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溫情的台灣
2012/11/15 10:54:18瀏覽2025|回應1|推薦7

前一陣子在許多雜誌與網路文章中看到一些名人希望黎智英回香港不要再來了。當然他們並不是一味否定壹傳媒,只是他們認為沒有黎智英台灣的媒體會發展的更好而已。

最近也有許多名人說台灣對於下一代太"寵",所以孩子都寵壞了,沒有競爭力。這一點,當我在國外旅行的時候,香港的年輕人、大陸的年輕人不會比台灣的年輕人好相處,而台灣年輕人很容易認出來,溫溫的,和和氣氣,但有時出門在外,犀利是需要的,我會擔心台灣的年輕人沒有其他地方的年輕人犀利,在同一個天平上,無法在溝通能力、執行力,各種能力上勝出,這可能就是名人所說的"寵",平時被照顧得太好了。但其實,台灣很多年輕人在學的時候,就需要打工賺生活費、或學費,日子也不見得輕鬆。可是說到競爭,只要肯做,吃苦一點的台灣餐廳還是很容易缺工,找不到合適的工讀生。(也許網路上又會有年輕人開始抱怨....)但總歸,在工作機會上,仍是勝出東南亞許多國家的,我們的環境沒有那麼競爭。

回到"寵"這個字,台灣的媒體如何?怎麼被一個黎智英就打得落花流水,是不是曾經媒體的從業人員被寵壞了呢?所以競爭力才不如香港的傳媒。如果世界沒有黎智英這樣的人物,如果台灣永遠都是自己封閉的媒體環境,那麼我們的媒體會進步嗎?說著台灣小孩被父母太寵,我看著曾經這些名人、傳媒,也許都是一樣的。

就連我自己也是一樣,喜歡溫情,常說著不誠實但好聽的話。有時在許多宗教的場合,更是如此,大家溫溫順順的問候,八卦批評都在背後。這樣的溫情主義....其實很不利於進步啊。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28202&aid=7047503

 回應文章

jisij82@yahoo.com
台灣媒體是鞏固政經界既得利益的傳聲筒而已
2012/11/17 14:48

香港作家馬家輝所言: 蘋果看台灣媒體,台灣媒體沒把讀者需求放在心裡和眼內,所謂「跑新聞」,大多只是從有關官方單位手上取得簡略的一面之詞,摘而刊之交差。除非極重要事,記者們極少極少進行現場實訪。 愈是資深的記者,平日只是跟幾位相關高官套套交情,每隔一陣子做個專訪,或探聽無關痛癢的所謂「獨家消息」,便算成就。甚至,偶爾調查了某些內幕勾當,卻因考慮到報社的廣告利益或個人的面子人情,或擱下不報,或淡化處理,總之是經常不願或沒法把真相挖到最深最露。台灣的報社編輯只是全心想著自己希望報導些什麼,而不是讀者最想知道些什麼或應該知道些什麼。解嚴已久,所謂「家國大事」和「黨政動向」仍是放置在頭版的新聞,其他消息全部變成相對的「小事」;而且編輯們經常搞不清楚評論和新聞之間的差別,或者偏重評論而輕忽新聞,每個版面幾乎有一半以上是所謂專家學者的觀點分析,新聞材料卻少得驚人。........總而言之;台灣媒體是鞏固政經界既得利益的傳聲筒而已

林東興(lin28202) 於 2012-11-29 10:40 回覆:

昨天跟一個在蘋果工作的朋友出去用餐,才知道蘋果被蔡衍明為主的集團買下,今日已是揚揚沸沸相關效應。有時候,金錢與市場反而是最公正的,說黎智英的市場導向,他的報紙緊抓大眾消費者要的,有人買有人賣,現在回過頭看,反而學界又覺得黎智英的媒體方向還不錯。學者專家政客到底什才是對的呢?我自己不會覺得媒體巨獸會真的成真,網路的便利,消費者還是有所選擇的。將來蘋果真的不好看,自然影響力就下降。可能大家不知道,壹週刊與蘋果的一些消費者投書,在一般民眾心中的公正性,可信賴度都遠高於立委或公家機構,遇到不平之事,壹傳媒的投書可是民眾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