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來自日月潭角落的天籟之音
2009/09/09 23:26:05瀏覽970|回應0|推薦9

來自日月潭角落的天籟之音

    巴奈(作詞家、演唱者黃韻齡)用有些急促的聲調,卻又條理分明的述說著她和先生Kacky(爵士音樂風作曲家、演唱者、伴奏者劉翰安)兩人創作的心路歷程。

    巴奈、Kacky夫婦倆,以旅遊心情創作出屬於當地的歌曲,國語歌曲、台語歌曲、原住民歌曲都涵括在內,濃濃的台灣味,飄逸在悠揚的樂音裡。

    這麼一對一搭一唱的夫妻,在五、六年間,足跡走遍台灣,為花蓮、恆春、宜蘭、太魯閣、蘇澳、日月潭等地,寫出一首又一首集合休閒、知性、導覽旅遊風的創作音樂,而且組成「聽見台灣的美音樂文化團隊」,讓更年輕的一代,跟隨著用歌聲吟唱台灣的美。

    也是原住民的巴奈,絕對不會忘記讓嘹喨、高亢的原住民音樂也時時飄揚,於是,自稱「旅遊腳伕」的她,隨性的用文字記述著原住民的傳說與故事、慶典與生活,Kacky以創作、搭配方式,讓文字變成悠揚的歌曲,方便傳唱、傳揚,日月潭德化社邵族的「貓頭鷹報喜」,以邵族原音作詞,最為經典。

    巴奈說,他們夫妻的故事,起源於一位患有癌症的媽媽思念在北部工作的兒子,希望能見見他,於是她們夫妻倆放棄工作回到花蓮去盡孝道,只是,也丟了原有的工作,成為失業一族。

    巴奈在失業期間潛沉著,突然要求Kacky,用歌聲紀錄花蓮的美,並安排行程,以旅行方式認識花蓮,寫了花蓮港、太魯閣峽谷等八首歌,半年後回到花蓮港邊的椰林大道,在一座啤酒屋找到演唱機會,每小時五百元,因此而認識了許效蕣的「石頭族俱樂部」,給了他們很大的啟發。

    巴奈深知,「企業+文化+音樂」有十足的未來性,也知道必須透過專輯製作,才能讓夫婦辛苦創作的音樂傳揚出去,但是,資金卻是最大的問題。

    有一天,巴奈夫婦來到七星潭邊的「柴魚博物館」,面對那座老建築,兩人都有作詞、作曲的衝動,找到負責人父子商量,為他們寫出一首具有觀光意味的樂曲,條件是贊助製作專輯的費用,於是,2004年獲得廣告金曲獎的「柴屋」誕生了,連同另外四首曲子「賣了」十萬元。

    在花蓮椰林大道演唱四年,他們巧遇到花蓮考察的日月潭風景管理處曾國基處長,演唱完後,送給他專輯,卻在二年半前,因為學生阿忠在水社吹奏薩克斯風,一曲「花蓮港」演出後,曾國基處長認出那牢記心中的藍調音樂旋律,意外讓他們落腳日月潭,成為第一隊街頭藝人。

    曾國基處長邀請巴奈夫婦到日月潭,他們來了卻找不到居住的所在,遇上了當時擔任村長的房東,邀他們寫一首紅茶的歌來付房租,當場創作了「貓囒山紅茶鄉」,成為紅茶的代言歌曲。

    兩年來,巴奈夫婦為日月潭寫出20首歌曲,也為邵族寫了五首,其中的「夢幻日月潭」音律輕快、易懂易學易上口,非常讓人陶醉,「邵族過新年」這首歌更是日月潭主題曲。

    剛來到日月潭,巴奈夫婦借用水社碼頭邊的咖啡亭演唱,吸引許多遊客駐足傾聽,卻引來部分商家不滿,於是改往德化社發展,也不見容於當地邵族聚落,曾經千方百計要將他們趕出德化社。

    一直到巴奈夫婦以邵族語言寫了「貓頭鷹報喜」這首歌,邵族才慢慢接受也是原住民的巴奈,如今,彼此見了面「巴奈姐姐」、「劉老師」稱呼的十分親熱,事實上,他們的演出,讓德化社更添盛景。

    巴奈說,劉老師Kacky心中存有上萬首的各國歌曲,對於各國的樂團音樂更是了然於胸,曾經接受觀眾點唱而獲得「萬首音樂點唱機」的封號。

    「劉老師」劉翰安音域寬、韻域長、質域細,談起英文歌曲、「披頭四」樂團,表情興奮、雙眼傳神,話匣子關不起來,巴奈只好以「演唱一首」來打斷他的談興。

    巴奈說,他們有個心願,利用到大陸旅遊的機會,讓桂林山水、蘇杭美景、黃山勝景,都用音樂、歌曲來演繹。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aowu4352&aid=330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