

 

 

2.

以俗為尚和口語化、散文化的語言風格:傳統的抒情文學詩、詞的語言以典雅為尚,講究莊雅工整,精騖細膩,一般來講,是排斥通俗的。散曲的語言雖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從總體傾向來看,卻是以俗為美。俗語、蠻語(少數民族之語)、謔語(戲謔調侃之語)、嗑語(嘮叨瑣屑之語)、市語(行話、隱語、謎語)、方言常語紛至沓來,比比皆是,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濃郁的生活氣息的氛圍之中。

 

 

3.

明快顯豁自然酣暢的審美取向:在我國古代抒情性文學的創作中,儘管存在著各種風格爭奇鬥妍各逞風騷的情況,但含蓄蘊藉始終是抒情性文學審美取向的主流,這一點在詩、詞創作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散曲在審美取向上當然也不排斥含蓄蘊藉一格,這在小令一體中表現得還比較突出,但從總體上說,它崇尚的是明快顯豁、自然酣暢之美,與詩、詞大異其趣。

 

 

格律形式

特點:在規定的格律中,它也比詞來得富於變化;在規定的格律之外,它又允許較大程度的自由發揮。

 

 

1.

韻腳

韻腳較密:很多曲牌是句句押韻,而且不能轉韻,顯得節奏繁促。

 

 

韻部的區分和詩詞不同:它是按當時北方的實際的口語劃分的,而詩詞的韻部和已發生變化的口語的情況已有所脫離。

 

 

韻腳可以平、上、去三聲通協。

 

 

2

對仗的變化較多,除了最通常的兩句相對,還有三句對,以及四句之間兩兩相對。

 

 

3

句式變化較大,比起詞更顯得參差不齊。

 

 

4

可以添加襯字,字數從一字到十數字不等。

 

 

語言風格

格律形式和語言風格的特點,形成散曲活潑靈動、淺俗坦露、使得欣賞者毫無間隔感的總體風貌。這樣,一首散曲的涵量會比較小,欣賞者通過自己的聯想對詩意加以再創造的餘地也比較小,但它在宣洩情感和娛樂方面的功能卻加強了。這是由通俗文學的性質決定的。市民階層對文藝的要求主要是在於娛樂性,作為閒暇的消遣和情緒的宣洩,以消解日常生活所帶來的緊張。

 

 

1

大量運用俗語和口語。

 

 

2.

句法大都比較完整,不大省略虛詞語助之類,句與句的銜接也比較連貫,一般在精煉含蓄方面不太講究。在詩詞中很常見的省略語法關係而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與句之間跳脫聯接的寫法,在散曲中比較少見。

 

 

3.

散曲(尤其是前期作品)常通過一個短小的情節,寫出人物正在活動著的情緒。不僅套數,小令也是如此。這種寫法帶有一種戲劇性的效果,比詩詞更顯得生動。

 

 

基本形式

1.

小令

體制比較短小短小,語言精鍊,是獨立成章的單行曲子,用同一曲牌各自為韻。小令元人稱做「葉兒」。小令的字數、句數、句子長短、用字平仄、押韻位置、韻腳,都按曲牌規定,另有題目。小令常用襯字,在曲牌規定的正文之外可自由加添,襯字用小字以示不同。
音樂上,小令曲譜有定調,每首小令隸屬某一宮調。音律上,曲用韻較寬,平上去三聲可以互協,全曲須一韻到底。作曲使用仄聲字,要嚴格區分上聲和去聲。
與宋詞小令的區別:
宋詞小令有字數限制,一般字數在59字以內的稱為小令,而元曲小令沒有嚴格的字數要求,只要沒有多個曲牌都稱為小令。

 

 

2.

套數
(又稱套曲、散套、大令)

