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那年,雨不停國
2012/03/09 23:24:48瀏覽318|回應0|推薦1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日本導演岩井俊二的電影,那樣的氛圍,那樣的光影。」導演陳慧翎回憶。

是什麼樣的感動讓這樣一位曾經創造台灣偶像劇最高收視率、集金鐘獎最佳導演、剪接和編劇於一身的導演落淚?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療傷的故事。

2009 年九月中旬,距離莫拉克風災發生一個多月,公視節目部的四位編劇站在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的遺址上,心情與其說是沉重,不如說是被掏空了。放眼望去,視線範 圍所及盡是一片黃土石礫,土坡的盡頭是光禿禿的山壁,很難想像地底六層樓曾經有一個村落,家家戶戶門前種滿了花;大拜拜完畢,村民分享著彼此精心準備的供 品,不分你家我家;村中小學的操場裡,熱情的學生拉著外地來的新老師一起打籃球,只因為他們覺得她應該要多運動……。

現在這一切,都歸為黃土了。「我們在這裡,到底能為他們做些什麼?」編劇們自問。四個人是因為工作而踏上這片土地

經過大量田野調查與反覆討論,四位編劇決定以「重建之路上心靈的療傷歷程」作為劇本的出發點。故事以在風災中失去全家、必須到外地投靠親戚的青少年作為主角。

試問,在最悲傷的時刻,生命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繼續前進?當所愛的人消失在世界上、只有自己倖存,活下去的意義與動力到底是什麼?人在悲傷中是否仍保有選擇幸福的權利?

這些,都是【那年,雨不停國】想要討論的事情。

 

十七歲的菁菁在風災中失去全家,命運卻讓她不得不來到全國下雨最多的地方與叔叔一家人同住。下個不停的雨,增加了菁菁內心的壓力,每逢下雨她就擔心,會不會有哪邊又要出事了。編劇們希望透過這樣的設定突顯經歷重大創傷後的人所潛藏的心理壓力。

而為了吸引觀眾進入雨不停國的國度,編劇花了很多心思經營女主角菁菁和新同學阿海之間若有似無的青春戀曲。「我們想點出『陪伴』這個概念,或許從小在幸福家庭長大的阿海永遠也不會了解菁菁內心深處的痛,但是他願意一直陪在她身邊,這就已經很夠了。」編劇們這麼說。

既然是雨不停國,這裡的氛圍就要夠獨特,除了綿綿不斷的雨絲外,劇本裡也將東北角海岸魔幻的風景一網打進,舉凡沿著海岸線開駛的電聯車、可以看見海的籃球場、青青海崖邊的野百合、充滿懷舊氣氛的小鎮,都成為這部戲最動人的舞台。

對音樂的追求,是【那年,雨不停國】另一項特色。在菁菁走出災後創傷的歷程中,音樂可說是故事主軸下一條隱藏的平行 線。劇情設定主角們在學校參加的社團是管樂社,當人物的心態改變,他們對音樂的詮釋也變了,相同的音樂甚至會產生不同的表情。觀眾可以從音樂的變化中,感受到他們的改變與成長。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da8311&aid=6194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