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6 12:00:38瀏覽588|回應0|推薦0 | |
(二十三)瞄準手雜憶
補到砲三班,接了瞄準手位置,剛開始孫班長說是試看看,哪知一試成主顧,就玩到退伍了。105砲,主要的操作在發射手(第一砲手)與瞄準手,前者負責高低,後者負責方向,瞄準手還需一個默契良好的標竿手,如此報「好」才能快又正確。我在后扁是60砲組,操過60砲,對於水準氣泡集中已經有點概念,操作起來更得心應手。 當過砲兵,無論60砲、105砲,乃至其他砲種,提到砲操,都會說「跳砲操」,的確是用跳的,整個細節,「金門砲長」格子寫的鉅細靡遺,我就不多提。當時編制為砲兵營下三個連,每連四個砲班。外加觀測班、通信班,建構了所謂觀、通、射、砲架構。出操時,觀測、通信兩班,都獨自帶開,看來比較「凉勢」,四個砲班則集中砲場出操。 一般來說,屬於基本操練,由各班班長自行處理。如果四砲同時操作整個流程,我們都由二砲的宋華富班長發號施令。如全連的賦予射向訓練,另由副連長指揮。瞄準具這邊有兩個水準氣泡,一個是控制高低的(是否稱高低氣泡?),一個是兩輪氣泡。兩個氣泡集中,瞄準具才能保持水平狀態。 訓練時,有時也輪流操作,目的是希望大家都是全能砲手,但瞄準手較少換手。第一砲手這邊控制高低,仰度1800﹝阿明大格子首頁那張就是1800﹞,是砲管最高點,許多班長操兵,最喜歡下這指令,第一砲手努力搖,瞄準手也不能閒著,砲管上升,也要努力轉高低氣泡,平常訓練,兩人是靈魂人物。裝填手、信管手、彈藥手,只有開架、併架等動作而已。 賦予射向的訓練,是爲實彈射擊作準備,按照射擊流程,依照副連長指令,一一複誦:「全連,榴彈,A批號,空炸信管,時間3.○,方向○○○○,高低○○○,仰度○○○」,訓練時前面幾項,都不必動作,「方向」開始才是重點。方向大小,牽涉到射向,必須掉大架。新手操作時,如果方向差得太多,往往有找不到標竿手的窘境,漸有經驗之後,熟練的標竿手會站到大概位置,瞄準首先目視指揮,一邊看瞄準鏡,很快找到。開始指揮先手掌左右大幅擺動,其次才是兩指微調,描到標竿左緣,立刻握拳示意插下。這時標竿手的默契非常重要,否則游移不定,浪費時間。我的標竿手是嘉義的葉榮征,兩人搭配,很快就能搞定。 瞄準手訓練,有兩事或可一記,一是操作不久,我悟出「前左後右」口訣,以瞄準手所站位置而言,高低氣泡是橫向,兩輪氣泡是直向,高低容易看,兩輪氣泡跑了,要指揮掉大架,經過觀察,這「前左後右」非常好用,氣泡往前,指揮往左,氣泡往後,指揮往右,有此口訣,便不易迷失,否則越掉越離譜。 瞄準手還有一任務,即訓練場地或砲陣地必須「推砲向前」時,負責推輪胎。輪胎之上是擋泥版,上連活動護版。輪胎與擋泥版之間,有數公分間距,推動時班長一定交代,手指不得平貼輪胎(平貼手可能捲進去),只能用靠進手腕部分力推,輪胎滾動,掌心碰鐵板,再回原位週而復始,日久習慣成自然,推砲時本能的用此推法,從未發生意外。不料退伍後的教召演習,記得在大肚山,連上某砲班便發生手掌被捲,整個手皮捲剝,主要原因是教召時以退伍證職務找人,不全然當過砲兵,被捲弟兄無此常識,舊砲兵又視為理所當然,未予提醒,沒想到以前班長常提的後果,終於在教召時見識到了。 古人說:「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砲兵瞄準,最能印證這句話。孫班長常常耳提面命,深恐出了差錯。瞄準手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田中基地,射向差了45度左右,幾乎是要命的失誤。話說濁水溪兩岸砲陣地,都是砂石填築,火砲就定位後,必須挖駐鋤溝,防後坐力,最後還必須挖掩體,真是苦不堪言。營長為了成績,示意各連,前一天派兵到砲陣地,由副連長依目標粗估概略射向,每門砲位置,駐鋤落點,先挖鬆,再虛掩,明天拖砲進來,只要將兩個駐鋤放到定位,頂多只是小調而已。 第二天的演習,依計進行,誰知人算不如天算,發生了意外狀況。駐鋤位置根本不是原先預估,昨天所挖白費力氣了。一切依指令按部就班,重新來過,第一波砲彈終於如期發射。不料河堤的觀測所傳回來報告:「不見彈!」這下非同小可,立刻檢查諸元,四個砲班方向一致,高低沒有問題,最後發現是射擊指揮所算錯了,責任有了歸屬,負責的是觀測官李○南,砲彈下落不明,最壞的狀況是落在村落,民房倒塌,加上數條人命;其次,可能落在郊外,剛好有人耕種或路過被擊中,最好的狀況是掉落田野,無人傷亡。李官緊張,申恩來連長也緊張,後來得知平安沒事,才鬆了一口氣。 事後,有天閒聊,李官回憶這件事,他說當天他實在害怕極了,萬一出人命,前途全毀不說,還得賠償、坐牢。狀況尚未明朗,忽然張寧吾營長吉普車開了過來,一下車,怒氣沖沖,大聲說:「找電線來!」李官又說:「聽完營長這話,我內心暗叫這下完了,應該出了人命,營長怕我逃跑,臨時找電線要將我先綁起來。」後來證實只是虛驚一場,電線另有用途。 年代久遠,記憶模糊,也許不對,敬請指正。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