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17 21:36:03瀏覽144|回應0|推薦0 | |
博狀元餅
賭博是人類共同的天性,人類形形色色,賭博也五花八門,科舉時代飽讀聖賢之書的舉子,真正參與以金錢為賭注的,可能不多,但讀書人之間,卻流行一種藉由賭博預卜來年考運的遊戲-博狀元餅(也稱博月餅)。整個遊戲過程,全與科名有關,輸贏之間,也卜考運,讀書人溫文儒雅,就連賭博,也較市井小民更為高尚。 關於台灣的博狀元餅習俗,屢見於清代各種方志或筆記,從時間看,從康熙中葉的《臺灣府志》,一直到日本領臺之初的《安平縣雜記》,都有記載;從地域看,北起淡水廳,南迄鳳山縣,都有相同習俗,這說明了這項中秋應景節目,是台灣全面性的賭博遊戲,歷百餘年而不衰。 關於博狀元餅,臺灣舊志所記,都大同小異,且極為簡略,康熙《臺灣府志》說是:「中秋,祀當境土神……。是夜,士子遞為燕飲賞月;製大麵餅,名為中秋餅,以紅硃書一『元』字,用骰子擲四紅以奪之,取『秋闈奪元』之義。」《安平縣雜記》也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夜製中秋餅,硃書『元』字,擲四紅奪之,取秋闈奪元之兆。」清初到清末,沒有任何改變。這種文人遊戲,其實有許多玩法與規矩,並非「用骰子擲四紅以奪之」這麼簡單,只因在當時人人能懂,舊志就不多加著墨了。 乾隆初來臺的侯官鄭大樞,曾作了〈風物吟〉十二首,其中一首便是描寫中秋博狀元餅及演土地公戲的景象:「奪采掄元喝四紅(原注:中秋,士子遞為讌飲;製大肉餅,硃書『元』字,用骰子擲四紅取之,為奪元之兆),月明如水海天空.野橋歌吹音寥寂(昔年山橋野店,歌吹之聲相聞,謂之夜戲),子夜挑燈一枕風。」首句「喝」字,用得極為傳神,彷彿見到骰子擲出,一群人正在大聲吆喝:「四紅!四紅!」 據文獻記載,擲四紅者可以獨抱狀元餅歸,為明年考取狀元之兆,什麼是「四紅」呢?顧名思義,就是一次擲出六顆骰子,有四面翻出紅四,這是遊戲的最高潮。現今的骰子通常有兩面紅點,一面是一,另一面是四,據說唐明皇賭博時,擲出四,起死回生,有救駕之功,特別賞賜紅臉。一般玩博餅,所謂擲「紅」就是指紅四而言。 這裡不妨看看鹿港方面遊戲規則,大致是這樣的:所賭月餅每組分為:狀元餅、榜眼餅、探花餅各一個,會元餅四個、進士餅八個、舉人餅十六個,秀才餅三十二個,或加貢生、童生、白丁等餅。月餅小的如銀元,大的如臉盆大,各式月餅,用紅紙依其大小順序,貼上名稱。玩法是每人輪流用骰子六顆擲入碗中,骰子六顆,四數為紅,餘數為黑,各視出紅的數字,取得所定科名高低的月餅。出四紅為最高點,得狀元餅。三紅得會元餅,二紅得舉人餅,一紅得秀才餅。 骰子共有六顆,何以會以四紅為最高點,而不是五紅、六紅呢?原因是六顆有四顆紅,雖不容易,但可能性還是很高,遊戲才易繼續玩下去,五紅、六紅,是有可能,但機率不高,萬一出現,另有規矩,出五紅時稱「五紅追三級」,一舉奪得狀元餅、榜眼餅、探花餅三種,同時每人並應將其手邊已取之餅,悉數歸於這為五紅得主。出六紅或六面同數,稱「一式」或「六普」,取得月餅全套為全勝。其他還有出四面同數,稱「四進」,得進士餅。出五面同數,稱「五同」或「五子登科」,也可奪狀元餅。出兩組三面同數,稱「對平」,可得榜眼餅、狀元餅。出一二三兩組或四五六組數目,稱「帶平」,得狀元餅、秀才餅。出每顆不同數,稱「六不同」,得探花餅,榜眼餅。每盤時間長短不一,週而復始,往往玩至深夜。 從文獻觀察,中秋博月餅風俗,以漳泉為及台灣為盛,而福州語系的地區,偶而也有,規則不盡相同,如閩清縣,骰子是一為白色;二、三、五、六為黑色,四為紅色。廈門方面除以出現四紅論輸贏外,更以四紅外加兩顆紅一,為最高級,稱「狀元插金花」,其他規則甚多,總計達三十條,甚至還有一但「六黑」出現,大家可以熄燈搶餅的玩法。
光緒二十一年,臺灣改隸日本,科舉制度跟著提早結束,中秋博狀元餅,以取科舉及兆為主要目的,自然也式微,甚至消失;然而近十年來,許多廟宇舉辦的中秋活動,紛紛恢復博狀元餅遊戲,只參與遊戲的,不再是傳統讀書人,而是一般社會大眾(舊稿)。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