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3/29 01:01:28瀏覽8987|回應23|推薦28 | |
![]() 這二天在聯合報的民意論壇上,有人指出教育部預計讓國小三年級,閩南語教學可以用羅馬拼音寫卡片,國小五年級可以用閩南語講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成真,那麼又有人不小心打翻一桌子玻璃,結果必定又是另一個痛苦的開始。 首先,我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母語」一定是指「閩南語」,更不懂的是,如果學習一種語言,在短短的二年內可以用來講故事,那麼編教材的,教書的都是不世之材,應該幫他們申請一下諾貝爾獎,因為這會是人類語言教學上的重大突破,可不可以麻煩一下順便英文也比照辦理,也弄個同樣的標準結構,你看一下美國、英國的學校必定全部都來取經,實在太強了,根本就是舉世無雙。 最大的疑惑是:「母語」是指你學習的第一種語言,而非當地所使用的地方性語言。例如:我出生在台北,父母親都是廣東人,所以我的母語是廣東話,不是閩南語。我的孩子出生後學習的第一個語言是國語,所以他的母語是國語。究竟是誰將「母語」界定為閩南語,怎麼會有這麼荒唐的說法。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將學習一種語言形容的這麼簡單,可能是自己的資質太差了。語言的學習狀態其實和環境具有重大的關係,我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我的母語是廣東話,可是除了和外婆、父母親、兄弟姐妹之外,身處台灣的我,幾乎沒有機會使用到,於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廣東話越來越退步,因為外婆、父親相繼過世,使用的機會越來越少,為了維持自己的廣東話會話能力,只要是家庭聚會大家都會盡量用廣東話溝通,不過對於嫁進門的媳婦和下一代的孩子而言,廣東話卻變成另一種排他性的語言暴力,因為在聚會時,他們完全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最後演變成一家人聊天國語、台語、廣東話夾雜使用。 每一個父母都會用自己最精通或最常使用的語言去教導孩子,以便孩子學會怎麼使用語言去溝通事情,為什麼要硬性規定非用閩南語不可,這是一個怪異的觀念。 閩南語會不會消失,其實大多數的人過度憂慮,即使在台北,很多工作場合的主要溝通工具都是閩南語,不是國語,如果不相信大可去調查一下。 其實,我們應該把常說閩南語界定為「台灣話」才對,因為有太多日治時代留下的特殊用語,這些用語你拿去閩南地區使用,可能沒人能懂,例如蕃茄的說法,就會有很大的差異。 教育部如果有心,應該盡快為這些方言製定一套標準的注音系統,請注意我指的是單一方言的注音系統,如果你要用「羅馬拼音」來標注,那就不用了,請先弄懂什麼叫做「羅馬拼音」,大家再談都還來得及。 不論學習什麼語言,基本上都需要長時間的反覆練習或使用,絕對無法速成,包括坊間五光十色的教學系統,都辦不到,請這些蛋頭學者想清楚再動作,不要午夜夢迴時,搞一套囈語式發音系統,再造一堆無人能解的新字,這樣會遺害子孫的。 為台語多做點事,我舉雙手贊成,但是不明究裡的亂搞一通,不但害了學生,還會斬斷未來台語的發展性,請大家謹慎為之。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