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燈變聰明 測人車溫度調明暗》
●感應式路燈》節能減碳●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2009/12/07
| 路燈曾被視為是工業革命後的社會進步表徵,但近來歐美開始出現「路燈要整夜都亮著嗎?」的質疑聲。(路透) | 全球吹起節能減碳風,專家把腦筋動到滿街林立的路燈上。法國西南部的土魯斯市(Toulouse)在局部公共道路和大學校園裡試辦感應式路燈,能偵測行人和車輛的溫度,自動將路燈亮度加倍,當人車離開10秒後,就自動恢復成昏暗的照明狀態。
土魯斯市政府估算,感應式路燈若試辦成功,將推廣到全市,省下至少一半的路燈耗電;法國的環保團體鼓吹廣設感應式路燈,既省電,還能保護生態環境。
有些法國小鎮甚至打算半夜過後熄滅所有路燈,回到沒有路燈的時代。說穿了,感應式路燈不是什麼新科技,卻是兼顧道路安全與節能減碳的好點子。
| 感應式路燈》保持全路段均一亮度,不致產生隔盞點亮的『斑馬效應』。 |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副組長李麗玲認為,以紅外線感測溫度的技術相當成熟,應用在路燈,只要裝上紅外線感測器,設定一個溫度標準( 例如35℃)以上,就視為人或車輛,據此「通知」控制器把路燈的亮度調高 。
結合影像和電腦辨識系統是另一種感測方式。李麗玲表示,城市的交通主管機關設置交通行控中心,就是靠街頭的攝影機拍下車輛移動的路況,交給電腦判別,根據車流量調整交通號誌,要藉此調整路燈亮度也行。
李麗玲說,供車輛行駛的道路裝設感應式路燈,和住家門口的感應燈不同,因為若當人車靠近時才瞬間點亮,這會造成明暗對比過大,瞬間亮起來的燈光會形成「失能眩光 」,影響視力,很可能因此造成交通事故。
因此,路燈雖然改成感應式,夜間還是該保留一定亮(照) 度才行。李麗玲舉例,過了交通尖峰時段,路燈只要維持1/3或1/2的照度,過了午夜幾乎沒車時,照度還可以調到更低,省電效益相當高。
有車輛經過時,可以靠溫度或影像感測器預先「通報」下一盞或下一排路燈加倍亮度,一段時間過後,感測器測不到人車就自動恢復原先設定的亮度。
不過,可調光燈具是採用感應式路燈的先決條件,最普遍的水銀燈沒有調光功能,鈉燈雖可調光,但調整速度緩慢 ,並不理想,可變換亮度、顏色的 LED燈是當前感應式路燈的首選。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表示,據統計,照明的用電量 ,約占總用電量20%,而當前的戶外照明多數是會產生光害,像路燈密度過密、照度偏高,都是耗電排碳、導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之一。如果從照明下手,至少有兩成的節能空間,光是全台改用更省電的照明系統,就能省下半座核電廠的發電量。
只是,台灣有特殊的「路燈文化」,地方首長常喊出「路燈要亮」的施政口號,民意代表更是設法為民眾爭取設置路燈,作為選民服務的具體績效,巴不得夜間把選區的每一吋土地都照亮。
於是,許多鄉鎮近幾年都因財政拮据,繳不出路燈電費,有的請民眾把路燈當「光明燈」認養,有的鄉鎮乾脆開一盞、關一盞,減半點亮路燈數量,撙節電費開支。
李麗玲表示,路燈開一盞關一盞,會導致路面產生一明一暗的「斑馬效應」,駕駛人得更吃力注視前方路況,一不小心就因為看不清楚穿越道路的人或動物,發生車禍,在這種路況開車也容易視覺疲勞,應該避免。
《路燈變色 降肇事率》
路燈附加感應功能,不止可以調亮度,還能變化光的顏色,警示用路人,提高行車安全。
工研院最近推出會自動偵測起霧、光線和緊急事故的智慧型路燈,透過感應器和設定能見度、下雨等偵測模式,調整高速公路的路燈顏色,遠遠就提醒駕駛人「小心!」
工研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副組長李麗玲表示,就跟汽車一樣,平時夜間開車 ,頭燈是白光或淡黃光,配有黃色霧燈的車輛遇到起霧,就能靠霧燈提高能見度。研究團隊利用這個原理,想到可以變化高速公路的路燈顏色,藉此降低肇事率。
李麗玲說,高速公路的車速快,兩側路燈大多是白光,像中山高速公路三義等易起霧路段,常因起霧縮短能見度,稍微不慎就會傳出車禍事故,如果裝上可發黃光的智慧型 LED路燈,透過霧氣和能見度偵測器可察覺能見度變低,智慧路燈就改發黃光。
萬一發生大塞車或連環車禍等意外事故,導致車輛卡在路上不動,也會自動閃紅光,好比古代的烽火台,讓遠距的駕駛人看到,預作剎車準備。
李麗玲表示,智慧型路燈能和高速公路行控中心連線,通知警察、消防等單位到場處理,也能經由廣播呼籲駕駛人留意。
