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畫框下的不健康靈魂
2012/07/17 19:11:40瀏覽1577|回應2|推薦9

 面對一張畫作時,即使每個人的主觀想法必定存在著部分差異,但對於接收畫面上呈現的情緒,你我會有那麼大天差地遠的感受不同嗎? 睜大眼睛,瞧! 是否就望見畫布後面的藏鏡人? 經過時代的流轉,技術的進步,更因為十九世紀照相機的驚人問世後,使得西洋藝術核心逐漸捨棄以往追求的寫實、客觀和理性, 進而緩緩轉向探索心靈、表達自我的精神探詢,二十世紀的歐美現代美術便具現了如此感性的新視野。 承襲野獸派狂野刺激下的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是用色強烈、高度強調自我的藝術;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則是無形式又高度奔放的投射意識型式,也因以上兩個畫派皆具備反應內在的特性,故藝術家們的快樂與傷悲,都可以被放大解析,藏身於畫作背後的他們:孟克(Edvard Munch)和帕洛克(J. Pollock),事實上,靈魂,負面的很赤裸。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的抑鬱勇者

 

我想我這輩子都忘不了看見吶喊這幅畫的第一印象,是無聲的絕望,是好多好多的無奈和悲傷,畫中人物的情緒,無形之中渲染了所有觀者,彷彿真的能夠聽到他的吶喊聲在空間裡反彈、迴旋著,刺耳的提醒人們,不快樂也能逼真的憾人。 濃烈的對比色相互交融在同一個畫面下,像是冰與火兩種對立呈兩極的概念在彼此拉鋸的衝突美感,套用美國著名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詩作「火與冰」(Fire and Ice)所闡述的想法,火的意像,象徵強烈的內在感受,如慾望、忌妒、占有等等的高漲情緒,而冰的意象,則象徵了相反的感受,仇恨、冷漠、放任種種的壓抑情緒,而此幅畫作集結了近乎所有可以被言喻的負面能量,任誰的頭頂上壟罩了這樣的沉重都會想要忘情嘶喊吧!

  1895 年,孟克本人形容此作品是他在「孤獨和被苦悶所戰慄的一刻時感受到自然界有浩瀚無盡的吶喊」 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藝術家會繪出如此令人不安、神傷的作品呢? 愛德華 孟克(Edvard Munch)一生被黑暗氣息烏雲罩頂的男人,其母親早年死於肺結核的侵襲,在患有精神疾病且心理狀態不甚穩定的父親一人撫養下,填鴨式的強迫子女接受高壓式宗教信仰,並且灌輸他們對於地獄、煉獄的恐懼觀念, 種下孟克與他的手足們心理層面上的抑鬱因子,隨後的幾年內,孟克的父親、兄長和姊姊接連過世,妹妹又患有精神疾病,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盡理想,種種因素刺激下,使得他養成了極度悲觀的人格,畫作也往往無意識的流露出個人深層的哀戚與苦痛。 在世紀之交,十七與十八世紀相接的時代,或許是所謂人類天性裡對於未知的不安在悄悄作祟,1902年,屬於新世紀的開端年間,孟克與交往多年的女友結束關係。

  1908年,孟克的焦慮情形越演越烈,引發精神分裂症病發,並到了賈可布遜博士的診所進行住院治療,出院後的他,在個性上有了很大的轉變,且決心要放棄從前自虐又苦悶的人格特質。 次年,回到故土北歐之國-挪威,孟克把做畫重心從人物轉移到了大地之母身上,也因為不再以人物為主體,他的作品沒了過去的悲觀氣質,反而增加了色彩和生命力,無奈,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的納粹德國,將孟克的作品從各大美術館撤下來,並且冠以「頹廢藝術」的標籤,此舉傷透了把德國視為另一個家鄉的孟克的心。

  晚年的他回憶自己灰暗的過往歲月提到:「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且持續的伴隨我一生。」

  孟克有個一顆強大卻無比細膩敏感的心,內心世界裡蘊藏了常人沒辦法想像或者承受的深度黑暗,但另方面這樣的他,真誠而真實,從不掩飾靈魂裡的不安、惶恐 或是焦躁,更因如此獨特的心理狀態,使之不同於其他藝術家,風格中反映了獨一無二的特殊存在,1889年26歲的蒙克寫道:「我們將不再畫那些在室內讀報的男人和織毛線的女人,我們應該畫那些活著的人。他們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並且相愛。」他默默觀察著身邊發生的不幸,用畫筆忠實呈現感受,用心感染、點燃觀眾的情緒之火。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 的不自由舞者

抽象表現主義,這個名詞聽來抽象,它在歐洲又被稱為無形式藝術(Art informal),或許,用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來描述會容易理解的多了,此名稱來自於1952年美國藝評家羅森柏格(Harold Rosenberg)對抽象表現主義的批評,故名思義,就是以行動的方式去做藝術表現,恣意在巨型畫布上,揮動沾滿顏料的刷子,行走時,任意滴濺色料,創作過程也可以視為藝術表現的一環,而傑森 帕洛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其使用的顏料往往不只是單純的顏料而已,為了改變油彩在畫面上停留的時間,以及流動速度,有時會在其中添加小沙粒、石礫、弦線、釘子、鈕扣、香菸、火柴或是碎玻璃等雜物 來增加厚度,立體化的平面畫作,創造新質感的可能性。說這個男人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美國現代藝術大師,他的創意程度和燒之不盡的熱情,絕對當之無愧。

