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10名現象
2008/03/09 08:28:09瀏覽1258|回應1|推薦2

今年是愛因斯坦發表影響全世界的「相對論」一百週年。這位近百年最偉大的科學家,還沒成名時曾經回母校找老師,但老師根本不認得他,還以為,他是想借錢而謊稱是他學生的小混混。後來很多人在討論,愛因斯坦可能是小時了了,但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反問:「是愛因斯坦沒有什麼了不起、沒有才華嗎?還是學校的考試,沒有把他的才華考出來?」李遠哲說,愛因斯坦如果拿到考卷,看到第一個問題沒有道理,會好好地分析問題,而沒有回答。結果,拿回考試成績,可能只有二十分;但如果坐下來跟他好好探討一些問題,那可真是了不起。
學校成績,顯然看不出,誰能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後的今天依然,在中國大陸的一項小型調查,顯示類似的情況。
一九八九年,杭州市小學老師周武受邀參加畢業學生的聚會。當時他暗自吃驚:那些已經擔任副教授、經理的學生,在學校時的成績並不十分出色。相反的,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好學生,成就卻平平。這個現象引發周武的好奇,經過十年、針對一百五十一位學生的追蹤調查,周武發現,學生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小學的好學生隨著年級升高,出現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

「第十名學生」潛力無窮
於是周武提出所謂「第十名現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學生,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他們未來在事業上嶄露頭角,出人頭地。這裡所指的第十名,並非剛剛好第十名的學生,而是指成績中庸的學生。根據周武解釋,這個群體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受老師和父母的關注不那麼多,學習的自主性更強、興趣更廣泛。至於名列前茅的學生因為得到父母、師長過分關注,過分強化學科成績,反而扼抑了潛能和學習自主性。
專研青少年行為的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認為,孩子的發展是不斷地變化,嚴謹的方法必須是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生命歷程做紀錄,而不是取幾個時間點的學業成績做比較。儘管周武的研究不甚周延,但「第十名現象」的研究,丟出了兩大觀點:其一,考第一名有用嗎,名次有多大價值?其二,讀書時代學會什麼,才具有永續競爭力?

考試,是考人類已解決的問題
李遠哲的看法是:「考試是考不出到底這個人有多大的能耐。考試考的是人類已經解決的問題,別人都已經去做了」因此,「當你把所有時間放在考試,你一輩子就會被糟蹋掉,」李遠哲說,在知識經濟時代裡面,很多重複操作的工作都已經被機器人取代了。留給人類做的事情,往往是變化多端或是令人驚訝的事情,這需要擁有能夠適應變化的智慧。他分析自己的歷程,過去累積的很多知識,隨著歲月都慢慢地忘掉,沒有多大用處,但是很有用的是:「自己學東西的習慣,是一輩子享用不盡的。」
分析學習力,可以進一步探討人類的學習動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教授Carol Dweck分析,學習動機來自兩種目標:學習目標(learning goal)和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學習目標」指的是,打從心裡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棒,事情做得更好而產生學習動機;「表現目標」則是指,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避免別人覺得自己沒用而學習。
「學習目標導向」的人,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充滿學習興趣,他們會選擇有挑戰性的工作,並且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表現目標導向」的人,則很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會努力求得好成績。但是這種人如果遇到自己做不來的事,就會拚命逃避,以免因為失敗,被人家瞧不起。

動機強,中庸生也能靠續航力得標
政大教育系教授吳靜吉解釋,一個孩子會用功拿好成績,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學習得很有興趣,很有學習動機。如果學習動機和表現動機都強,這樣的孩子未來的學習力仍能持續;但如果是表現動機強但學習動機弱,這樣的孩子只能拿到當下的第一名,不具有學習續航力。至於學校成績比較中庸的學童,有很多就是屬於學習動機強的學生,因為擁有學習力,即使小時候成績不突出,靠著續航力未來表現越來越好。
台北縣新莊國小校長吳順火指出,所謂的學習力來自「先天屬性+後天屬性+努力」,先天屬性指的是孩子的性向;後天屬性則需要父母認知到孩子的先天屬性之後,給予引導和支援。可惜的是,吳順火觀察大部分的家長,總是往相反的方向走,他們要求名次、要求名校,以為這樣未來就能成功,「如果後天不引導,甚至打壓,孩子的先天屬性是會消失的!」
擁有耶魯碩士學位的建築設計師黃永洪,從小成績都只求及格。黃永洪非常慶幸自己在澳門求學,沒有聯考壓力,反而得到父母、師長的支援,建立他對建築、美感的自信。中學時候黃永洪每年暑假都跑香港,把喜歡的房子拍下來。高中的班級壁報比賽,給了黃永洪第一次驗證自己能力的機會。他費盡心思,用柏油、麻繩、金屬做壁報,三年下來為班上拿下九次的冠軍。黃永洪對藝術的喜愛因為壁報比賽而更加熱烈,他到舊書攤翻閱國外的建築雜誌、上課時候畫著自己的夢想之屋。有一回,荷蘭籍神父看到他上課在畫畫,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建議他以後念建築系。「建築耶!」那是黃永洪生平第一次聽到這個字architecture,以前他就只知道房子,黃永洪太興奮,他一直以為畫房子只能偷偷摸摸,沒想到竟然有大學可以正大光明畫房子!
黃永洪對建築的無窮學習力來自不斷實做(壁報比賽)與師長(神父)的鼓勵,所培養出來的自信心。這連他申請耶魯大學建築研究所被拒,都沒能把他打倒。黃永洪不相信自己沒有錄取,立刻又準備了一本作品集,請英文比較好的弟弟黃永沃幫他寫信給系主任。一個禮拜後耶魯回信,原來是秘書弄錯了,他終於如願踏入耶魯的殿堂。