兼指散曲中的套曲和雜劇中的套曲而言。由若干個同一宮調(即音律風格及調子,不同宮調有不同的聲情及樂曲調式,決定樂曲聲調的高低及節奏的緩急)的曲牌(為填寫該散曲所依據的樂譜及定式,決定該曲的曲調、唱法、字數、句數、句子長短、平仄及韻腳等),按一定次序聯綴起來,編排聯貫而成,歌詠一個中心內容或故事片段。沒有科、白,只供清唱而不演。套數通常用一兩首小曲開端,中間調數不限,每套套曲最後須有「尾聲」或「煞調」結尾,表示全套音樂終結。全套各曲牌必須一韻到底。而且是由同一宮調內兩支以上的不同的曲子相聯結,好像一整套似的組合曲。組成套曲必須遵守幾個原則;(一)只提供清唱;(二)全套一韻到底不得換韻;(三)曲牌相同的曲子可以連用;(四)每套必有尾聲,表示全套的樂曲結束了。
例:馬致遠〈雙調
)夜行船〉「秋思」
(雙調夜行船)百歲光陰如夢碟,重回首往事堪嗟,昨日春來,今朝花謝,急罰盞夜筵燈滅。
(慶宣和)
投至狐蹤興兔穴,多少豪傑,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晉耶。
(落梅風)
天教富,不待奢。無多時好天良夜。看錢奴硬將心似鐵,空辜負錦堂風月。
(風入松)眼前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曉來清鏡添白雪,上床和鞋履相別,莫笑鳩巢計拙、葫蘆提一就裝呆。

(撥不斷)利名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邊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牆頭缺,竹籬茅舍。

(喬木查)秦宮漢闕,做衰草牛羊野,不恁漁樵無話說,縱荒墳橫斷碑,不辨龍蛇。

(離亭宴歇)蛩吟一覺才寧貼,雞鳴萬事無休歇,爭名利何年是徹,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鬧攘攘蠅爭血,斐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愛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人生有限杯,幾度登高節,囑咐俺頑童者,便北海探吾來,這東籬醉了也。

其中的(雙調夜行船)、(慶宣和)、(落梅風)、(風入松)、(撥不斷)、(喬木查) 六支曲子是屬於同一宮調──(雙調),所以它們之間可以相聯在一起,末尾在加上同一宮調的(離亭宴帶歇指煞),便組成一套北曲散套。

 

 

散曲作家

約有兩百多人,存世作品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數四百七十餘套。以元仁宗延年間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

前期風格以質樸豪放為主:以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為代表,創作中心在北方。

 

 

1.

書會才人作家:以關漢卿、王和卿為代表,具有強烈的叛逆精神和追求自由的生命意識,創作題材多涉及男女戀情。這類散曲以關漢卿的[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王和卿的[仙呂醉中天]《詠大蝴蝶》最為出名。

 

 

2.

平民及胥吏作家:他們嚮往實現傳統文人價值,但在現實生活中屢屢碰壁,因而歎世歸隱就這類作家創作的主旋律,以白樸、馬致遠等人為代表。
白樸:散曲儒雅端莊。
馬致遠,被譽為「曲狀元」,也被視為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其小令俊逸疏宕,別有情致。如膾炙人口的
[天淨沙]《秋思》:「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僅28字就勾勒出一幅秋野夕照圖,特別是首三句不以動詞作中介,而連用九個名詞勾繪出九組剪影,交相疊映,創造出蒼涼蕭瑟的意境,映襯出羈旅天涯茫然無依的孤獨與彷徨。全曲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雋永含蘊。周德清《中原音韻》贊其為「秋思之祖」,王國維《人間詞話》說它「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3.

達官顯宦作家。他們的作品多表現的是傳統的士大夫思想情趣,在藝術上偏於典雅一路,俚俗的成分較少。這一類作家以盧摯、姚燧為代表。盧摯的[雙調•沉醉東風]《秋景》、姚燧的[中呂•醉高歌]《感懷》等均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後期

後期風格以典麗為主:以張可久、喬吉為代表。作家的主體基本由南方人構成,創作中心也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創作風貌有了較大的變化,題材不斷被開闊,表現領域得到極大擴張,使詩壇出現了詩、詞、曲並立的格局。哀婉蘊藉的感傷情調代替了前期的激情噴發,逐步成為散曲創作的主流。後期散曲作家竭力雕琢詞句,追求典雅工整,向詩詞的寫法靠攏,散曲便失去了鮮活靈動的特色,走向衰微。

 

 

1.

成就較大的作家有張可久、喬吉、睢景臣等,代表作品有張可久的[黃鐘•人月圓]《春晚次韻》、喬吉的[中呂•滿庭芳]《漁父詞》等。
張可久,字小山,以小令為主。善以詩詞入曲、清麗典雅華而不艷。與喬吉並稱「雙壁」。是元代最為多產的散曲大家,也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其在世時便享有盛譽。其作品風格多樣,範圍極廣,包括寫景言情、感懷、弔古傷今、悲嘆個人得失、送別、懷古、說理談禪、詠物贈答之作。風格多樣,以典雅脫俗,雅正清麗為主,也有簡淡疏放;講究蘊藉騷雅,以蘊藉為最高境界,少用襯字,失去散曲俚俗質樸本色。張可久作曲精心雕琢,以詞藻取勝,並注重格律工整,專以鍊句為工,對仗見巧,喜用典故,亦喜用詩詞的句法,多采詩詞句法入曲。

 

 

2.

