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14 11:14:30瀏覽3044|回應1|推薦3 | |
股票投機引發的清末金融大恐慌 近百年前,上海驟然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金融危機,將全國卷入恐慌之中。1910年7月,上海正元、兆康、謙余三大錢庄同時倒閉,受其牽連,中國金融業兩大支柱源豐潤和義善源相繼倒閉,恐慌波及各省,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為近百年來所罕見,這就是著名的“橡皮股票風潮”,一場由股票投機引起的金融危機。受恐慌的沖擊,全國從南到北,破產錢庄和商號不計其數,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1903年以來連續6年的上升勢頭被打斷,大蕭條彌漫全國,延續數年之久。 風潮起源 這場恐慌之所以被稱作“橡膠股票風潮”,直接原因是上海商界和金融界參與了國際資本的橡膠投機活動。當時上海人把橡膠叫作橡皮,所以習慣上又稱為“橡皮股票風潮”。 20世紀初,由於交通事業飛速發展,橡膠資源緊缺,價格暴漲。1908年倫敦市場橡膠每磅售價2先令,1909年底漲至10先令,1910年春達到最高點12先令。橡膠公司的股票價格也水漲船高,有的面值10元的股票,最高時漲至180元,於是國際資本大量轉向了橡膠資源的開發。南洋群島是各國投資的重點地區,到1910年初,為開發南洋橡膠資源而成立的公司達到122家,並在報刊上刊登廣告公開招股,橡膠股票炙手可熱,極受追捧。在倫敦金融市場,最快的銷售速度是,100萬英鎊的橡膠股票,半小時之內銷售一空,國際橡膠投資早已轉變為投機,而且接近瘋狂。 國際投機立即影響到國內,中國最大的資本市場上海被深深地卷了進去。據《泰晤士報》估計,在開發南洋的122家橡膠公司中,至少有40家設在上海,大多由上海的洋行經辦並代售股票,並在上海的外國銀行開戶,40家公司的資本總額2500萬兩,主要銷售對象是華人和在上海的外國人。這些公司的情況各有不同,有些已經栽種了樹苗,等待出膠﹔有些購買了土地,打算做地產交易﹔當然也不乏徒有虛名專門騙錢的皮包公司。暴利當前,魚龍混雜是毫不奇怪的。於是,很多上海人連橡膠為何物都沒弄明白,僅憑市井傳言,就迫不及待地搶購股票,惟恐落於人後,失去暴富機會。在從眾心理下,到1910年4月,僅幾個月,40家公司的2500萬兩股票已經銷售一空,經過炒買炒賣,股票價格輪番上漲。一家叫做“地傍橡樹公司”的股票,2月19日在上海股票交易所的開盤價為每股25兩,4月6日已漲至50兩,一月有余,價格翻番。 1910年6月,國際橡膠投機活動盛極而衰,世界金融中心倫敦橡膠股票行情暴跌,上海股票交易所立即停止橡膠股票的交易。在此后的半年多時間裡,橡膠股票成了無人問津的品種。直到1911年春才恢復交易,但此時只有賣盤,沒有買盤。延至7月,買盤開始出現。據上海股票交易所的通告,6月29日橡皮股票的賣盤開價每股5兩,7月6日的買盤報價每股4兩,與一年前的價格實有雲泥之差,其實是價值的回歸。 總計1909年至1910年秋春之間,上海各界購買橡膠股票動用的資金達到4000萬兩,而當時清政府全年的財政收入不過1億兩左右,投機規模之盛可以想見。參與投機的重要力量,是上海的各大錢庄。以此為導線,正元、兆康、謙余三家錢庄同時倒閉,受牽連而倒閉的錢庄總共達到9家,這是橡膠風潮的初起,以后源豐潤、義善源的倒閉則是風潮的擴大。 金融機構的牽累 在清代,中國最主要的金融機構是錢庄,此外還有票號和銀號,它們都是傳統的金融機構,但匯劃、放款等主要業務,已經與中外貿易和工業等新經濟行業發生密切聯系,成為中國新式金融業的主要力量,其勢力之大,對金融市場影響之巨,遠遠超過剛產生不久稚嫩的銀行業。倘若沒有錢庄的介入,橡膠股票投機的失敗對於上海眾多市民來說隻是賠損錢財而已,不至於爆發一場金融大恐慌。 