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文解字--「利」字
2010/12/28 19:59:44瀏覽2881|回應0|推薦1

何謂「利」?

「利」乃「禾」與「刂」之合也,何因?何故?

「禾」,白話而言是泛指穀物,在南方主要指水稻,在北方則意指小麥、大麥之類作物。

「刂」,即「刀」的變形體,是為取「禾」之工具。

中國文字造字的邏輯是「六書」,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六種造字的法則,其中象形和指事都是字形不能再加以分析的「獨體」,稱為「文」;會意和形聲都是字形可以分析的「合體」,稱為「字」。以上四種是文字構造的基本法則,轉注和假借則是文字構造的補充法則。

上古時代,要吃飽並不容易,進入農業時代之後,穀物成為人的主食,是延續與保障人類生存不可或缺之物,穀物多半為一年生之植物,每到收成時期,則是人類社會不可多得之大事,試問,有什麼比獲得填飽肚子的東西更寶貴、更有益於人類呢?因此,「禾」加上「刂」,可以是描述人類收割穀物的動作,左手持禾,右手持刀,順手好收割,因此成為「利」字。

「利」字基本上可以由「指事」與「會意」來擴充「象形」的境界,但是,由於修辭上的演化,我們常可以看到「利」字本身常常被當作單純的名詞來使用,因此有「短視近利」、「計利當計天下利」等成語及典故,其實,我覺得「利」字還有更深遠的意涵。

我覺得,利字的根基就在其「禾」,禾雖然多是一年生植物,但是其繁衍能力與耐力夠強大,傳宗接代再次播種之後,還有足夠的剩餘讓人類食用,因此,利字本身其實有永續發展的意涵在內,古人希望能定期的、永續的取「利」,因此,我們在企畫與決策時,對於「利」的思索,更應該著重其連綿循環的特質,而不是只有短期或單一循環即止的短視,才算是真正體會「利」的真諦!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ngwu&aid=474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