有目標的人,才能管理信心
宏碁、智融集團董事長暨首席顧問施振榮的母親從來不要求他的名次,但他懂得自我設定學習目標並且找到學習方法。施振榮說,每個人都要設定目標,但必須是有挑戰而且達得到的,這樣才能建立起自信。「人生最重要的是管理信心。」他認為,小孩子還不夠成熟的時候,是沒辦法承受太大的挫折的,所以很多事情只要馬馬虎虎就好,重點是抓住一個大原則。例如,「要更好」是施振榮的大原則,所以他經常為自我設定目標,要求自己一定要有進步,但不一定要考一百分。
學習的態度,是求學的基本。父母不該是培養第一名的孩子,而是培養孩子成為學習目標導向的人,這才是給孩子一輩子的禮物。
「人生是長跑,不應該拚命讀書贏了上半場,下半場就沒了持續力。」專研資優教育的師大特殊教育系教授吳武典比喻,第一名的學生如果為了維持第一,把所有的資源都拿來讀書,自然會排擠掉發展人際關係、領導力或是其他興趣的機會。
張文瑜,三十二歲移民美國的家庭主婦,兒子才六歲就開始上滑雪課、潛能開發課。「我很怕他跟我一樣,所以要讓他多學、多玩!」童年時代的張文瑜,是個「第一名學生」,「我的目標很清楚,就是要第一,」問題是張文瑜不算資優,讀書的時間經常是別人的好幾倍,每次都是盡到最、最、最大的努力才拿到第一。同學呼朋引伴出去玩,張文瑜一定是窩在家念書。張文瑜沒有不快樂,因為父母以她為傲,「只有拿第一,他們才會繼續愛我!」
大學聯考張文瑜沒有上台大外文,生平第一次讓父母失望。第一次遭受重大挫折,張文瑜幾乎無法承受,她抓狂似的放火燒高中課本,還好父親及時滅火。放火事件讓父母不逼張文瑜重考,但是上大學後她頓然失去目標,不知道為何要讀書,「同學都只希望不要被二一,老師也不要求第一名!」更挫折的是,同學會跳舞、會唱歌,這些卻從來不曾出現在張文瑜的生命中。
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羅伯.史登堡(Robert J. Sternberg)是美國研究智慧方面的大師,他提出「智慧三元論」——成功智商包括分析能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實務能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創造能力〈creative intelligence〉。只重視智力的「成績評量方式」只測量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卻沒有分析到實務能力及創造能力。根據羅伯.史登堡的論點,學業能力只代表「今天」的成功,無法保證未來的成就。

激發孩子去「贏未來」
分數不能代替經歷,文憑不能代替文化和智慧,「絕對不能以小看大,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隨時隨地都有機會!」吳齊殷說,許多成功人物的成長經歷都說明,名次和人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父母應該保護孩子智慧的火花,而不是拚命給壓力。
「考試爭第一,是投資現在,教育是要投資未來。」吳武典認為,「第十名現象」的主要意義,是「觀念上的暮鼓晨鐘」——即使不是名列前茅,成績中庸的學生還是有無窮潛力。尤其對於小學生來說,成績真的不能特別反映出什麼,孩子的未來路很長,變數是很大的。正如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所說:「他還在學習,你要他贏什麼?我們要讓他去贏未來!」             


(轉寄資料來源:統一企業/林經理)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keking&aid=1679310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粉懷念滴 九份
2008/03/09 17:07
相片背景好像是九份耶 很喜歡那裡的樸實^_^
K. K. Taiwan(likeking) 於 2008-03-09 17:22 回覆:
西地....正是九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