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今年煙花特別美
2008/04/25 01:14:18瀏覽228|回應1|推薦1

NYE 2006 今年煙花特別美



 



午後的雨花灰濛濛地落在記憶的邊緣,這是文學純粹的形容,純粹的詩意一如曇花緩慢開在幽微裡,



 



轉眼之間聖誕及新年就在不知不覺間過去,轉眼之間這句話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它卻也是金玉良言,因為2006年的年底我已經到雪梨四個多月了,這四個多月似乎像是四年這樣久,感性上我也希望它真的是四年,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該已經拿到博士學位了,如果真是這樣,我也應該在我的美洲旅途上了,或者在印度,或是重回了冰島,不過這當然只是痴人說夢,這四個月有些慌亂,有些急躁,甚至於有些恍惚,有趣的是這四個多月內我竟然已經看過許多場的煙火,雪梨什麼不多就是煙火多,雖然這些煙火的規模小,但是偶爾看見煙火在雪梨上空的角落綻放,卻是一件稱心的美事,而這美事可不是到處隨時都有的



 



雪梨的週末經常在Darling Harbour有各種活動,因此在Darling Harbour上空偶爾就有煙火施放,Martin Place的上空偶爾也有煙火,一開始我也不明白Martin Place上空的煙火從何而來,畢竟那是CBD的範圍內,不過親臨現場之後你就會知道那些煙火是從各個大樓的頂樓施放的,這個手法在新年煙火活動裡被發揮到極致。



 



從我在UTS的十七樓研究室望去,偶爾就會看見市區上空有煙火,這些煙火都會伴隨著轟隆的爆炸聲出現,即使距離很遠又隔著厚重的玻璃,但是煙火的聲響都還能清楚地被聽見,所以只要轟隆聲響起,我便知道雪梨上空某個角落正有著美麗的煙火,那時煙火的轟隆聲伴隨著研究室裡的音樂,那真的很蒙太奇的,一種屬於聲音的蒙太奇。香港導演陳果有一部電影叫做「去年煙花特別多」,說的是1997香港回歸中國前的故事,那年香港的煙花名目繁多,我總覺得港澳的人們把煙火稱為「煙花」顯然在意境上更上層樓,就像是午後的雨花灰濛濛地落在記憶的邊緣,這是文學純粹的形容,純粹的詩意一如曇花緩慢開在幽微裡,若說穹蒼似黑幕,那麼煙花或許是攜雷電而來的玫瑰,或是牡丹,或是菊花,或是罌粟花,至於我們所稱的「煙火」雖然說法寫實,但總有一種美中不足的遺憾,而英文的firework則更等而下之,或者其實我並不懂得英文的詩意,這可能是文化上認知的問題。



 



「去年煙花特別多」道出了香港人當年五味雜陳的心情,那一年,他們看了六次煙花在香港的夜空燦爛綻放,有慶祝踏入九七年的新年慶典,有慶祝新機場落成啟用,也有慶祝新青馬大橋的隆重開幕,有慶祝香港由英殖民地重投中國懷抱的,最後還有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的,夜晚的煙花雖美,但白晝的香港天空卻罩著灰濛濛的迷茫,香港似乎被自由世界遺棄了,故事從香港傭兵的故事延伸,整部電影瀰漫著香港人的無奈於徬徨。



 



我總覺得陳果是香港電影界不可多得的人才,畢竟在香港一切以商業掛帥的前提下,僅有少數人可以殺出重圍,王家衛是名氣最大的一位,許鞍華是另一位,而陳果該算是最後一位,在我看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堪稱是他的登峰造極之作,他從阿飛正傳開始奠下基礎,不僅華人欣賞他的電影,連日本人也迷戀他,但我卻不認為木村拓哉參與演出的「2046超越花樣年華的藝術層次,我從很早以前便不看所謂的影評,因為影評所代表的往往是群體意識裡的錯誤認知,王家衛成名了,於是便不會有影評批評他,「2046雖然也是傑作,但片中屬於科幻的情節在我看來盡數可以刪去,同樣的影評也發生在李安身上,最錯誤的認知是將李安的電影定位成政治與外交的一部分,只是這種認知卻不分政黨地被不同的官僚所沿襲著。



 



