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遠古的女神「女媧娘娘」曾經煉石補天,挽救即將毀滅的大地。如今的現代人,卻為了天空中的「臭氧層」遭受CFCs氟氯碳化物的破壞,必須趕緊彌補南極天空的破洞。
世界各國在1987年9月簽署「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針對部份臭氧層破壞物質CFCs氟氯碳化物的生產與消費量訂立削減時程。並自1996年1月1日起,全面禁產氟氯碳化物,人類試圖消弭一場可能發生的浩劫。
當人們開始意識到各地氣候的快速變遷,起因於地球暖化造成的溫室效應。而地球暖化大半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過多,再者CFCs氟氯碳化物造成南極的臭氧層破洞亦是原因之一。
整體的氣候變遷導致紫外線增強,紫外線過度曝曬除了造成人類癌症、白內障等疾病,也會使得農作物受損。
2009年的八八水災,咱們台灣已經領教了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威力。還有壞消息在後頭,地球暖化使得南北極的冰山逐漸溶化,預估到本世紀末,海平面會上升一公尺左右,屆時台灣沿海平原至少有一成的土地會被海水淹沒,台北盆地也免不了泡水的命運。
果真如此,台北淪陷後,不免要遷都;否則台灣的首都,豈不成了「水都」 ?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大家都要往高地遷移,真不知台灣僅存的土地還夠不夠容納未來的人口?
雖然百年之後,我早已「人間蒸發」了,但不免為
後代子孫憂心…地球村的子民,若不妥善處理《地球暖化》的問題,百年之內,又是一場無可避免的生態浩劫。
「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原文為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
《氣候變遷 促南北半球紫外線增減》
【20090907 03:31 am聯合報╱編譯陳世欽/法新社巴黎6日電】
一項最新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將破壞珍貴的地球臭氧層,導致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紫外線強度提高 ,並降低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紫外線強度。
報告指出,估計至本世紀末,南極洲的紫外線強度可能在季節性高峰期增加20%,斯堪的那維亞北部、西伯利亞與加拿大北部則可能減少將近1/10。
這種變化可能有害人體健康,因為曝曬紫外線過度與癌症、白內障、農作物受損有關,曝曬不足則會導致維他命D不足。
多倫多大學大氣物理學家蜜雪拉‧赫格林說:「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氣候變遷足以危及臭氧層,並導致南北半球的紫外線強度增加及減少。眾所周知,曝曬紫外線過度有害健康,曝曬不足可能亦然。」
臭氧層是指大氣同溫層中聚集的臭氧分子,高度約10公里至50公里,可過濾陽光中有害的UVB射線。科學家1970年代發現,煙霧劑與冷凍過程中所使用的氟氯碳化物是臭氧層變薄的元凶。
據蒙特婁議定書,各簽署國必須逐步減少以至完全排除這些化學物的使用量,估計至本世紀下半葉,南極洲因為氟氯碳化物所導致的臭氧層「破洞」即可復原。
前述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一種前所未見的威脅。它不是來自臭氧層變薄或出現破洞 ,而是來自高緯度強風驅動臭氧層的方式。
在北緯60度以上的地區,亦即相當於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聖彼得堡的位置,2095年的紫外線強度估計將較1965年減少9.1%,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減少3.6%,熱帶地區增加3.8%。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不變,南極洲平均增加3.2%,春末夏初則可能增加20%。
上文↑《氣候變遷 促南北半球紫外線增減》源自【20090907聯合報a16國際版】
《世紀末海升1公尺 台北泡水裡》
●聯合國推估●
【20090902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八八水災讓台灣瞭解到極端氣候的威力及隱憂。學者指出,受全球暖化影響,台灣現在前十分之一的強降雨,比五十年前多一倍;但未來廿五年,強降雨出現頻率可能會再增加一倍。
而且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對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的推估,到本世紀末,包括台北盆地,彰化、雲林、嘉義、宜蘭等地的沿海平原,都可能變成水鄉澤國。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昨天表示,莫拉克颱風帶來的災害讓我們注意到全球強降雨(指該年度時雨量排名前百分之十的降雨事件)增加的情形;台灣每年前百分之十的強降雨都是颱風帶來,但現在的強降雨足足比五十年前增加了近一倍,「小雨卻比五十年前減少了一半」。