張養浩,他的散曲多寄情林泉,但也不乏關懷民眾之作。如[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百姓苦。」此曲為張養浩晚年在陝西賑饑時所作,它最為人稱道的,是能一針見血地揭示出封建社會的歷史本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八個字,鞭辟入裡,振聾發聵,使全曲閃爍著耀眼的思想光輝。

 

 

 

 

 

 

 

 

 

 

 

 

 

 

 

 

 

 

 

 

 

 

 

 

 

 

 

 

 

 

 

詩、詞、曲的比較

 

 

類別

文體

盛行

別稱

本色

句式

平仄

押韻(一韻到底)

加襯字

字數

 

 

唐詩

韻文

近體詩

莊重

整齊句

講求平仄

詩韻

不可

固定

 

 

詩餘、曲子詞
樂府、長短句

婉約嫵媚

長短句

較詩嚴格

詞韻

 

 

詞餘、樂府

俚俗

長短句

平上去三聲可互協

曲韻(比較靈活,可以平仄通押)

自由伸縮增減

不嚴

 

 

 

 

 

 

 

 

 

 

 

 

 

 

 

 

 

 

 

 

 

 

 

 

 

 

 

 

 

 

 

()現代詩歌

 

 

大致上可以用民國38年為分水嶺:

 

 

前期

大陸

‧以民國六年開始的文學革命為始,
‧主張拋棄一切舊東西,向西方學習用白話寫作。

 

 

派別

詩風

主要詩人

 

 

創造社

新格律詩

郭沫若

 

 

新月派

新格律詩

徐志摩、聞一多、朱湘……

 

 

後期

台灣

‧以民國45紀弦的「現代派」宣言為始。
‧都市詩的產生:由於現代化造成社會結構、生活型態的改變。
‧鄉愁詩的產生:由於政治局勢造成流落與隔離的悲劇所造成。
‧一部分的詩人流露出強烈的文化鄉愁,喜歡以詩重建歷史。

 

 

 

 

 

 

 

 

 

 

 

 

 

 

 

 

 

 

 

 

 

 

 

 

 

 

 

 

 

 

.

辭賦的演變發展:導源於《詩》,興於「楚辭」,盛於兩漢。

 

 

 

流別

時代

特色

代表作家及作品

備註

 

 

1.

短賦

戰國

篇章短小,採問答方式鋪陳

《荀子‧賦篇》:禮、知、
雲、蠶、箴五篇

最早稱「賦」的文章

 

 

2.

漢賦
(古賦)
(
大賦)

西

初期

體制宏偉,筆勢誇張頗受楚辭影響;用字冷僻,表面富麗而艱深;是字句堆砌、景物誇飾之作。

賈誼:弔屈原賦、鵩鳥賦、惜誓
枚乘:七發、柳賦

1.

賈誼之賦,上承屈、宋;下開枚、馬,開漢賦之先聲

 

 

2.

漢初之賦尚未脫離楚辭體制

 

 

中期

司馬相如(賦聖):子虛賦、上林
賦、大人賦、長門賦
王褒:洞簫賦

西漢中期是賦的全盛期

 

 

末期

揚雄:甘泉、羽獵、長楊、河東

 

 

 

東漢

班固:兩都賦、幽通賦
張衡:二京賦、歸田賦
禰衡:鸚鵡賦

東漢詠京賦大量出現,也有抒寫個人情懷的小賦

 

 

3.

駢賦
(俳賦)
(
小賦)

六朝

篇幅短小;屬對精切,字句駢儷;題材擴大,著重作家個性與情感之表現。

曹植:洛神賦、幽思賦
王粲:登樓賦、初征賦
陶潛:歸去來辭
左思:三都賦(造成洛陽紙貴)

陸機:文賦
江淹:別賦、恨賦、泣賦

 

 

 

4.

律賦

科考以賦取士;講求對仗工整,音韻諧調;內容空洞。

王勃:春思賦
杜甫:郊大禮賦
及薛逢、宋言、吳融等

 

 

 

5.

