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驥有關的詞語】
2008/08/18 14:32:42瀏覽3995|回應0|推薦1

【與有關的詞語】

○展驥:良馬伸展足力。比喻發揮才能。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龐統傳:「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唐˙陳子昂˙為資州鄭使君讓官表:「題輿佐嶽,無展驥之庸。」 

○絆驥:ㄅㄢˋ ㄐㄧˋ,拘繫千里馬的腳。比喻賢才受拘束,無法一展長才。淮南子˙俶真:「身蹈于濁世之中,而責道之不行也。是猶兩絆騏驥,而求其致千里也。」北周˙庾信˙謹贈司寇淮南公詩:「絆驥還千里,乘鵬更九飛。」 

○船驥:船和千里馬。比喻輔佐帝王創業治國的賢能之士。呂氏春秋˙審分覽˙勿躬:「絕江者托於船,致遠者托於驥,霸王者托於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驥也。」 

○驥足:駿馬的腳。比喻傑出的才華或人。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龐統傳:「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北史˙卷八十六˙循吏傳˙張華原傳:「若能屈驥足於此,當共享富貴。」

○驥騄:ㄐㄧˋ ㄌㄨˋ,古代二駿馬名,並為周穆王八駿之一。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于千里,仰齊足而並馳。」漢˙王充˙論衡˙案書:「故馬效千里,不必驥騄;人期賢知,不必孔墨。」 

○人中騏驥:比喻才能出眾的人。《南史‧徐勉傳》:「此所謂人中騏驥,必能致千里。」幼學瓊林˙卷四˙鳥獸類:「人中騏驥,比君子之超凡。」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騏驥ㄑㄧˊ ㄐㄧˋ,駿馬、良馬。

○牛驥同皁:ㄋㄧㄡˊ ㄐㄧˋ ㄊㄨㄥˊ ㄗㄠˋ,指牛與千里馬同槽共食。比喻賢愚不分。不好的人與賢人同處。驥,良馬。皁,牲口槽、馬槽。漢˙鄒陽˙《獄中上梁惠王書》:「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此鮑焦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宋‧文天祥《正氣歌》:「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牛驥同槽、牛驥共牢、泥沙俱下、龍蛇混雜、魚龍混雜。 

○牛驥同槽:指牛與千里馬同槽而食。比喻賢愚不分。=牛驥同皁。漢.焦贛《易林.升之小畜》:「牛驥同槽,郭氏以亡。」 

○牛驥共牢:比喻愚賢不分。晉書˙卷五十五˙張載傳:「及其無事也,則牛驥共牢,利鈍齊列,而無長塗犀革以決之,此離朱與瞽者同眼之說也。」=牛驥同皁。 

○百馬伐驥:指一百匹平凡的馬進攻一隻千里馬。比喻愚昧的群眾攻擊賢明的人。驥,千里馬。語本管子˙霸言:「諸侯合則彊,孤則弱。驥之材而百馬伐之,驥必罷矣!」

○伏櫪老驥:指好馬雖老了,伏在馬槽邊,仍想奔跑千里的路程。比喻雖年老卻仍懷雄心壯志。=老驥伏櫪、歸隱志士。

○老驥伏櫪:好馬雖老了,伏在馬槽邊,仍想奔跑千里的路程。比喻年雖老而仍懷雄心壯志。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驥:千里馬良馬,好馬。伏櫪:臥在馬棚裏,形容馬老病的樣子。櫪,馬棚、馬槽,養馬的地方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伏櫪老驥。

○見驥一毛:只看到良馬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只了解事物的一部分。淮南子˙說林:「見虎一文,不知其武;見驥一毛,不知善走。」◎學海浩瀚淵博,我不過見驥一毛而已,哪裡稱得上是大師。

○騏驥一毛:良馬的一根毛。比喻稀有珍貴物品的極小部分。宋˙黃伯思˙記石經與今文不同:「此石刻在洛陽,本在洛宮前御史臺中,年久摧散。洛人好事者時得之,若騏驥一毛,虯龍片甲。」 

