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01 12:26:45瀏覽529|回應0|推薦0 | |
2015-09-29 聯合報
王道維/清華大學教授、賴和隆/中正高中教師 隨著個人申請成為大學入學主流,很多高三生在推甄成功後就不再積極地參與高三課程,造成教學現場混亂。最近有教育團體提議將學測延後與指考合一。但此議明顯誤解這兩類考試的功能,也與去年已公布的高中新課綱設計之適性發展精神衝突。果若實行恐使台灣社會對於來勢洶洶的少子化與貧富差距問題更無以招架。 要一致地解決這些問題,重點在於如何使大學招生與高中教學有更緊密的連結。筆者認為學測時間應該提早至高二結束就實施才是正途,不僅減少對教學的干擾,也更能落實高中新課綱之設計理念。 台灣未來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少子化與老年化。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國家不能再單以考試來篩選學生,而是要藉由教育制度拉拔起每一位都成為可用的人才。教育部應在高中端投入更多資源於適性教學,藉由拔尖扶弱以提升整體的人口素質。這部分目前因為大考綁住教學而遠遠不足。 學測本意是檢驗高中基礎素養與能力,並作為加深、加廣或補救等適性課程選擇的依據。細究新課綱的設計,最適當的時間應是高二暑假,而甄試則參採高中三年所有在校表現(包含高三適性課程)。如此約有一年的時間讓高三生好好補救、加深或加廣地探索自己的興趣能力,這才算是高中三年的「完整學習」。 高中適性學習成果若能被採計於甄試,可以幫助大學甄選到探索動機更強、學習能力更好的學生(而非只是會考試者)。但大學應成立招生專職機構以發展更有效率與系統性的甄選辦法,建立長期追蹤的資料庫,以提高甄選的有效性及可信度。 在補習猖狂的今日,經濟弱勢的學生其實已難再憑大考翻身。若這些學生能在校內的課程得到適性學習的機會,再藉由各大學針對此族群的甄選計畫來綜合考量,我們才有機會改變過去入學制度對弱勢不公的窘境。 以新課綱中的選修課「程式設計」為例:由於非為大考科目且因其他考科的時間擠壓,學生沒有時間與動機好好學習演算法,因此程式相關課程難以開設。結果高三同學選擇資訊相關科系者如同盲選,反而浪費個人青春與國家資源。 當然,強化高中適性教學仍有不少技術面問題待克服,但此時再不改變就一定會後悔。從台灣社會未來發展與需求來看,學測若再延後等同於聯考復辟,必更壓縮適性學習空間。但將學測提前以落實新課綱精神會是帶動適性教學的重要契機,以建構真正適性而完整的高中教育。關心教育者需以更宏觀視野來作仔細的評估。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