散賦
(文賦、散文賦)

晚唐

以散文之法作賦,力去駢律之惡習,駢散相間,主於說理。

杜牧:阿房宮賦
歐陽修:秋聲賦
蘇軾:赤壁賦
白居易:動靜交相養賦
司馬光:交趾奇獸賦

 

 

 

6.

股賦

明清

與律賦同

無大家

 

 

 

 

 

 

 

 

 

 

 

 

 

 

 

 

 

 

 

 

 

 

 

 

 

 

 

 

 

 

 

.

散文的演變發展

 

 

先秦

散文在先秦已開始發展,「尚書」為散文之祖。「左傳」擅長記事;「孟子」擅長議論;「莊子」以寓言來說理,文辭最靈妙。李斯是駢文之初祖,漢賦的先驅。

 

 

賈誼的〈治安策〉是後世萬言書之祖。司馬遷的文學成就,是比傳統的記事文更進一步地「描寫人物」,透過細心的觀察和剪裁,寫出人物的情感和個性,同時也寄託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悲憤襟懷。(即事寓情)

 

 

魏晉六朝

1.

從漢到魏,有一種新文體在滋長,那就是佛典的翻譯。這種新文體增廣了國語的詞彙,如「因果」、「懺悔」、「剎那」等;另一方面也增廣了國語的句式。

 

 

2.

駢體文:自齊、梁以後,文章辭賦變得過度追求形式的美化,因而逐漸遠離了傳統文學觀念中「文以載道」的教化實用立場。

 

 

 

類別

又名

盛行時代

內容

押韻

風格形式

 

 

 

駢體文

四六文

六朝

華麗空疏

不須

講求對偶、平仄、用典

 

 

 

散文

古文

唐宋

樸實無華,涵蘊教化

自由

 

 

1.

新文體──古文:唐初陳子昂等人已經有捨棄華靡、回歸實用的要求與作法,但要等到韓愈出來提倡後,才有顯著的成效。唐宋散文是針對六朝的「浮」、「豔」文風所進行的文體改革。所謂「復古」,只是標舉秦漢的樸直文風來作為口號,實際上唐宋的散文(古文),是當時的文壇菁英發展出來的新文體。
韓愈:以散行的句換去排偶句,破除排偶的形式美。
柳宗元:山水遊記文筆清麗,有強烈的感染力,為後世遊記的楷模。韓愈稱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2.

唐代又有兩種新文體的發展:語錄和傳奇,都是受到佛家的影響。

 

 

(1)

語錄:起於「禪宗」。禪宗的大師們只說法而不著書,徒弟們用當時的口語記下師父的話,後來稱這種體製為「語錄」。其用途為紀錄演講→通信、討論。宋儒講學,也採用這種記言的體制。

 

 

(2)

傳奇:是有結構的小說。透過親切的觀察來描寫人生,開了後來佳人才子和鬼狐仙俠等小說的先路。

 

 

3.

「變文」:代佛家向民眾宣講佛典故事,連說帶唱,夾雜「雅言」和口語,叫做「變文」。流變:變文→說話(話本)→雜劇→章回小說

 

 

1.

歐陽修:推崇韓愈,繼承平正通達的古文路線。為當時文壇的盟主。

 

 

2.

宋代「話本」:是白話小說的老祖宗。小說進入平民藝術的階段。「話本」是「說話」的底本,「說話」略同於後來的「說書」。
從「話本」演化出來的著名小說:水滸傳→白話;三國演義→夾雜「雅言」;西遊記→白話

 

 

明實施八股文考試制度,程、朱的理學,通過八股文考試成為獨尊思想,形成有力的精神連鎖,束縛文士的思想,阻礙著社會文化的發展。王陽明的心學運動,在文學上因而出現了前七子後七子復古運動。

 

 

1.

秦漢派:復古擬古(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代表:前七子:李夢陽等;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

 

 

2.

唐宋派:反對復古擬古(倡唐宋文;歸有光唐順之王慎中為代表)

 

 

3.

公安派:反對復古擬古(重性靈、貴獨創,強調天真自然,文學有時代性;代表:公安三袁),對代文學如鄭燮的散文,袁枚的詩和詩論,均有影響。

 

 

4.

