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情隨筆﹝四﹞:善用每個人的天才與特質,創造全人類的幸福
2011/06/22 11:09:06瀏覽624|回應0|推薦5

最近有則新聞,提到一個四、五歲的小孩智商超過愛因斯坦,這絕對是人類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這事件中卻存有一連串的誤解。首先,他現在四、五歲的智商雖已超過愛因斯坦,但在兩歲時並不會說話。所以,他的父母懷疑小孩智商有問題。這是個大誤解。到兩歲以後他終於開始講話,卻都不願與人對談,所以媽媽又認為小孩是自閉症,帶去醫院檢查。所有的問卷與分析都顯示小孩是自閉症,所以就將他歸類為自閉症。

這是在歐美發生的案例。自閉症是由歐美研究所定義出來的,是屬心理學層面的問題。歐美在自閉症領域研究幾十年才定義出此症,他們亦發現自閉症在腦部的某些影響,所以亦發展出藥物治療。不過,基本上他們仍是把自閉症歸類為心理層面的問題。也只有在心理層面的指導無法控制時,才會開始用藥。幸好這個小孩生在有心理學基礎的歐美,會先為他做心理分析,不會直接施予藥物治療。要知道,一位醫師要能做出正確的心理分析,必需在該領域有二、三十年的研究基礎。而藥物治療的方法,反而只需四、五年的醫學院訓練便可駕輕就熟。如果對這個小孩未做心理分析而直接施以藥物控制,就會誤把一個心理層面的問題變成是化學層面的問題。所以說,幸好小孩生在當地,所以沒有進一步誤判。

醫師們為小孩做心理分析的結果,發現他的邏輯觀念非常好,便假設他是天才的可能性。接下來醫師想進一步觀察他對什麼有反應,便提供他許多東西,看他與何項特別有互動。最後發現他只對『公式』有互動。於是就認定他是個天才。

所以這個小孩就從自閉症變成天才。

不幸這又是另一個誤會的開始。因為從此大人們就一直餵小孩公式,而且難度越來越高。他的成長過程就只有公式,沒其他東西,所以滿腦子都是公式。如果以『滿腦子都是公式』來衡量智商,世上沒有幾人是這樣的智商標準,只有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也是滿腦子公式。所以如果按這種邏輯來分析智商,這個小孩當然超越愛因斯坦。但要知道,因為他腦裡只有公式,沒有其他東西,於是在生活上卻變成白痴!再加上與母親沒有互動,久而久之是不是才真會變成自閉症呢?再者,他現在還有另一個問題是:因為他連睡覺時腦中也都是公式,造成嚴重失眠。當他作夢也都是公式時,一想到什麼,就得趕緊起身寫下。才四、五歲的小孩就這樣失眠,若長期繼續下去,壽命肯定不長,而造成世人公認的誤解:『天才不長命』。所以如果有個以這種標準所定義出來的天才小孩,父母真該高興嗎?

英國有位天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為何他在大學時會小腦萎縮?因為他單一僅做思惟的部份,所以小腦就萎縮掉了。萎縮是必然的結果,因為他要思考越來越難的問題,所以腦部需要的能量很大,但他平常沒有其他的活動,只好把供應腦部的能量與元素都往思惟區去送,則小腦自然就萎縮了。這是人為造成的,並不是任何基因突變的結果。所以這是不是又是個誤解?霍金就是從小被當成天才培養的結果。反觀我們現在有多少孩子被送去科學比賽成就後自殺的?因為他生命中只有很單一的東西,圍繞在他身邊的人都不斷地讚美他的成就,但他卻開心不起來,所以怎麼活下去呢?他覺得:我的成就都已超越大家了,我卻還這麼的不開心,那還有什麼能讓我開心的呢?於是就產生自殘的行為。

所以所謂『天才計畫』是很大的戕害與限制。我們也有『菁英計畫』,但菁英計畫的概念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回歸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說法。每個人都有他的特質,也就是『一支草,一點露』的『露』。如果能夠找得到他的特質,比方說心理分析說小孩邏輯性很強,對公式很有反應,則不該老是餵他公式,而是應該讓他『生活』。他邏輯性很強,學到我們生活中不通的層面,則他反而可以教我們怎麼讓生活更順利。因為他不僅邏輯性很強,他也學會生活,所以他會比我們活得更有方法、更有邏輯。如此一來,以這樣的背景做科研才是真正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否則科技都由不懂生活、或離群索居的人來發明,則所發明的東西才會毀掉人類的生活,甚至毀滅世界。如果我們能夠找出每個孩子的特質,加入關懷與協助,包括協助排除他身體上所遇到的障礙,不要限制他的生活,讓他盡情發揮,則每個小孩就能從互動中去找出獨有特質。而這特質假如能無限制的發揮,他就會展現出天份。且這種天份會是各種領域的,不會單僅一種。如此一來他才會對日後的工作感到興趣,並全力以赴,最後一定可以成為該領域的菁英。若再進一步深入研究,就會成為菁英中的菁英,『天生我材』的部份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才是我們心目中的天才,而不是建造出來的天才。

