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8/05/20 19:58:06瀏覽3448|回應0|推薦16 | |||||||||
以『寺』為字根衍生的字
──歡迎引用資訊,但請註明來源! ※寺:ㄙˋ[名]1.古代的官舍、官署。《說文解字.寸部》:「寺,廷也。」如:「大理寺」、「太常寺」。 《新唐書.卷四十六.百官志一》:「其官司之別,曰省、曰臺、曰寺、曰監、曰衛、曰府,各統其屬,以分職定位。」 2.佛教的廟宇,僧人所居住的地方。如:「少林寺」、「善導寺」。 唐.張籍〈野寺後池寄友〉詩:「佛寺連野水,池幽夏景清。」 3.宦官。如:「寺人」、「閹寺」。 ○寺人:ㄙˋ ㄖㄣˊ古稱宮內供使令的小臣。即後世所稱的宦官、太監。=太監、宦官。 《詩經.秦風.車鄰》:「未見君子,寺人之令。」 宋.無名氏《李師師外傳》:「內押班張迪者,帝所親倖之寺人也。」 ○閹寺:ㄧㄢ ㄙˋ宦官。 《魏書.卷九四.閹官傳.劉思逸傳》:「思逸雖身在閹寺,而性頗豪率,輕薄無行,好結朋遊。」 《洛陽伽藍記.卷一.昭儀尼寺》:「太后臨朝,閽寺專寵。」 《聊齋志異.卷二.巧娘》:「自憐生適閹寺,歿奔椓人,是以悲耳。」
※等:ㄉㄥˇ[名]1.品級、次第。如:「上等」、「甲等」、「劣等」、「高人一等」。 2.種、類。如:「何等人物」、「這等事情」。 《紅樓夢》第一一五回:「在弟是庸庸碌碌一等愚人,忝附同名。」 3.表類數之詞:(1)表複數。如:「我等」、「爾等」、「一干人等」、「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金融中心。」 (2)表列舉不盡。如 :「我每天單是孩子的事都忙昏了,其他如廚房等等的事就更不用說了。」 4.一種小型的秤。用來稱金、銀、藥物等少量物品的衡器。俗稱為「等子」、「戥子」。 《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團圓破氈笠》:「便取出銀子,剛剛一塊,討等來一稱。」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大等秤進,小等秤出。」 ○等子:ㄉㄥˇ ˙ㄗ用來稱金銀、珠寶、藥品等東西的小秤。也稱為「戥ㄉㄥˇ子」。 《里語徵實.卷中上.等子引李方叔友談記》:「邢和叔嘗曰:『子之銖兩不差,非秤上秤來,乃等子上等來也。』」 《西遊記》第七三回:「這些和尚,只怕也有些道行,須得三釐,快取等子來。」 [動]5.待、候。如:「等車」、「等一會兒」。 《西遊記》第一四回:「你往那裡去來?教我行又不敢行,動又不敢動,只管在此等你。」 6.相同、相齊。如:「平等」、「均等」、「相等」、「等於」、「高低不等」。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待:(一)ㄉㄞˋ (二)ㄉㄞ (一)ㄉㄞˋ[動]1.等候。 《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2.防備、抵禦。 《易經.繫辭下》:「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史記.卷七三.白起王翦傳》:「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3.依恃、憑靠。 《商君書.農戰》:「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 4.對待、照顧。如:「招待」、「款待」、「優待」、「待人接物」、「待客之道」。 5.將要、打算。如:「正待出外,卻下起大雨來了。」 宋.辛棄疾〈最高樓.相思苦〉詞:「待不飲,奈何君有恨;待痛飲,奈何吾有病。」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你道我為甚麼私離繡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助]6.置於句末或句中的語氣詞。相當於「啊」。 宋.何夢桂〈沁園春.孔蓋蜺旌〉詞:「問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二)ㄉㄞ[動]7.逗留、停留。如:「這些銀兩夠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個月的。」 《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候選教官,因選補無期,家裡又待不住,便帶了兒子來京。」
※峙:ㄓˋ[動]1.聳立、對立。如:「對峙」。 《文選.謝惠連.雪賦》:「雪宮建於東國,雪山峙於西域。」 《文選.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詩》:「綿綿瓜瓞,六國互峙。」 [名]2.水中高土。 《文選.張衡.西京賦》:「散似驚波,聚以京峙。」三國吳.薛綜.注:「京,高也。水中有土曰峙。」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痔:ㄓˋ[名]病名。由於肛門或直腸末端的靜脈曲張,而形成的突出塊物。主要分內痔、外痔兩種,症狀為便血、疼痛。也稱為「痔瘡」。