竟陵派:反對公安體之浮淺、貧弱;主張幽深孤峭;代表:鍾惺、譚元春)

 

 

晚明產生大量小品散文。這是傳統散文的一個發展,是公安、竟陵文學革新的直接產物。張岱:出身于官宦之家,「少為紈褲子弟,極愛繁華」。明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陶庵夢憶》、《西湖尋夢》等是其往日繁華生活的片斷記錄。反映了對國破家亡的感慨,流露追懷故國、熱愛鄉土的思想。

 

 

1.

桐城派古文:是代中葉,八股文影響下的產物。開山祖師:方苞。集大成者:姚鼐編纂《古文辭類纂》。姚鼐之後,桐城派因為路徑太窄,逐漸中衰。

 

 

2.

陽湖派:惲敬張惠言

 

 

3.

湘鄉派:曾國藩吳汝綸。曾國藩推崇方苞姚鼐,編纂《經史百家雜鈔》,擴大了古文的範圍,為桐城派之中興者。

 

 

4.

新民叢報體:梁啟超,他的文章雜有俚語、韻文和外國語法,曾盛行一時。

 

 

民國

白話文:胡適等人提倡,經過五四運動後,白話文暢行了。

 

.

寓言(含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仙話)的演變發展

 

 

()

「寓言」指以散文或詩歌體所寫的,具有教誨意味的短篇故事,常寓有道德訓戒的目的。寓言往往透過迂曲的方式反映生活、批判時代、頌揚生命。故事中的角色常以動物為主,有時也會是人或無生物。傳統的寓言寫作嫡脈則是以人為主,主要在講人事。寓言的獨立是在戰國中晚期。多依附於諸子與史傳散文而存在。

 

 

1.寓言文體

(1)

詩體

詩體寓言:《詩經‧豳風‧鴟鴞》是早期的一首寓言詩,《氏春秋‧介立》〈龍蛇歌〉,是完整的寓言詩。

 

 

(2)

散體

散體寓言:諸子及策士在宣傳自己的學說、遊說諸侯的過程中,為了增強論辨效果,大量地使用寓言,從而產生了一大批寓言作家。據統計:《韓非子》300—400則,《呂氏春秋》約300則,《莊子》有寓言約200則,《列子》約100則,《戰國策》約60則。《韓非子》中的《儲說》與《說林》正是中國最早的寓言專集。

 

 

(3)

賦體

賦體寓言:戰國中期以後產生。如《楚辭》之〈漁父〉、〈卜居〉,《九章》之《橘頌》;宋玉〈對王問〉和〈高唐賦〉、〈神女賦〉中巫山神女的情節等。

 

 

2.

韓愈的〈馬說〉、〈龍說〉、〈送窮文〉,柳宗元的〈三戒〉、〈種樹郭橐駝傳〉,繼踵前例,深蘊人生哲理。

 

 

3.

《廣諧史》一書編成於明代,為匯編性的寓言著作:將各類物種擬人化,為之作傳的「擬人傳體寓言」,共242篇,數量龐大,內容豐富;作者上自唐代的韓愈(768824年),下至明代陳詩教(1615年),綿延近八百年,作品形式相當一致,形成一種仿擬風潮。

 

 

4.

劉基《郁離子》一書共分為十八篇,每篇又分為若干則,共計一百九十五則的寓言小品,追仿舊跡,但多所突破。

 

 

(1)

以《郁離子》為書中貫穿寓言的中心人物,實為作者的化身,時隱時現,來去自如,時而直接作論,時而參與問答,時而旁觀評贊,筆法靈活。

 

 

(2)

取材甚廣,從歷史古人到現今社會,從帝王將相至升斗小民,從神仙佛道到妖魔鬼怪,從百工雜藝到草木蟲魚,無所不包。

 

 

(3)

想像奇詭,文辭富麗,技巧多變,藝術性極強。

 

 

()

