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01 09:34:48瀏覽197|回應0|推薦2 | |
馬王政爭不但燃起遍地烽火,更因政治空轉而讓人看不到台灣未來的出路,表面上說是因為王金平涉及司法關說,骨子裡則是《服貿協議》在被王金平和民進黨聯手卡在立法院過不了關。《服貿協議》之所以過不了的原因,主要是民進黨嚴重的「恐共」心態作祟。香港報人黎智英不久前撰文指稱台灣上下充斥「恐共心態」,讓台灣隔離於中國大陸市場、隔離於中國大陸社會文化活力,這種說法與事實相去不遠。但台灣朝野為何會「恐共」?
從反威權走向反共 得從民國11年說起,孫中山為了建立黨軍,選擇「聯俄容共」,允許共產黨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其實是在別無選擇下「飲鴆止渴」的行為。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發動「清黨」及前後5次的「剿匪」戰爭,將共產黨逼入延安茍延殘喘。抗戰勝利後,民國36年國共戰爭全面爆發,38年中國共產黨便在北京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退居臺灣。 國民黨以數百萬的部隊,打不過土法煉鋼的共產黨,並以「反共抗俄,仇匪恨匪」做為威權專制獨裁統治台灣的合理化基礎,全國軍民也都在國民黨思想教育下,接受妖魔化共產黨的教育。此後為了鞏固政權、打擊異己,國民黨又將台獨、黨外叛亂分子、中共同路人劃歸為「三合一敵人」,藉反獨等於反共,隱藏獨裁與恐共的心態。 其後,在蔣經國默許、容忍下,民主進步黨於民國75年9月28日在圓山飯店成立,台灣人出頭天的氛圍也因而蓬勃興起。民國76年,蔣經國開放探親,並相繼解除戒嚴及開放報禁、黨禁,建構台灣本土化與民主化的基礎平台,並因而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突破口。民國80年4月22日,國民大會通過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中共不再被中華民國政府視為叛亂團體;照法理說,中共已不再是敵人。而台灣的民主發展,也讓民進黨在民國89年贏得總統大選,完成史無前例的政黨輪替。 有意思的是,民進黨的執政卻造成了台灣政治史上一個極為弔詭的思想轉換。鷸蚌相爭而失去政權的泛藍陣營,為了打敗民進黨搶回執政權,選擇跟共產黨和解,許多原本堅決「反共」的藍營高官和退將,紛紛繼老兵之後前仆後繼地「返共」;而本來為了反威權而被劃為中共同路人的民進黨,為了鞏固基本教義派的深綠選票,諷刺地接收了國民黨「反共」的招牌,不斷以「恐共」心態進行鎖國政策,逢中必反,讓台灣向下沉淪了8年。 為反而反走向恐共 國民黨是台灣人恐共的始作俑者,在國共和解並聯合「反獨促統」後,民進黨竟將「恐共」發揚光大,再加上解放軍三不五時高喊「不放棄武力犯台」,美國為了確保其在亞洲的利益及軍售台灣也推波助瀾,不時誇大「中國威脅論」,民進黨便以此做為與「台獨黨綱」同樣神聖的意識型態;也因此,反《服貿協議》的口號還包括「查某嫁無尪,查甫到黑龍江」,似乎解放軍就要藉《服貿協議》的「木馬」殺到台灣,派共軍為台灣人洗頭、開計程車。 歷史真是弔詭,國民黨反共、恐共,民進黨前仆後繼,對台灣人民而言,真是不可承受之重。解放軍軍力成為亞太強權已是事實,但台灣是亞太區域安全穩定的關鍵,共軍攻台若真如此簡單,中共國防部長常萬全又何必在8月中到美國談所謂的「美中軍事新關係」? 面對中國崛起,只有和平發展,兩岸才能互利雙贏。我們對中共當然仍要戒慎恐懼,但綠營人士何必老是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地恫嚇台灣人?這種「恐共」心態,衍伸成為逢中必反,先是反ECFA,繼而接受,接著又反服貿,反正「反」就是硬道理,但值得綠營人士深思的是,難道台灣要倒退到50年前高舉「反共」大旗的威權時代? (作者蘇進強為台聯黨前主席) |
|
( 心情隨筆|雜記 ) |