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解開《大屯山房譚薈》作者之謎
2011/12/28 16:05:39瀏覽364|回應0|推薦0



 


解開《大屯山房譚薈》作者之謎

 

研究臺灣文史,特別是文學史者,號稱「蛻葊老人遺著」的 《大屯山房譚薈》是使用率極高的舊籍。《大屯山房譚薈》全文首次出現於1968731 《臺北文獻》直字一至四期合刊本;另19803月,中華民國史蹟研究中心又將之收入《鯤海粹編》(以下簡稱「鯤海本」),與陳鳳昌「拾唾」、連橫「臺灣贅譚」、許天奎「鐵峰詩話」等數種合為一編。研究者引用,大都不出這兩種出版品。

《大屯山房譚薈》雖說是前人著作,但在 《臺北文獻》發表之前,少人知有其書,1972年由臺北文獻會出版的《 中原文化與臺灣》所收王國璠先生〈臺北詩論〉,已經有所引述:「(林占梅)在竹塹構築了一座方廣十餘畝的莊院,名之為潛園 。蛻葊老人《大屯山房談薈》曾經簡略的介紹……(下略)」,這是我所知「譚薈」較早出現的文獻,雖有談、譚一字之差,其實是同一書,無傷大雅。

關於此書來歷,《臺北文獻》在本文之前僅交代說:「蛻葊老人遺著」、「南蘭陵  胡氏國風樓藏稿」、「龍舒  舒韻玄點註」(「鯤海本」則作「蛻葊老人遺著、王國璠正稿),此三行字外別無圖片或文字說明,按道理說,秘本的新發現,值得大書特書,交代如何發現,原稿保存情形,共有幾頁,抄本或印本,尤其是原稿影像,更會選擇一二製版存真,可這次發表,資料全無,不見書影。提供者所謂「南蘭陵胡氏」,不知其名,案關於胡姓僑生,〈臺北詩論〉在論及林維源書法時,已提到其人,說是「據說有位胡姓僑生,曾在牯嶺街得到他(林維源)的手札二十餘紙,我追蹤了很久沒有下落,後來聽說他回僑居地了。」後來「鯤海本」冠以邱秀堂「蛻葊老人簡介」,有比較詳實的敘述:「蛻葊老人,不知姓氏,亦不知里籍,所作《大屯山房譚薈》一書,係毛邊紙手抄本,僑生胡國風君購於牯嶺街舊肆。一日持陳舒城璞菴先生閱,先生以文字拙劣,不類通人,欲棄之,然所載多同治、光緒間士林掌故,關係文獻至鉅,乃援筆為之修正,越月畢事,胡君後謄清一過,視為珍物,攜返僑居地,南北越戰起,胡君不幸在順化罹難,此冊諒遭兵燹矣。茲徵得璞菴先生同意,乃檢修正稿,刊以行世」。藏稿的胡姓僑生,從原來的「胡氏國風樓」改為「胡國風」,資料出處也有所交代。

至於點註者「龍舒  舒韻玄」,當是王國璠先生筆名,沒有問題,他是舒城人,常使用舒字開頭筆名,如「舒州月」也是,這本謎樣的臺灣文獻舊籍因無其他資料印證,作者「蛻葊老人」,也不知何許人,長期以來,我總覺得這「蛻葊老人」會不會就是王公本人?過去許多人主編雜誌,最喜歡化名登載自己作品。況且通篇文體,很神似王公另一本著作《臺海搜奇錄》,因此託名僑生購自舊書攤殘稿,並非完全不可能,只是很難證實。

20086月中旬,有機會拜訪王公,兩人相談甚歡,談些陳年往事以及一些交遊人物外,不免談到舊書,從《臺灣全志》談起,這是他接觸臺灣文獻的入門書,再談到他第一本著作《臺海搜奇錄》,以及所編印《詩畸》,最後是《柏莊詩草》。談完這些,王公忽然話題一轉,告訴我說:「還有一件事,我想你是內行人,應該瞞不過你,就講清楚好了。」「有位林姓老師,他是宜蘭人,在臺北教書,有次來找我,帶了他老家找到的稿本,是他祖父手寫,是筆記書,蟲蛀、破損很嚴重,有文無詩,有詩無文,總之沒有一則是完整的,這份稿子交到我手裡,希望能整理出版,但實在是太困難了,不得已只好依照殘存文字,以保存原書精神為原則,有文獻參考的,儘量查補,其他就推測補寫,書成之後,約有半數是我的創作,後來命名為《大屯山房譚薈》,發表在《臺北文獻》,問題是補的太多,林先生說不宜用他祖父名義發表,他說就用我名義發表,但這樣做總是不妥,於是就虛擬了一個『蛻菴老人』名義,就這樣發表了。這位林先生說,將來編印族譜,要將這段使末記入族譜,後來沒再連絡,其族譜有無記載已不得而知了。」

「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王公一席話,解開了三十年來的困惑,無論書名或作者都是虛擬的,當然大部分的文字,也都出自王公手筆,其實這本書逕稱為王公著作也不為過。翌年,即2009年,閱報驚聞王公以九十三高壽於65日赴召修文,幾個前的訪談,幸能解開《大屯山房譚薈》謎團。李義山著名詩句:「心有靈犀一點通」,回憶當時,兩人對面而坐,前輩當前,儘管很想開門見山,直接請教,但終究不敢造次,不料王公彷彿看穿我的心事,作此釋疑。前輩遠矣,謹追記前言,以存掌故。(辛卯季冬)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