劉紹臣指出,今年台灣中南部因為春冬兩季缺乏中、小雨而發生旱災,以前每年通常會有七十多天的小雨,但現在只剩卅多天。
如果全球溫度繼續上升,劉紹臣說:「我保證以後旱災會更嚴重,限水的情況每年發生」。他認為現在國土規畫都「看得太近」,未來強降雨再增加一倍的時間可能不需要五十年,而只要廿五年。
中研院地球所研究員汪中和表示,聯合國IPCC三月預估世紀末海水因全球暖化上升的高度,從原本的四、五十公分上修到一公尺,台灣是受衝擊最大地區的前十名。
汪中和表示,如果海平面繼續升高,台灣沿海平原至少有一成的土地被淹沒,到時候彰化、雲林、嘉義、宜蘭 ,甚至台北盆地都將泡在水裡。
上文↑《聯合國推估:世紀末海升1公尺 台北泡水裡》源自【20090902聯合報A8綜合版】
《台灣1成土地恐沈海底》
【20090902 06:05 am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今早提出警告 ,如果我們不好好保護地球環境,地球氣溫持續增加,海平面上揚,未來台灣從台北盆地、新竹、台中到高屏等廣大平原沿海地區均將沈入海底,國人只好被迫遷居到山區,與土石流等天災搏命。
他認為,這種趨勢將會無可避免。一旦台北盆地被海水攻陷,遷都勢將成為無可逃避的事實,屆時將對政府及國人帶來鉅大衝擊。
台灣是海平面上升衝擊最大國家之一
汪中和表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今年三月的學術研討會做出結論,本世紀前地球海平面上升幅度將以公尺計算,而非先前預測的40至50公分。聯合國的報告則顯示,台灣是海平面上升衝擊最大的10個國家之一。
汪中和預測,一旦海平面上升1公尺,台灣將有1成的土地被海水淹沒,包括台北盆地、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及蘭陽平原等沿海地區,在這次八八水災中被泡在洪水裡的林邊、佳冬等高屏沿海,更是無法倖免。
中研院今天舉辦「氣候變遷、國土保育與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文化願景─八八風災後的前瞻性跨學科討論會」 ,汪中和發表的「台灣沿海沈沒說」引起與會者討論。
他指出,北冰洋融化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而全球氣候暖化則是元兇。如果情況未見改善,北冰洋在未來30年內即可能融化,台北盆地淪陷而須遷都,也有可能在未來100年內成真,政府及國人要有心理準備。
溫度上升1度 台灣1成總雨量增1.4倍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認為,台灣沿海地區全面淪陷,「不是不可能!」該中心研究發現,全球溫度每上升1度,台灣每年排名前10%的幾場降雨,總雨量就會增加1.4倍,帶來更多災害。
他預測,即使全球做好節能減碳措施,到本世紀結束前 ,台灣前10%降雨量也會增加2.8倍;若未做好節能減碳措施,則會再增1倍變成5.6倍,可說相當嚴重。
當台灣沿海地區全都沈入海底,汪中和認為國人將無可選擇地被迫往高處移動,住在目前原住民居住的地方,形成另一種大規模的遷村。不過,劉紹臣憂心地說,到時候台灣大多數山地很可能都被畫為土石流危險區域,不適合居住,我們又該怎麼辦?
上文↑《台灣1成土地恐沈海底》源自【20090902聯合晚報】
《愈來愈熱 倫敦、台北將成海底城》
【20061217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地球萬年冰河正在快速融化。極區冰帽一個個在海洋中消失,沒有了極冰,北極地區的原住民發現他們賴以維生的動物一去不返,北極熊和海豹的棲息地相繼消失,甚至有北極熊淹死。沒有了冰河,亞洲和南美就沒有了淡水。
一切要從地球的兩極出發,尤其南極。冰天雪地的南極有二千公里長,這裡的冰如果全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將上升80公尺,倫敦、紐約、雪梨,台北、曼谷都將變海底城。其實,全球所有大城市都會泡在海水裡。
徵兆不少,例如「南極半島」﹙從南極伸向南美南端的那段陸地﹚,氣溫過去50年來上升攝氏2度,是全球平均度的兩倍。半島上的冰河有87%正在消退。
更重要的是南極冰棚每年平均變薄10公分。單是南極西側冰棚融掉,全球海平面就可能上升5公尺。
北極冰塊過去20年薄了40%,目前估計每十年縮小 8%,大約60年後,北極夏天將是無冰之地。夏季無冰,就不足以醞釀冬冰,惡性循環。冬冰不夠,地球更暖。
北極周邊地帶,如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已感覺到氣溫上升的衝擊,凍原的永凍層開始縮小,凍原的南界逐漸往北撤退。
冬季本來白雪耀目的阿爾卑斯山許多地方,今年要過一個「綠色耶誕」:無雪的耶誕。很多雪場為了吸引觀光客,用造雪機來造雪。
上文↑《愈來愈熱 倫敦、台北將成海底城》源自【20061217聯合晚報】
Thanks for Browsing my Blog...Have a Nice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