錢庄介入橡膠股票投機主要通過兩種形式:一是直接參與股票買賣。二是向股票投機者提供貸款。 先說第一種情況。上海各橡膠公司發行的股票,主要通過各國在上海的洋行銷售,有關橡膠暴利的傳聞,最早為洋行裡的買辦所知曉,然后傳入商人耳中,成為市井傳說,散布於裡巷之間。一些大買辦往往擁有自己開辦的錢庄或商號,而洋行銷售大宗的橡膠股票,又允許它們所信任的錢庄使用非現金的期票作為支付手段。於是,具有買辦和錢庄主雙重身份的人捷足先登,依靠大量增發錢庄庄票,率先搶購橡膠股票,隨后轉手賣出,成為最早參與這場國際橡膠投機活動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正元、兆康、謙余三家錢庄的庄主陳逸卿、戴寶嘉、陸達生,在他們的操縱下,三家錢庄共增發600萬兩庄票,飛速搶購橡膠股票。此外,上海錢庄之間,關系密切者可以相互調劑頭寸,稱為往來錢庄。陳逸卿等人又調動森源、元豐、會大、協豐、晉大等五家往來錢庄的資金,將它們拉入投機活動,在上海銀錢業形成三庄為首、五庄附入的橡膠股票投機集團。當倫敦橡膠股票暴跌后,陳逸卿經手的款項損失200余萬兩,戴寶嘉損失180余萬兩,陸達生損失120余萬兩,他們經營的正元、兆康、謙余三家錢庄賠累最巨,首先倒閉,三天之後,森源等五家往來錢庄也應聲而倒。 以貸款方式介入橡膠股票投機,是一種更為普遍形式。上海許多錢庄並沒有直接參與股票投機,而是處於股票的賣方(外國洋行)和買方(上海商家和市民)的中介地位。由於橡膠股票炙手可熱,許多人傾其所有猶嫌資金不足,紛紛向錢庄舉貸。錢庄對買賣橡膠股票者,有的採用信用貸款方式,有的採用實物貸款。其中實物貸款的辦法是:商家用已經購得的橡膠股票向錢庄做抵押,貸得款項,再去搶購其他橡膠公司的股票。錢庄之所以樂意貸款,除了利息收入外,還因為看到股票價格日趨上漲,“以此項股票遠勝現金,爭先收積”。於是,錢庄大舉介入,增強了橡膠股票投機活動中的資金運用,擴大了投機的規模。雖說很多錢庄沒有直接搶購股票,但發揮了金融機構對市場的融資作用,危害也就更大。 恐慌的爆發 當7月的恐慌首次襲來時,上海瞬間倒閉了正元等9家錢庄,數量不可謂不多,但畢竟只佔全市91家錢庄總量的10%。雖然市面恐慌,人們還沒有方寸大亂,因為這時上海銀錢業的巨擘源豐潤、義善源還挺得住﹔而只要源豐潤、義善源不倒,上海市面就亂不到哪兒去,更亂不了全國。源豐潤是一家銀號,義善源是一家票號,歷來領袖上海銀錢業,實力不在大清銀行(清中央銀行)和資金雄厚的交通銀行之下。由於同業之間生死與共,利害相關,每逢市面不穩,源豐潤、義善源都會竭力救市,成為上海乃至中國銀錢業的擎天之柱﹔同樣,官府也會調劑款項,增強這兩大機構的力量,以穩定市面。所以,7月的風潮發生後,上海道台蔡乃煌採取的最重要應急措施,就是向外國銀行借款350萬兩,其中的140萬兩代正元集團歸還欠款,其餘210萬兩存放於源豐潤、義善源,以穩定這兩大金融機構。這樣,在風潮發生兩個月後,上海市面漸趨平靜,危機雖然沒有過去,但只是潛流湧動,未見驚濤駭浪。 恰在這時,即當年9月,大恐慌爆發了。 風起於青萍之末,全國的大恐慌竟然是由一件不大的事情引發的。1910年9月,清政府按照慣例要上海方面從源豐潤、義善源等庄號提取190萬兩“滬關庫款”,用以支付當年到期的“庚子賠款”。“滬關庫款”是屬於國庫性質的上海海關的稅款,歷來由上海道台經手,存放於信譽卓著的源豐潤、義善源,備中央政府不時之需。時距正元等錢庄倒閉僅兩個月,上海道台蔡乃煌上奏朝廷,請求暫不從源豐潤等錢庄中提取這筆巨款,改由大清銀行撥銀200萬兩墊付“庚子賠款”。當時市面未穩,源豐潤、義善源雖然實力雄厚,在猛烈的金融風暴中不能獨善其身,在某種意義上,金融大機構承受的壓力更大。例如,源豐潤的聯號德源錢庄參與橡膠股票投機,損失200萬兩,為避免德源倒閉,源豐潤為它一再籌墊巨款,所以“德源之虧,均源豐潤之虧空也”,而源豐潤所要救助的錢庄遠非德源一家。同樣,義善源也深受它那個系統錢庄的牽累。