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內政問題之後,宋、蔡的「行動」在哪裡?
雖然許多評論表示總統大選的最後辯論,在公民團體的十二道問題下,火力分散,然而卻逼使觀眾正面檢視候選人的「行動觀」。延續第一場辯論後,數字的溫度是幾度不應再是關鍵,關鍵在於總統可以為人民做什麼?
三位候選人對於內政議題的回應取向是相當明確的。比起柔性傾聽的蔡主席,宋主席原住民僅餘三族的言論,的確具有相當的感染力。但是公民團體要問宋主席您能做什麼?宋主席整場辯論強調「親身督導」,所有內政問題都不是一步一會可治,組成聯合政府,「統合協調」才是關鍵。筆者還要問,總統的每日工作不就是親身督導?統合?協調?
向來受空心形樣所苦的蔡主席,今日對政策的行動方案,仍流落標題式的發表。當您的不斷攻擊財政不效率時,能不能不僅止於「國家政策應有優先順序,杜絕浪費」,人民想知道的事您的第一優先究竟是什麼?您的投資又是多少?當您不斷攻擊稅制未改革時,能不能不僅止於「在最低稅負制的基礎上改革」,筆者想問,最低負擔是否提高?提供多少?
對於最受內政放大鏡檢視的馬總統,筆者認為他絕對不是一個完美的候選人,但大概是三位最搞得清楚狀況的候選人!為四年的不能成就,為總統的不能,找出替代的行動策略。住宅未能正義,馬直指混居才是行動之道;婦女保障,馬直指幼兒五歲入學免費;薪資水平過低,馬直指19%企業提高薪資;環境保育,馬直答合理電價電量取向為先,輔助節能減碳。這些答案當然不是標準正確答案,但是宋、蔡會有什麼特別不一樣的具體政策嗎?
台灣要選的是一個有經驗、能解決問題的總統,不是一個空化大餅,毫無實際執政經驗的新手。辯論會到此結束,相信選民心中也有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