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2/18 17:41:46瀏覽1890|回應1|推薦60 | |
“美國女孩” 已經上演很久了 看預告片時 一度想去看 但好電影接二連三的 雖然很想去對國片表示支持 捧個場~ 可惜時間一直湊不攏 也忘了這回事了......
月初一天突然發現 “美國女孩”上映兩個月了還沒下片呢 票房這麼好 應該拍得不錯吧? 注意了一下導演 阮鳳儀新面孔 不認識 好像應該去看看?
沒想到隨即接到久未連絡的朋友簡訊 問在台北嗎? 說要請我去看電影“美國女孩”~ 又說導演是個很年輕的女子 是朋友的學生~~ 於是一口答應 並告訴她 原本還打算買票去支持的 感覺跟這部戲挺有緣呢.....
誠品的C廳 跟A廳一樣是個大廳 結果那天一進場 哇啊~已經坐滿觀眾了 連最前面的第一排都無虛席.... 可以說這是近兩年來 幾乎沒有見過的盛況!
電影結束時 觀眾席傳出一片掌聲~ 原來導演帶著小演員出現銀幕前 年輕男士應是監製林書宇吧? 都是台灣電影新生代人物 未來的希望.... 能入圍金馬 獲得許多好評 甚至在院線上映兩個月了 那天還看到滿場 導演阮鳳儀說 她感到很高興....
原來此劇是導演自己的成長故事 她說 片中有90%的劇情內容 都是真實的 劇本寫好之後 她曾給家人看過 沒有異議才搬上銀幕的.....
按她的說法 劇中的家庭矛盾是真實的 他們的溝通除了傳統東方人的壓抑與隱忍之外 年輕一代的孩子 受西方文化影響 自我意識抬頭 不畏懼頂撞反抗父母 爭取人格獨立 甚至認為衝突比冷漠逃避 是更好的溝通.... 就是說“美國女孩”中的家庭問題 其實也是一種現象 一種家庭普遍存在的現代社會現象吧?
故事是從下了飛機 母女三人在機場提領行李展開 母親再三叮嚀兩個用英語交談的姊妹: “在爸爸的面前 不要說英語.......” 顯見這個在大陸創業養家 供妻女在美國生活的台商 是個十足典型的本土中小企業主 他雖然辛勤工作 有點本錢 卻非大富大貴 由於妻子得了乳癌 她只好帶著兩個女兒回台灣醫病 小女兒無所謂 大女兒卻一心想留在美國 留戀美國無憂無慮的生活..... 但她還是個叛逆的孩子 不了解大人是有的生活壓力的~
故事的背景 是發生在台灣爆發 SARS 的年代 父親的生意受疫情的影響 經濟備受壓力 動過手術之後 妻子情緒低落 與丈夫和女兒之間時有摩擦 一家人籠罩在矛盾的陰影中過日子 幾乎每個人開口 好像只會用粗暴的言語表達 而不知有好好說話溝通的方式.....
做丈夫的雖然愛妻子 但看到母女爭吵時 則多護著女兒 他盡可能地做一個充分滿足女兒需求的父親 她要單車 買給她 帶她去賣書桌 卻買了她想要的梳妝台.....甚至對她說; “如果你覺得美國真那麼好 我當掉褲子也會送你回去!”
然而當女兒頂嘴 與母親扭打 竟脫口而出: “你不是要死了嗎?你去死吧!” 那個驕寵女兒的父親非常震驚 衝過去狠打女兒一記耳光 .... 這場戲處理得很好 可說是全劇的高潮 也是唯一讓我感動落淚的一幕~
看到影片介紹中說“美國女孩”的故事 是闡述母女情感為核心~ “即使是不完美的家人 也有療癒彼此的力量 ” 當然 說的絕對沒錯~~ 不過這部戲 牽涉的何止是母女的情感問題呢? 甚至不只是“美國女孩”的成長問題 也不是家庭 親情與溝通的問題..... 也許更多的應該是 值得深入探討的社會層面的問題 移民問題 種族與歸屬 等等問題吧?
然而“美國女孩”是年輕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 是她親身經歷與成長的故事 是在她能關心與了解掌控的層面與範圍中 能拍出如此流暢好看的電影小品 也實屬不易了...... 同時她也獲得應該有的肯定 與許多人支持和掌聲 她的導演事業 因而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不過以後的路還很漫長呢..... 據說 李安曾鼓勵她 但對她說: “第一部影片的成功不會是最難的 最難的是第二部片子”~ 我們祝福她 很快有第二部成功的影片。
不過很遺憾 本文拖了近半個月 這部電影 今天~2/18日 已在台北的首論戲院下片 目前只有在新竹與台中尚在上映 沒有及時推薦 抱歉了! 謝謝分享 祝福大家周末假日愉快~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