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在泰國文化中被視為神聖的動物,是力量與智慧的象徵 。在清邁與清萊,與大象相關的傳統深植於當地歷史,例如大象曾被用於建築和戰爭中。當地也有許多與大象相關的節慶活動,如大象日(3月13日)。觀光價值: 1. 清邁與清萊是泰國大象觀光的重要地點,擁有多個專門為旅客提供大象互動體驗的營地與保護區。 2. 活動內容包括餵食、與大象一起洗澡、觀察大象自然行為等。這些活動吸引了大批遊客,對於當地經濟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保育意識的提升: 1. 隨著全球對動物福利的重視增加,許多大象營地和保護區開始轉型。例如,位於清邁的「大象自然公園」(Elephant Nature Park)以拯救受虐大象聞名,提供無騎乘的保育型觀光。 2. 這些保護區不僅促進旅客與大象的互動,還教育遊客了解保育的重要性。 未來發展: 1. 清邁與清萊的大象觀光將更注重倫理與教育,推廣「負責任旅遊」模式。 2. 擴大保育型旅遊的宣傳,吸引對動物福祉有共鳴的旅客,提升保育的可持續性。
泰國清邁&清萊之旅Day 2 .來到湄登大象學校 (MaeTang Elephant Camp)
Mae Taeng Elephant Camp(美登大象營) 位於泰國北部清邁,是當地歷史悠久的大象營地之一。該營地以其提供多樣化的大象體驗活動吸引旅客,讓人們能近距離接觸大象,同時了解泰國大象文化的深厚歷史與意義。Mae Taeng Elephant Camp簡介 1. 地理位置:位於清邁的美登地區(Mae Taeng),營地四周被壯麗的山林和河流環繞,提供自然舒適的環境。 2. 成立背景:營地成立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大象,特別是幫助那些從伐木業和非法捕獵中脫離的大象,並將其轉型為觀光資源。 3. 規模與設施:營地擁有數十頭大象及訓練場地,還設有其他活動設施,如竹筏漂流和牛車體驗,提供多樣化的旅遊體驗。
主要活動與特色 大象騎乘(逐漸減少推廣): 1. 傳統上,遊客可以騎乘大象穿越森林或河流,感受與大象親密接觸的體驗。 2. 但因動物保育意識提升,這類活動受到一些爭議,目前營地正逐漸轉型為更具道德標準的互動方式。 餵食與洗澡體驗: 1. 遊客可以親自餵食大象香蕉或甘蔗,學習大象的飲食習慣。 2. 洗澡活動讓遊客能在河流中為大象清潔,同時觀察牠們的自然行為,成為深受歡迎的無壓力互動活動。 大象表演(爭議活動): 1. 過去營地以展示大象繪畫、踢足球和搬運木材等技能為主。 2. 然而,隨著動物福利意識提升,這類活動已逐漸被批評,營地正努力減少或停止這類表演。 教育導覽與保育宣導: 1. 營地提供導覽,介紹泰國大象的歷史、與人類的關係及其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2. 推廣保育知識,教育遊客關注大象福祉。 周邊活動: 1. 參與竹筏漂流,體驗北部泰國的自然風光。 2. 牛車旅行,模擬泰國傳統的鄉村生活方式。
牛車旅行
此地觀光客眾多.有多項活動.因此導遊需安排行程.第一項乘坐牛車遊園
一台牛車.可乘坐4人
VIDEO
坐在牛車上.輕微搖晃.還蠻有意思.中途牛車會停下來.車伕會幫大家拍照
坐牛車的同時.騎乘大象的觀光客也從路邊經過
VIDEO
可欣賞沿途田園風光
少數民族村
牛車到達少數民族村
導遊婷婷跟大家介紹此處少數民族
一處林地.很簡單的鐵皮屋.搭建數十棟店面.販售物品
VIDEO
泰國北部是少數民族文化的聚集地,當地有許多不同的民族群體生活在山區,他們的文化、語言和生活方式為泰國的文化多樣性增添了豐富色彩 。這些少數民族被統稱為「山地部落」(Hill Tribes),主要包括卡倫族(Karen)、阿卡族(Akha)、苗族(Hmong)、拉祜族(Lahu)、傣族(Tai Yai)和利斯族(Lisu)等。
1. 卡倫族(Karen) 人口:是泰國北部最大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清邁、湄宏順(Mae Hong Son)和清萊等地。 文化特色: 1. 傳統服飾以白色和紅色為主,婦女通常穿著自織的繡花長袍。 2. 部分卡倫族以「長頸族」 著稱,女性佩戴銅製項圈來拉長頸部,這是文化身份的象徵。 3. 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擅長水稻種植和手工織布。
2. 阿卡族(Akha) 人口:來自中國西南、緬甸和老撾,後遷徙至泰國北部山區。 文化特色: 1. 擁有獨特的口述歷史和宗教儀式,崇拜祖先和自然精靈。 2. 傳統服飾以黑色為主,並裝飾銀幣和珠子,特別是女性的頭飾精緻且具有文化標誌性。 3. 經濟活動:以梯田農耕和手工藝品製作為主。
3. 苗族(Hmong) 人口:分佈在清邁、清萊及其他北部省份,部分來自中國和老撾。 文化特色: 1. 傳統服飾以鮮豔的刺繡和銀飾為主,特別是在節慶場合,服飾非常華麗。 2. 舉行傳統新年慶典時會進行拋繡球、吹奏芦笙等活動。 3. 經濟活動:最早以種植罌粟聞名,後在政府支持下轉型為果樹和高山蔬菜種植。
