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聾有關的詞語】
2008/08/30 20:02:57瀏覽1360|回應0|推薦1

【與聾有關的詞語】 按此題目可直接讀全文!

※聾:ㄌㄨㄥˊ

1.聽覺遲鈍或無法聽到聲音的症狀。說文解字:「聾,無聞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 

聾:ㄦˇ ㄌㄨㄥˊ因聽覺障礙而聽不到聲音。三國演義˙第一○六回:「勝曰:『太傅如何病得這等了?』左右對曰:『太傅耳聾。』」=耳閉。

人:ㄌㄨㄥˊ ㄖㄣˊ聽覺有障礙或完全聽不見的人。 雖然生為聾人,他仍然熱愛人生。=聾子。

子:ㄌㄨㄥˊ ˙ㄗ耳朵聽不見或聽不清楚的人。=聾人。

胞:ㄌㄨㄥˊ ㄅㄠ聽覺有障礙的人。一般多指失去聽覺的人。◎他自幼失聰,所以深知聾胞的痛苦和需要

聵:ㄌㄨㄥˊ ㄎㄨㄟˋ聽覺不靈敏。國語˙晉語四:「聾聵不可使聽,童昏不可使謀。」 

 無知。唐˙韓愈˙朝歸詩:「坐食取其肥,無堪等聾聵。」

啞:ㄌㄨㄥˊ ㄧㄚˇ聽覺和說話均有障礙。◎對於聾啞的孩子,我們必須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

聾啞症:ㄌㄨㄥˊ ㄧㄚˇ ㄓㄥˋ聽覺和語言都有障礙的病症。幼年時因耳聾無法學習語言,導致成年之後既聾又啞。

聾啞學校:ㄌㄨㄥˊ ㄧㄚˇ ㄒㄩㄝˊ ㄒㄧㄠˋ實施特殊教育的教學機構。其教學對象,以聽覺或語言有障礙的學生為主。

○聾者之歌:ㄌㄨㄥˊ ㄓㄜˇ  ㄍㄜ聾者學人唱歌,卻聽不到歌聲,無以自樂。形容模仿別人的行為,實際上並不瞭解其中真義。《淮南子˙原道》:「夫內不開於中,而強學問者,不入於耳而不著於心,此何以異於聾者之歌也,效人為之而無以自樂也,聲出於口則越而散矣。」‧聾者之歌 聾者學人唱歌,卻聽不到歌聲,無以自樂。形容模仿別人的行為,實際上並不瞭解其中真義。 

聾盲瘖啞:ㄌㄨㄥˊ ㄇㄤˊ ㄧㄣ ㄧㄚˇ1.耳不能聽,眼不能見,口不能言。◎雖然他天生聾盲瘖啞,卻殘而不廢。2.佛教用語。八難之一。 

天聾地啞:ㄊㄧㄢ ㄌㄨㄥˊ ㄉㄧˋ ㄧㄚˇ天聾和地啞相傳為 文昌帝 君的兩位侍從。清˙褚人獲˙堅瓠八集˙卷四˙天聾地啞:「 文昌帝 君從者曰:『天聾、地啞。』蓋帝君不欲人之聰明盡用,故假聾啞以寓意,夫天地豈可以聾啞哉?」比喻痴愚笨拙的人。

○不瞽不聾:意為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好阿公阿婆。形容長輩要寬宏大量。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諺云: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不聾,不能為公。」 

○不癡不聾:人不傻,耳朵也不聾。常與「不成姑公」連用,意為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阿婆阿公。形容長輩要寬宏大量。漢‧劉熙《釋名》卷二:「不瘖不聾,不成姑公。」

○耳聾目花:ㄦˇ ㄌㄨㄥˊ ㄇㄨˋ ㄏㄨㄚ耳朵聽不見,老眼也昏花。

○以聾辨聲:ㄧˇ ㄌㄨㄥˊ ㄅㄧㄢˋ ㄕㄥ以聾了的耳朵來辨別聲音。比喻無法清楚的分辨事物。荀子˙修身:「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

○聾子放炮仗:ㄌㄨㄥˊ ˙ㄗ ㄈㄤˋ ㄆㄠˋ ㄓㄤˋ(歇後語)散了。由於聾子聽不見,所以放炮仗時只能看到爆散,不能聽見聲音。比喻散伙。

 