電影總有許多面向,這也是為何在臺灣研究電影的學者其實都不是學電影出身的,而學電影出身的卻很少發言,約莫其實他們也知道所有人都以自己的觀點看電影,而個人的意識形態很明顯的會影響觀察的角度。我很喜歡王家衛的調調,因為他總會出乎意料地讓你不得不思考屬於抽象的環節,他的意境高超,他處理情境的手法在當代華人導演裡似乎也是無出其右的,而陳果恰好與王家衛是個對比,陳果慣常以寫實的方式說故事,他與侯孝賢一般喜歡發掘非職業演員,不過他們的困境也一樣──缺乏資金的挹注,陳果的成名之作竟然是用劉德華的「天幕」公司所剩的底片加上僅有的五名工作人員以及數個街頭發掘的非職業演員,就這樣拍出了「香港製造」。



 



「去年煙花特別多」裡的香港充滿了無奈與不安,而煙花也很多的雪梨大概沒有這般的困境,即使是操著流利廣東話的香港移民也不會否認上述的說法,或者在雪梨的香港人其實泰半不知道陳果是何許人也,他們多半開著名貴的跑車在雪梨的街頭疾馳,九七的香港或是現在的香港似乎與他們沒有直接的關係。雪梨的煙花據說是全世界各大城市裡最盛大的,其實我看過的煙花也不少,雪梨的煙花規模是否是最盛大的,或許難以認定,但雪梨歌劇院與雪梨大橋這海港美景便是無價的瑰寶,雪梨的煙花在如此無價的海港綻放,自然成就了雪梨煙花的國際地位。



 



不管是哪一年,在雪梨看NYENew Year Event)煙花絕對是首屈一指的盛事,於是早上十點開始開放的植物園觀景點,你就得八點去恭候,甚至是六點、七點,看煙花的地點雖然多,但是沒有一處比得上植物園的優越,因為從那裡可以將歌劇院與大橋一起入鏡1231的中午十一點我姍姍來遲了,沒想到植物園的門口竟然已經排滿了人龍,那人龍一路漫延到聖瑪麗教堂附近,也算是大開眼界,我只好認命地排在隊伍的最後,但我卻不是唯一感到詫異的人,在我之後的每一個人幾乎都被漫長的人龍嚇呆了,我一次又一次在他們的臉上讀到那些清晰的啞口無言,到了中午時分那人龍彎彎曲曲地竟然彎回了植物園的入口處,新加入的人們還以為那是隊伍的起點,其實那是隊伍的終點,但總有人不願意相信,他們非得走完一圈才會認命的排在隊伍的終點,小高與我的同學岱凌在中午才姍姍來遲,也幸好因為我排了半天的隊伍才讓他們免去等待的辛苦,因為那人龍半小時才移動二十公尺,我後來也發現許多人都是先派出單兵,然後集結的部隊稍後才會抵達,這種情形原本就難以防杜,再者於人情上其實也並無不合理之處,只是途中有許多辣妹似乎喜歡找一些呆頭的年輕人,於是其實不認識的兩造竟然可以在瞬間熟稔,於是這些辣妹堂而皇之的插隊,而那些呆頭的年輕人樂得與她們聊天,剩下的就是後面的老幼婦孺嘴裡唸唸有詞地問候他們的親人,不過這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數的澳洲人其實很守法。



 



在澳洲參與公眾的活動有許多縮寫必須事先明瞭,否則很難理解主辦單位的用意,例如NYE便是一個例子,不過這例子容易望文生義,但BYO這個縮寫我就猜了半天始終不知道它的含意,最後還是在等待煙火的下午時聽一個已經是澳洲公民的臺灣朋友解釋之後才理解,原來BYO等於Bring Your OwnBYO之所以常出現是因為許多活動是不許大眾自行攜帶酒類的,因為按照澳洲人牛飲的習慣,一旦允許自行帶酒,那麼他們可能會將整箱的啤酒帶去,既然不准BYO,那麼現場就會有賣酒的攤位,不過他們會查核你的身份才准賣酒給你,雖然不允許BYO的酒類進場,但主辦單位並沒有禁止大眾攜帶野餐,其實在澳洲的所有活動其目的之一都是在促進家庭成員的情感交流,因此在很多活動的說明裡官方都會鼓勵大眾攜家帶眷,也因此野餐成了標準的形式,排隊的人們基本上都是帶著食物的,有些人甚至以推車搭載冰筒及大大小小的野餐盒排隊,許多外國人對於這種陣仗會瞠目結舌,不過澳洲人早就司空見慣。那天的我們直到一點半才真正進場,那時植物園裡早就佔滿了人群,可以容納二萬五千人的植物園大概也悉數飽和了。



