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生死有關的詞語】(生死篇二)
2008/10/17 11:17:52瀏覽1504|回應0|推薦0

【與生死有關的詞語】(死篇二

○一生九死:指經歷多次生命危險而倖存。明.劉道開《疇昔》詩:「疇昔干戈裡,飄零剩此身;一生九死客,兩代六朝人。」 

○七生七死:佛數謂小乘初果者,尚須往返天上人間,受七度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七死七生。 

十生九死:ㄕˊ ㄕㄥ ㄐㄧㄡˇ ㄙˇ形容歷盡艱險。唐‧韓愈《八月十五贈張功曹》詩:「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形容處境十分危險。元˙關漢卿˙哭孝存˙第二折:「俺破黃巢血戰到三千陣,經了些十生九死,萬苦千辛。」警世通言˙卷三十˙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小娘子十生九死,官人便要講親,也待病痊。」=十死九生、十死一生。

千生萬死:ㄑㄧㄢ ㄕㄥ ㄨㄢˋ ㄙˇ形容九死一生,十分危險。指歷盡艱險。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吾等千生萬死,身冒血戰,奪得城池,汝安敢誇口!」

不生不死:ㄅㄨˋ ㄕㄥ ㄅㄨˋ ㄙˇ1.超脫生死的境界。入楞伽經˙卷八:「如來藏世間,不生不死,不來不去,常恆清涼不變。」=不死不生。2.要死不活,苟延殘喘。◎病成這個樣子,不生不死,痛苦非常。 

出生入死:ㄔㄨ ㄕㄥ ㄖㄨˋ ㄙˇ原意是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語出《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後形容不避艱險,將生死置之度外。舊五代史˙卷四十六˙唐書˙末帝本紀上:「我年未二十從先帝征伐,出生入死,金瘡滿身,樹立得社稷,軍士從我登陣者多矣。」三國演義˙第十三回:「吾等出生入死,身冒矢石,功反不及女巫耶?」=赴湯蹈火、殺身致命、歷盡艱險、衝鋒陷陣。(高陽《清宮外史》上冊)這一層,不煩聖慮,他們是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何況國家如此,不至於還鬧義氣。

生拖死拽:ㄕㄥ ㄊㄨㄛ ㄙˇ ㄓㄨㄞˋ形容強行拖扯。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遂打了個落花流水,生拖死拽,把個英蓮拖去,如今也不知死活。」

生老病死:本指佛教「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等「四苦」,後泛指人生中誕生、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現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養老、醫療、殯葬。《仁王經‧無常偈》:「生老病死,事與願違。」《敦煌變文.八相變》:「生老病死相煎逼,積財千萬總成空。」明.何良俊《世說新語補.卷八.雅量》:「裴晉公不信術數。每語人曰:『雞豬魚蒜,逢著則喫;生老病死,時至則行。』」 

生來死去:ㄕㄥ ㄌㄞˊ ㄙˇ ㄑㄩˋ生死輪迴,循環不斷。敦煌變文˙破魔變文:「君不見生來死去,似蟻脩還,為衣為食,如蠶作繭。」

生寄死歸:ㄕㄥ ㄐㄧˋ ㄙˇ ㄍㄨㄟ生似暫寓,死如歸去。指不把生死當作一回事。寄:暫居。語本《淮南子‧精神訓》:「生:寄也;死:歸也。」生如寄居於人世間,死如歸去,為曠達者的處世態度。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我這病多分不起,生寄死歸,不足介意。」 (明‧徐宏祖《徐霞客遊記‧續編》):吾遊遍靈境,頗有所遇,已知生寄死,亦思乘化而游,當更無所墨礙耳。

生別死離:ㄕㄥ ㄅㄧㄝˊ ㄙˇ ㄌㄧˊ生時的分離與死亡的永別。明˙邵璨˙香囊記˙第二十一齣:「未亡人啣哀慘悽,念一家生別死離,衷情訴與誰。」=生離死別。

生離死別:ㄕㄥ ㄌㄧˊ ㄙˇ ㄅㄧㄝˊ分離好像和死者永別一樣。指很難再見的離別或永久的離別。漢‧無名氏《為焦仲卿妻作》詩:「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北周‧庾信《擬連珠》:「蓋聞死別長城,生離函谷。」生時的分離與死亡時的永別。陳書˙卷二十六˙徐陵傳:「況吾生離死別,多歷暄寒,孀室嬰兒,何可言念。」紅樓夢˙第一一九回:「獨有夫人和寶釵娘兒兩個倒像生離死別的一般,那眼淚也不知從那裡來的,直流下來,幾乎失聲哭出。」=生別死離、生離死絕、死別生離。