所以每一個人只要找到他的特質,都可以是該領域的天才。故說天才跟腦容量是沒有關係的。如果一直以為腦容量決定一切,則扼殺了許多可能的天才。這個誤解也對愛因斯坦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愛因斯坦認為自己的智商很高,推斷其腦容量應比常人大,所以死後把腦捐出來作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他的腦確實比常人大。所以再次證實了這個錯誤的假設:『原來天才的腦容量真的比常人的大』。如果愛因斯坦捐腦對科學有所幫助,那便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然而,依我們上面的推論,這個謬誤反而是戕害了科學,而且也造成他的腦到現在還放在一個研究機關被展示著。這樣對人類的幫助,可能不是他原先捐腦的初衷吧?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為什麼我說智商跟腦容量沒有關係呢?反而從這個天才小孩就得以證明!一個四、五歲小孩的腦能夠有多大?可能比正常成年人都要小,怎麼可能比愛因斯坦大?但是他的智商已經超越了愛因斯坦!所以說智商怎會跟腦容量有關係!所以說,這個誤會是不是很大?進一步說,我們可以想像有多少事情都是在類似這樣的誤解下,甚至是在連續多重誤解下所得到的結論?當今資訊充斥、知識爆炸,重點是我們用何種觀念與思緒去分析解讀!所得到的結論是否符合並接近於事實才是關鍵,而不是因某個身份地位的人說的就是真理。因此我們在說話或論述時,應該要深切的了解實際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

我深信,如果所謂『天才計劃』可以改變到這樣的一個方向的話,全人類都能發揮他獨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特質,『一支草、一點露』,讓每個人的天份特質都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則我們的科技才能真正回到人性。所以說,本次發現天才兒童的事件,是不是很明顯地突顯這個問題呢?

再來說到先前所述『懂得生活的天才可以幫助人類活得更為順暢』,要如何達到呢?大家都知道,科學家發現一般常人只使用百分之三十的腦部功能,尚有百分之七十未開發。天才可能已用到了常人所未開發的百分之十,於是我們會驚豔於他超乎常人的『特異功能』。但其實這都是我們體內原有、等待被開發的能力。只是天才開發得早,才能異於常人。但是,為何天才在特定方面表現這麼強,但日常生活中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他反而會想不通?因為他所開發的百分之四十當中,可能只有百分之二十是平常人所具備的,另外百分之二十是我們所沒有的。所以他雖然具備了百分之四十的能力,但是他比平常人所具備的百分之三十少了百分之十,於是他在生活上反而相對低能。如果『天才計劃』一直發展他百分之二十的特異功能,則他與正常人相同的百分之二十也會漸漸退化,到後來有可能他仍維持百分之四十的開發度,但當中正常人的部份從百分之二十退化到百分之十,特異功能的部份增加到百分之三十。於是他的想法就會與常人天差地遠。最終可能連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他都無所適從。如此一來,他所研究出來的東西都將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所不需要的,反而變成人類的科技垃圾。

我們所要的『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是讓科技使生活更有效率,人類可以活得更幸福快樂,而不是像目前的『天才計劃』將人人都變成科學怪人。既然天才的百分之四十中有百分之二十是我們沒有開發的,有百分之二十是我們已有的,則當他跟常人好好地生活,去開發出所欠缺的百分之十,是件易事。至少如此一來,他會變成百分之五十。則他不只具備常人的百分之三十,更具備了常人所缺的百分之二十,他就可教導我們去開發所缺的百分之二十。則人類至少可以往百分之三十以上發展,全人類才有機會完全開發造物者付予我們的能力!這些天才存在的目的應是這樣,而非把他變成怪人。科技也才不會只有來自人性,還能符合天性。

若能做到這一點時,我們才真正能了解天地在為人類設計什麼,我們也才能有機會達到『天人合一』、『與天同步』。這才能夠徹底解決天地之間現在失衡的狀態。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vetai&aid=535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