「神話」是古代各民族或種族,透過當時人們的基本知識,對神和自然現象的詮釋與說明,是一個族群的集體產物。而中國神話中國神話一般指的是關於上古傳說、歷史、宗教和儀式的集合體,通常它會通過口述、寓言、小說、儀式、舞蹈或戲曲等各種方式在上古社會中流傳。常以原始神話的形態保存下來,並無體系,散落地記載於《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中。《山海經》不知作者,書中包含豐富的神話傳說和山川博物,風格奇特,為志怪小說的鼻祖。
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話會被假定是歷史真實的一部份,關於中國神話的最初文字記載可以在山海經、水經注、尚書、史記、禮記、楚辭、呂氏春秋、國語、左傳、淮南子等古老典籍中發現。就象其他民族的神話一樣,中國上古神話是源自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試圖通過推理和想象的方式對各種自然現象作出合理解釋,但是由於當時的認識水平較低下,因此經常籠罩着一層神秘的色彩。另一方面,上古神話也是上古社會的縮影,神話中的人物大多來自原始人類的自身形象,狩獵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大多與狩獵有關;農耕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多與農業有關。
◆神話是古代民間互相傳述的故事,在經過歷代的添加和改造,故事內容變的更豐富,亦也可能變的面目全非;
◆神話記載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經驗,對所感知的事物的主觀看法,當中反映了社會的發展;
◆神話發展自一個人們知識水平較低的原始社會,所以對大自然的事物做出神聖的敘述。
◆神話的背景是在秦漢以前,主要是描述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萬物有靈論及上古宗教,神話中的主角是神或半人神,樣貌、能力和功績多異於常人,同時神話敘述是一個超乎想象的時空或事件。

 

 

()

「傳說」就是一些口耳相傳的故事,有較明顯的歷史背景。這些故事可能會隨着人口的遷移,在相隔數百里的地方,有着同樣人物的傳說,卻又因地方的不同而有所偏差,傳說中的主角是人,樣貌、能力和功績雖被誇張描述,但並非不可接受,內容也較貼近現實世界。
「民間故事」有較濃厚的歷史教訓。

 

 

()

「仙話」是神話的變種,大約起源自戰國時代之後,隨着道教的興盛而出現,主要是宣揚神仙思想和道家文化,描述仙人的生活、成仙的經歷等。
由道教開始在中原盛興以後,道士們為了能有效的把教務向四方推動出去,便在上古神話或其他宗教的信仰基礎上,添加自己的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漸發展出了三清尊神、玉皇、三官大帝等的神仙體系。如今的道教修持法門,除了有屬於道教本身的觀念和方法外,也遺傳了上古時代的萬物有靈、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信仰。
在晉代至明、清時期,中國文學史上又出現了一種被稱為「志怪小說」或「神魔小說」的類別,主要講述「神」、「鬼」、「仙」、「妖」、「精」、「怪」、「佛」、「魔」的故事,當中很多是參考了神話、傳說和仙話,其中有名的當屬「封神演義」、「西遊記」、「鏡花緣」及「聊齋志異」等。

 

 

 

 

 

 

 

 

 

 

 

 

 

 

 

 

 

 

 

 

 

 

 

 

 

 

 

 

 

 

.

小說的演變發展

 

 

項目

演變

 

 

由來

1.

中國小說起源於古代人們閒暇休息時所講的神化故事,分:英雄神、自然神。

 

 

2.

「小說」一詞,始於《莊子‧外物篇》。

 

 

3.

漢代時,「小說」被用來作為「古代和當代典籍」的通稱。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列小說家為「十家」之一,而置其於「九流」之外。

 

 

先秦

《隋書‧經籍志》列小說二十五部,以《燕丹子》(或稱《燕太子丹》)為最古的小說。

 

 

漢魏六朝

1.

以筆記小說為主,形式為短篇文言,都是瑣碎的、零星的記載,記鬼神怪異。

 

 

2.

類別:(1)志人小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開後世說部之先河)
(2)
志怪小說-干寶《搜神記》、東方朔《神異經》

 

 

唐代

1.

又稱「傳奇」,已具完整的情節,角色鮮明,主題深刻,有敘事技巧。

 

 

2.

作品

‧記神怪:古鏡記、遊仙窟
‧記遊俠:虯髯客傳(杜光庭)、紅線等
‧記才子佳人:李娃傳(白行簡)、鶯鶯傳等
‧記佛道思想:南柯太守傳、枕中記(沈既濟)

 

 

3.

唐人傳奇,多保存於宋李昉輯《太平廣記》中,屢為後代戲曲所取材,甚至明清戲曲亦稱「傳奇」。

 

 

宋代

小說稱為「平話」(或話本小說),為說書人的底本。白話體說書不僅供人看,而且還是說給一般人聽的。分四家:小說、講經、講史、合生(男、女藝人合演)

 

 

元代

1.

開始發展章回小說,小說的規模漸漸完備,而文體也多用白話,蔚為流行。

 

 

2.