○遠求騏驥:到遠方去尋求良馬。比喻各處訪求人材。騏驥:良馬。《晉書‧馮跋載記》:「吾遠求騏驥,不知近在東鄰,何識子之晚也!」

○騏驥過隙:形容時間過得飛快。 《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

○率馬以驥:用好馬帶領馬群。比喻能者居先(以賢能者居先率領)。漢˙揚雄˙《法言‧修身》:「或曰:『治己以仲尼,仲尼奚寡也?』曰:『率馬以驥,不亦可乎?』」三國志˙卷十六˙魏書˙杜畿傳˙裴松之˙注引杜氏新書曰:「昔仲尼之於顏子,每言不能不歎,既情愛發中,又宜率馬以驥。今吾亦冀眾人仰高山,慕景行也。」  

○家驥人璧:喻指優秀人才。明.胡應麟《詩藪.國朝下》:「穆廟時,寓內承平,薦紳韋布,操觚令簡,家驥人璧,雲集都下。」 

○按圖索驥:1. 按照圖象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後比喻做事拘泥成法,呆板不知變通。索:找;驥:良馬。語本《漢書˙卷六十七˙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於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元˙袁桷˙示從子瑛詩:「隔竹引龜心有想,按圖索驥術難靈。」2.按照線索尋找、探求。比喻掌握線索,易於辦事。=引嬰投江、因襲故常、守株待兔、泥古執今、泥古不化、食古不化、抱殘守缺、刻舟求劍、循表夜涉、膠柱鼓瑟、削足適履、墨守成規。←→無跡可尋。 

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伯樂,原名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曾經著有《相馬經》(或稱《馬經》)。「伯樂相馬」的故事,至今也還在民間流傳。(參看「一顧之榮」)

  但是據說伯樂有個兒子卻並不聰明。《朝野僉載》(相傳為唐朝人張鷟撰)和《藝林伐山》卷七(明朝人楊慎撰)載:「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蟲失)目(有本誤作「日」),蹄如累麴』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麴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所謂「按圖索駿」也。

【譯文】:伯樂的《相馬經》中有「高高的額頭(顙),螻蛄一般(蛈:螻蛄)的眼,蹄像堆疊的曲塊(麴:酒麴)」的話。他的兒子手拿《相馬經》去找這樣的千里馬,出去見到一隻大蟾蜍,回來對他父親說:「找到了一匹馬,基本上和書上說的相同,只是蹄不像累曲罷了。」伯樂知道自己的兒子愚笨,只得轉怒為笑說:「這馬喜歡跳,但不能駕車。」這就是所謂的「按圖索貌」。

  後用以喻辦事墨守成規,機械地照搬。

  傳說周穆王有八匹神奇的駿馬,每一匹不僅都有一個高雅的名字,而且都健壯不凡,各有特色;有名的「八駿圖」,就是後來的畫家根據傳說畫的那八匹駿馬的想像圖。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有詩道:「穆王八駿天馬駒,後人愛之寫為圖。」因八駿有圖,上述的故事,就被人叫做「按圖索駿」。「駿」和「驥」都是良馬,意思相同,「按圖索駿」因此又作「按圖索驥」。

  明朝人趙汸的《葬書問對》中說:「按圖索驥者,多失於驪黃」。(「失於驪黃」是比喻只看外表,不顧實質而致失敗的意思,參看「牝牡驪黃」。)

  可見「按圖索驥」的原意,是批評死守成規、脫離實際和不知融會變通的。但是後來,這句成語卻被用作另一種意思,即根據具體的標示,去尋找需要的東西,就可以在繁複的情況下,順利地找到。例如按照分門別類的目錄或索引,就很容易從大批圖書資料中找出你所需要的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或某一詞句,這也可以叫做「按圖索驥」。

○怒猊渴驥:ㄋㄨˋ ㄋㄧˊ ㄎㄜˇ ㄐㄧˋ憤怒的獅子用腳挑動石頭,口渴的駿馬奔向水泉。形容書法遒勁奔放。比喻書法的骨力雄健,筆勢奔馳。猊:狻猊,即獅子;驥:駿馬。語本《新唐書˙卷一六○˙徐浩傳》:「始,浩父嶠之善書,以法授浩,益工。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工。世狀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云」 

