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5、流行性感冒
2007/10/22 07:24:56瀏覽7758|回應0|推薦9
12e、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發燒。

西醫解釋。

一、流行性感冒主要是經空氣或飛沫或直接接觸病者噴沬,透過呼吸道傳染的。

注意 ﹕

1. 多飲水、進食有營養和容易消化的食物

2. 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3.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4. 注意衛生 打噴嚏或處理噴沬後,需以肥皂清洗雙手。不要隨地吐痰。

中醫解釋。

流行性感冒發燒,頭疼腦漲身難熬。

三里合谷內關針,速刺大椎與陶道。


注重配穴;

二、中醫研究,所使用之穴道及部位示意圖如下。

主治配穴;

(1)足三里。(2)合谷穴。(3)內關穴。(4)大椎穴。(5)陶道穴。


(1)足三里。

 

足三哩 San 1 Li 3 (S_36) 足陽明胃經

又名足三里、下陵、鬼邪。陽明胃經氣之所入,為合穴屬土,回陽九針之一

【取穴】

(1)、正坐屈膝,大姆指尖按膝蓋骨內側,余四指並攏自然下垂於膝蓋骨外側,當中指尖處是穴位。

(2)、適外膝眼之下方3寸,脛骨外緣1寸處。

(3)、脛骨由下往上摸至,脛骨微隆起處外側約1寸之二肌肉陷中是穴位。

(4)、外膝眼直下約3寸,脛骨外緣取之。

【方法】

(1)、針8分或1.5寸,留針15紛鐘,灸20~30分鐘,灸5~7壯 。

(2)、點刺放血。

【主治】

(1) 、消化不良dyspepsia 。

(2) 、胃痙攣stomack spasm 。

(3) 、食慾不振anorexia 。

(4) 、口腔疾病oral cavity disease。

(5)、腹膜炎peretonitis。

(6)、便秘constipation。

(7)、四肢倦怠、麻痺、神經痛 。

(8)、腳氣beriberi。

(9)、頭痛headache。

(10)、眼疾及其他慢性疾病。

【應用】

(1)、足三里主瀉胃中之熱、發炎,針療時針感到足背部,亦可到胃部。 神經衰弱neurasthenia用『點刺法』。

(2)、主降上逆之濁氣,生下陷之清氣,治濁氣上塞之症。

(3)、小兒麻痺後遺症及消化不良之腹瀉lienteric dirrhea。

(4)、鼻疾rhinopathia的重要穴。

(5)、胃潰瘍gastric ulcer a、足三里 配b脾俞。

(6)、急性胃炎acute gastroenteritis a、足三里 b 中脘 。

(7)、凡上身針灸後,必灸足三里以利行氣。尤其針肩井後,必針足三里,以利調氣。

(8)、常灸足三里,元氣大增,腸胃消化及吸收增強。

(9)、小兒忌灸足三里,三十歲以上方可灸,否則反生疾病。但 只針不灸不在此限。針足三里對小兒適應症很廣。

(10)、小兒麻癖症:a、陽關b、陰谷為主穴。c、再針健側足三里,臨床上甚佳。

(11)、預防中風apoplexy:常灸足三里,以保健康。在半年內,足部脛骨常感痠麻、重癖。此為中風之前兆。


(2)合谷穴。

 