施耐庵《水滸傳》:為最早的白話章回小說
寫北宋懷安大盜宋江等嘯聚梁山泊的故事,根據話本及傳聞加以想像渲染,然宋江史上確有其人,梁山泊確有其地。

 

 

3.

羅貫中《三國演義》:為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通俗小說
原因是「擁劉反曹」契合讀者的道德觀念,且每個人物都有鮮明性格:如關羽的義勇、張飛的剛烈、諸葛的智謀、曹操的譎詐,易使讀者認同。把《三國志平話》故事作全部改寫,寫三國爭霸、勢力消長的過程。取材自歷史,因文生事、虛構創作,以寄託其理想希望。由於出書時間較早,故文體是簡易文言文。

 

 

明代

章回小說蓬勃發展、邁向成熟的時代。

 

 

1.

章回小說:

 

 

《西遊記》(神怪小說):吳承恩改寫41回本為100回本。寫唐三藏赴西域取經,集取經故事之大成,且有不少加工創造:如大鬧天宮、偷吃人參果、車遲國鬥法、大戰紅孩兒、三調芭蕉扇、誤入小雷音等精彩章回。所描寫的幻想世界和神話人物,大都有現實生活作基礎,在神奇的形態下體現了作家與人民的某些美好願望。八十一難、七十二變、各種神魔的本領都充滿幻想色彩,他們使用的武器法寶都具有超自然的驚人威力。諷刺抨擊了現實的黑暗,表達了作者對當時腐朽政治的憤懣和內在的理想。

 

 

《金瓶梅》(冶豔小說。人情小說的開山祖):作者化名蘭陵笑笑生,不詳何人,殆隱身市井、觀察敏銳、熟悉人情世故的文藝家。它的題材由《水滸傳》「武松殺嫂」一段演化鋪陳而成。全書以土豪惡霸西門慶的發跡暴亡為中心,全面反映上自封建最高統治者,下至地主、惡霸、市井無賴的種種罪惡和腐朽淫蕩生活及所構成的一個鬼域世界。是古典小說傑出的異端之作。

 

 

《封神演義》100回,許仲琳編輯。以宋元講史話本《武王伐紂平話》為基礎,天命思想為中心,加進匪夷所思的仙道妖怪、變化莫測的法術,演繹成長篇的神魔小說。藉姜子牙率神仙百姓反抗商紂的故事,影射明朝君主刻薄寡恩、高壓統治。

 

 

2.

短篇小說

 

 

天啟年間,馮夢龍廣泛收集宋元話本和明代擬話本,經過加工編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說集。淩蒙初在三言影響與書商的慫恿下,寫《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的判案小說,簡稱二拍

 

 

清代

1.

依《中國小書史略》,代章回小說可分:譴責小說、諷刺小說、人情小說、狹義小說、狎邪小說、公案小說等七類。

 

 

曹雪芹《紅樓夢》:於乾隆年間流傳80回本。胡適考證:今本120回後40回為高鶚續補。作者費時十年,以自身由盛而衰的家族史為藍本,透過逼真的人物、錯綜的情節,寄託複雜深遠的主題。初名《石頭記》,又名情僧錄、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金玉緣。本書為真正的創作,非舊小說的沿襲;以悲劇收場,非傳統大團圓結局。是世界性的文學名著,中外學者紛紛研究,形成「紅學」,是古典小說最偉大的傑作。

 

 

書中人物性格:王熙鳳/美麗聰明、能幹好強、狠毒潑辣,書中稱她「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賈寶玉/書中稱他「橫行公子」、「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林黛玉/聰明秀麗、工詩文、多愁善感、孤高自賞;薛寶釵/氣度大方,端凝莊重,罕言寡語,表面不爭,內心暗鬥,外冷內熱。

 

 

吳敬梓《儒林外史》:為許多自成格局的短篇銜接而成。描寫在科舉制度下,知識份子的種種心態和活動,是最負盛名的諷刺小說。

 

 

文康《兒女英雄傳》:寫清朝康、雍年間一公案。書中主人翁十三妹,仗義行俠,英氣外發;嫁做人婦,又顯兒女情態,堪稱兒女英雄之典範。為寫實俠義小說。

 

 

劉鶚《老殘遊記》:清末一部中篇章回小說,寫一江湖醫生鐵英(號老殘)在山東行醫所見所聞,反映晚清社會的某些現實,揭發清官之惡。

 

 

2.

