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校園接連發生駭人聽聞的霸凌事件,包括圍毆同學、拍裸照、乃至集體性侵等,加害人甚至將霸凌過程公開在網路上,校方遲遲才知情。對此,教育部擬制訂「校園霸凌防治法」,並仿效國外作法,對施暴的學生實施強制隔離。
觀察最近這些霸凌事件,有幾個趨勢值得注意:一,對同學使用拍裸照、酒瓶性侵等暴力手法,已超乎以往校園霸凌以嘲笑、排擠、勒索錢財的模式,而有模仿成人世界犯罪模式的傾向,殊堪憂慮。二,施暴者不認為霸凌是錯誤行為,亦毫不隱瞞,不僅將凌虐過程拍照錄影,甚至將之放到網路上公開展示、炫耀。三,這些霸凌事件都有不少同學圍觀,在旁起鬨,卻無人見義勇為出面阻止;有些人甚至在鼓動過程主動參加施虐,從旁觀者變成加害者。校園倫理素質的沉淪,令人憂心。
校園文化,通常是社會文化的反射;一個社會是怎麼樣的文化情態,在校園──尤其中學就會產生半生不熟的複製品,各國皆然。分析台灣校園霸凌問題,「強凌弱」的本質是不變的,但它仿製成人世界的性虐待,暴露台灣色情文化的無孔不入;它對同儕凌虐行為的無動於衷,乃至把自己的暴力欺侮當成英雄行為般的炫耀,不也是現實社會及政治世界「比拳頭」的權力模式的反映?
霸凌一詞由英文的bullying而來,指的是恃強凌弱的行為;在校園中,身材瘦小、性格較弱,或身心特殊的學生容易淪為霸凌的對象。在最近的案例中,有些則是爭風吃醋引發,但整體而言,霸凌的心理機制就是以欺侮弱者、炫耀權力為滿足。由這點看,台灣校園霸凌的演變,確和台灣社會發展的病徵若合符節。
試想,如果社會塑造的是「要打才會贏」的價值觀,又怎麼教下一代溫文儒雅、友愛同學、見義勇為?如果A片隨手可得,父母親亦不避諱在子女面前觀看,十幾歲的孩子如何不以為人生就是這樣的遊戲?如果一味宣揚「本土味」而忽略其他價值,青少年看了電影「艋舺」,當然只學到皮相的幫派暴力,而忽略了更深刻的仁義。如果只因政治見解上的差異,竟示意對方「太平洋沒加蓋」,如何使青少年學習尊重不同意見?
把眼光放回校園,讓人驚訝的是,發生這麼多重大的霸凌事件,許多學校卻毫不知情或者從未處理。同樣讓人意外的是,這些霸凌事件從南到北分布在各縣市,幾乎沒有任何「城鄉差距」,看不出有地域落差。其中,最引人深思的問題是:教育部估計(這恐怕還是低估),全台國中每年受霸凌的學生至少在一萬人以上,但教育部校安通報接獲的報告卻僅十幾件;這是學校大量吃案,還是師長們已經全盤放棄處理?
這也是這次各界討論校園霸凌問題最諷刺之處。教育部忙著說要制訂反霸凌專法,好像現今的法律已極不敷使用;但事實卻是校方連霸凌案在哪裡都不知道,要對付什麼樣的霸凌者也不知道。那麼,我們的問題真的是法律不夠用嗎?其實,只要師長適時介入輔導,即應足可矯正學生們的行為和認知。真正的問題是:當青少年需要有人提醒的時候,如果校方和家長都袖手不管,那才是他們社會沉淪的開始。
要阻止霸凌問題惡化,必須從校園中激發師生的公義觀念和有效的參與,才能從各個角落把惡霸行為從暗處驅除;這絕對比立法或設置「霸凌專線」更為迫切。別忘了台灣教改十年之痛,表面上解除了許多禁忌,實質上卻過度干預教師管教權,使校園文化難以養成;此外,政治脫序的台灣又提供了青少年太多的暴力樣本,藍綠撕裂的社會則充滿著躁鬱。這些,都是校園霸凌的深層根源。
聽到一名集體霸凌的國中女生說「打人好爽」,讓人心驚。這類的學生,需要的是師長、家長及成人社會的輔導,而未必是新的隔離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