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曲突徙薪
2006/09/28 17:38:26瀏覽332|回應0|推薦0


曲突徙薪

(這個成語的典故很有趣,從補習班老師那聽來的....)

故事是這樣,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裡作客,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
客人告訴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
主人聽了沒有做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裡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後火被撲滅了,
於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
但是並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將木材移走,煙囪改曲的人。

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準備筵席,
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感恩,
而救火的人卻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

主人頓時省悟,趕緊去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那個客人來吃酒。


這句成語被後人引申為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的意思....


但是我卻有不同的領會...

大部分的人都類似故事中的主人,很難聽進忠言,
常常丟出一句"嗯"、"這些我都知道",便將忠言拋之腦後,
甚至根本就沒聽進去過...

有昭一日終於自食惡果了,但他們從想不起來朋友曾經勸戒過他們,
只會感謝事後安慰他們,替他們擦屁股的朋友。
於是逐漸失去洞察先機、苦口婆心的益友,
這是很多人的通病...


此外換個角度想,為何忠言會逆耳?
我認為這是視情況的,並非所有忠言都那麼難聽進去..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真是肺腑之言,我想這是他老人家周遊列國後的最大感言吧...


是故同樣一句忠言,同儕對你說、教授對你說,敬佩的成功知名人士對你說..
吸收效度有很大的不同.....

若是同輩說的,通常不是很快忘了,就是不知覺地成了自己獨有的見解..
( 所以擇友重要啊,身旁有個生活經驗、學識皆豐富的好友,
  就可使自己成長更快 )

若是教授說的,通常耳朵會張的比較大,也會先放在心裡,有待日後驗證...
( 所以找老師也很重要,有個熱心指導的好老師,人生會有很大的不同。)

若是自己敬佩的一流人物說的,那麼這句話通常會記得很清楚,
( 所以多讀偉人、成功人士的傳記最重要,因為人生格局會差很多。 )


當初孔子周遊列國,孫中山上書李鴻章..等人失敗..

不是他們說的無理,而是無名,所以言論無法暢達..

相反的,蘇秦遊說六國合縱抗秦,管仲助齊恒公完成霸業,

便是在建立了名聲之後,才得以順利進行。
(尤其管仲特別在意有了名聲,才得以辦大事,
 有興趣者可參考筆者的管仲手扎系列)



bbs的轉學考版每年放榜時都可以看到有趣的現象,

那就是上榜同學發表的讀書心得,往往都推文不斷,

反觀落榜同學的讀書心得,就只落得一旁冷清。




是故綜合前述,曲突徙薪對我最大的啟發,

便是少在同儕中發表高見,更別妄想去說服同儕改變他們的陋習,

因為絕大部分都吃力不討好。


最符成本效益的作法是,

在你朋友失意、犯錯時,

很豪氣的在他旁邊說:「我支持你!」「你沒錯!」「我挺你!」

陪他喝杯酒,陪他一起大聲罵甩他的王八蛋,

這些不用動頭腦、電視上一天到晚播的庸俗台詞,

反而最討朋友歡心,還會把你做講義氣的好友。



何樂而不為?

                  2004.8.20 於狂娟個版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314&aid=46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