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26 09:51:49瀏覽1106|回應1|推薦4 | |
168艦隊長張鳳強少將因越域操演而為海軍艦隊指揮部以「違反長官職責」及「違反部屬職責」等罪移送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日前偵查終結,處分不起訴;另海軍司令部官兵權益保障委員會亦已投票撤銷大過處分。看來懲處的爭議已告平息。回顧事件過程中的風風雨雨,所衍生國防部及海軍司令部的傳播困境,仍有待軍方各級長官以智慧化解。 在越域操演懲處的爭議中,我們可以從國防部、海軍司令部,以及張艦隊長個人的意見表達中觀察到:事件的發生由軍方掌握話語權時,媒體幾乎無法獲知張艦隊長的個人意見與事件全貌;但隨著輿論及退役將領對於張艦隊長表達幾乎一面倒的支持時,張艦隊長個人的意見及事件的真相才漸為媒體所知悉及報導,此時國防部及海軍司令部對張艦隊長懲處的堅持似又產生了轉圜。 此囿於議題的爭議性,而個人或群體依其所觀察到的「意見氣候」判斷自己意見主流性的現象,即為政治學及大眾傳播理論的「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沉默螺旋」可能上演小人物的悲歌,亦可能因媒體的影響,形成多數錯誤共識之「樂隊花車效果」(bandwagon effect),尤其是面對專業門檻較高的軍事領域更是如此。 另事件發展的過程中,國防部及海軍司令部雖然一再強調對該案的處理旨在匡正演訓紀律,絕對沒有涉及個人的好惡;但事實上,對於媒體的質疑卻一再的以「擠牙膏式」消極回應,甚至研判張艦隊長是否違紀抗命的「關鍵電報」竟「失而復得」!凡此種種,皆為國防部及海軍司令部認為自己較不容易受到負面訊息的影響,而其他閱聽人比較容易受影響的傳播理論之「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 effect)及以行為限制或規範負面訊息的第三人效果之「行為效應」的具體實踐。 軍隊與媒體間,長久以來即存在「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之兩難,且媒體傳播在資訊科技的推波助瀾下,新聞內容的評論更加的即時化、社群化及專業化,對於軍事新聞的管制已不可同日而語。國防部於1991年起雖已建立各軍種、軍事院校及軍團級單位的發言人,然其除了代表單位對外發言及處理新聞工作外,更應時時體察社會氛圍及與媒體互動中所產生的傳播現象,避免國軍在處理負面新聞的當下,肇生更多的負面新聞,使國軍的形象更為不堪!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