VIDEO
大象T恤
沙龍
導遊婷婷在一間長頸族婦女店面前.跟大家介紹長頸族
長頸族居住在泰國北部的湄宏順,稱自己為"Kayan"(克耶)。他們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長頸族的習俗是女子都在脖子上戴上銅圈。
泰國北部的長頸族(Long Neck Tribe) 實際上是卡倫族(Karen)中的一個分支,稱為巴東族(Padaung),他們以女性佩戴銅製項圈延長頸部的習俗而聞名。這一族群是泰國少數民族的一部分,原本來自緬甸克倫邦(Karenni State),因為逃避緬甸內戰,部分族群在20世紀80年代遷徙到泰國北部,主要分佈在清邁、清萊和湄宏順等地區。長頸族的文化與特色 1. 長頸文化的來源 a. 長頸族女性自幼開始佩戴銅製項圈,隨年齡增長逐漸增加項圈數量。 b. 傳說中,項圈的佩戴與保護部落女性免受老虎攻擊或表示美麗有關,儘管具體原因在不同部落間有不同的解釋。 c. 這一習俗是巴東族身份的重要象徵,也被視為吸引遊客的文化特色。 2. 傳統服飾 a. 長頸族女性的服飾通常為色彩鮮艷的手工織布,上半身以白色短上衣為主,下身穿條紋裙。 b. 項圈是一種銅製環狀飾品,隨著增長佩戴,從肩膀到頸部形成「長頸」的視覺效果。 3. 經濟與生活方式 a. 長頸族以農業和手工藝為主,尤其是製作和銷售手工織布和飾品。 b. 許多村莊已融入觀光業,透過文化展示和售賣工藝品來獲取收入。
泰國北部的長頸族(Padaung或Long Neck Tribe) 以女性佩戴銅製項圈而聞名。這些項圈並不真正讓脖子「變長」,而是通過改變肩膀和鎖骨的形狀,形成脖子看似延長的視覺效果:銅項圈的佩戴方式與過程 1. 起始年齡:長頸族的女性通常從5至9歲開始佩戴項圈。最初項圈較短,重量也輕,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增加數量和重量。 2. 項圈的製作:項圈以銅為主要材料,質地柔韌但重量不輕。整個項圈實際上是一根長銅條,盤繞成環狀。女性佩戴項圈後,必須定期更換或調整,以適應身體的變化。 3. 增加項圈的重量與數量:項圈的重量逐年增加,成年女性佩戴的銅項圈可能重達5至10公斤,長度可達20多圈。
長頸族項圈 文化意義與美學觀念1. 長頸族女性佩戴項圈是一種部落身份的標誌,代表文化傳承和族群歸屬感。在傳統觀念中,長頸被視為美麗的象徵,與女性的優雅和地位息息相關。 2. 傳說與故事:部分傳說認為,項圈最初是用來保護女性免受虎咬。另一說法則認為,這是為了防止女性被敵對部落掠奪。 3. 現代影響: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項圈文化逐漸成為吸引遊客的特色之一。許多長頸族村落因觀光收入而維持傳統,但也面臨文化商品化的挑戰。
VIDEO
留影
VIDEO
VIDEO
離開少數民族村後.搭乘小車回園區
清邁&清萊旅遊資訊:
泰國清邁&清萊之旅文章連結:
Day-1
【曼谷-蘇凡納布機場】【清邁機場】
【階迪鑾寺】【柴迪隆寺】【大塔寺】
【清邁蘭谷庭園】【RIMKHONG】
【清邁HOLIDAY INN CHIANGMAI】住宿
Day-2
【湄登大象學校】【懷古乘坐牛車】【長頸族】MaeTang Elephant Camp
【湄登大象學校】【大象戶外表演】【綠野仙蹤騎乘大象】MaeTang Elephant Camp
清邁往清萊中途.溫泉休息站
【清萊 Singha Park 聖獅公園】【辛哈公園】
【清萊夜市】【Chiang Rai Night Bazaar 】
【清萊 PHUFA Waree飯店】住宿【Phufa Waree Chiangrai Residence】
Day-3
【緬甸大其力】【玉佛寺】【大金塔】泰國美塞Most跨境緬甸大其力Tachileik
【清萊-鴉片博物舘】【Golden Triangle Park Hall of Opium】
【金三角長尾船遊湄公河】【寮國島】泰國.緬甸.寮國一河遊3國
【de lanna riverfront 】晚餐
【清萊 Dusit Island Resort Chiang Rai】旅館住宿
Day-4
清萊-【龍坤藝術廟】【白廟】【白龍寺】【white temple】
清萊到清邁-Cabbages & Condoms Inn and Restaurant休息站
清邁-【Khum Khantoke】中餐
清邁-【雙龍寺】【素帖寺】
清邁-【清邁夜間動物園】【Chiang Mai Night Safari】
Day-5
清邁-【綠園餐廳】中餐【ร้านผักเขียว LUIPU Restaurant】
【清邁機場】到【曼谷-蘇凡納布機場】返回台灣
◉✿ 別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想完成的就去完成 →想追求的就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