  有人說,抽象表現主義反應了對於自由的嚮往,以及破壞舊有的創新思想,但同時也隱含了屬於現代人獨有的社會心理-高壓時代下的焦慮和沉悶。那麼之於帕洛克(J. Pollock) 他想要逃避的是什麼呢?又是因為什麼樣的人格造成了他的偉大呢? 帕洛克自幼備受家人的呵護,卻是一個不喜愛上學的叛逆份子,中學時期,染上了打架鬧事的惡習,抽菸、酗酒樣樣都來,藉著酒經的麻痺作用,他找到了得以脫離現實的途徑,本身矛盾、害羞又神經質的性格,即便他走入婚姻,安定則從來不是藝術家的好朋友,外遇很快的發生了,種種惡習,與精神疾病(嚴重憂鬱症)的長期相伴,帕洛克的身上早已種下毀滅之因。

 1930年,帕洛克與兄弟搬到了充滿魅力和刺激的大都市紐約,開始藝術生涯, 1949年,一篇藝術專文將他喻為當代最偉大的美國藝術家,而此舉造就了一個無可限量卻要註定墜落的巨星,1950年代,帕洛克轉向更大眾化的畫廊,並且接收了更多的作品訂單,承受著名氣、市場需求和內在要求各種龐大壓力,互相拉扯的狀況,把長期累積的酗酒習慣推向另一個巔峰,即便他努力的舞動畫筆, 借酒澆愁,但這些都不再能像過去一樣拉他一把,助他脫離緊掐著脖子的現實。

 1956年,那一年,帕洛克才正值壯年中葉-四十四歲,炎熱的八月,他一如往常的持續酗酒的惡劣習慣,喝了一個爛醉,開車要載他的情婦Ruth Kligman以及她的朋友Edith Metzger出去遊玩,兩人一上車便驚覺到駕駛人不同平日的精神狀況,他沒了命似的怒踩油門,在尖叫聲中,車子偏離公路,衝向樹叢,造成翻覆意外,劫數難逃,車上三人,只有一人倖存。天妒英才,傑森‧帕洛克就如此匆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當我在做畫的時候,我無感於自己的作為,要經過一段熟悉的過程之後,才能明白到自己的所為,我無懼於畫作的改變與破壞等種種,因為作品本身就具備了自己的生命,我只不過是讓它走了出來,也唯有在我失去對於畫作的連結時,才會得到一團亂,不然它會是單純的和諧,施與受之間,作品便油然而生。」 (“When I am in my painting, I'm not aware of what I'm doing. It is only after a sort of 'get acquainted' period that I see what I have been about. I have no fear of making changes, destroying the image, etc., because the painting has a life of its own. I try to let it come through. It is only when I lose contact with the painting that the result is a mess. Otherwise there is pure harmony, an easy give and take, and the painting comes out well.—Jackson Pollock, 1956”)

 根據帕洛克個人的說法,當他在創造時,會完全忘卻自身的現實空間存在,而掉入某種難以被清楚言喻的空間,或是精神狀態,並且覺得自己在作品裡跳舞,可惜他只短暫的跳了十幾年的做畫光陰,成就了後人難以觸及的偉大,也留下了令人不勝唏噓的傳奇悲劇故事。

Ps. 這篇文章最初的構想,還包括了二次世界大戰年間的畢費,不過,還是改天再補上好了:P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mpire&aid=6639584

 回應文章

GCY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RE
2012/07/23 14:05

俗話說,物以類聚,喜愛熱鬧的人自然聚在一起,天性深沉者,內心深處不免也渴望知己

但正式由於天性使然,才更具有孤舟簑笠翁的深沉 ^^


芬里爾 Fenris(lempire) 於 2012-07-25 12:19 回覆:
言之有理,謝謝你的來訪!! 

游元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敏感而不安的神經(或靈魂)
2012/07/22 15:10

天才型的文學藝術家,常有敏感而不安的神經(或靈魂),因為不安,有的會酗酒(想安定神經?),反而更不安,造成悲劇早逝,天才青年詩人Dylan Thomas也是酗酒倒在紐約街頭死去。

現代都市生活固然方便,都市的喧囂卻很容易令人感到壓抑虛空。我自己的體會是,在山水中忘我,是比較好的安神方式。

讀醫學專業又喜歡文學藝術的妳,透露出特別的才情。醫學與文學藝術都探索生命,雖然方式不同。


詩是無名山水。
芬里爾 Fenris(lempire) 於 2012-07-25 10:59 回覆:

 也或許是因為不想要感覺的太多和想要擺脫現實的心理作祟,使酒精成為最佳的解脫出口,事實上,大家不想要活在現實,而他們只是選擇了the worst way out.

  論才情,才疏學淺的我,愧不敢當。 謝謝閣下的來訪,本篇文章其實有參用您寫過"Ice and Fire"的詩評,能見您的回應,實在讓我太開心了,望日後閣下能不時來訪給點建議,會是非常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