流行感冒頭發燒,頭痛腦漲身難熬(1)合谷穴

合谷 Hoh 2 Ku 3 (li_4)手陽明大腸經 。

又名虎口,手陽明大腸經之所過,原穴屬火,為四總穴之一。

【主治】

1、反射性頭痛reflex headache。

2、耳聾deafness。

3、耳鳴tinnitus aurium。

4、衄血epistaxis。

5、鼻茸rhinopolpus 。

6、齒痛toothache。

7、扁桃腺發炎tonsillitis。

8、角膜白翳cataract

9、視力缺乏visual defect 。

10、呼吸困難dyspnea。

11、痰阻塞sputumcoction 。

12、窒息suffcation。

13、肩胛神經痛scapular neuralgia。

14、虛脫collapse。

15、失眠insomnia 。

16、神經衰弱neurasthenia。

【取穴】

手平伸,姆趾與食指分開,視其肢骨前,現微凹處是穴位。

【解剖】

第一掌股與第二掌骨之間,第一骨間背側肌,深層有內收拇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為頭靜脈之起部,穴位的近側,正當 橈動脈從手背穿向手掌之處。分佈有饒神經淺支的手背神經,深部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方法】

針5~7分,留針20分鐘。灸10分鐘。用三稜針點刺放血。

【應用】

1、合谷為大腸經原穴,屬陽主表,取清走衰,宣泄氣中之熱,升清降濁,疏風散表,宣通氣血之功。

2、合谷總治頭、面各症。用之得法,針到病除。齒、眼、喉嚨(咽喉)等症之特效穴。

3、牙痛用「飛經走氣」法。1、針尖向上斜刺,強捻轉使針感到頭部,2、提針至皮下,針尖相下斜刺,使針感到指頭,如此反復3次,留針30分鐘,痊癒。

4、齒痛:合谷兩穴並針刺,留針3分鐘,針到病除。

5、牙痛、口歪、臂肩不能舉、大拇指、食指不能屈伸:針刺合谷穴特效。

6、風火牙痛不能飲食:1合谷。2頰車。3中脘。4足三里。5留針30分鐘。

7、牙關不開、口眼歪斜blepharoplegia:1合谷。2地倉。3頰車。拔牙麻醉穴:1合谷。2足三里。

8、合谷補,瀉之法:補法、先呼後吸 時針之。瀉法、先吸後呼時針之。

9、頭痛headache:1合谷。2風池。

10、癲癇及安神、鎮驚anticonvulsion:1合谷。2百會。3神門。

11、目赤ophthamia:1合谷。2絲竹空。3精明。

12、鼻淵sinusitis:1合谷。2迎香。

13、局部性肌肉痙攣:用點刺法,快針前淺刺,或強刺法

14、哮喘asthma劇烈時:1先針合谷,2使患者平臥,用五柱灸法。羶中為中心,左、右為神封,上為玉堂,下為中庭。

15、針『四關穴』:1左、右(合谷)2左、右(太衝)

a、降低血壓,鎮靜神經,調整機能,開關節而利痺疏風,行氣血,通經絡,清滯瘀。

16、止汗:a補合谷,瀉腹溜(補合谷可使汗腺收縮)。

發汗:a瀉合谷,補腹溜(重瀉合谷,使汗腺鬆弛)。

17、急性外膜炎,旺盛全體機能(清理肚臍以上部位):

a合谷配 b曲池。合谷升而能散,曲池走而不守。

18、調理腸胃,寬中理氣:a合谷。b足三里。合谷為大腸經之原穴,氣能升降,血能宣通。足三里為土中之土(胃經為戊土,三里為胃經之合穴亦為戊土)。補之益氣理中,瀉之升陽降濁。如有濕熱壅遏,濁滯中宮,蓄食停飲,腹脹噯氣tympanites,引濕濁下行,導濁降逆而安中宮。

19、安胎:a、瀉合谷。b、補三陰交。血旺氣衰。

墮胎:a、補合谷。b、瀉三陰交。血衰氣旺。

a、合谷:大腸經之原穴,大腸經為肺俯,主氣當補。

b、三陰交:脾、肝、腎三脈之會穴。主陰血,血當補,不當瀉。

20、脾病splenic disease:a合谷。b三陰交。


(3)內關穴。

 

內關 Nei4 Kuan1 (p_6)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之絡脈,別走手少陽三焦經,與陰維脈相通。

