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夏天 高血壓變化更大
2010/09/19 00:09:15瀏覽213|回應0|推薦4
夏天 高血壓變化更大
 

血壓高高低低不穩定,比持續的高血壓對血管所產生傷害還要大,夏天在舒適的溫度下,血壓會較低,但若溫度偏高過熱,交感神經即會作用啟動,血壓反而會升高。

 
 

高血壓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等,不只是冬天的「專利」,就連在夏天也會發生喔!

尤其夏日炎炎,許多人常常得進出冷氣房,冷、熱空氣不斷交替變換,血管也跟著不斷擴張、收縮,對血管無疑是一大負擔,血壓也會隨著溫度而變動,因此,別忽略了夏天這個血壓的隱形推手。

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文彬表示,縱然是夏天,醫院仍不乏高血壓病患前來掛急診,有的病患看到醫師,還不解的問:「不是只有冬天血壓才會飆高嗎?怎麼天氣熱,我的血壓還會飆到180?」

 
溫度偏高,血壓也會升高
 高血壓病患普遍都知道,冬天天冷血管容易收縮,要特別留意血壓的變化,但是一到了夏天,常常就把血壓問題拋到腦後。事實上,每每春天進入夏天或是秋天轉變為冬天,時值季節轉換之季,心肌梗塞的病患就多了起來,心肌梗塞什麼時間點會發生,沒有人知道,但影響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血壓不穩定。

臨床上發現急性心肌梗塞,常發生在清晨到午前時分,此時患者的血壓正好處於由睡夢中的低壓狀態飆升到上班前的高壓狀態,而且清晨血壓飆升狀況愈明顯的患者,其心肌梗塞的風險也愈高,由此可見血壓穩定對心血管保健的重要性。

血壓高高低低不穩定,比持續高血壓對血管所產生傷害還要大,夏天在舒適的溫度下,血壓會較低,但如果溫度偏高過熱,交感神經即會作用啟動,血壓反而會升高。尤其夏天不管是出入住家或是公共場所,常常會在冷氣房中進進出出,從戶外的高溫一下子進入低溫的冷氣房,血管由擴張驟然收縮,由於血壓的突然改變,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自然就增加,即便未發生急性病變,長期下來也會容易導致心肌肥大、血管硬化及腎臟病變等。

 
冷熱溫差大,血壓不穩定
 因此,夏天高血壓病患要避免暴露在冷熱溫差大的環境中,建議在進入公共場所,包括辦公大樓、百貨公司及交通車站冷氣房前,先在門口站一下,讓身體調節適應一下溫度再進入,或是隨身帶一件薄外套隨時保溫。另外,從戶外進入居家,在開冷氣前,最好先將身上的汗水擦乾再開冷氣,且最好從送風開起,至於冷氣溫度最好設在攝氏26度到28度左右,盡量將室內、外的溫度差距拉近。

值得注意的是,夏天天氣熱,身體會經由皮膚表面蒸發流失水分,如果再加上流汗,水分散失就會更加快速,水分過度流失的結果,血管中的血液會變得較為黏稠,容易產生血栓,栓塞性中風的機會就會增加。

 
跟著做,預防血壓飆高
 1、每天補充水分2000c.c.:

夏天切記要多喝水,特別是高血壓的病患,一旦感覺口渴,就要趕快補充水分。一般來說,一天最好補充2000c.c.以上的水分,如果排汗較多時,則要再額外補充500c.c.,尤其老年人對於口渴感覺較為遲鈍,常在不知不覺中就流失過多水分。建議夏天最好養成定時喝水的習慣,大約每1至2小時,就喝半杯至1杯的水,早上起床後,可以先喝1杯水,以補充睡著時散失的水分。

2、不可自行停藥:

除了外在環境溫度變化之外,臨床上高血壓病患在夏天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自行停藥。血壓控制的目標,就是力求24小時血壓的穩定控制,有些高血壓病人,看到血壓降下來了,便自行立即停藥,停藥後看到血壓升高了,又再服藥,如此停藥又服藥,血壓降了又高,高了又降,對血管是很大的傷害,如果血壓沒有過分的降低,患者仍需繼續維持劑量服藥。

3、由醫師評估,調整藥物劑量:

當然,不是每個高血壓病患都一定要服用跟冬天一樣的劑量,門診中即有一位平時就勤於量血壓的高血壓病患發現,夏天時自己的收縮壓比冬天平均還少10毫米汞柱,且血壓相當穩定,經評估後,決定平時吃的降血壓藥,由原來的3顆調整為2顆,但前提一定要先經由醫師評估,且勤量血壓,不能擅自調整藥物劑量。

4、多吃蔬菜水果:
(圖/常春月刊)

高血壓要控制好,維持健康的生活形態很重要,如果是血壓在140∼159、90∼99毫米汞柱,屬於比較輕度的高血壓病人, 而且年紀較輕又沒有其他心血管危險因子如糖尿病、腎臟病、腦血管病、抽菸及高血脂同時並存的話, 不一定一開始就吃降血壓藥,可以盡量以改變生活形態來控制血壓,平時飲食少油、少鹽及少吃泡麵、鹽醃罐頭,同時最好戒菸、減少喝酒、咖啡及濃茶,多吃新鮮的蔬菜及水果,把運動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5、快走取代激烈運動:

如果工作忙碌,快走是最簡單的運動,性子不要太急,工作時別太緊繃,適時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檔,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再加上充足的睡眠,高血壓就不會來煩你。

自常春雜誌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dalien839&aid=4424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