※畤:ㄓˋ[名]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祭壇。 《史記.卷五.秦本紀》:「祠上帝西畤。」 唐.崔顥〈行經華陰〉詩:「河山北枕秦關險,驛樹西連漢畤平。」 ○廣畤:ㄍㄨㄤˇ ㄓˋ古代祭祀地祇的場所。 《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宣全令祇稱皇地后祇,兆曰廣畤。」 ○趙令畤:ㄓㄠˋ ㄌㄧㄥˋ ㄓˋ人名。(西元1051~1107)字德麟,宋代涿郡人,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玄孫。襲封安定郡王,所著商調〈蝶戀花鼓子詞〉,為《董西廂》的藍本。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跱:ㄓˋ[動]1.留止、佇立。 《淮南子.脩務》:「鶴跱而不食,晝吟宵哭。」 《續漢書志.第一二.天文志下》:「大將軍何進令司隸校尉袁紹私募兵千餘人,陰跱雒陽城外。」 2.對峙、對立。 《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方今英雄棋跱,豺狼闚望。」 《晉書.卷五四.陸機傳》:「遂躋天號,鼎跱而立。」 [名]3.行館、招待所。 《後漢書.卷三.章帝紀》:「丁酉,南巡狩,詔所經道上,郡縣無得設儲跱。」 ○熊據虎跱:ㄒㄩㄥˊ ㄐㄩˋ ㄏㄨˇ ㄓˋ比喻雄霸一方。 《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其間豪桀縱橫,熊據虎跱,強如二袁,勇如呂布,跨州連郡,有威有名,十有餘輩。」
※持:ㄔˊ[動]1.拿、握。如:「持槍」、「持筆」。 2.維護、堅守。如:「保持」、「堅持」、「持之以恆」。 3.對抗。如:「僵持」、「相持不下」。 4.支撐。如:「支持」。 《莊子.漁父》:「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 5.扶助。如:「相互扶持」。 《荀子.解蔽》:「鮑叔、甯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 6.主管、治理。如:「主持」、「操持家務」、「勤儉持家」。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詩:ㄕ[名]1.文體名。一般與「文」相對。指以精粹而富節奏的語言文字來表現美感、抒發情緒的藝術性作品。 《文選.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2.六經之一,即《詩經》。 《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唐.韓愈〈進學解〉:「《易》奇而法,《詩》正而葩。」 [動]3.詠誦。 《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詢封禪之事,詩大澤之博,廣符瑞之富。」
※時:ㄕˊ[名]1.季節。如:「四時」。 2.將一天依十二地支順序,所分成的時段,共有十二個時辰,簡稱為「時」。如:「子時」、「辰時」。 3.一日的二十四分之一。一時有六十分。 4.量詞。計算時間的單位。一時為六十分。如:「這件事不是一時三刻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5.年代,較長的一段時間。如:「古時」、「盛行一時」。 6.現在或過去的某一時候。如:「此時」、「那時」、「當時」。 7.規定的時刻。如:「按時」、「準時」。 8.歲月、光陰。如:「時不我予」。 《呂氏春秋.孝行覽.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 9.機會。如:「失時」、「時機」。 《三國演義》第七回:「今不乘時報恨,更待何年!」 10.姓。如明代有時大彬。 [形]11.因時制宜的、能變通的。 《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 12.當前的、現在的。如:「時局」、「時事」、「時勢」、「時裝」。 [副]13.經常、常常。如:「時常」。 《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4.偶爾。如:「有時」。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侍:ㄕˋ[動]1.伺候。如:「服侍病人要有耐心。」 2.在一旁陪著。 《論語.先進》:「閔子侍側,誾誾(ㄧㄣˊ ㄧㄣˊ和悅的直言勸告。)如也。」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 [名]3.服侍或隨從他人的人。如:「女侍」、「侍從」。 4.侍生的簡稱。參見「侍生」條。 ○侍生:(1)明、清兩代翰林院中後輩對前輩的自稱。明代翰林,入館後七科者稱晚生,後三科者稱侍生。 (2)對於同輩或晚輩的婦人,皆自稱侍生。 《稱謂錄.卷三二.自稱.侍生》:「今於輓婦人聯幛中概稱侍生。」 (3)舊時地方官拜訪鄉紳,於名帖上自稱侍生,以示謙虛。 《儒林外史》第一回:「說罷,辭了危素,回到衙問,差翟買辦持個侍生帖子去約王冕。」 5.姓。如明代有侍錦。
