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耳中蟬鳴
2007/05/05 10:01:06瀏覽7936|回應0|推薦6

6b、耳中蟬鳴。


耳中蟬鳴!耳聞遠近鑼鼓聲。


一、耳中蟬鳴聲翁翁。另加遠近鑼鼓聲。

中醫解釋。耳中蟬鳴聲翁翁,多屬肝膽火上衝。

耳中蟬鳴聲翁翁,多屬肝膽火上衝。

行間陽輔地五會,風池三里到聽宮。


耳中蟬鳴心頭煩,鑼鼓聲似疲勞炸。

此乃耳朵動脈血液循環不順暢,靜脈回流不正常。中醫講究五臟六腑,循環要正常。

此症需用耳朵背部穴道:耳後靜脈三條 3 vena acuricular postenor 如圖所示。


二、中醫研究,所使用之穴道及部位如下。

(1)行間穴。(2)陽輔穴。(3)地五會。(4)風池穴。(5)足三里。(6)聽宮穴。


(1)行間穴。

 


行間 hsing 2 chien 1 (liv_2)

足厥陰肝經脈之所溜,為榮穴屬火。

【部位】

大趾與次趾合縫後5分,動脈陷中。

【主治】

1、 腸疝痛colic of intestine。

2、 便秘constipation。

3、 遺尿enuresis。

4、 陰經痛phallalgia。

5、 月經過多menorrhagia。

6、 小而急性搐搦acute infantile convelsion。

7、 糖尿病diabetes。

8、 心悸亢進tarchycardia。

9、 胸膜炎peritonitis

【取穴】

正做垂足,從大趾與次趾崎骨縫中稍偏大趾,離趾縫約5分處,前後有小骨尖處取之。

【解剖】

在大趾與次趾,趾蹠(腳掌)關節前;有趾背靜脈網,第一蹠背動脈;為腓深神經,的蹠背神經,分為蹠背神經的分歧處。

【方法】

針4~6分。灸5~10分鐘,灸3狀。

【應用】

1、 行間穴是肝經脈的榮穴屬火,亦是肝經脈子穴,實症則瀉其子穴,凡肝經脈實症,瀉行間穴,有清熱熄風之功效。

2、 膝腫swollen knee;行間穴配足三里,有調氣行血之功效。

3、 腹氣上逆;速行間穴。

4、 肋間神經痛intercostal neuralgia;針行間穴立既止痛。

5、 血蠱症(血毒症):針(1)行間穴。配(2)羶中穴。(3)關元穴。(4)三陰交。(5)足三里。

6、 雀目是肝氣(扎眼睛);行間配精明穴。

7、 糖尿病diabetes;行間配湧泉穴。


(2)陽輔穴。

 


耳中蟬鳴聲翁翁,多屬肝膽火上衝。

陽輔 Yang 2 Fu 3(g_38) 足少陽膽經 。

又名絕骨、分間、分肉。足少陽所行,經穴屬火。

【部位】

在外踝骨上4寸,光明、懸鐘兩穴之間。

【主治】

1、全身神經痛genera neuralgia。

2、膝關節炎gonarthritis。

3、腰部冷卻症lunbar chilly feeling 。

4、腳氣 beriberi。

5、腋下腺炎。

【取穴】

垂足,足外踝之上4寸,微向前3分之處取之。

【解剖】

伸趾長肌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正當腓淺神經處。

【方法】

針6分~1.5寸,留針20分鐘。灸15分鐘,灸3壯。

【應用】

1、兩足漸腫,軟弱無力,心悸氣促,足腹至膝浮腫,破之流水。

2、兩脈儒數之風濕腳氣症beriberi:速針刺足三里、陽輔 、三陰交、食米糠,無不癒者。

3、陽輔為足少陽膽經之所行,經穴屬火,實症應瀉之。


(3)地五會。

 


