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1052)是宋仁宗時代最重要的政治家之ㄧ,也是慶曆新政的倡始者。他所宣導的新政雖然最後失敗了,但他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
樂」卻成為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用以自勉的警句。
生於徐州,隔年(990年)父親不幸逝世,母親謝氏改嫁到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說。范仲淹後來在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每天只煮一鍋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范仲淹知道自己身世之後,便辭別母親,一個人去南京唸書。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進士第,任命爲廣德軍的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接著把母親接回來贍養。
在宋仁宗親政時期擔任右司諫一職。1038年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協助夏竦平定叛亂。慶曆三年(1043年)七月升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等職,夏軍私相告誡說:「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負。」慶曆三年(1043年)與富弼、韓琦等人組成政治小集團參與政治改革。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建議,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是當時所謂「慶曆之治」的推動者之一,形成了宋代官僚的風範。後因為遭到嫉恨朋黨的夏竦的反對,被貶為地方官,輾轉於鄧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於徐州。
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歐陽修嘗稱漁家傲為「窮塞外之詞」[1]。著作為《範文正公集》。范純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當過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