文言短篇神怪小說

 

 

蒲松齡《聊齋誌異》:作者一生苦學卻屢試不第,整理改編四百多篇的民間傳說和鄉野傳奇,筆下仙狐鬼魅,與塵俗的人心世態相較,倍覺可親可愛。他暮年此書方告成。〈自志〉云:「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王士禎於書後作詩云:「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晚清出現四大譴責小說,描寫以官場爲主,旨在揭發政治之腐敗與社會之黑暗。
四庫全書列小說於子部,但未收元明以後之章回小說。清末出現翻譯小說。

 

 

 




1.

清李漁所列的小說界四大奇書:
(1)盜:《水滸傳》,作者(施耐庵)(2)奸:《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
(3)邪:《西遊記》,作者(吳承恩)(4)淫:《金瓶梅》,作者(笑笑生)
※民間俗諺: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男不讀《三國》,女不讀《西廂》。因為《西廂》誨淫,《水滸》誨盜。

 

 

2.

金聖嘆以《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為「六才子書」。

 

 

 

 

 

 

 

 

 

 

 

 

 

 

 

 

 

 

 

 

 

 

 

 

 

 

 

 

 

 

 

書名

作者

脫化自

類型

文體

性質

風格

 

 

水滸傳

施耐庵

大宋宣和遺事

章回
長篇

白話

俠義

敘事細緻,神態活現,內涵深刻

 

 

三國演義

羅貫中

三國志平話

淺近文言

歷史

人物突出,情節變化,語言錘鍊

 

 

 

 

 

 

 

 

 

 

 

 

 

 

 

 

 

 

 

 

 

 

 

 

 

 

 

 

 

 

 

 

朝代

小說名

作者

文體

類別

內容簡介

 

 

1.

戰國

山海經

不詳

文言

寓言
神話

志怪

包含豐富神話傳說和山川博物,風格奇特

 

 

2.

搜神記

干寶

筆記體

逐條、零星的記載,以鬼怪之事為題材

 

 

博物志

張華

記鬼怪之事

 

 

3.

南朝宋

世說新語

劉義慶集門下客

文言

筆記體

志人

東漢東晉間的名人高士奇聞軼事及雋語,開後世說部之先河

 

 

4.

三國志平話

 

白話

話本

講史

為《三國演義》的前身

 

 

大宋宣和遺事

為《水滸傳》故事之最早雛型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詼諧,為西遊記喜劇風格開啟端倪

 

 

武王伐紂平話

代《封神演義》的底本

 

 

5.

水滸傳

施耐庵

白話

章回體

俠義

寫北宋懷安大盜宋江等嘯聚梁山泊的故事(四大奇書,第五才子書)

 

 

三國演義

羅貫中

淺近
文言

歷史

寫三國爭霸、勢力消長過程。改編歷史,以寄託其理想希望

 

 

6.

西遊記

吳承恩

白話

神怪

以諷刺、幽默的筆調,渲染有關唐三藏取經故事的神話傳說

 

 

金瓶梅

笑笑生

人情

借水滸中武松殺嫂故事鋪陳而成

 

 

封神演義

許仲琳

神怪

影射明朝君主刻薄寡恩、高壓統治

 

 

7.


聊齋志異

蒲松齡

白話

短篇

志怪

所描述異物讓人覺得很可親可愛可敬

 

 

醒世姻緣傳

章回體

諷喻

一百回,人物記實、醒世

 

 


紅樓夢

曹霑(雪芹)
80
回後高鶚補

言情

以自身由盛而衰的家族史為藍本,寄託深遠的主題。

 

 

儒林外史

吳敬梓

諷刺

嚴厲批評八股取士下的科舉制度

 

 

兒女英雄傳

文康

英雄

寫具兒女真情、英雄智性的人中龍鳳

 

 


老殘遊記(中篇)

劉鶚

四大
譴責
小說

反映晚清社會現實,揭發清官誤國

 

 

官場現形記

李寶嘉

人物記實、醒世

 

 

廿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沃堯

人物記實,醒世

 

 


鏡花緣

李汝珍

描寫一個理想的海外世界和各種的奇聞異事,寄托作者的社會理想。

 

 


孽海花

曾樸

譴責

以三十年所聞異事,道出末代王朝空虛頹敗的局勢

 

 

花月痕

魏子安

狎邪

痴珠劉秋這對才子佳人的故事,表達作者的複雜心態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1472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