【部位】

大陵穴上2寸,兩筋之間。

【主治】

1、心肌炎myocarditis。

2、心臟內外膜炎endopericarditis。

3、黃疸jaundice。

4、前臂神經痛antibrachial neuralgia。

5、產後眩暈postantal vertigo。

6、胸腔一切疾病。

【取穴】

手平伸,握拳,拳心向臉,拳後橫紋直上2寸,兩筋間取之。

【方法】

針5~8分,留針15~20分鐘。灸10~20分鐘,灸3壯。

【應用】

1、靈龜八法配穴法;內關配公孫。蓋內關通於陰維脈,公孫通於沖脈,而陰維及沖脈,是交會於心、胸、胃部,所以能治心腹中之疾病。

2、心臟衰弱;宜針刺內關1分深,微捻,用微啄術,1分鐘捻搗,3分鐘出針,切勿忽快忽慢,或間歇。進針前用爪甲切位法,以免傷筋脈。

3、強心定喘作用;當病重垂危,適用注射強心針,以延續生命時,宜用上示療法,針治亦有同等效力。尤其對止喘有特效。

心胸疾病,取治內關穴,是擔截法,中的截法。

4、心臟暴痛;為實症,針內關穴用瀉法。虛症;頭頸僵直,針治內關穴用補法。

5、清心胸鬱熱。骨蒸。盜汗。咳嗽。血崩(失血)。夢遺。

『治療』:針刺內關、配三陰交穴。使從水道下行,滋陰養血,為治療癆怯之要法。因內關穴可清上,三陰交可滋下。

6、婦女妊娠惡阻;針內關。足三里。間使。三陰交。尺澤。膽俞。大陵。

7、胸膜炎pleurisy;針刺內關。四瀆。外關。

8、下死胎still birth;針刺內關穴、配三陰交。

9、下胞衣;針刺內關、配照海穴。

10、袪除胸悶;針刺內關、配建里穴。


(4)大椎穴。

 

流行感冒頭發燒,頭痛腦漲身難熬

主治胸中之熱及消炎。大椎穴。

大椎 Ta4 Chui1 (gv_pm_14) 督脈。

又名百勞,是手三陽脈,大腸、小腸、三焦。足三陽脈,胃經、膀胱、膽經。與督脈之會穴。

【部位】

在頸椎cervical第七節之下,胸椎thoracic第一節之上,之陷凹中取之。

【主治】

1、感冒common cold。

2、間歇熱algid fever。

3、肺氣腫plumonary emphysema。

4、肺結核tuberculosis。

5、衄血epistaxis。

6、嘔吐vomiting。

7、黃疸jaundice。

8、癲癇熱病convulsion cased by high fever。

【取穴】

正坐頸椎cervical第七節之下,胸椎thoracic第一節之上陷中,俯首取之。

【解剖】

1、在頸椎cervical第七結與胸椎thoracic第一節棘突之間,有腰背肌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棘突間皮下靜脈叢;分布有第八頸神經後支及第一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2、自大椎穴至筋縮穴間,每一穴兩旁都有,胸神經後支、內側支神經幹。