耳中蟬鳴聲翁翁,多屬肝膽火上衝。(4)地五會g-42

地五會 Ti4 Wu3 Hui4 (g_42) 足少陽膽經。

【部位】

去俠谿穴1寸。

【主治】

1、乳腺炎mastitis。

2、眼疾eyes disease。

3、風濕痛rheumatic pain。

4、腋窩神經痛axillar neuralgia。

5、肺結核T.b. and hemoptysis。

【取穴】

垂足,足第四趾外側,本節之後陷中取之。

【解剖】

有第四蹠骨背側動脈、靜脈及神經。

【方法】

針4~6分,灸效差。

【應用】

1、銅人主禁灸,灸之令人臝瘦,不出三年死亡。


(4)風池穴。

 


扁桃腺腫連喉結,喉頭狹窄嚥時愁。(1)

耳中蟬鳴聲翁翁,多屬肝膽火上衝。

風池 Feng1 Chih2 (g_20)足少陽膽經。

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經、陽維脈、陽蹻脈之會穴。

【部位】

在腦空之後部,髮際之陷凹處。

【主治】

1、一切腦疾病cranial disease。

2、眼睛疾病eye disease。

3、耳鼻疾病。

4、咽喉疾病throat disease。

5、半身不遂hemiplegia。

6、腰痛lumbago。

7、神經衰弱neurasthenia。

8、迷失神經與副神經異常abnormal funtion of vagus nerve and accessories nerve。

【取穴】

正坐,手指按取腦空直下,到達後頭骨直下,之陷凹處是穴位。

【解剖】

在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停止部的凹陷中,深層為頭肌;有枕動脈、靜脈分支;佈有枕小神經之支。

【方法】

在左邊下針時,針尖向右眼方向直進,深度是情形而定,約0.5~1.5寸。灸之效果較差。在右邊下針時方法同。

【應用】

1、風池穴是三焦、膽經、陽維、陽蹻四脈之會穴。風池乃風之池。

2、風池是治頭風。中風C.V.A.的特效穴。運用上實症用針,虛症用灸。

3、凡肢體搖晃、不穩,頭目眩暈,其因多屬肝、膽而起。故針刺風池穴是必用穴。

4、頭部諸疾。眼梢角痛。血虛頭痛。腰背疼痛。背屈身俯。肘力不收;當用風池穴針刺。

5、習慣頭痛;針風池、配大杼、合谷、申脈。用誘導反射刺激法。可旺盛該部血液運行。鎮靜神經之功用。

6、『預防中風』

prevent C .V .A.。風池穴是必用穴。中風是一種常見突然昏倒fainting的緊急疾病。

「症兆」:在發病之前,每有先兆,劉元素說過:「凡人大拇指及次麻木不仁,或手指不管用,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至」。

「先兆」:一般人發病之前,常有全身不適,頭重足輕,時發頭暈dizziness,皮膚麻木,手指足趾,末端麻木,舌強口吃。等不定徵候時。就要注意預防。

『預防治療』:是針、是灸、指壓、刮痧、拔罐。下列穴位。

(1) 先灸百會穴10壯,繼灸風池、肩井、曲池、風市、足三里、懸鐘等穴,每穴10~20壯。

(2) 灸治秩序:雙穴位時,男生先灸左側,次灸右側。兩天灸一次,四次為一療程,中間休息十天,灸後宜謹避風寒。

7、高血壓症hypertension;凡有頭痛、眩暈。之高血壓症者。

『治療』(1) 先以三稜針,刺十宣、大敦、至陰,使其出血。

(2) 再用豪針,刺上星2分向上沿皮針,太陽穴直刺5分,風池直刺5分,風府4分,頭維向上沿皮刺4分,大椎直刺3分,合谷5分。

(3) 方法:捻針、轉針、提插,用輕瀉手法,留針30分鐘,隔日針一次。

(4) 第二次治療時,十宣、大敦、至陰,等穴不再用。

8、單性性結膜炎conjuntivitis;針刺風池讚竹睛明太陽合谷光明用中等刺激法。

9、瘧疾malaria:針刺風池、環跳、間使。

10、傴僂(脊椎彎屈):針刺風池穴、配懸鐘穴。


(5)足三里。

 