李麗玲解釋,用黃、紅光警示駕駛人,與光的波長有關。她說,太陽光屬於白光,沒有顏色,光在空氣中行進、傳播時,會遭遇水蒸汽、塵埃微粒等障礙物,障礙物會將光波的一部分能量散射出去,另一部分能量將穿過障礙物繼續往前走,散射的能量有多大和光的波長有關,波長越短 ,被散射出去的能量越多,穿過障礙物的能力越低。
紅、黃光的波長較長,在相同條件下,穿過障礙物的能量較多,散射出去的少;藍、綠光正好相反,散射出去的能量多,穿過的少。
因此當我們仰望晴朗的天空,看到藍藍的天,就是陽光中被大氣散射的藍綠光。
正因為紅、黃光穿過障礙物的能力強,可以傳到較遠的地方,使車輛和行人在遠處就能發現,及早做好準備,所以紅綠燈用紅燈表示停止和危險信號,霧天行車,車上要開黃燈,也是這個道理。
上文↑《感應燈解析/路燈變聰明 測人車溫度調明暗》源自【20091207聯合報aa3新聞中的科學】
光害》混淆鳥遷徙 害植物滅種
●台灣人情路燈多●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2009/12/07
| 台北市的夜晚猶如不夜城,光害嚴重,看不見天上的星星。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陳立凱攝影 | 感應式路燈上路服役,除了節能減碳,還能保護生態環境。
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指出,國際照明委員會 CIE建議夜間住宅區窗面照度在2燭光(lux)以下,他的研究團隊調查台灣鄉鎮住宅區現況,一條街道平均會有一半以上窗面超出此照度標準,都會的商業區更嚴重,多半會超出20燭光。
林憲德說,人體在夜間會分泌褪黑激素,數量是白天的六倍,所以最好關燈睡覺。睡眠時若受光害影響,其分泌量就會縮減,這會造成失眠、偏頭痛,甚至提高致癌風險。如果非留夜燈不可,室內亮度也不要超過 0.3燭光,這亮度有如高空灑下的月光。
林憲德說,優質的照明對健康、生活和生態有利無害,「 黑夜是人類的資產,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因為眾多粗魯的路燈和建築外部照明,讓生態失序,人們正受其害。
他舉例,大樓的燈會混淆遷徙鳥類的方向感,不少鳥類撞死在燈火通明的建築物上;夜裡的強光不但影響夜行昆蟲辨別方向的能力,還會使依靠夜行昆蟲傳播花粉的花,因為得不到協助而難以繁衍,結果可能導致某些植物在地球上消失,生態環境被破壞。
國內陸續有農民怪罪路燈太亮,以致靠路邊的稻子結不了穗,或稻穗空殼、變黑,林憲德說,植物會因夜晚時間的長短影響開花的早晚,像菊花是在晝短夜長的秋季開花,鳶尾花在晝長夜短的夏天綻放,這種機制稱為「光周期」 。所以腦筋動得快的農民利用這原理調整花的產期,賣得好價錢。
林憲德說,研究顯示不少反向例子,如夜間的路燈會使水稻的成熟期延後,特別在收成期前20至40天影響最大,所以種在公路旁的水稻生長情況都較差。
日本的研究也證實,行道樹長期被路燈照射,落葉和葉子變色的時間會延遲,甚至春天該開花了,卻還保有秋天紅葉,這是光害導致植物生態時序錯亂。
感應式路燈有助於減少光害,但實際的道路照明,問題出在路燈密度過高,夜間照明環境過亮。
內政部營建署道路工程組組長簡修德表示,營建署請專家研究路燈數量與照度現況,發現商業區路燈輝度(燈泡亮度)可以減半。
其實經濟部早就訂定路燈的設置密度和照度,不過,在民意代表和里長的要求下,「人情路燈」相當多,像台北市的路燈密度冠全台,比日本東京還亮。
上文↑《光害》混淆鳥遷徙 害植物滅種》源自【20091207聯合報aa3新聞中的科學】
《必學單字》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2009/12/07
必學單字大閱兵
light pollution光害
glare眩光
illumination照度
light wave光波
infrared紅外線
《延伸閱讀》
1.都是愛迪生惹的禍:光害/林憲德、趙又嬋著/新自然主義
2.感測器技術入門/曹永偉著/全華科技
3.高速公路照明對沿線生態之影響/張俊彥著/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
4.照明/鄭開傳編著/科技圖書
5.照明手冊/許招墉/全華科技
上文↑《必學單字》源自【20091207聯合報aa3新聞中的科學】
以下↓是書生我的『自訂文章分類』歡迎繼續閱覽…
Thanks for Browsing my Blog... Have a Nice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