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臨<楊沂孫篆書在昔篇跋文>
2018/04/22 21:13:37瀏覽1544|回應0|推薦3

臨<楊沂孫篆書在昔篇跋文>

一、前言

學生時代要寫生活週記。人生轉了一圈,如今又開始寫週記,只是現在寫的是書畫週記。

自去年起,與幾位書友每週聚會,相互觀摩作品,於是養成每周必寫作品習慣。然而,分享之後,將作品隨手放置,久而久之,要找回走過的路,已不是件容易之事,遂起「書畫週記」念頭。

二、<楊沂孫篆書在昔篇跋文>

清朝書法家楊沂孫(1812—1881)曾經用篆書寫了一篇<在昔篇>

<在昔篇>是一篇四言詩,詩中敘述篆書的源流,討論文字學與篆書的關係,評點歷代重要的篆書家,以及楊沂孫自己對篆書之見解。這是楊沂孫得意之作,一如孫過庭《書譜》是孫過庭重要的書學理論,孫過庭用草書寫成《書譜》;楊沂孫用篆書寫成<在昔篇>楊沂孫身後其子將<在昔篇>刻板,以字帖形式流傳。<在昔篇>也成為今日學習篆書者必臨寫的字帖之一。

丁酉(1877)年吳昌碩拜訪楊沂孫,楊沂孫將<在昔篇>給吳昌碩看,吳昌碩又寫了2040句的四言詩。其內容如下

秦燔六經,古籀乃法;揚班不作,許存其義;斯冰肇述,文未墜墜;二徐繼興,不絕如系;聖朝佑文,眾賢云粹;張鄧阮朱,金壇遺緒;終古大鑰,聿啟其賢;先生是篇,實總其例;六書正傳,象形會意;源流是討,上追書契;昔在先民,亡越厥旨;吾道之宗,小學之系;無徵不信,在古彝器;盂鼎虢盤,異文同?;思誦鬼神,無有難易;小子不敏,願行其軌;且頡禰籀,毋敢或異;先聖有言,多學而識;守殘抱缺,是習是記;後有作者,無曰余智。

丁酉三月,吳清卿來虞見訪,出以示之,為題卄韻於後。

吳昌碩這篇四言詩附在<在昔篇>後,故名之曰<楊沂孫篆書在昔篇跋文>

我以一行12字四行,四連屏寫完一通。以蕙風堂大如意,寫在2176(埔里)紙上。蕙風堂這一款如意實在好用,新筆有筆鋒適合寫行、草與楷書,成舊筆之後,筆鋒變禿,還可以寫篆隸2176宣也適合寫各種書體。

一般篆書屬長方形,而楊依孫的篆書則偏正方形,因此習寫過程中有些字不採用楊沂孫原帖之字,主要是長方形取勢之故。

三、<紫藤與山水>

水墨<紫藤與山水>是臨老師的畫稿,第一次嘗試完成一件70*100 公分大小的紙張練習。

水墨較書法難多了,要分色彩、墨色,墨色又分五種,水、墨掌控恰好,用筆熟練,才能畫出生動的作品。

這件練習品中唯有右下角這組葉子畫成功,葉子顏色有深有淺,鉤上葉脈,顯出精神。

而右下角石頭上的小草花算是比較畫得比較順手的,這是一次完成,畫前未曾在其他紙張上練習,這可能是得之篆書之利,用篆書筆觸畫小花小草,容易許多。這或許就是書畫同源之處吧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y1099&aid=11160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