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容易解決的兩岸意識問題
2009/04/09 16:53:22瀏覽624|回應0|推薦1

圖片說明:錢穆台北舊居

 

不容易解決的兩岸意識問題

李常生  4/9/2009  深圳

 

錢穆為國學大師,中國近代國寶級人物,幼時求學於無錫蕩口鎮果育小學,在學八年,靠個人苦讀古書(歷史、文學與經書等),而成為中國近代的歷史學家及國學大師,先後在大陸的許多著名學府任教,後在香港創立新亞書院,1967年底轉至台灣擔任中研院院士及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系任教。蔣中正(介石)總統曾為其建設素書樓居處(現於東吳大學校園內),依山面水而居,距離台北故宮博物院不遠。1990年時,陳水扁任立法委員時,逼錢穆大師搬離原居地,不久後,錢穆過逝,骨灰依其遺命葬於太湖側。錢穆為錢鍾書長輩,兩位均為國學大師,然鍾書一直居於大陸,錢穆則輾轉至台成為大家。錢鍾書知名於大陸,而錢穆則知名於台灣及國際。­­

前月,應東南大學朱光亞老師之邀,研究蕩口鎮保護及旅遊策畫,本鎮在古代出過許多華家()名人,而錢穆大師居住故居(承租居住)亦在河側,當時我所提的構想是將在台北的錢穆故居亦在蕩口鎮水街旁空地上依原樣構建,一方面做為錢穆大師早晚舊居的展示所,亦象徵了錢穆大師的國學研究本無區域地界之限,當時無錫市錫山區相關主管並無反對之意。

本月初再至蕩口,所獲訊息,為地方政府反對將錢穆台北舊居再建於蕩口舊地,究其原因一則為錢穆出生不在此處(其實出生地距此不遠),當時僅在此處(蕩口鎮)求學;另一原因乃因錢穆人至台灣,在意識問題上無法突破兩岸分離舊框,而有所顧慮。

國共內戰導致兩岸分裂,近幾年來,兩岸敵對狀態漸緩,積極推動旅遊並合作發展經濟,然而兩岸在人文上的差異依舊,意識型態的鴻溝仍舊不容易打破,近代名人大家因兩邊站的結果,導致間接的互相排擠或鬆散的不被接受,以致影響了人文,甚至科技的合作以及相對的累聚效應,這其實也是中國人的悲哀。

台灣的早期文史聞人以胡適、傅斯年、錢穆、林語堂等為代表,大陸的文史學家以錢鍾書、魯迅、巴金、郭沫若等較為出名。

近期名人雖是屢屢述及,各有專項,各有所聞,但是也是基於意識問題,在論述時多有所顧忌。台灣至今尚不承認大陸學歷,實在也是傳為國際笑柄,為人垢病。

資訊發達,歐盟已經逐漸成為一個經濟體,吾居地球已為一村,而兩岸之間的意識偏差仍屬鴻溝,如需順利磨合,尚不知要到何月何日?若追根遠因,實乃中國近數百年來的積弱衰微,對照著歐美文明的­全盛時期,中國人的格局觀念尚多有所偏狹。

 

錢穆簡傳(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錢穆(1895—1990)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江蘇無錫人,漢族,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任教於家鄉的中小學。1930年因發表《劉向、劉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錢穆居北平八年,授課於燕京大學、北大等名校,並在清華、北師大兼課,與學術界友人時相切磋。抗戰軍興,輾轉任教於西南聯大、武漢、華西、齊魯、四川各大學。撰寫《國史大綱》,採取綿延的觀點瞭解歷史之流,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以激發對本國歷史文化愛惜保護之熱情與摯意,闡揚民族文化史觀,被公推為中國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秋,出任亞洲文商學院院長。1950年,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使流亡學生得以弦歌不輟,因辦學有成,獲香港政府尊崇,於1955年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60年應邀講學于美國耶魯大學,獲贈人文學名譽博士學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亞書院校長,應聘馬來亞大學任教。

196710月,錢穆應蔣介石之邀,以歸國學人的身份自港返台,築素書樓於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1968年膺選中研院院士。晚年專致於講學與著述,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

謝世後,家人將其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歸家。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圖片說明:錢穆大師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changsheng4444&aid=283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