 



進入植物園的我們原本還在思索到哪裡搶佔位置時,其實也沒有位置可搶了,我們一無天時、二無地利,那些得天獨厚的位置早擺滿了相機腳架,不過此時卻意外地有了人和,我的同學Ray還有他的朋友早就將陣勢擺開,原來他們夫妻一早就從Wollongong出發,一馬當先的他們早就佔領了一塊樹蔭下的好地方,我們得此人和,天時與地利也就一併解決了,不過這等待實在過於漫長,我們也只能聊聊天打打撲克牌消磨時間,我的學姐特別從Brisbane來雪梨看煙花,她也在那時加入了我們,那時我們一群臺灣朋友就在樹下擺起了龍門陣。



 



今年由於是雪梨大橋落成七十五周年紀念,於是據說煙花的規模猶勝於往年,這也吸引了三十萬的外國觀光客前來,我的學姐便說他們費盡心機才如願訂到所費不貲的旅館,今年的NYE煙花一共有兩場,一場在九點,另一場則是在午夜的零點,這中間則穿插了燈船遊港的活動,今年煙花的主題是翡翠綠,因此煙花的設計便繞著這個主題打轉,市區裡隨風飄揚的布幔早就將這個訊息傳達出去了,又因為歡慶雪梨大橋落成七十五周年,於是大橋上的衣架燈飾強調了雪梨人對於大橋的情感,衣架(hanger)是雪梨人對於大橋的暱稱,這座大橋也象徵了澳洲人在逆境中保持樂觀的天性。



 



久候十幾個小時的煙花最後終於登場,第一場的煙花顯然只是牛刀小試,而在第二場煙花綻放前一小時,雪梨橋的燈飾從衣架變成了鑽石,這其間又夾帶著問號「?」的燈飾,十足地賣弄噱頭,不明究理的人還以為是某家知名服裝公司的廣告,到了倒數計時的片刻,全場歡聲雷動,不管是哪一國人都熱烈忘情地喊著倒數,而子夜零點的煙花也的確震撼人心,雖然僅僅十五分鐘但那卻是畢生難忘的情景,彷彿十幾個小時的等待,在煙花綻放的瞬間一切都已經值得,那時大橋上陸續噴出了煙花,歌劇院旁噴出了烈焰,連雪梨塔所在的市中心各座大樓也同時射出煙花,這些煙花相互輝映,令人目不暇給也措手不及,岸上看煙花的人們驚嘆不已,而乘船在海上看煙花的人們也開著香檳慶賀,整座城市陶醉在煙花裡,似乎剎那間雪梨的夜空成了花海,天上與人間、煙花與倒影連成了一片,人們狂喊著新年快樂,不認識的人們互相握手問好,雪梨瞬間成了友愛之城,雪梨瞬間成了不夜之城。



 



新年之後的國慶日,在Darling Harbour的煙花依舊美麗,那是在萬人叢中去欣賞煙花,這麼近地看煙花對於我還是第一次,那麼近的煙花更是撲朔迷離,散場之後,我想起了陳果的「去年煙花特別多」,但是心中卻完全沒有片中瀰漫的徬徨。



 



後來二月份的時候為了慶祝Queen Mary 1Queen Mary 2停泊在雪梨港,雪梨市政府在那晚施放煙花,Queen Mary 2據稱是全世界最大的郵輪郵輪,那晚我們和同學兼程趕到那裡,沒想到那裡早就是人山人海,最徬徨的是我們不清楚煙花到底會從何處綻開,大多數的人們說是雪梨港大橋,於是我們就在Circular Quay附近等待,沒想到等到隆隆聲竄出時,我們才知道煙花是在植物園那個方向,那晚我們既徬徨又空虛,因為從我們所站的地方望去,看見的只是陣陣煙花爆炸之後的殘霧,何其空虛的一晚!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yuhung&aid=1813332

 回應文章

HanaSuyi 60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真的很美
2008/04/25 01:16

真的很美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