※恃:ㄕˋ[動]1.依賴、依仗。《廣韻.上聲.止韻》:「恃,依也,賴也。」如:「有恃無恐」、「恃才傲物」。 ○有恃無恐:ㄧㄡˇ ㄕˋ ㄨˊ ㄎㄨㄥˇ有依靠而無所顧忌。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 《官場現形記》第一七回:「現在縣裡有了憑據,所以他們有恃無恐。」 《文明小史》第五五回:「因為南京莊上還有頭兩萬銀子,便有恃無恐,打個電報下去,催他們匯銀子。」 ○恃才傲物:ㄕˋ ㄘㄞˊ ㄠˋ ㄨˋ依仗本身有才幹而驕傲,目空一切。=才高氣傲、目空一切←→虛懷若谷。 《梁書.卷三五.蕭子恪傳》:「及葬請諡,手詔『恃才傲物,宜諡曰驕。』」 《文明小史》第四一回:「見了上司一樣是大人卑職,不像從前的恃才傲物了。」 [名]2.母親。 《聊齋志異.卷二.珠兒》:「六歲失怙恃,不為兄嫂所容,逐居外祖家。」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以下為【罕用字】 ※庤:ㄓˋ[動]1.儲備、儲藏。《說文解字.广部》:「庤,儲置屋下也。」 《遼史.卷五九.食貨志上》:「歲秋,社民隨所獲,戶出粟庤倉,社司籍其目。」 2.準備、具備。 《詩經.周頌.臣工》:「命我眾人,庤乃錢鎛。」
※洔:(一)ㄓˋ (二)ㄓˇ (一)ㄓˋ1.水暫益且止,未減。見《說文解字.水部》。 (二)ㄓˇ2.為「沚」之異體。[名].凸起水面的小塊陸地。 《詩經.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南朝宋.鮑照〈贈傅都曹別詩〉:「輕鴻戲江潭,孤雁集洲沚。」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秲:(一)ㄓˋ (二)ㄕˋ (一)ㄓˋ1.稻名。見《龍龕手鑑.禾部》。 (二)ㄕˋ2.種。見《龍龕手鑑.禾部》。 3.為「蒔」之異體。 【補充】※蒔:ㄕˊ[動]1.移植、分種。《說文解字.艸部》:「蒔,更別種。」清.段玉裁.注:「今江蘇人移秧插田中曰蒔秧。」 宋.楊萬里〈插秧歌〉:「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蒔秧:ㄕˊ ㄧㄤ移秧插到田中。《說文解字.艸部》「蒔字」.清.段玉裁.注:「今江蘇人移秧插田中曰:『蒔秧』。」 2.種植。如:「蒔花養卉」。 《文選.左思.魏都賦》:「水澍粳稌,陸蒔稷黍。」 ○蒔花:ㄕˊ ㄏㄨㄚ種花、栽花。如:「他最喜歡蒔花養蘭。」 [名]3.參見「蒔蘿」條。 ○蒔蘿:ㄕˊ ㄌㄨㄛˊ植物名。繖形科前胡屬,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約二、三尺。葉為羽狀的絲裂片,夏開黃色花,莖葉為我國的傳統香料。果實呈橢圓形,黑褐色,氣味芳辛,無毒。主治小兒氣脹、健脾、開胃氣、壯筋骨等。也稱為「小茴香」。 ○蒔繪:ㄕˊ ㄏㄨㄟˋ一種日本工藝美術。以金屬或貝殼塗嵌在漆器表面,構成各種花鳥、山水等圖案的形狀,依製成方法可分為平蒔繪、高蒔繪、研出蒔繪和螺鈿蒔繪等。
※偫:ㄓˋ1.儲備。《說文解字.人部》:「偫,待也。」清.段玉裁.注:「謂儲物以待用也。」 漢.揚雄〈羽獵賦〉:「甲車戎馬,器械儲偫。」 2.具;完備。 《廣韻.上聲.止韻》:「偫,具也。」 《文選.曹子建.贈丁翼詩》:「君子義休偫,小人德無儲。」唐.李善.注:「言君子之義,美而且具。」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崻:ㄓˋ為「峙」之異體。「峙」字不見《說文》,《玉篇.山部》:「峙:直里切,峻峙。」今楷定通作「峙」(《玉篇.山部》)。「崻」字見《正字通.山部》曰:「崻:俗峙字。舊註音訓同峙。」蓋為聲符「寺」替換為「待」耳。據此,「崻」為「峙」之異體,可從。
※歭:ㄔˊ[形]歭躇:徘徊不前的樣子。《說文解字.止部》:「歭,躇也。」清.段玉裁.注:「歭躇為雙聲字,此以躇釋歭者,雙聲互訓也。」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邿:ㄕ[名]國名。春秋時為魯國的附庸國。故址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濟寧縣東南。
※塒:ㄕˊ[名]鑿牆做成的雞窩。《爾雅.釋宮》:「雞棲於弋為榤,鑿垣而棲為塒。」 《詩經.王風.君子于役》:「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溡:ㄕˊ水名。在大陸地區山東省淄博市北。通稱「時水」。《集韻.平聲.之韻》:「溡,水名,在齊。通作時。」
※榯:ㄕˊ1.(樹木)直立。 2.支持門樞的木頭:落榯。 《唐韻》《集韻》市之切,音時。《玉篇》樹木立也。 《宋玉.高唐賦》其始出也嚉兮若松榯。《註》直豎貌。 又《類篇》落榯,持門樞。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鰣:ㄕˊ[名]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條鰭亞綱鯡形目。形扁而長,背黑腹白。肉質肥美,多細刺,腹下有稜鱗。夏初產卵於河口。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四.鱗部.鰣魚》:「鰣,形秀而扁,微似魴而長。白色如銀,肉中多細刺如毛,其子甚細膩。」
※鼭:ㄕˊ古書上說的一種鼠類動物。《玉篇.鼠部.鼭字》。《重訂直音篇.卷六.鼠部》。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