○渴驥奔泉:口渴的駿馬急奔向甘泉。如同駿馬口渴思飲,飛快奔赴甘泉一般。形容書法筆勢矯健。用以比喻勁急矯健的樣子。也比喻迫切的欲望。驥:駿馬。語本《新唐書˙卷一六○˙徐浩傳》:「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工,世狀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驥奔泉。』」

○附驥:ㄈㄨˋ ㄐㄧˋ比喻攀附他人而成名。紅樓夢˙第三十七回:「若如此便起;若不依我,我也不敢附驥了。」=附驥尾。 

○附驥尾:附著在千里馬的尾巴上。比喻仰仗(依靠)他人而得名。常作謙詞。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附驥。漢·王褒《四子講德論》:「附驥尾則涉千里,攀鴻翮則翔四海。」  

○附驥之尾:比喻依靠別人而得名。漢書˙卷四十一˙樊噲等傳˙贊曰:「方其鼓刀僕御販繪之時,豈自知附驥之尾,勒功帝籍,慶流子孫哉?」 

○托驥之蠅:喻指追隨賢能之後而得以顯名的人。《後漢書·隗器傳》:「帝報以手書曰:『慕樂德義,思相結納……數蒙伯樂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步,即托驥尾,得以絕群。』」李賢註:「張敞書曰:『蒼蠅之飛,不過十步,自托騏驥之尾,乃騰千里之路。然無損於騏驥,得使蒼蠅絕群也,』見敞傳。」 

○附驥名彰:依附有名望者,使自己顯名於世。附:依附;驥:千里馬;彰:顯著。《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附驥攀鴻:比喻依附他人而成名。語本文選˙王˙四子講德論:「夫蚊虻終日經營,不能越階序,附驥尾則涉千里,攀鴻翮則翔四海。」 

○攀龍附驥:1.依附英主以建立功業。攀:攀附;驥:好馬。=攀龍附鳳。2.趨附權貴,以求進升。比喻攀附聖賢,歸附俊傑。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吳主權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當垂宿念,為之先後,使獲攀龍附驥,永自固定。」=攀龍附鳳。 

出處三國誌·吳志·吳主孫權傳:「此言之誠,有如大江。」裴松之注引《魏略·孫權與浩周書》:「當垂宿念,為之先後,使獲攀龍附驥,永自固定。其為分惠,豈有量哉!」 

○追隨驥尾:依附他人而成名。◎年輕人要努力修德勤學,多才多藝,方能有成;如果只是妄想追隨驥尾,一夕成名,那是不切實際的。

○蠅隨驥尾:蒼蠅附隨在騏驥的尾巴上,便可騰飛千里。比喻依附於賢能或有名望者,必能得益。語出《後漢書·隗囂傳》:「數蒙伯樂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步,即托驥尾,得以絕群。」 

○蠅附驥尾而致千里:蒼蠅因附在千里馬的尾巴上而跑了千里的路程。普通人因沾了賢人的光而名聲大振。《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驥子龍文:稱讚人才華出眾,或讚譽別人子弟才能傑出。驥子、龍文皆為駿馬名,千里馬;舊時多指神童。北朝裴延俊從父兄宣明有二子景鸞和景鴻,二人皆有逸才,河東遂稱景鸞為「驥子」,景鴻為「龍文」。見北史˙卷三十八˙裴延傳。驥子龍文驥子:龍文:駿馬名。原為佳子弟的代稱。後多比喻英才。 《南史‧張融傳》:「延俊從父兄宣明二子景鸞、景鴻,並有逸才,河東呼景鸞為驥子,景鴻為龍文。」

○驥服鹽車:讓駿馬駕鹽車。馳騁千里的千里馬,卻用來拖拉鹽車。比喻使用人才不當。後用以比喻才華被埋沒。驥:駿馬;服:駕馭。語本《戰國策˙楚策四》:「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法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驥伏鹽車。 

○騏驥困鹽車:猶言驥伏鹽車。指才華遭到抑制,處境困厄。 

○道遠知驥: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知道馬力的好壞。驥:千里馬。比喻經過長久的鍛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三國˙魏˙曹植˙《矯志》詩:「道遠知驥,世偽知賢。」 

○道遠知驥,世偽知賢: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世間的虛偽狡詐才能鑒別賢才。比喻經過長久的磨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驥:良馬。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0315ku&aid=2140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