生離死絕:ㄕㄥ ㄌㄧˊ ㄙˇ ㄐㄩㄝˊ生時的分離與死時的永別。晉書˙卷八十四˙殷仲堪傳:「而一旦幽縶,生離死別,求之於情,可傷之甚。」=生離死別。

生榮死哀:ㄕㄥ ㄖㄨㄥˊ ㄙˇ ㄞ用以讚譽受人崇敬的死者。語本《論語˙子張》:「其生也榮,其死也哀。」生時受人稱譽崇敬,死後為人所哀悼。後用以弔唁、頌揚名重一時的死者。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嗟乎夫子,永安幽冥,人誰不沒,達士徇名,生榮死哀,亦孔之榮,嗚呼哀哉!」隋唐演義˙第八十五回:「況夫人幸得善終於相公之前,生榮死哀,其福過相公十倍矣,何必多求。」萬民敬仰←→萬人唾棄、千夫所指、名隨時滅。

生關死劫:ㄕㄥ ㄍㄨㄢ ㄙˇ ㄐㄧㄝˊ生死成敗的命運。泛指生和死。紅樓夢˙第五回:「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

回生起死:ㄏㄨㄟˊ ㄕㄥ ㄑㄧˇ ㄙˇ起死回生。形容醫道高明,能把垂死的人求活。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來沒有希望的事物。1.把將要死亡的人救活。比喻醫術高明。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二回:「世人共稱扁鵲有回生起死之術。扁鵲周遊天下,救人無數。」2.比喻手段高強,將陷入絕境的事挽救起來。 因為經理的擔保,此企劃案才能回生起死。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回:「回生起死妙難言,拯憊扶危更多益。」起死回生。 

同生共死:ㄊㄨㄥˊ ㄕㄥ ㄍㄨㄥˋ ㄙˇ生死與共,形容情誼深厚,一起出生入死。《隋書˙卷三十八˙鄭譯傳》:「上顧謂侍臣曰:『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念此,何日忘之!』」

忘生捨死:ㄨㄤˋ ㄕㄥ ㄕㄜˇ ㄙˇ忘卻性命,不怕犧牲。拚命,不顧生死。元˙關漢卿˙哭存孝˙第四折:「呀!可怎生帳前空掛著虎皮袍,枉了你忘生捨死立唐朝。」=捨生忘死、捨死忘生。

拚生盡死:ㄆㄢˋ ㄕㄥ ㄐㄧㄣˋ ㄙˇ豁出性命。比喻盡全力。朱子語類˙卷一○一˙總論:「某看來,這道理若不是拚生盡死去理會,終不解得!」

欣生惡死:ㄒㄧㄣ ㄕㄥ ㄨˋ ㄙˇ喜愛生命,厭惡死亡。宋˙君房˙雲笈七籤˙卷三十八˙妙林經二十七戒:「一切眾生,貪著有為,欣生惡死,意雖求生,由造死業。」

長生不死:ㄔㄤˊ ㄕㄥ ㄅㄨˋ ㄙˇ生命長久存活,永不死亡。晉‧葛洪《抱朴子˙內篇˙辨問》:「長生不死,以此責聖人,何其多乎?」南齊書˙卷五十四˙高逸傳˙顧歡傳:「今道家稱長生不死,名補天曹,大乖老、莊立言本理。」

覓生覓死:ㄇㄧˋ ㄕㄥ ㄇㄧˋ ㄙˇ意圖自殺。董西廂˙卷七:「休教覓生覓死,自推自攋。」=覓死尋活、尋死覓活。

虛生浪死:ㄒㄩ ㄕㄥ ㄌㄤˋ ㄙˇ比喻活得沒意義,死得沒價值。舊唐書˙卷七十六˙太宗諸子傳˙越王貞傳:「諸王必須以匡救為急,不可虛生浪死,取笑於後代。」

氣生氣死:ㄑㄧˋ ㄕㄥ ㄑㄧˋ ㄙˇ氣得死去活來。形容生氣到了極點。金瓶梅˙第二回:「那婦人氣生氣死,和他合了幾場氣。」

捉生替死:ㄓㄨㄛ ㄕㄥ ㄊㄧˋ ㄙˇ捉拿無辜的人代受死刑。指晨昏顛倒。常用在無限制地享樂。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折:「官人每枉請著皇家祿,都只是捉生替死,屈陷無辜。」西遊記˙第十二回:「這正是山崩地裂有人見,捉生替死卻難逢。」

捨生忘死:ㄕㄜˇ ㄕㄥ ㄨㄤˋ ㄙˇ不顧性命。蕩寇志˙第六十五回:「眾將奉元帥之命,捨生忘死,攻擊三關。」=捨死忘生、忘生捨死←→貪生怕死。

貪生怕死:ㄊㄢ ㄕㄥ ㄆㄚˋ ㄙˇ貪戀生存,害怕(畏懼)死亡。指對敵作戰畏縮不前。貪:捨不得。《漢書‧文三王傳》:「今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冬月迫促,貪生畏死,即詐僵僕陽(佯)病,徼幸得逾於須臾。」三國演義˙第二十回:「貪生怕死之徒,不足以論大事!」忠岳傳˙第三十九回:「我牛皋豈是貪生怕死之徒,畏箭避刀之輩?」=怕死貪生、貪生畏死、畏死貪生←→從容就、捨生忘死、視死如歸、寧死不屈、寧為玉碎

