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今日的台灣大學生
2006/10/25 00:14:10瀏覽1132|回應1|推薦3

引用文章金錢成為上大學的目的
文中提到:"在這個調查中還發現,今天的大學成績明顯優于三十五年前的大學生的成績。1968年時,大學新生的全優的比例為18%,而現在這個百分比47%,即幾乎一半的學生平均成績為A。全優生成為正常現象。在過去,平均為C的成績才是正常的。"

我認為這並不代表現在的大學生真的較三十五年前的大學生優秀,
現在的大學生為了推甄研究所或出國唸書,
往往極刻意的把成績單弄漂亮。
手法可大致區分如下:

1.專選軟課:

現在大學生選課心態跟以前很不同,軟的課能選就儘量多選,
所以儘管有些課大家明明知道知道學不到東西,但每年選課都爆滿大熱門。
反正輕鬆拿高分是主要目的。


2.考試專K考古題:

現在的學生考試普遍都嚴重依賴考古題,而老師也大都愛考考古題,
所以考試分數很高,但真的融會貫通的學生卻只是少數。


3.考試靠作弊:

現在大學生做弊風氣盛(國立大學也不例外),
甚至有人每學期做弊,到了大四還不知羞恥的拿成績出來推甄研究所。


4.要求老師調分:

現在的老師都不太忍心當學生,到了期末為了讓大部分同學能夠pass,
總是大幅度調分,所以我記得,去年台灣的大學退學率最高的都還不超過2%。


所以現在的大學生雖然分數平均比以往漂亮,但卻不見得真有實力。



此外文中提到:"調查還發現,年輕大學生政治冷感,只有三分之一的新生關注當前的政治形勢,而在1966年,有三分之二的大學生熱衷于政治形勢,認為政治與他們的日常生活關係密切,這也難怪,當人關注賺錢時,政治也許是不重要了。"

我覺得有很大的原因在於,現在的社會有太多資訊吸引學生注意了,
所以很自然的便會減少對社會政治的關注。

不過我不為這件事感到憂心,
因為自由民主的政治就是要爭取民眾的支持,
當大部分的民眾政治冷感時,
政治生態環境必然會有所改變,以吸引民眾的注意。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314&aid=507026

 回應文章

時季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剛好相反
2007/03/10 16:40

我非常同意你前面的分析,雖然你講的是台灣的情況,在美國一樣適用。

但是有關政治冷漠方面,則是剛好相反。當人們對政治泠漠的時候,正符合在位的政客的希望,因為他們已經在內,人們愈冷漠,愈有利於他們保持他們的地位,連任也愈輕鬆。倒是那些不在位而想在政治上出頭的人,會希望民眾能對政治熱衷一點,只是這些人的影響力卻是相當薄弱的。而且這些人如果坐上位子了,他們也會希望民眾冷淡一點。

為什麼台灣的當權政客會推動單一選區?為什麼經常都有人在批評台灣人對政治過份狂熱?這些批評的人,絕大部份是在位當權者。

因為單一選區制,是澆滅民眾政治參與度的最有效制度,如果民眾對政治太注意,那麼當權政客就比較難為所欲為。原因很簡單。我們常說政客很笨,對,要替民眾謀福利的時候,這些人也許不聰明,但是要為自己謀福利的時候,沒有人是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