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09 16:09:16瀏覽1309|回應1|推薦10 | |
【簡介】長長的捲髮配上落腮鬍,絲質襯衫配上黑色西褲,飄逸絕塵、不食人間煙火般的形象,成為麥斯基在樂壇的獨特標記。沒有錯,麥斯基的音樂總能以馨香的音色、哲思般的樂句,帶給觀眾洗滌心靈般的感動。這位前蘇聯猶太裔大提琴家於18歲拿到柴可夫斯基大賽首獎,之後成為大師羅斯托波維奇入室弟子,很快地在世界樂壇建立他自己的名聲,如今已成為樂壇地位崇高的巨星。 德弗札克的大提琴協奏曲,是大提琴家必須踏過的門檻,也是最受樂迷喜愛樂曲之一,1895年在美國完成,1896年3月在英國首演。德弗乍克將美國的民謠、黑人靈歌以及波希米亞的民俗音樂融在一起,熱情洋溢,同時帶著淡淡的鄉愁,是最受樂迷喜愛的大提琴名曲。 在一次隨手瀏覽兩廳院表演介紹小冊的同時,看到了十月份兩場重量級表演,一為NSO系列-『麥斯基的鄉愁』,另一則為經典二十系列-『基頓‧克萊曼與波羅的海絃樂團』的演出。在時間、經費和喜好等諸多因素考量下,最後只能擇一決定購票觀賞這齣『麥斯基的鄉愁』,一則參與這場與大師面對面的大提琴演奏饗宴,一則希望能藉由聆聽Live演出,和調教多時的音響系統做一比較。 如果看過其他人的網誌記述,應該知道顯少人對演出的上半場的演出多做評論,開場的『陳懋良-曲像鏡』和接下來的『雅納傑克-小交響曲』,讓對古典樂曲琢磨不深的我,倍感挫折且覺得艱澀難懂,再加上少了大師的風采,讓人甚至以為跑錯場子,幾乎想離席返家。還好,下半場『米夏‧麥斯基』的演奏,讓整張票重新值回票價,至少我這樣認為。 親臨Live演出,與音響表現最大的不同,在於了周遭群眾的情緒渲染,和視覺臨場感的享受。似乎可以嗅到,當米夏‧麥斯基進場的同時,全場那種熱烈期盼和渴望的氣氛,經過簡短『雷斯匹基-慢板與變奏』的熱身,當心靈緩緩融入這場演奏會的同時,進行到全場重點『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您不難看見,麥斯基隨著音樂節奏起伏的搖擺身軀,那是種不矯揉造作、完全融入樂曲的律動;您也不難看到,麥斯基時而激烈迅速、時而緩和悠長的觸動琴弦,發出那充滿熱情與感動的音符;您更不難看到,從頭到尾不曾翻閱樂譜,將整首大提琴協奏曲銘記於心,那份屬於音樂界宗師級的氣魄情懷。當樂曲由前段開場如敘事般的主奏,經過中段緩慢且觸動人心的旋律,進入到澎湃激昂的結尾,在最後一個音符結束的同時,眼角不禁微微泛著濕潤,原來這後半場短短的演出,竟然傳遞了是我從來沒聽過古典樂的深情、感動與迴盪,伴著全場如雷的掌聲,我對『米夏‧麥斯基』的演奏也瞭解更深了,這絕對是我認識古典樂最寶貴的一堂課,掌聲也跟著更大了...。 延續近十分鐘的掌聲中,欣賞了另外兩首安可曲,一為巴哈無伴奏大提琴,另一首則要請當晚有參與的古典樂迷賜教告知了。 結束後,陸續買了兩張由DG發行,同為米夏‧麥斯基演奏的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雖然錄音效果不如現場演出理想,但每次播放時,總讓人憶起十月十九日這場令人動容、無法忘懷的『麥斯基的鄉愁』演奏會,至今雖已過了近一個半月,但仍願以此篇網誌,聊表我對這場音樂會最深的感動與紀念…。 - 指揮 (Conductor):簡文彬 (Wen-Pin Chien);大提琴 (Cello):米夏‧麥斯基 (Mischa Maisky)。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