【方法】

可放血。針4~6分。灸10~20分鐘,灸3~5壯。

【應用】 1、大椎穴主瀉胸中之熱,全身之熱及消炎。

2、大椎穴治全身疼痛,寒、熱風氣痛及氣短不語。

3、大椎為手、足三陽脈,共六脈與督脈之會穴。純陽脈主理外表,凡外感六淫之在於表者,皆能紓解。

4、各種神經症,有鎮靜作用。扁桃腺炎。體內寄生蟲;大椎穴是全身治療必用穴。

5、尿毒症,全身水腫,昏迷不醒時:先灸大椎、百會穴。使其神智恢復,嘔吐停止,再行對症治療。

6、流行性感冒,體溫熱度高達39°:針刺大椎穴一般在2小時候後熱度可降低,頭痛、嘔心nausea、鼻涕、鼻塞亦可消退,過6~15小時可以恢復正常。

「治療」:少數在2~4小時又出現,頭痛、咳嗽、食慾不振時。但是如同時,針刺足三里、合谷、內關,則這些不適的病情亦可治癒。

7、感冒壯熱。局部性疼痛:用梅花針,在大椎穴周圍,輕微刺激點刺。

8、小而中暑、厥背反張、神昏不語、四肢厥冷:針灸大椎、中脘、氣海。有立甦醒之效。

9、高血壓hepertension:治療分兩組。

      「治療」1:針灸百會、通天、後頂、絡卻、大椎。

      「治療」2:針灸合谷、足三里。以上兩組穴位輪流使用。

      『方法』1:用豪針以切指法進針,沿皮向後斜刺,百會、通天、後頂各3分,絡卻沿皮刺4分,大椎直刺8分。

      『方法』2:第二組,足三里、合谷直刺1吋,留針20分鐘,其他均用雀啄術,每兩天針一次。

10、肺炎治療法:以針、灸,相互配合使用。

      「主穴」:大椎、陶道、風門、肺俞、尺澤。

      「次穴」:合谷、列缺、太淵。

      「助穴」:膏盲、豐隆、曲池、手三里、委中。

該症視病情輕重,而決定次數。



(5)陶道穴。

 

流行感冒頭發燒,頭痛腦漲身難熬(3)

主瀉身體之煩熱及消炎。(3)陶道穴

陶道 Tao2 Dao2 (pm_13)督脈。

督脈與足太陽膀光經之會穴。

【部位】

在胸椎thoracic第一節之下。

【主治】

1、頸項部及肩胛部之諸肌之痙攣cervical m. spasm。

2、神經衰弱neurasthenia。

3、意病hysteria。

4、間歇熱algid fever。

5、感冒common cold。

6、熱病febris。

7、肺結核之發熱tuberculosis。

【取穴】

正坐,向前俯首,胸椎vhoracic第一節之下取之。

【解剖】

有腰背神經膜及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為第一肋間動脈背側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分部處;有第一肋間神經後支,之內側支行走。

【方法】

針4~5分。灸10~20分鐘,灸3~5壯。

【應用】

1、陶道穴具有退熱、退燒之特性。

2、熱病所引起的頭痛。頸項僵直。尤其骨蒸(全身熱、掌心熱)。

陶道穴是善退骨蒸之熱氣。

3、喘息多痰。吐喀難出。胸悶氣短。的痰喘病;

      『方法』:

      (1) 用豪針直刺陶道1寸,在針肺俞2寸,按天、人、地,三部進針。刺入「人部」4~5分後,旋捻發生線狀感覺。

      (2) 再慢慢旋捻進入「地部」,捻針感覺與人部相同時,停針。

      (3) 再針膈俞1.5寸,針法同肺俞穴,隨將陶道穴的針捻動。

      (4) 此時患者出現坐不穩,頭暈。

      (5) 再捻肺俞,此時患者有噁心、欲吐之感。

      (6) 最後捻膈俞穴,此時患者,立既將痰涎隨噁吐而出,吐出後起針。

      (7) 此種方法兩、三次後痊癒。

『注意』:

      (1) 適用喘息多痰。吐喀難出。的痰喘病。

      (2) 體格較壯者。

      (3) 針用#30號以上之豪針。

      (4) 刺針,根據患者,胖者宜深,瘦者宜淺。

      (5) 進針時,緩緩捻針。有狀況時既停針。

      (6) 嘔吐時,有人在旁幫忙。

『病例』

      (1) 本人父親中風、又氣喘、痰多,曾經使用過有效。

      (2) 現今西醫發達,已無人再用。

4、頸背據痛。脊椎僵直。痙攣;針灸陶道、配大椎穴。

注重配穴;
有病到醫院,西醫檢查,確認病症。選擇治療,中西皆可。相關配穴,僅供參考。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29405&aid=131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