2.聽覺遲鈍或聽不到聲音。如:「耳聾」。宋書˙卷五十三˙庾登之傳:「不痴不聾,不為姑公。」 

○下塞上聾:塞:堵塞不通。聾:耳朵的聽覺失靈。下邊堵塞不通,上邊聽覺失靈。比喻真實情況不能上傳下達。 

推聾裝啞:ㄊㄨㄟ ㄌㄨㄥˊ ㄓㄨㄤ ㄧㄚˇ不問不聞,故作不知。=推聾裝

=推聾裝ㄧㄚˇ、推聾做啞。

○推聾妝啞:指裝作不聞不問,什麼都不知道。

○推聾做啞:ㄊㄨㄟ ㄌㄨㄥˊ ㄗㄨㄛˋ ㄧㄚˇ故意不睬不理,裝做不知。=推聾裝啞、推聾裝ㄧㄚˇ。

○推聾作啞:指裝作不聞不問,什麼都不知道。=推聾妝啞。

○裝聾裝啞:ㄓㄨㄤ ㄌㄨㄥˊ ㄓㄨㄤ ㄧㄚˇ故意不聞不問,裝作什麼都不知道。=裝聾作啞。◎你以為這麼裝聾裝啞的,就可以逃過這件事嗎?

○裝聾作啞:ㄓㄨㄤ ㄌㄨㄥˊ ㄗㄨㄛˋ ㄧㄚˇ假裝聾啞。故意不聞不問,假裝不知道。指故意不理睬,只當不知道。=裝聾裝啞。元‧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折:「可怎生裝聾作啞?」

○裝聾賣傻:故意裝作聾子傻子。形容明明知道,假裝糊塗。老舍《四世同堂》二二:「他應當鼓舞起他們的愛國心,告訴他們抵抗敵人,但是他自己怎麼還在這裡裝聾賣傻的教書,而不到戰場上去呢?」

○詐啞佯聾:ㄓㄚˋ ㄧㄚˇ ㄧㄤˊ ㄌㄨㄥˊ假裝啞巴聾子。指置身事外。群音類選˙官腔類˙卷十一˙雙忠記˙睢陽陷守:「身在伍倫中,怎做得詐啞佯聾,為官食祿,直須盡職輸忠。」

○借聽於聾:ㄐㄧㄝˋ ㄊㄧㄥ ㄩˊ ㄌㄨㄥˊ借聾人的耳朵去聽。比喻所求非人而一無所得。唐˙韓愈˙答陳生書:「足下求速化之術,不於其人,乃以訪愈,是所謂借聽於聾,求道於盲。」

○發聾振聵:ㄈㄚ ㄌㄨㄥˊ ㄓㄣˋ ㄎㄨㄟˋ指聲音大得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聵,天生耳聾。=振聾發聵。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振聾發聵:ㄓㄣˋ ㄌㄨㄥˊ ㄈㄚ ㄎㄨㄟˋ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比喻大聲疾呼,以喚醒愚昧的人。聵,天生耳聾,引伸為不明事理。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一:「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故為此語以曉之。」=發聾振聵、振警愚頑。

○震聾發聵:使昏昧糊塗,不明事理的人,為之震驚,受到啟發。劉心武《寫在水仙花旁》一:「一旦有滿足這種要求的作品出現,形同震聾發聵,會引起強烈的反響。」

○震耳欲聾:ㄓㄣˋ ㄦˇ ㄩˋ ㄌㄨㄥˊ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慶典的鞭炮聲此起彼落,震耳欲聾。

○舌敝耳聾:ㄕㄜˊ ㄅㄧˋ ㄦˇ ㄌㄨㄥˊ講的人舌頭破了,聽的人耳朵聾了。形容辯論激烈,說辭紛繁。形容議論多而雜,別人不予理睬。《戰國策‧秦策一》:「舌敝耳聾,不見成功。」

 

3.昏昧不明。

○聾俗:ㄌㄨㄥˊ ㄙㄨˊ愚昧無知的流俗。唐˙孟浩然˙贈道士參寥詩:「知音徒自惜,聾俗本相輕。」

○聾蟲:ㄌㄨㄥˊ ㄔㄨㄥˊ沒有靈性、無知的動物。淮南子˙說林:「狂馬不觸木,猘狗不自投於河,雖聾蟲而不自陷,又況人乎?」

○鄭昭宋聾:ㄓㄥˋ ㄓㄠ ㄙㄨㄥˋ ㄌㄨㄥˊ鄭國明白,宋國糊塗。語出《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無假道於宋。』亦使公子馮聘於晉,不假道於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見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殺之。」杜預註:「昭,明也。聾,暗也。」比喻情況不同。後借以比喻所遇情況不同,凶險不一。清˙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鄭昭宋聾,一以免患,一以召禍。」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0315ku&aid=217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