經過7月風潮的沖擊,兩大金融機構實際已經十分虛弱。但是清政府所關心的只是能不能如期交付“庚子賠款”,這是1901年它與八國聯軍簽定城下之盟的主要內容。因之,軍機處對蔡乃煌不願提取源豐潤存款十分不滿。按照奏折的性質,蔡乃煌的奏折交度支部(財政部)處理。恰巧,度支部侍郎(副部長)陳邦瑞與蔡乃煌素有嫌隙,於是指使江蘇巡撫(當時上海歸江蘇管轄)參奏蔡乃煌,說他妄稱市面恐慌,恫嚇政府,不顧朝廷顏面,拖延“庚款”支付。罪名如此之重,蔡乃煌當即革職。 清朝慣例,地方官一旦革職,必須將經手款項移交清楚。蔡乃煌是上海道台,經手款項達625萬兩之巨。為此,他致電軍機處,要求寬限時日,再次申明萬不可從源豐潤等錢庄急提“滬關庫款”。軍機處接電,依然視為恫嚇,嚴加申斥,命他在兩個月內,將經手款項移交清楚。蔡乃煌既經革職,又遭斥責,羞憤之下,一舉從源豐潤等錢庄提回款項200多萬兩,源豐潤當即倒閉。源豐潤帶倒了9家銀號和錢庄,造成30家錢庄歇業,經過正元等錢庄的第一次風潮之後,上海金融業無法再承受這次打擊,恐慌爆發了。 源豐潤與義善源同命相連,都依靠官款為生,而且源豐潤的往來錢庄,都與義善源關系很深。源豐潤及其往來錢庄倒閉后,義善源不能獨善其身,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後,也宣布倒閉。恐慌的沖擊 源豐潤、義善源分號遍布全國,往來錢庄和商號不可勝數,它們的倒閉,使北至北京、營口,南至廣州,西至漢口、重慶,全國各大工商業城市陷入一片恐慌之中,隨之而來的是全國的經濟蕭條,而受其影響最大的,是與上海毗連的江蘇、浙江。 江蘇、浙江自近代以來受惠於上海,是晚清最富庶的地區,也因此受上海風潮的牽累最慘烈。自源豐潤、義善源倒閉后,南京、鎮江、揚州、蘇州、杭州、寧波六大經濟重鎮倒閉了18家著名錢庄和票號,復受它們的牽連,除蘇州外,上述五大城市的民族資本金融機構全被沖垮。與錢庄資本唇齒相依的江浙地區的商業資本,因為驟然斷絕了資金的接濟,絲業、洋貨業、布業、五金等各類商家紛紛停止進出,或歇業,或倒閉,整個江南商業一片蕭索。兩省的工廠和運輸業,普遍發生資金周轉的困難,即使擁有資本1000萬元的浙江鐵路公司和400余萬元江蘇鐵路公司,也不例外。正處在蓬勃發展中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因為錢庄倒閉和商業的凋零,失掉了金融資本和商業資本的支持而一蹶不振,直到民國初年受歐戰刺激才重新復蘇。 橡皮股票風潮中,著名的上海《時報》發表社論,評述風潮的影響,社論雖為文言,但敘述精准,生動易讀。文章說:“上海市場,固為全國商業之中樞,上海一敗,則所有國中之商業,凡與滬有關系者,皆直接蒙其害。而滬商之未倒閉者,轉因各省商業之倒閉,亦被其牽倒,一若循環報復者焉。而凡百工業,則因商業之倒閉,而失其貿易之中樞,亦相率而倒。此時財界擾亂已達其極,一般社會咸被其災,於全國乃宣告破產矣。”文章清楚說明,作為一國之經濟中心,上海金融危機對全國的災難性影響。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1910年由經濟景氣所引發的金融泡沫以致於恐慌崩潰,乃是全球性的。從班納週期分析,1910+19=1929,1929+17=1946,1946+18=1964,1964+19=1983,1983+17=2000,2000+18=2018,...完全符合。 因為1910年上海股市崩盤以後引發全國銀行體系崩潰,接著1911年辛亥革命就成功了。所以1910可作為計算金融恐慌週期的座標點。 另外,1937年爆發七七抗戰,之前的10年乃是民國時代經濟成長的黃金10年,1937+19=1956,1956+17=1973,1973+18=1991,1991+19=2010,...也完全符合另一個世界金融週期循環。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