貪生惡死:ㄊㄢ ㄕㄥ ㄨˋ ㄙˇ貪戀生存,厭惡死亡。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顧妻子,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貪生畏死:ㄊㄢ ㄕㄥ ㄨㄟˋ ㄙˇ貪戀生存,害怕死亡。漢書˙卷四十七˙文三王傳.梁懷王劉揖傳:「今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冬月迫促,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病。」封神演義˙第七十一回:「弟子不得已納降,不過救此一郡生靈耳,豈是貪生畏死之故。」  貪生怕死

義同生死:ㄧˋ ㄊㄨㄥˊ ㄕㄥ ㄙˇ情深義重,生死與共。三國演義˙第二回:「我三人義同生死,豈可相離?不若都投別處去便了。」

誓同生死:ㄕˋ ㄊㄨㄥˊ ㄕㄥ ㄙˇ決心(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關係密切,不可拆散。醒世恆言˙卷二十八˙吳衙內鄰舟赴約:「兒與吳衙內誓同生死,各不更改。望母親好言勸爹曲允,尚可挽回前失。」隋唐演義˙第五十二回:「三則單雄信是義盟之首,誓同生死,安忍輕拋。」

○朝生夕死:?早晨剛生,晚上就死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暫。《山海經.海外東經》:「[君子國]有薰華草,朝生夕死。」 

朝生暮死:ㄓㄠ ㄕㄥ ㄇㄨˋ ㄙˇ早上才出生,晚上就死亡。形容事物生命極短暫。金˙丘處機˙水龍吟˙算來浮世忙忙詞:「念朝生暮死,天長地久,是誰能保?」孤本元明雜劇˙騙英布˙頭折:「想著俺那朝生暮死生奸狡,似這般春花秋月何時了?」★巴金《探索集.灌輸和宣傳》: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只要不是朝生暮的東西,總會讓一些人喜歡,讓另一些人討厭。

養生送死:ㄧㄤˋ ㄕㄥ ㄙㄨㄥˋ ㄙˇ子女對父母的贍養和殯葬。語本《孟子˙離婁下》:「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指子女對父母生前的奉養和死後的殯葬。禮記˙禮運:「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養老送終、養生送終。

○養生喪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和殯葬。喪,治喪。=養生送死。《孟子‧梁惠王上》:「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愛生惡死:喜愛生存,厭惡死亡。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六回:「可見愛生惡死,亦是物之恆情。」=貪生惡死。 

戀生惡死:ㄌㄧㄢˋ ㄕㄥ ㄨˋ ㄙˇ貪戀生命、厭惡死亡。宋˙君房˙雲笈七籤˙卷九十四˙真觀篇:「若戀生惡死、拒違變化,則神識錯亂,自失正業。」

醉生夢死:ㄗㄨㄟˋ ㄕㄥ ㄇㄥˋ ㄙˇ像喝醉酒和做夢那樣,昏昏沉沉,糊裏糊塗地過日子。形容人糊裡糊塗地活著,如在醉夢之中。宋‧朱熹《小學》卷五引程灝曰:「雖高才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宋˙魏了翁˙水調歌頭˙檥櫂漢嘉口詞:「客亦莞然成笑,多少醉生夢死,轉首總成埃。」孽海花˙第六回:「那年法越和約簽定以後,國人中有些明白國勢的,自然要咨嗟太息,憤恨外交的受愚,但一班醉生夢死的達官貴人,卻又個個興高采烈,歌舞昇平起來。」=燈紅酒綠、花天酒地、紙醉金迷←→枕戈待旦。

◎一切有志者都不應該醉生夢、渾渾噩噩地虛度年華。 

○人生自古誰無死:ㄖㄣˊ ㄕㄥ ㄗˋ ㄍㄨˇ ㄕㄟˊ ㄨˊ ㄙˇ(諺語)人生到頭終須一死,(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但應死得有價值。宋˙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四十一齣.風木餘恨》:人生自古誰無死,嗟君此恨憑誰語。可憐衰絰拜墳塋,不作錦衣歸故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若處在憂患的處境中會謹慎謀慮,相反的,若處在安樂之中,就會輕忽怠慢,遭致死亡的命運。用來警戒人不可過度沈溺於安樂之中。孟子告子下:「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雖然目前臺灣的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但是我們必須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ㄑㄧㄡˊ ㄕㄥ ㄅㄨˋ ㄉㄜˊ ㄑㄧㄡˊ ㄙˇ ㄅㄨˋ ㄋㄥˊ想活活不成,想死也死不了。形容人被困在進退兩難的境地。文明小史˙第三十七回:「此時慕政弄得沒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既不能求活,又無法死去。◎他因一時疏忽而得罪這群流氓,所以被揍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順我者生逆我者死:ㄕㄨㄣˋ ㄨㄛˇ ㄓㄜˇ ㄕㄥ ㄋㄧˋ ㄨㄛˇ ㄓㄜˇ ㄙˇ順從我的就能生存,違逆我的就會滅亡。語出《莊子.盜跖》:「順吾意則生,逆吾意則死。」三國演義˙第三回:卓怒叱曰:順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劍欲斬丁原。=順我者吉,逆我者衰、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0315ku&aid=230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