肚子腹部疾病(4) abodemen illness

足三哩 San1 Li3 (S_36)

又名足三里、下陵、鬼邪。陽明胃經氣之所入,為合穴屬土, 回陽九針之一。

【取穴】

(1)、正坐屈膝,大姆指尖按膝蓋骨內側,余四指並攏自然下垂於膝蓋骨外側,當中指尖之處是穴位。

(2)、適外膝眼之下方3寸,脛骨外緣1寸處。

(3)、脛骨由下往上摸至,脛骨微隆起處外側約1寸之二肌肉陷中是穴位。

(4)外膝眼直下約3寸,脛骨外緣取之。

【方法】

(1)、針8分或1.5寸,留針15紛鐘,灸20~30分鐘,灸5~7壯 。

(2)、點刺放血。

【主治】

(1) 、消化不良dyspepsia 。

(2) 、胃痙攣stomack spasm 。

(3) 、食慾不振anorexia 。

(4) 、口腔疾病oral cavity disease。

(5)、腹膜炎peretonitis。

(6)、便秘constipation。

(7)、四肢倦怠、麻痺、神經痛 。

(8)、腳氣beriberi。

(9)、頭痛headache。

(10)、眼疾及其他慢性疾病。

【應用】

(1)、足三里主瀉胃中之熱、發炎,針療時針感到足背部,亦可到胃部。 神經衰弱neurasthenia用『點刺法』。

(2)、主降上逆之濁氣,生下陷之清氣,治濁氣上塞之症。

(3)、小兒麻痺後遺症及消化不良之腹瀉lienteric dirrhea。

(4)、鼻疾rhinopathia的重要穴。

(5)、胃潰瘍gastric ulcer a、足三里 配b脾俞。

(6)、急性胃炎acute gastroenteritis a、足三里 b 中脘 。

(7)、凡上身針灸後,必灸足三里以利行氣。尤其針肩井後,必針足三里,以利調氣。

(8)、常灸足三里,元氣大增,腸胃消化及吸收增強。

(9)、小兒忌灸足三里,三十歲以上方可灸,否則反生疾病。但 只針不灸不在此限。針足三里對小兒適應症很廣。

(10)、小兒麻癖症:a、陽關b、陰谷為主穴。c、再針健側足三里,臨床上不灸。

(11)、預防中風apoplexy:常灸足三里,以保健康。在半年內,足部脛骨常感痠麻、重癖。此為中風之前兆。


(6)聽宮穴。

 


14經脈(meridians)(6)手太陰小腸經Small Intestine終點Si-19

聽宮穴si-19下接(7)足太陽膀胱經Bladder起點睛明穴。

聽宮 Ting 1 Kung 1 (si_19) 手太陽小腸經 。

又名所聞。

【主治】

1、 喉嚨閉止larrngospasm 。

2、 失聲aphonia 。

3、 耳聾deafness。

4、 耳鳴tinnitus aurium。

5、 耳道炎。

6、 嗄嘶失聲roupy 。

7、 癲疾insanity。

8、 心腹脹滿。

【取穴】

耳孔前之小辮下端陷中,以指重壓,耳內發響聲,是穴位,宜微開口取之。

【解剖】

在耳珠前緣,下頜小頭後緣,有顳淺動脈的耳前支,分佈有面神經及三叉神經第第三支耳顳神經,深部為顯淺動脈的發出處。

【方法】

針3~4分,灸10分鐘。灸三壯。

【應用】

1、青腿牙疳(既牙肝腹痛)之特效穴,該症久之不癒,灸聽宮癒。

有時會聽到,體外異常之羅鼓聲時:臨床經驗告知速用下列經脈穴道!

(1)心經脈:在小指掌後銳骨之陷中。神門穴、陰郤穴、通里穴、靈道穴。

(2)肺經脈:上臂部分的穴道。天府穴、俠白穴、

(3)三焦脈:上臂部分的穴道。臑會穴、消樂穴、天井穴、等有神效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29405&aid=939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