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 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一說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與春節、中秋等節日,台灣及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的重要傳統節 日。
名稱來源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3]。《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習俗
粽子 人們在端午節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有些地區會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 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殷堯藩《端午日》詩云:「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梅堯臣在《端午晚得菖 蒲》詩云:「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壺。」喝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在台灣、日本、越南,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古說:「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糉子……」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有些人會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又有午時立蛋之俗,傳說中如在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到。 在江南地帶,家家都懸鍾馗像,鍾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端午節是一個潮濕酷熱的季節,這時百種毒蟲開始滋生,也依照漢方的角度,喫雄黃酒來避疫病。 閩南俗諺有:「未食五月粽,破裘不願放」,形容過了端午節才進入夏季的炎熱,才正式將大衣收起,進入夏季。 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吃餾米,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 在中國貴州地區盛行游百病。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根據近人考証,其實中國古代劃龍舟並不限 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就以龍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 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 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忠忱的愛國者。 在臺灣,端午賽龍舟是年度大事, 早從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便有龍舟競渡,古稱「鬥船」;當時台灣府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 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發展至今,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固有「五月鑼鼓響半天,阮卜看龍船行河邊!」的典故。從農 曆五月初一開始,便在道士引領下,劃龍舟、打龍鼓至水邊「請水神」,再決定爐主、頭家、龍船會;端午當日,選手必須先祭拜龍船,將香火插在船上。競賽結束 後,待到農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龍船,期待來年再戰,知名的龍舟賽會場有新北市碧潭、宜蘭冬山河、彰化鹿港吉安水道、台南運河與高雄愛河等。
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食品。每到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親友之間還相互饋贈。早於東漢時,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至 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吃粽子的習俗要到晉朝初年才固定在端午節,當時民間食用的粽子是用蘆葉裹高粱米做成的;至唐,粽子已經成為節日和市場 上的美味食品了。歷經多朝,粽子的風味和粽餡的種類更形多樣了,如明代有以艾葉浸米而成的「艾白粽」,清朝宮廷用乳酪浸米一夜後煮成的「奶子粽」和乾隆年間出現的「火腿粽子」,吃粽子的習俗更已遠傳日本、朝鮮和東南亞諸國。現代粽子的品種、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狀、用料和餡類亦按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而有所 不同。
懸菖蒲掛白艾 五月五日,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認為疾病是惡鬼凶神附於人體所致,故世俗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 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龍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有著濃烈的氣味,懸於門外據說亦有驅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 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而艾草則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現在 看來,懸天中五瑞確實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端午節時值初夏,多雨潮濕,病菌容易滋生,懸菖蒲、艾草等可以藉助它們揮發的氣味清潔空氣,消除病毒。
驅五毒 古代人們將蛇、蠍、壁虎、蜈蚣、蟾蜍等稱為五毒。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繫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掛鍾馗畫像 此習俗在中國的江浙一帶比較普遍。民間傳說,鍾馗是唐代一士人,文才武藝均備,卻因貌醜,在殿試時被皇帝除名,鍾馗一怒之下撞殿階而死。後鍾馗的靈魂受到玉 皇大帝的嘉許,成為專門捉拿惡鬼的大神,並且成為人們在歲末時敬拜的鎮宅之神。由於五月瘟疫易於流行,死者眾多,人們想起專門捉鬼的鍾馗,於是就在端午節 懸掛鍾馗圖樣了。
香袋和蘭草湯沐浴 古時端午節,姑娘們不僅愛佩戴「五瑞之一」的石榴花為裝飾,還要精心製作玲瓏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內裝芳香馥鬱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 穢的功效。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有的地 方更以蘭草蒸煮於水中沐浴,用以辟邪,所以端午節亦有「沐蘭節」之稱。
立蛋與煮蛋 此外,每到端午正午,民眾會爭相把雞蛋直立於地板,據說端午節陽氣最重,可使雞蛋直立,只要能直立雞蛋者,代表吸取了天地的陽氣,會得到一年的好運。有些地 方亦有把煮熟的熱雞蛋放在小孩子的肚皮上滾來滾去,然後剝去蛋殼給小孩子吃的習俗,據說這樣做日後小孩子就不會肚子痛。
飲雄黃酒 很多地區都有過端午節飲雄黃酒的習俗,雄黃是一種礦物質,把它調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黃酒。因端午節臨近酷暑,各種蟲類 病菌紛紛活躍起來,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雄黃解毒防疫的功能,加之民間傳說《白蛇傳》裏的白蛇就是喝了雄黃酒後現出原形,所以民間都起而仿效,在端午節以菖蒲 根泡雄黃酒,更會以雄黃酒給小孩擦鼻子、耳朵,或在額頭上寫上「王」字,據說一樣有驅毒的效能,這種風俗稱為「畫額」。除此之外,古時沒有消毒藥水或清潔 劑,人們多趁酷暑蟲疫瘟生之前,即端午節期間,於房子四周灑上雄黃酒,用以殺蟲解毒。雖然如此,因現今人們了解到雄黃含有致癌的物質,即使喝少量也對人體 有害,故這種「因時制宜」的藥酒亦已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